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点 | 样式雷的海淀故居

样式雷的海淀故居

   作者:张宝章

本文选自《雷动星流》

2004年,北京:文物出版社

●●●

一、世居海淀村

人们都说:样式雷住在海淀。历史学家刘敦桢在上世纪30年代初所撰《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一文中写道:“雷氏自发达以降,前后六世,卜居园(按指圆明园)侧海淀村,其世守之业,则圆明园楠木作与样式房掌案二职也。洎咸丰庚申之役,英法联军焚掠园宫,始自海淀徙居城内。”刘先生写的是“海淀村”。

1935年10月出版的6卷9期《北辰画刊》,发表了雷发宣之子雷金兆写的文章《雷氏迁居金陵述》。文中谈到“癸亥冬,父以艺应募赴北”。此文末尾对这句话附有陆伯忱写的注:

“康熙二十二年,西历一六八三,此雷氏北上以艺供职之始,自此定居海淀,直至圆明园焚毁始迁城内。

1983年8月出版的《圆明园》专刊第2期,刊登第一历史档案馆方裕谨辑《原中法大学收藏之样式雷圆明园图样目录》。方氏在“说明”中写道:

“'样式雷’者,系指家居圆明园左近海淀村之雷家。雷氏家族自康熙中叶始,前后六代二百余载,世守圆明园楠木作与样式房掌案二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焚掠了'三山五园’,雷家也被迫自海淀徙居城内。

这三种材料讲了同一个事实,即六代样式雷世居海淀村。圆明园被焚后,雷家迁居北京城内。作为京西御园南侧的一个居民点,海淀也被称作海店、海淀庄、海甸、海淀镇。最早北海淀、南海淀只是两个小湖的名称,后来才以湖名作为居民聚落名称。

直到康熙初年,这里还只是巴沟低地东侧海淀台地上的一个小小村落。称之为海店、海淀村、海淀庄,都是名副其实的。自从康熙皇帝在京西修建起畅春园后,他每年夏秋两季都有一段时间长驻此园,先是一个多月,后是100多天。畅春园不仅是皇帝休憩游乐之地,还成为皇宫以外的另一个政治活动中心。所以从康熙二十六年以后,御园周围便建起众多朝廷官吏的宅第和别墅。例如曹雪芹的舅祖、官居首任畅春苑总管的李煦,就购房居住在今海淀镇上。

雷发达、雷金玉父子,被召参与了畅春园修建工程:第五代样式雷——雷景修为其曾祖第二代样式雷一甫金玉撰写的墓碑中写道:

“恭遇康熙年间修建海淀园庭工程,我曾祖考领楠木作工程,因正殿上梁,得蒙皇恩召见奏对,蒙钦赐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案,赏七品官,食七品俸。

说明样式雷在康熙二十六年以前在修建畅#囡九经-:事殿上梁时被皇帝褒奖。那时的海淀还没发展繁荣起来,还是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小小村落,称之为海淀村是合、7'实际的。这也从反向证明:在康熙二十几年时,样式雷为进御园当羌方便已经定居在海淀村了。上述三篇文章中讲“雷家六代世居海淀村”也有了可靠的佐证。

海淀镇旧景

●●●

二、前官园老宅

一位朋友吿诉我:样式雷的一个后代子孙对他说:几代样式雷在颐和园北边上住了20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后,样式雷才携家迁入北京城内。为了寻找样式雷故居,我与文友严宽一同拜访了年届84岁高龄、世居大有庄的孙琴南先生。头脑非常清楚且具有深厚历史知识的孙老先生,对我们说:

“距今100多年内,大有庄没住过姓雷的人家,样式雷不住大有庄,他家世居海淀。我的岳父李德润先生就租住在样子雷的老房里。我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结婚前后,经常到岳父家去串门,对样式雷的老宅很熟。

孙老先生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样式雷海淀旧居的情况:雷家在海淀镇的房子,位于今海淀区政府的东南方,在泄水湖的东边,三角地的东北方。30年代是官园胡同21号和22号院,居胡同北侧,东西长约六七十米。21号院街门向东,22号院街门向南。街门不大,院内住房很多,乡亲们说这是“闷头财主”盖房的通行做法。雷宅共有8座小院,除西北角小院里有水井和枣树外,另几个小院都各有七八间住房。房东老太太住南边中间偏东那座小院的北房。她早年丧夫,年轻时就守寡,拉扯着两个儿子。有一个儿子卖老玉米,拴一挂骡车,有时去拉脚。家境不算富裕,就把多余的住房出租,总共有8个租房户。我结婚第二年(1936年),岳父家就搬出了雷宅。当时的租房户和街坊邻里,都知道这是样式雷的老房。孙琴南先生十分果决地认定:海淀镇官园21、22号院,便是样式雷的老房。

但是,因为此处住房已在2001年冬中关村西区规划的建筑施工中被拆除干净了,已无法进行实地勘察。

我的文友张有信同志经过多次探寻走访,终于找到了官园老宅的原来住户和房产所有者雷冠英先生。雷冠英现年66岁,家住崇文区南岗子。他原任天龙东里小学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和市模范校长等光荣称号,现已退休。他从降生即住在海淀镇前官园雷氏旧居。据雷冠英介绍:他自幼听祖母和母亲讲过,他家的老祖宗是江西人,因祖上是为皇宫建筑出样子的,曾被皇帝封过官,受过皇帝的宠爱。前官园的房产是曾祖父以前在清朝就购置下来了。雷宅共有连在一起的6个小院,呈东西向长方形,共有43间住房。宅院的西面和北面被大井胡同包围着,东面和南面是前官园胡同。曾祖父去世后,祖父弟兄俩分家。祖父分得南面的东院、西院和后院。东院是前官园24号,有北房5间,东房3间;西院门牌25号,北房5间和东西房各3间;后院无房,长着50多棵枣树,还有榆树、花椒树等。大祖父分得靠北的3座小院,街门向东,门牌21号。前院有北房4间和东西房各3间;中院北房5间;后院北房5间和东西房各两间。

还在民国年间,雷家早已败落,冠英的父祖辈身无长技,先是经营绸缎生意,后又靠与人合伙开煤栈,同时将房屋出租以维持生计。解放后,到1956年,雷家将15间出租房过渡到公私合营,房管所每月付给雷家41.5元。“文革”中,雷家又将自住的5间房中交出3间,自家只住两间,其余房屋都归为公有。“文革”后落实政策,政府分给雷家一套两居室住房(只有居住权),又发给4000元钱,房产问题就算了结。大祖父家的房产情况,雷冠英不清楚。

雷冠英关于样式雷老房的介绍,与孙琴南先生的回忆基本一致。虽然门牌号数由于社会演变而略有变动,南边偏东两院的归属认识不一致外,坐落在海淀镇上的位置相同,院落和住房的数目大体一致,家庭人口和职业的情况也基本相符。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海淀镇前官园的雷家宅院,确实是样式雷家的祖居。除去居民的口碑和雷氏后代的介绍外,还可以举出以下佐证:

第一,雷冠英的父亲曾经告诉他,他们一家的名字都是按雷氏祖谱逐辈排下来的。冠英的父亲叫雷锦章,兄弟三人取名冠英、冠山、冠吾。这正合样式雷“三个五代”名字的排列顺序。这十五个字是根据雷家祖茔的碑文整理出来的。第一个五代,玉、振、发、金、声;第二个五代,家、修、思、廷、献;第三个五代,文、章、冠、世、英。雷锦章正是雷廷昌这辈人的曾孙,雷冠英为四代孙。

第二,根据雷冠英回忆,他小时候家里有一个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锡盒子,里面装满二三十枚各式各样的图章。记忆很深的是一枚刻着“龙剑堂雷”的名章。这件珍贵的图章后来遗失了。这正是样式雷家的图章。朱启钤《样式雷考》说:雷发达四世孙雷克修所撰《雷氏支谱世系图录》“边栏刊有龙剑堂三字。龙剑堂为北山支本宗之堂号我曾见到许多封由雷思起和雷廷昌亲笔写的“龙剑堂”署名的信封。如“龙剑堂平安家信,雷永荣(思起)拜托”,“龙剑堂雷辅臣(廷昌)平安家信,雷雨亭拜托”等。我还见过一本廷昌亲笔抄录的《化符呪并针法》,书名旁署“龙剑堂雷辅臣订存”。不仅很多亲友知道龙剑堂是样式雷的名号,连一些商家也用此名称呼雷家。我见过几张商家给样式雷送货的便条,上写“二月十五日送去中萝卜五十斤龙剑堂太聚酱园”,还有义聚局送给龙剑堂一石小米的便条。这些便条都收存在国家图书馆存《雷氏来往私函粗底》那一包零散资料里。这枚印章是雷锦章乃样式雷同一宗族的明证。

第二,火烧圆明园以后,正如前引刘敦桢的文章所说: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样式雷——景修、思起、廷昌祖孙三代,还有思泰、思森、廷芳等,合家都已从海淀镇迁居京城西直门内东观音寺新宅了。但也不是所有的样式雷同宗的人,都同景修一家一起进城居住,雷锦章一家就留在了海淀。由于缺乏足够的具体实证材料,雷锦章的上溯世系尚难以理清。

样式雷《随工日记》

●●●

三、槐树街故居

我在国家图书馆图书目录里,查到一本《海淀雷氏修理房间工料册》,将书拿到手一看,封面赫然写着:

“海淀收什房工料账。

收什即收拾、整理修缮,原来这是雷廷昌在光绪二年亲笔记录的修缮样式雷在海淀镇宅院时,购买零星建筑材料和用工花费的账本。这证明:雷思起、雷廷昌父子在海淀镇确有一座自家独立的宅院。

这部账本封面的左侧是账目名称,正中竖写“光绪二年六月立”,左侧下方写着“雷廷昌经手”。账本为扁方形,200酿父147麵。封面和页内字体为行楷墨笔字,字迹清晰端正,与廷昌亲笔家信字迹对照,系同一人所写。说明这是雷廷昌亲自主持的工程,亲自笔录的工料账目。这个账本是了解样式雷海淀故居的最直接最具体可靠的材料。

账本可以向我们展现以下真实内容:

第一,这次修房工期为半个月,从六月初九日至二十二日。修缮老宅的几项主要工程是:宅西院添盖改盖三捲大房15间;东西厢房两座各3间;原有南房5间添前廊;后照房14间;平房6间;后院盖东西厢房各2间;游廊24间;拌戏房3间;学房院盖游廊3间;东南角盖草屋,另荷花池1座等等。每项工程所需的建筑材料,如白灰、青灰、桐油、麻刀、砖瓦、木料等,都有具体数量在账目中标明。工程总量是不小的,涉及到添盖和修缮几十间房屋及其他小型的修繕工作。

第二,账本记录了购买建筑材料及拆回旧料的种类、数量及存放地点。主要有西院大正房存放杨木杆、橡木等;染房院存放杨木料、大门板等;南棚子存放木柁、标柱等;北大门南廊存放果松木料等。

第三,收人支出的账目全部记录在案,笔笔清楚,项项可查。在半个月的施工期间,收到同义钱铺、聚丰粮店、染房和大爷等共11笔,总金额655吊。共支出工料开支101笔,总额635吊,主要包括孟、高、孙、杨、陈姓的瓦、木、石、锯、雕匠的工钱,仅瓦匠就62个工。还有购买茶叶、炉条、颜料、麦鱼子等各类零星用品的开销。收支相抵盈余20吊,“下存海甸票14吊”。这只是修房期间的工料费用,不包括大宗砖瓦木料等建筑材料的开支。

第四,此次修建房舍不是为了自住,再举家从城内迁回海淀,而是为了将住房出租。在这个账本封面的左侧,用较淡的墨色写有一行小字:“安门窗租出”。这显然是后写的,说明新盖的住房要安好门窗后租出。封面里页写有12个人名和住房及钱数:

“李七上房西房,十一吊;孟禄东房,三吊五;王姓东房二吊;白六爷西房五吊;夏先生东房,春姓,李姓,吴姓,张姓,张姓,屈姓,侯姓。

这很像是租房户的名单、租房位置和租金数目。

在思起写给廷昌的信中,有这样两句话:

“海淀房节下算人不办。西院也有个街坊,再找一家两家活便。其余封锁。

几天后又写道:

“海淀房完收工,有三家街坊住,放心。

这似乎说明,将西院新修盖的房间出租给了3户人家。试想,几代样式雷原住海淀镇,迁居城内后将原住房全部出租是可能的,也很合乎情理的处置办法。在光绪二年六月这次修房不久,雷廷昌又第二次修缮海淀宅院。样式雷资料中的《私宅工程添盖上房东西厢房底册》,记载了这次建筑工程。主要建筑项目有:续添上房、东西厢房9间,上房耳房,续添盖大门南房3间,续盖南耳房1间,车马棚灰房2间,西南角角门一座等。此次工料开支39项共125吊。连同预购的建筑材料等共用银625两。加上六月那次工程用费1500两,两次共花修房银2125两。

光绪二年修缮完毕的这座宅院,与前述雷锦章一支所住的前官园雷氏老宅,从规模、格局到建筑质量和档次都是迥然不同的。此宅东中西三路,中路三进,敞亮大门,庭院宽阔,建筑高大,功能齐全,与样式雷的地位、官职及其生活水平是相同的。而前官园的老宅不过是样式雷支系的一座宅院,只比普通人家的住宅较为宽绰而已。

这座样式雷故居,到底坐落在海淀镇的什么位置?

我将以上情况详细告诉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样式雷课题组的张威博士。张博士说,样式雷的海淀故居在海淀槐树街,这是朱启钤在《样式雷考》一文中明确写到的。我仔细阅读了张博士复印给我的《样式雷考》。此文有两处提到雷氏槐树街祖宅。一处是:雷金玉的3位继室所生的4个儿子,在金玉归葬江宁时都随父灵柩返回南方故乡,“惟(继室)张氏所生幼子声澂独留居海甸槐树街'另一处是:雷金玉胞弟金鸣之曾孙雷克修,“于嘉庆十四年自海甸槐树街祖宅迁出,别居东直门北新仓”。克修还著文写过“槐树街老宅几不能谷,余别有执业,常居京师,遂迁居北新仓。”这里明确指出:样式雷的海淀镇祖居在槐树街。但是槐树街的这座雷氏祖宅,是不是雷廷昌在光绪二年所修的雷宅呢?它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宅院呢?

海淀镇旧景

我从千自种雷氏档案史料中,翻阅到几件珍贵的画样和草图,明白无误地解除了我的谜团。有两件残损的无名草图:一件草图是由两张碎片拼接在一起的。上方倒写一行字:“德贝子北面大墙,前面系泄水湖”;下方写:“老虎洞”;右方写:“香厂大院胡同”。左方无字,这里本应写上:“下洼子胡同”。沿左侧划出一块地方,上书“此地系德公爷地方”。稍右写着两行宇:“前半节以然才口口卖;后半节照房本家还住之”。横线下方写着“内有照房”。在右侧,靠香厂大院胡同只有残存的两行断句:“院大房等”,“间亲友住之。”横线下方写有“染房住之”,左下方又有“纸甫租之”四字。另一草图只有一角撕碎的不足二寸长的小纸片,上边只有“西”、“十余”、“槐树”、“此院”几个字。此纸片正好与上述残图拼接在一起,使原来的两行断句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西院大房等十余间亲友住之。”仔细研读这张拼接后仍是残损的草图,我喜出望外,原来这就是样式雷槐树街祖宅!

我还翻阅到样式雷的一张无名画样。这张画样所绘制的一座宅院的三进格局,前中后院的房屋建筑布局,与廷昌两次修房的记载完全一致,上房、厢房、车房、草屋、门房等也都相符。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门外大街正中画了8个小圆圈和大门前的两个方块。这一排圆圈是栽植在街中央的一行槐树,别处街道胡同的树都是栽在两旁,没栽种在街中央的;图上那两个方块是放在大门前两侧的车辇石的标志。

根据雷宅两次修房账册提供的资料、两幅残图和一张画样,根据我多年对槐树街的踏勘和调查,参照80年代房管部门绘制的《海淀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90年代末海淀镇的航拍图,我审慎地试图勾勒出样式雷槐树街祖宅的原貌。

样式雷祖宅坐落在海淀镇北部中间东西走向的槐树街。街南侧是德贝子园的北墙,这道虎皮石墙从东到西没辟街门。宅西墙外的香厂大院胡同,今名香厂子胡同;北临著名的老虎洞胡同,这是一条又窄又长的繁华的商业街。东侧是下洼子胡同,这里因为是海淀镇低洼积水之地而得名。这4条古老的胡同名称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

雷宅占地广阔,南北宽五六十米,东西长一百二十米,分中东西三路。中路,进大门便是门洞,迎面一座影壁。前院西侧有6间南房,3间是门房,西头3间独辟一座小院,是为书房。这座书房名槐荫堂,它正处在街中央高大槐树的绿荫覆盖之下。样式雷制定的《圆明园等三处内工裱作现行则例》和《大式石作做法》的书册封面上,都写有“槐荫堂”的署名前院东侧另有一座小院,两间南房是书房,间北房足马厩,偏柙影壁背后足1间草厣从前院中间穿过屏是宽阔的中院,3间前廊的高大正房足主人居室,东西各有两间耳房;东西厢房各3间,其南侧各有1间露顶耳房.订院3间:北房为供奉祖先的影堂,东两各存两间耳房;西湘房两间为神堂,是供笮鲁班像的地方,样式宙拜鲁班为祖师,曾抄录过11册《鲁公输祖师秘录按诀序》;东厢房两间为厨房:西路前边为宽阔的西院。院中是一座四合院,3卷1房-座,共15间,是;雷宅献为高大的建筑物,东两各有两间耳房;东西厢房各3间;南房6间,四面房屋都建有前廊,共由24间游廊围接连通。四合院外靠南院墙是一排14间南群房;靠北院墙是一排14间照房照房前院中央修建一座宽1.4丈、长7.2丈的荷花池。西院后边为染房院,院门朝西,染房是外人来租房开办的,廷吕修房用款中就有染房付给的3笔共130吊,染房东北部衍几间房在老虎洞开门,后来租给了一家纸铺,东路的前半截是学房院,北房3间加两间耳房,东西厢房各侧耳房,房间有游廊连通。雷氏家塾配有专职塾师。廷昌家信中有“润斋徐老师如上馆,代我二人问好请安”的内容,可资证明。学房院北侧是一座小花园。东路的后半截盖有一排照房。这里面向老虎洞开辟了一座北大门。

样式雷这座祖宅建在铺设石板道的老虎洞路南,沿石路进人御园路程很近。离畅春园大宫门仅一里多地,距圆明园也只有3里之遥,进园当差非常便当。几代样式雷在槐树街居住近200年,为什么要迁居城内东观音寺?据我看,一是因为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海淀已无皇差可应,样式房的工作全部转移到皇宫、三海和东西陵了:二是因为海淀祖宅位于槐树街与老虎洞之间,老虎洞这条繁荣的商业街也遭侵略军抢劫焚毁,连满街铺设的条石都被烈火烧烤得崩裂了。击街的雷宅自然也不会宰免,房屋大部焚毁。样式雷在海淀镇已属无家可归、无房可住,被迫迁居城内。

在槐树街祖宅被焚十几年后的光绪二年,雷廷昌花两千多两银子予以修复添盖,以便出租给住户。在那幅残损的雷宅草图中,明确地标出各院房屋的用途。除西路后院租给染房和纸铺外,西院大北房十余间由亲友居住,东路后肀截的照房由本家居住。东路前半截在残图上有一个“卖”字,也可能卖予他人。其余的住房全都租给别人了。

样式雷家由家人李三负责收取海淀的房租。廷昌在家信中写道:

“如李三下海淀取房钱,给白六爷家寄信,言均平安,身体康泰。

白六爷即样子匠白廷堃,与廷昌一起在东陵马兰峪样式房当差,家住海淀雷家祖宅的西房。李三到海淀收房租时,顺便往白家捎信报平安,正是顺路捎带可做的事。雷思起也在家信中写过:

“李三每取房钱留神考察,并吩咐他紧催塌欠,不可任意,取钱上来就不愿催取,越欠越多。

可见按时收取房租是雷家很关心的一件事。

在雷氏史料中,有一张雷家向租房户写的《告示》,要求租房户主动保护房产,免遭匪徒破坏抢劫。告示全文如下:

“诸位贵邻台知:此房系西直门内东观(音)寺雷宅之房。前有雷全勾率匪徒拆毁各院房屋,已经官事三口在案。现今特此预知:倘日后再有拆毁情事,诸位贵邻自管阻挡。如住房人不阻挡,均得赔修。自此之后,如不愿住者,自管搬家。如愿住者,不准拆毁。

我推测,这很可能是发生在庚子之变时的事。当时,八国联军侵人北京,联军司令瓦德西率军占领并劫掠了颐和园,圆明园也再度遭劫,海淀镇社会秩序混乱,一些不法之徒趁火打劫,抢掠店铺、抢人钱财之事时有发生。雷家槐树街祖宅也遭雷全等人拆毁,雷家便出此告示,希望租房户出面阻止拆房之事再次发生。若不是在那种特殊时期,海淀镇是不会发生一伙匪徒公然哄抢毁房这种事的。

雷家海淀祖宅在清朝末年全部出卖了。在雷家绘制的一幅《雷宅置房产图》中,在京城内外多条大街小巷标明了雷家购置的50处房产,包括西城东观音寺和西直门外大街、北下关等3处住宅,但是其中没有槐树街祖宅。另据有些文章记载,东路的前半截,确实在清末就由一位从皇宫退役的盛姓太监购买到手,并重加修葺改建,作为顾养天年的安居之所。这也证明,雷宅残图标明的“以(已)然”“卖”的字样,确实是已然将房产出卖了。

到20世纪中叶,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摇摇欲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北平市郊。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即第四十一军)解放了海淀镇,军部住进槐树街一号院,即原雷宅学房院。1949年1月,军政委英文骅和副政委欧阳文,在此i院接待了巾原北平市长何思源先牛率领的i“ィ戶北人民和平促进会”代表闭,对他们I耐心地进行说服动员工作,要他们给踞守北平城的傅作义先生带信,希望他接受中共提出的条件,走和平解放北平的道路。何思源先生当晚就与康同壁、3复等全体代表团成员住在这里。昔日样式雷祖宅,成为和平解放北平进行谈判的纪念地。

新中国成立后,雷氏祖宅的东中西三路在槐树街各设一座街门,分别为槐树街门牌1、2、3号;原东路和中路的前半部,成了多家居民住宅;_后半部是国营的花纱布公司,后改为纺织品批发部,街门向北,成为老虎洞路南最东头的一个单位.原西路南半部即西院,成为海淀区新华书店机关办公地址;后半部即染房院,办起一家织布作坊,公私合营后取名七一棉织厂。60年代在海淀镇南部榆树林修建了新厂房,工厂迁走,此院仍归棉织厂占用,街门向西,是香厂子胡同路东唯一的一户。

20世纪末,雷宅原有的房屋建筑大多经过拆改重建或新建,但原有的格局仍然保留若,有些淸代房屋还依旧使用。二〇〇一年,拆除海淀镇、建设中关村西区的规划全面实施,槐树街样式雷故居、前官园雷氏老宅与古老的海淀镇一起,同被夷为平地。半年后,横穿海淀镇的北四环路建成通车,样式雷槐树街故居原址正处在几十米宽的平坦路面上。

江西“样式雷”祖居

当我经过半年多时间,探寻到样式雷海淀故居时,它刚被彻底拆毁,已不能再见到它的原貌了。我只有仔细揣摩我的几位朋友拍摄的一组照片,专注地端详那槐树街正中矗立的一行高耸的古槐、街北侧雷宅被改建过的古朴的院墙、东路东厢房斑驳的虎皮芥墙和成排的屋瓦,雷宅对面德贝子园几十米长的围墙,以及宅北那条早已失去昔日繁华的老虎洞。一砖一瓦,一枝一叶,都让人记起创造了不朽伟业的几代匠师样式雷。

清溪书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前细瓦厂胡同 看古代销算房里的工匠精神
〔每日手拍〕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
槐树街--蓝英年
北大周边小胡同(09.7.13)
《样式雷》高清
驿雲同里汤泉别院客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