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丨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灌县、新都县)

西南建筑图说(一)

四川部分


四川   灌县


二郎庙

出县治西门,过玉垒关,遥望岷江迤逦自西北来,珠浦桥横跨江上,东西长里许,其下都江堰,即秦李冰分岷江为内外二江,以灌成都民田处。李氏事略,见《史记·河渠书》及《华阳国志》《水经注》诸书,惟自《古今集记》,载其子二郎作石人以镇江,石犀以厌怪,世俗相传,谓二郎实佐其功,故为祠以祀之。庙在堰之东岸,树木葱茏,郁然深秀;其间殿宇嵯峨,掩映青翠中,疑为仙山楼阁。庙名旧云崇德,后改显英,亦称二王庙,或迳呼为王庙。宋时蜀人祭赛,每岁宰羊四五万计,范成大《离堆诗》,谓“刲羊五万大作社”,其盛状,概可想见。

庙依山营建,下临官道。庙门三间,西南向,建于清乾隆间。入门蹑石级,凡再折,转至东南,有月台,颇宏敞。台上大殿,重建于民国十七年,面阔七间,进深显五间,上下二层,栏廊周匝,轮奂甚美,惟因进深颇大,乃将殿顶歇山部分,改为勾连搭两相连,而后卷较前约高二分之一,形制秀杰,殆罕其匹,惜详部结构,略嫌草率,不能与之相副耳。其后老王庙,祀李冰夫妇,五间重楼,上覆歇山顶;其上层以飞桥通至大殿楼上,有若阁道。左侧为龙王殿及客舍厨厕,右为飞写楼,后为老君殿、魁星阁,皆依山势高低,随宜点缀,曲折纡迴,颇富画意。
图丨二郎庙庙门
图丨二王庙(二郎庙)庙门现状(张宇拍摄,经授权使用)

图丨二郎庙大殿,殿顶歇山部分,改为勾连搭两卷相连

图丨二王庙(二郎庙)大殿,殿顶现状(张宇拍摄,经授权使用)

珠浦桥

珠浦桥亦称安澜桥,在县治西北五里岷江上。清嘉庆八年(公元一八〇三年)知事吴升,仿宋梁楚评事桥旧制,于内外二江分流处,建竹索桥十间,东西长三百二十余公尺,为国内索桥之最巨者。此桥结构,先于岷江两岸,各建桥楼一座,用以固定竹索。次于江心石碛(称都江鱼嘴)上,建石墩一。墩与东西桥楼间,因江流湍急,普通石墩,阻力过大,易于毁圯,乃各建木架四处,但架之下部,仍累积卵石,以期稳固。架之位置,以河床情状,咫尺不同,且须避洪流冲击,不得不因地制宜,故其净跨(clear span)小者仅八公尺,大者五十余公尺,殊不一律。

墩与木架上,平列竹索九条或十条(民国廿八年十条,三十年九条,盖每岁培修略有增减)。每一竹索,以直径十公分至十五公分之小竹索三条,扭结而成。索之两端,绕于两岸桥楼下之横梁上。梁皆粗巨圆木,位于楼内陆板下,共计十根;其方向与索成九十度;每梁固定一索,各施把手,俾修理时,能调整索之松紧。梁之两端插入桥楼两侧之石墙内,其上压以巨石条,而梁上铺地板,构通道,以便行人。石条之上,建将军柱各一列,每列十三根,夹峙道之两侧,上施通长之木梁,与下部石条遥相对称。其上再装楞木,铺楼板,累石其上,使与桥之荷重,保持平衡状态。

桥面结构,于上述竹索十根上,铺横板一层,与索九十度相交。板之两端,压以较小之竹索各一根,俾人马通过时,不致跳动。板长三公尺有奇,除两侧栏杆外,桥面约阔二公尺。

栏杆结构,自桥楼两侧将军柱起,各施竹索五根。每隔一二公尺,用垂直木板二枚,夹持诸索,高二公尺余,而将军柱亦施把手,与前述楼下之横梁同一作用。此木板下端,再贯以横木一条,兜于桥面竹索下,使栏与桥面,联为一气,用意殊为周密。
图丨珠浦桥
图丨珠浦桥
图丨安澜桥(珠浦桥)现状(张宇拍摄,经授权使用)
图丨珠浦桥

图丨安澜桥(珠浦桥)现状(张宇拍摄,经授权使用)
图丨珠浦桥桥头堡

图丨珠浦桥

图丨安澜桥(珠浦桥)现状
图丨珠浦桥木架
图丨珠浦桥

图丨安澜桥(珠浦桥)现状(张宇拍摄,经授权使用)

四川   新都县


寂光寺大殿

寺在县治东关外十里许,内有明宣德八年(公元一四三三年)所建大殿一座,面阔三间,进深显五间。殿顶原为单檐歇山式,但现改为单檐挑山,已非原状。外檐斗栱五踩重昂,材栔颇巨,而明间仅施补间二攒,次间无补间,颇疏朗悦目。坐斗左右,各出斜栱一缝。昂之形制分二种:下层昂嘴向上拳曲,形制诡异,而上层则与批竹式相近。后尾出二跳,具斜栱,上施瓜栱,与如意头相交。其上再起秤杆,长二步架,交于上金檩下;但非蚂蚱头、撑头木、桁椀等所延长,除承托下金檩以外,别无意义。此殿自建造来,屡经修理,但其斗栱梁柱,犹为明宣德旧物。
图丨寂光寺大殿斗栱后尾
图丨寂光寺大殿
图丨寂光寺大殿斗栱

宝光寺无垢塔及经幢

宝光寺在县治北门外半里,传创自唐僖宗,幸蜀时。宋称大觉寺,緇徒三千,号称极盛。明正德间,杨廷和重修。明末流寇之乱,毁于兵火。清康熙九年,因旧址重建,改名宝光寺。乾嘉以后,赓续经营,蔚为巨刹。然寺内现存建筑,仅无垢塔(原名无垢净光,简称无垢)与明经幢,年代较古耳。

寺南向,外为照壁。次山门。再次天王殿,内藏明经幢一基。其后钟鼓二楼,左右对峙,中为无垢塔,巍然为全寺中心,而佛殿位于其后,犹存唐以前旧法也。自此以北,为七佛殿,大雄殿,藏经楼,重叠于寺之中轴线上。其左右列方丈,祖堂,禅堂,斋堂,戒堂,客堂,杂舍等;而咸丰间所建罗汉堂,位于寺之东偏;墓塔多基,位于西侧。

无垢塔系单层多檐式方塔,传唐僧悟达所建,但塔下台基二重,所刻雕饰,似明以后物。其上构塔身,南面辟门。门内方室,奉佛像一尊。此室仅高三公尺余,其顶覆以叠涩,非若中原及滇中诸塔直达塔之上部。塔身以上,施密檐十三层。每层檐下中央,设小佛龛,左右隐起直棂窗,或佛龛各一。其东侧第二层檐下,有小石像,面貌神情,极似唐人作风。但此塔檐下壁体,与出檐长度,参差不齐,可决其迭经修整,非原状也。塔顶置喇嘛式小塔一座,亦清代物。

明永乐十年经幢,庋于天王殿之明间。平面八角形。自基至顶,约高六公尺余。下为基座。中为幢身,镂刻经文。上层略小,每面琢佛像一躯。自此以上,形制雕刻,俱不相侔,疑清同治二年培修时所增补者。
图丨宝光寺光寺照壁
图丨宝光寺照壁现状(张宇拍摄,经授权使用)
图丨宝光寺山门
图丨宝光寺山门现状(张宇拍摄,经授权使用)
图丨宝光寺天王殿

图丨宝光寺天王殿现状(张宇拍摄,经授权使用)

图丨宝光寺天王殿经幢
图丨宝光寺天王殿经幢现状(张宇拍摄,经授权使用)
图丨宝光寺无垢塔
图丨宝光寺无垢塔

图丨宝光寺无垢塔现状(张宇拍摄,经授权使用)
图丨宝光寺大雄殿
·
图丨宝光寺大雄殿现状(张宇拍摄,经授权使用)
图丨宝光寺藏经楼
图丨宝光寺藏经楼现状(张宇拍摄,经授权使用)

正因寺梁千佛碑

寺在县治东南七里许,唐称静乐院,明永乐间改今名。万历中,僧果庆大事修筑,备极闳丽,惟流寇乱后,悉罹劫火。清乾隆重兴。现改正因小学。

寺内藏梁碑一通。下承矩形座,四角微圆;周围镌伏莲一层,上部磨去少许;依形制观之,其年代显然较晚,非原座也。碑身正面,刻小佛像二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尊,惟中央一龛,琢如来趺坐莲座上,左右二菩萨侍立,体积稍巨耳。背面仍刻小佛,但于上部,特辟一区,雕二菩萨夹侍,其间划分上下二层,镌佛三尊。碑侧于小佛龛下,刻四天王像及供养者。惟碑额盘螭中,雕接引佛一尊,其下横刋一足及供养二人,尚无前例,足与匹拟;且雕刻草率,不与碑额调和,是否原刻,不无可疑。

碑侧铭记,有梁大同六年(公元五四〇年),唐咸通二年(公元八六一年)、四年(公元八六三年),及元至元己卯(即顺帝后至元五年,公元一三三九年)四种。而大同六年题记中,有“建□千佛碑……永为供养”等字,足为此碑建于是岁之证。

碑系砂石,刻工亦不甚精,惟南朝造像碑,稀如星凤,获此足弥其阙,且知当时此风,远被巴蜀,不仅限于中原诸地也。
图丨正因寺梁千佛碑
图丨正因寺梁千佛碑
图丨正因寺梁千佛碑
图丨正因寺梁千佛碑现状(转自新浪微博 @四川博物院)

公众号发布版本据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手稿录入,原稿中与现行通用字词不同者,据现行用法改。

部分图片由清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提供。部分图文资料出自萧易、张宇《中国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图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特此致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南古镇朱家角(3)
特50《中国古代建筑—桥》
邮票上的中国古桥——灌县珠浦桥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5)——林桥(附:林浦村古迹)
实拍:浙江温州千年的古桥,依然坚固如初
超震撼!一张图!领略港珠澳大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