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晚明塘栖士人卓明卿的交游生活

据《卓光禄集》点校者的梳理:卓明卿(1538—1597)字澄甫(或作“澄父”“征甫”“征父”),号月波,仁和县塘栖镇人。性豪举,少薄章句,与豪家子弟学骑射剑术。曾听从父策学贾,一年后弃商习儒。年二十五,补南京国子监生员。在监时,因赋《桃溪书屋诗》而声名鹊起。万历中,任光禄寺珍羞署正。好诗弥笃,所交皆为海内豪杰,“后七子派”重要成员。

上面这段有关卓明卿生平的简介,或据卓守鹉的《塘栖卓氏家系暨诗文录》而来,但其对卓氏生卒年份的记述有误。卓氏曾有诗《甲申岁,余五十初度,希坦冯丈先以诗见贻,是年六月亦公六十生朝,次答》,则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卓氏年五十。又,万历二十三年(1595),冯梦祯作《卓澄甫传》,该年日记云:“(九月)十二,阴,午间细雨,俄止。作《卓澄甫传》……二十四,晴。午后到塘栖,送还《卓澄甫传》,访外氏族人,卓去病兄弟留叙,尝新蜜橘。”又,《卓澄甫传》中称,“澄甫以去岁六月卒于京师”“其年六月一疾卒,时年六十”。可见,卓氏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卒于北京,时年六十。进一步可以推断,卓氏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

清楚了卓明卿的生卒年份,我们便可准确把握卓氏生命历程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点,进而根据活动地点,将卓氏的交游生涯划分为初入北京城时期、返归塘栖镇时期、终老北京城时期三阶段。

01

初入北京城

约隆庆到万历初年,卓明卿在北京城。卓氏此番在北京城的时间不长,但却意义非凡。卓氏在北京“日从尚方出就舍,结客称诗,诗闻公卿大夫若诸郎,名籍甚”。特别重要的是,他在此期间结识了王世贞胞弟王世懋等文士。王世懋曾忆及自己与卓明卿相识的经过,其《卓澄甫诗集序》称:

始余识澄甫于梁思伯(按即梁孜)坐也。当是时,长安多贾人子为赀郎,而皆自名能诗,日买声利,行卷公卿间,至窜名华阳社,镂其集以夸盲者,几令诗道废矣。而澄甫居其间,朗耀自别,然余犹谓其人肤立耳。别久之,客多言澄甫慷慨士,非此曹偶也。已,稍稍得其诗,读之如其人;睹所作行草,翩翩如其诗。余于是恨知澄甫晚。

按,梁孜(1526—1590)与王世贞颇有交往,且深得后者的赏识。卓明卿与梁孜早有交往,卓氏曾有《寄怀梁思伯内史》一诗。又按,华阳社乃由胡应麟与陈思育、潘光统、安绍芳、丘齐云、朱正初、茅溱、周柱结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

王世贞

王世懋初次见到卓明卿是在梁孜那里,而他对卓氏的认识也经历了变化的过程。据王世懋称,在当时的北京城中,像卓明卿这样以捐纳寻仕进的“赀郎”不在少数。这些人试图混入文士的圈子,他们自称擅长诗文,整日游处于名臣文士之间,以平日所作诗文邀誉,甚至在诸如华阳社的名士文社的诗文集中混得一席之地,而这种种作为严重败坏了诗文之道。在这种背景下,王世懋坦言自己当时对卓明卿的印象是,尽管卓氏在其所属的“赀郎”群体中有点鹤立鸡群的意味,但他仍是十分肤浅之人。

根据王世懋自己的说法,他后来多次听人提起卓明卿的“慷慨”,并在亲眼目睹其诗文与书法之后,转变了对卓氏的看法,甚至产生相见恨晚之感。但毫无疑问,促成两人密切关系的更关键因素是直接的交往活动。

02

返回塘栖镇

大约在万历初年至万历十四年(1586)间,卓明卿主要在家乡附近(江南地区)进行交游活动。在此期间,王世懋曾两次前来拜访。万历五年(1577),王世懋过塘栖,访卓氏于其家中。两人在卓氏的别业“竹林禅室”饮酒闲谈,王世懋提到,“澄甫家阛阓中,而别业为竹林禅室,甚雅,邀余往谈赏良久,始醉之酒,酩酊别去”。两年后即万历七年(1579),王世懋再次与卓氏相逢。这一次卓氏接待王世懋的场所主要不是其塘栖家中,而是西湖之上。当时,“(王世懋)复过西湖。澄甫追而操舟为具,则益欢。时澄甫所庄事者叶山人(按即叶之芳)。山人与俱来遇余,皆有作,而澄甫诗出山人上,佳甚,即山人亦目谓不及也。于时,玄云罨幕,湖山并色,膏雨如注。顷之,雨歇,奔云遽归,群崿尽出,倏忽千变,扣舷而歌”。

结识王世懋,意味着打通了与当时文坛名士,尤其是与王世贞交游的关键渠道。万历六年(1578)三月,卓明卿前往太仓,至弇山园拜访王世贞,并为自己的诗文集求序。八月,王世贞在《卓光禄诗选序》云:

始余仲氏敬美(按即王世懋)与卓光禄游,亟称光禄侠而儒者,意不欲置赀郎腹中。而今年三月,光禄过我弇园,美风神,善谈笑,予固以仲氏故异之。与饮,则又能为文字。饮已,进之论诗。其论诗,翩翩能解颐。乃出其一编示余曰:“敢藉子之一言,以为觚管规。”余谢不敏。小间,读之。毋论其格所繇起,其才情则烨如也。

从王世懋那里,王世贞听闻卓明卿其人,而且据说卓氏虽隶属“赀郎”群体,但却有着“侠而儒”的形象。卓氏到访弇山园,谈笑风生、为文论诗,给王世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王世贞在读过卓氏的诗集后认为,卓氏诗作颇能展露“才情”。

仅仅一年之后(1579)的九月,卓明卿再次至弇山园访王世贞。当时王氏作《卓光禄过我弇园有作,聊倚赠》赠之,诗云:

念尔真成汗漫游,烟波一艇傲深秋。从探茂苑名山尽,且为愚溪少日留。彩笔老凭添气象,青鞋轻自吐风流。题桥剩有王孙字,时复摩娑缓别愁。(余园有月波桥)

有趣的是,“月波”为卓明卿别号,而弇山园恰有月波桥,卓明卿当时曾于此桥题写诗文。该诗最后两句,王世贞不但借司马相如的典故点出卓氏的功名之志,而且声称将靠反复“摩挲”卓氏题写的诗文来缓解自己的离苦别愁。在通篇诗中,王世贞大致表达了自己与卓氏的意气相投。

在家乡时期,卓明卿与名士汪道昆、名将戚继光(1528—1587)也颇有往来。万历十一年(1583)七月前后,汪道昆、戚继光先后来到杭州。当时,汪道昆欲前往太仓拜访王世贞,自歙县沿新安江顺流而下来到杭州,受到卓明卿的热情接待。而早在当年二月,戚继光因为张居正的逝世而遭受排挤,被调任广东总兵官,至此时赴任粤东。戚氏众将士途经塘栖时,也得到卓明卿的招待,卓氏《戚少保(按即戚继光)出总两广偕诸将集山斋》云:

大将登坛世所尊,蹔烦南镇过衡门。雄谭共对花间月,高纛能飞水上园。百粤妖氛皆雨露,三边勋绩著乾坤。翩翩侍坐多缨冕,尽说当年国士恩。

戚继光

因戚继光当时被调往蛮荒之地广东,所以卓氏此诗颇有些安慰的味道,声称两广“百粤”将因戚继光的到来而沾染雨露。两年后(1585),戚继光引退回籍,再过塘栖,仍得到卓明卿的招待。卓氏《戚少保两广还,过草堂,将休沐林皋,感赋》一诗同样充分表达了卓氏对戚氏的景仰之情,诗云:

先朝经略海波平,三十年来天下名。召虎归因驱虏疾,卧龙功复渡泸成。春云握管莲花幕,夜雪吹笳细柳营。莫道故园山色好,汉家方倚作长城。

汪道昆与戚继光两人友情深厚,两人的密切交往始于嘉靖末年的御倭战争时期。两人万历十一年的这次杭州碰面,相约于中秋时节在西湖共举文社。而卓明卿是此次文社的重要参加者。汪道昆在《卓澄甫传》中称:“昔在西湖,戚元敬(按即戚继光)为秋社宰,不佞为客,四坐若而人皆名家,澄甫与焉,闻者以为高会。”当时,卓明卿曾作《癸未中秋,胡总戎载酒西湖,集戚少保、汪司马(按即汪道昆)、周公瑕(按即周天球)、邬汝翼(按即邬佐卿)、孙齐之(按即孙七政)、方景武、王世周(按即王伯稠)、汪仲淹(按即汪道贯)、仲嘉(按即汪道会)、莫廷韩、俞孟武、邵长孺(按即邵正魁)、方翁恬、胡元瑞(按即胡应麟)、潘景升(按即潘之恒)分得八庚韵》一诗,云:

载酒何人最有情,纵横文雅两干城。列星坐拥群峰色,小队旗翻乱叶声。司马千秋高揭帜,盟鸥此日共飞觥。观涛作赋元奇事,况复中天朗月生。

方景武是戚继光重要的幕僚,本名方元淇,以字行,号浮麓山人,与汪道昆也多有书文唱和。

万历十一年戚继光拜访卓明卿时,卓氏有《方景武客戚大将军幕下,同过园居》一诗,中云“山堂此夕聊鸡黍,毋问新交意气真”,表明他非常高兴结识方景武这位新友。

胡应麟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岁起即客居杭州,至这次西湖文会与汪道昆、汪道贯兄弟定交。胡氏与卓明卿有所交往,如卓明卿曾有诗《湖上逢胡元瑞》。

王伯稠(1542—1614)字世周。明常熟人,移家昆山。少随父入京师,见城阙戚里之盛,辄有歌咏,时号神童。见赏于王世贞,曰:“故是吾辈中人。”以顺天籍为诸生,寻谢去,东归。闭居僧舍,常经月不窥户。诗名大噪,好事者争相传写。与昆山地方名士王逢年为中表兄弟,其依隐傲世略相似。卒年七十三。有《王世周集》(一作《白虹集》)20卷、《乐府古诗》(佚)等。卓明卿有诗《王世周见访》《送王世周还吴》《王世周梦鹤集斋中》等都作于万历十一年西湖社集前后。

孙七政(1528—1600)字齐之,号三川,自号沧浪生。常熟(今属江苏)人。著名诗人、画家孙艾之孙。廪监生,七岁能诗,淹通五经。由诸生入太学,与四方名士酬和,名日起海内。与王世贞、汪道昆诸人游,人称长者。素有茶癖,别香涤器,一如《茶经》所言。有洁癖,盥漱浣濯,类倪元镇。孰重孝友,不苟取,予苦吟,羸瘦卒。所居西爽楼、清晖馆,蓄古彝鼎、书画,客至觞咏其中。诗类七子,字句时伤笨迟。著有《杜韵堂诗》十二卷,及《沧浪小传》若干卷传世。卓明卿曾拜访孙氏,留有诗作《寒夜汪子建、金元静、浦君融集孙齐之馆,得帆字》。

邵正魁字长孺,休宁人。据称,他“肆力于古文辞,为续刘更生《列女传》。尝游梁客燕,已又从燕客金陵,入青溪社”。生平事迹另见《孤本明代人物小传》。邵正魁与汪道会兄弟、戚继光等为好友。邵正魁、汪道会、戚继光等曾于万历十三年(1585)同游白岳(齐云山),并于真仙洞府雨君洞内镌崖刻云:“定远戚继光同新都汪时元、邵正魁、汪道会游此。时万历乙酉八月既望,本山道官吴伯宇、胡日章立石。”卓氏曾有诗《柬邵长孺》等。

潘之恒(1556—1622)字景升,歙县(今属安徽)人,著有《亘史》《鸾啸小品》《涉江诗选》《黄海》《名山注》等。他交游广泛,与王世贞、汪道昆、李维桢、袁宏道、曹学佺、钟惺、臧懋循等都有交往。另外,万历十三年(1585)秋试落第后,他曾在杭州、南京等地读书。在杭州与北京,卓明卿都曾与潘景升有些诗文往来,如《灵隐寺访潘景升》《送潘景升还鄣将赴秣陵秋试》等。

中秋文社前后,卓明卿又与汪道昆等多次相聚,进行诗文酬唱,地点在西湖周边或卓氏家中。如《卓激甫集续稿》卷中有《癸未九日,喻郡丞邦相(按即喻均,时为杭州知府)、李祠部含之、陈给事广野携酒招汪司马伯玉、王世周、汪仲淹、俞孟武、汪仲嘉暨余集孤山四照阁故址,得宽字》一诗,中云:“邦君(按即喻均)来主盟,司马(按即汪道昆)忻登坛。英贤举列坐,既醉尽成欢。”又如《西湖逢莫廷韩》《喻丞邦相枉集草堂短歌奉赠》等大约也作于此时。

喻均(1540—1610)字邦相,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二年(1563)进士,授工部主事、因事罢,旋起为兰溪知县,历处州、松江知府,官至山东按察副使。万历中,与刘元卿同撰《江右名贤编》三卷,分名臣、节义、理学、忠谏、方正、清介、隐逸、儒行、治功、文学、孝友十一目,收二百四十八人,门类冗碎。另有《山居集》等。卓明卿与喻均的诗文往来非常频繁,如《呈郡城邦相喻公四首》《喻丞邦相枉集草堂短歌奉赠》《三月一日携榼孤山集喻使君、唐比部、李祠部、徐司理、王邬叶殷四山人、俞吴两文学得坤字》《喻郡城邦相张筵净慈寺送唐比部,同诸君赋》《上巳日喻使君招饮净慈寺,同诸君赋,得语字》《夏夜喻使君招饮柳洲亭》《携尊邀郡丞喻公洎大参胡公、侍御沈公、大参金公、祠部李公、豹孙毛山人同游石屋寺,观苏堤桃花,喻公有作,次答》《送喻郡丞邦相擢守处州四首》《报国寺饯喻使君邦相,用豹孙韵》等诗。

万历十一年的西湖文社,据汪道昆在《南屏社记》中的追忆,实在不能算是一次令人满意的社集,因为“于时,分韵赋诗,半以酒废,旦日星散,诗不成者什二三”。万历十四年(1586)春,汪道昆前往太仓拜访王世贞。在往返的路上,汪氏先后遇见冯梦祯、王荁,彼此约言再于西湖举文社。该年八月二十五日,卓明卿为东道主,与汪道昆等在西湖边举“诗为政”的南屏诗会。罗宗强《一次社集传递的信息》一文讨论了这次南屏社集(或称西泠社集)的详情。今存《卓光禄集》卷二收录了参加此会的17人23首诗,包括卓明卿、汪道昆、王世贞、邬佐卿、汪礼约、曹昌先、王稚登、毛文蔚、屠隆、宋邦承、汪道会、李自奇、徐桂、杨承鲲、潘之恒、华仲亨、汪道贯。据罗宗强考证,王世贞、王稚登、宋邦承、汪道会、华仲亨、汪道贯实未预会,他们的诗文为会后所作。另外,据罗先生分析,这次南屏社集的主要活动包括赋诗,诗的内容涉及景色、赏妓或谈禅,亦流露对于任侠的崇尚。这次社集时,卓明卿也曾赋诗《南屏社得风字》,在描绘海内名士群贤毕集的盛大场景的同时,特别恭维地提到汪道昆乃引领文坛风骚的“上公”。其诗云:

徙倚苍山万象中,开筵西阁野云通。坐来清梵诸天近,望入微尘法界空。海内词人倾落日,尊前舞褎唱回风。千秋骚雅堪谁主,司马(按即汪道昆)登坛属上公。

却忆西园事已穷,禅栖雅集尽豪雄。百年有几佳游合,千里无期清宴同。接席镫前歌白苎,披襟松际散玄风。分曹赋罢城乌宿,归棹重湖夜色空。

03

终老北京

卓明卿生命的最后阶段是在北京度过的。据冯梦祯《卓澄父传》,“(卓明卿)既免父丧,赴阙补良酝署丞,迁典簿光禄,职尚方膳……已,迁珍羞署正”。卓氏“免父丧”在万历十四年(1586)。又,王世贞有诗《故人卓澄甫光禄补官北上,过金陵,饮官舍,赋此送之,且订留署之约》,作于卓氏北上补官之时。因王世贞于万历十六年(1588)三月至十八年(1590)先后在南京刑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书任上,则可知卓氏当在万历十六年之后北上入北京为官,并先后任光禄寺良酝署丞、珍羞署正。此后,直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六月病逝,卓氏基本在北京生活。

卓明卿旧居

卓氏这次在北京的主要活动,除了在光禄寺的工作外,主要与李言恭、梅鼎祚、何乔远等在京文士或同僚往来,共同出入于各种诗酒文会场合。这些诗文最后收录于《北游稿》,惜今不得见。何乔远《卓光禄北游诗序》云:“征父有诗千余首,已先行(按当指分别于万历八年、十二年刊刻的《卓澄甫诗集》《卓澄甫诗续集》)。兹复数百首,则得诸内饔之署(按即光禄寺),故谓之《卓光禄诗》,而次其目曰《北游》。”而根据屠本畯《卓光禄北游稿序》的落款时间“万历甲午孟夏”(即万历二十二年农历四月),《北游稿》的刊刻则大约在卓氏病逝之前。

《北游稿》虽不传,但卓明卿之子卓尔康、卓尔昌等在卓明卿死后刊刻的《卓光禄集》保留了该书的部分诗作。这部分诗作以及相关文士的文字也颇能反映卓氏在北京的交游活动。例如,据蔡献臣系年于万历十七年(1589)的《同卫简吾、严一醇(按即严正邦)、安我素(按即安希范)饮卓月波第,醉余步月长安市》一诗可知,卓明卿曾于该年某日同蔡献臣等共饮于北京城的寓所内。如,万历十九年(1591)正月初七,卓明卿与在京的部分文士集于何迁的吟梅馆,并作有《辛卯人日同严箕野、俞孟武、顾朗哉、龙君御、杨德润、潘景升、刘百世集何仁仲(按即何宇度,何迁之子)吟梅馆各用人韵》诗二首。

又如,卓明卿的《暮春李汝藩招同刘玄子、梅客生、胡孟弢、李季宣、宋忠甫(按即宋忠父,彻侯)、林天迪、何仁仲、程孟孺、刘百世饮大佛寺(按即大慧寺),分得卮字》,梅鼎祚的《至后夜,卓澄甫光禄、顾朗哉征君、华起光秘书、何仁仲詹录、郑思成计部、朱汝修保御、李汝藩(按即李言恭之子,字宗城)、宋忠父彻侯、俞孟武、茅康伯、周公化、刘百世、毕德彰、程肇锡文学、黄士倩局使,集饶郑思纯金吾宅,同家弟泰符(按即梅泰符)分得寒字》《宣武门外别卓澄甫光禄、何仁仲詹录、黄平倩太史》等诗也大致作于这一时期。

再如,李言恭的《春日邀卓澄甫、张明顺、顾朗哉、陆伯生、程孟孺、朱汝修、张明用、梅泰符西郊雅集》十首、《大慧寺同王承甫、余孟武、卓澄甫、茅平仲、朱汝修、何仁仲得看字》、《春日郊游,同卓澄甫、程孟孺、朱汝修、何仁仲、潘景升、黄宾王分得春字》、《春日邀汪希鲇、卓澄甫、顾朗哉、程孟孺、朱汝修、何仁仲、潘景升、黄宾王、愚上人集韦园》十一首及《春日卓澄甫、程孟孺、朱汝修、何仁仲邀同朱秉器西郊雅集得尊字》等诗,反映了卓明卿在北京与李言恭等人社集的地点涉及北京城内外,如韦园、大慧寺、西郊等。


编辑 | 吴义全  刘俊萍

责编 | 刘万伟

-文章来源-

《杭州文史》第24辑



             

怀念献身教育的母亲赵独步
王阳明心目中的终老之地
清代徽商在杭州的慈善组织——新安惟善堂(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瞬间穿越!
卓氏的由来
五次会试落弟的布衣才子胡应麟为何让天下文人官员皆以见其面为荣,其一生如何经历?(胡应麟年谱)
王穉登行书墨迹《与侄八札》
虞铭《塘栖诗社源流》
李维桢与王世贞交游考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