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世纪后期青浦种植业的变革

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以此来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档案的视角了解一下,在上世纪后期,改革开放为青浦的农业种植业带来的巨大变革。

徐泾公社种植人员田间考察

20世纪后期,青浦大力推进改革开放,青浦的农业种植业在耕种土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闯出一条适合青浦实际的,持续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在稳定全县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努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不断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发展。1996年,全县近2.5万公项单季晚稻平均公顷产达8265千克,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季季增产,熟熟丰收。实践证明,青浦种植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兴农在农业增产增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使更多的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种植业产能稳步提升,农村经济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1985-2000年青浦县水稻种植情况表

1985-2000年青浦县三麦播种情况表

1985-2000年青浦县蔬菜种植情况表

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青浦农业种植业的结构,一直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粮食面积比重过大,经济作物比重过小。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3%以上,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的面积仅占6.5%左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期才开始逐步调整。到1982年末,全县粮食作物比重从93%下降到64%,这种结构应该说是较为合理的,但由于三熟制耕作成本大、耗工多,农业得益甚微。

1972年上海市青浦县耕地面积统计年报

1985年,青浦县委、县政府大胆地对全县农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概括起来为:改革粮食熟制,减少棉花面积,扩大鱼、禽、蛋、瓜、果等其他经济作物。经过5年的运作,截止1990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67万公项,增加了11.5%,而复种指数从原来的232%减少到170%左右,下降62个百分点。在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蔬菜和瓜果的生产迅速发展,猪、禽、渔等产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比调整前的1984年翻了三番。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全县粮食总产虽然略有减少,却换来了全县农村经济的腾飞。1990年全县人均社会总产值达9288元,比1984年的2509元,翻了近两番,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近2倍。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一是种植业劳动力大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为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二是减少了种植业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三是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丰富了市场供应;四是改良了土壤,减少土壤浸水时间,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

(原青浦县农业局局长屠锡礼)

另外,1992年5月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积极开发“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新路子,使名、特、优、新、稀、精、细、嫩、净的农产品在青浦大地上开花结果。全县上下又掀起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热潮,发展了市场前景看好的草莓、扁豆、大白菜、青毛豆、鲜玉米等各种小宗经济作物和优质米、特色米,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格局。徐泾扁豆、赵屯草莓、练塘菱白、华新土豆、白鹤韭菜、练塘蔺草、西岑莼菜、沈巷咸蛋、大盈雪菜、大盈鸭子等产品相继成为各个乡镇的品牌,有力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1992年,青浦县人民政府关于青浦县特色农业的情况汇报中提及“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农业发展新路子

依靠科技兴农,增加农业产出

为了适应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和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需要,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转变观念,调整农技推广方式,大力开展科技推广、科技示范、科技攻关等各项活动使全县科技兴农真正落实处。

粮食脱粒

在水稻栽培上应用现代农艺,减轻劳动强度,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1985年,青浦农业技术推广站在重固试用地膜育秧获得成功;1991年,抛秧和直播水稻栽培首获成功,并通过科技成果鉴定;1995年,塑盘抛栽技术和乳苗抛栽技术相继推广,效益倍增。

在作物肥料施用上,进行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上世纪80年代后期,秸秆还田悄然兴起,它是数量众多的有机肥源之一,又是解决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一项有益工作。进入上世纪90年代,秸秆还田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变废为宝,减少了秸秆污染,改良了土壤。另外,青浦还积极推广颗粒复合肥,实施配方施肥,有效地解决了每年4000公顷-5000公顷农田的缺肥问题。

在作物良种繁育上,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统一供种率。农业要高产,种子是关键。青浦县农科所科技人员不辞辛劳、远涉海南,进行南繁北育,缩短其育种周期,成功地培育出特色稻“青香糯”“青香粳”“晚粳89-3”等在全县广泛种植。为全面更换老产品、满足农户需要,县种子管理站在香花桥袁家村、杨元村、横泾地区和赵巷镇部分地区建立特约种子繁殖基地,使全县当家品种良种覆盖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供种体系基本形成。

县农科所科学育秧

在作物防病治虫上,注意病虫害动态,抓准防治。1984年,为适应农业发展需要,逐步建立和发展以村为基础的统一防治队伍,县植保植检站认真落实植保工作“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大面积推广综合防治,并与化学防治、农业防治、保健防治紧密结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丰产方建设上,以点带面,为全县粮食生产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将“三高”粮田建设与丰收计划,丰产方、种子基地建设结合,作为科技兴农的一项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推广农业机械,改变耕作方式

在全县耕田、排灌、植保等基本实现机电化以后,解决农民种植水稻时拔秧、插秧、收割等三弯腰,是减轻劳动强度、解放生产力的一项重要工作。青浦试制过插秧机、拔秧机、工厂化育秧机以及小型收割机。上世纪80年代,青东地区几个较富裕的乡镇率先购置了17台联合收割机,掀起了全县推广使用农机的热潮。

重固农机厂插秧机出厂

到1991年,全县已拥有联合收割机276台,共完成收割面积7660公顷。之后几年,联合收料机逐年有所增加,机收面积也不断扩大,到1996年全县已有联合收割机446台。联合收割机的运用,既减轻了农民收、割、脱粒的劳动强度,又能保质保量、降低成本、节省时间,为秋熟丰收奠定基础。

上世纪70年代,重固农机厂培训各生产队拖拉机手进补深耕操作

上世纪80年代,白鹤联合村拖拉机、拔秧机、插秧机、收割机人机劳作景象

机械直播、塑盘抛秧、乳苗抛栽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民盼望已久的“插秧拔秧不弯腰”的梦想成真。同时,上世纪80年代起,青浦就引进申江开沟机替代人工挖掘,全县夏熟田开沟逐步实现机械化。

农业机械厂

本文整理自《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青浦卷》《青浦县志》(1985-200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流县(福建三明市辖县)
西藏的农牧业科技:改变旧状况
我市科技兴农主攻方向之管见
青浦文昌宫三元阁
县农业局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汇报 范文、报告、简历、合同、样本
十多种农业地域类型概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