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山五园朝寝界山比较研究(下)



行宫御苑


行宫园林满足皇帝临幸时的日常起居、游憩赏玩及处理政务等功能需求,因此,三山五园中的静宜园、清漪园、静明园三园中的朝寝空间相对离宫而言要简单一些,其朝寝空间的分隔则比离宫更加灵活。

01
静宜园

静宜园于乾隆十年(1735)开始修建,十一年(1736)扩建完工。其外朝区位于静宜园东侧,坐西朝东,自大宫门至勤政殿,形成一条东西向的轴线。勤政殿之后、位于中轴线上一组规整布局的建筑群名丽瞩楼,相当于宫廷区的内廷,勤政殿后、北侧为处理政务的致远斋,丽瞩楼南过桥后的中宫则为皇帝短期驻跸的场所。

勤政殿后利用山地高差修建假山一座,从而达到依山为屏的分隔效果。山体南部有曲径,沿着曲径而上,可通往丽瞩楼、致远斋等处。此处山体将朝仪空间与内寝空间、理政空间进行了划分,可以看作是圆明园寿山模式的一种变体。

02
清漪园

清漪园为颐和园的前身,始建于乾隆十五(1750)年。清漪园的宫廷区设置在东北端。外朝的勤政殿坐西朝东,与二宫门、大宫门构成一个东西向的中轴线。勤政殿后的玉兰堂、宜芸馆为游憩场所。在内外空间的分隔处理上,利用万寿山余脉在勤政殿后叠石筑山,山中开辟曲径,将内外空间联系起来。受昆明湖影响,玉澜堂、宜芸馆并未按照理政空间中的东西轴线展开,而是沿昆明湖方向南北布置,有别于圆明园、静宜园之处。

03
静明园

静明园的大规模扩建约在乾隆十五年至十八(1753)年,乾隆帝将玉泉山及山麓的河湖地段全部圈入宫墙之内,此时形成了静明园十六景。宫廷区位于南宫门附近,廓然大公为乾隆帝听政之处,“听政之所虚明洞彻,境与心会,取程子语颜之。” 廓然大公后殿的涵万象北临玉泉湖,玉泉湖近似方形, 湖中三岛并无陆路可通,中央大岛有芙蓉晴照一景。自南宫门起至芙蓉晴照形成了宫廷区的中轴线。

静明园因以玉泉山为背景,尤其从南部看玉泉山如莲花花萼状,作为理政空间的廓然大公与作为游憩空间的芙蓉晴照虽在同一轴线上,但由于玉泉湖水的阻隔,形成了两个彼此分隔的空间。此处水面在轴线上妥善的将宫廷区和园林区分隔开来。这与长春园的分隔手法近似。


三山五园中主要朝寝分隔方式的比较


01
从时间上看

从三山五园修建的时序和内容上看,康熙朝尽管开始修建静明园,但主要以畅春园为园居理政之所。雍正朝对圆明园进行了新建、改建和扩建,使之完成了从赐园到政治中心的转变。乾隆朝是三山五园建设的全盛期,除了对作为政治中心的圆明园继续新建、改建和扩建外,对静宜园、静明园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新建了清漪园。嘉庆朝以绮春园为重点,对圆明三园进一步完善。道咸两朝也围绕圆明园的局部改建展开。光绪朝则重修了颐和园,使之成为新的也是最后的政治中心。

从园居理政方式的开创和发展看,康熙朝畅春园的园居理政经历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变化过程,随着园居理政的思路的深化,理政需求的不断提高,朝仪空间不断强化。此时畅春园的朝寝空间布局虽然呈现出园林化的特点,结合避暑山庄正宫的朝寝划分呈现的宫廷特点,反映出清代前期园居理政的思路与功能呈现出一个从创始到不断调整的过程。雍正朝园居理政思路更为清晰,朝寝空间的关系也随之得到调整,形成了以寿山山体分隔联系朝寝空间的园林化处理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在乾隆朝得到发展和成熟,主要体现在对山地园林的静宜园、湖区的清漪园朝寝空间或者说内外空间的分隔上,针对不同的用地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使这两处行宫御苑宫廷区的内外之隔更加灵活而富有园林趣味。道光朝对绮春园的朝寝空间划分也采用了山体分隔模式。光绪朝对颐和园的重修,虽因朝寝功能的增加而影响了山体与万寿山的联系,但依然保留了这一模式和方法。这种界山模式发端于雍正朝,发展于乾隆朝,对五园的朝寝空间分隔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02
从类型上看

从界山的类型上看,圆明园作为五朝园居理政的政治中心,因朝仪的重要性、驻跸园居的长期性,其朝寝空间的等级、规模和复杂程度都超过一般的行宫御苑。从界山的具体内容上来看,圆明园寿山与静宜园、清漪园、绮春园相比,规模最大、高度最高、山体上还有林立的高大石笋,这也体现出圆明园在五园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行宫御苑静宜园则利用自然高差,界山曲径自勤政殿向上呈现出爬山趋势。同样作为行宫御苑清漪园则利用界山既作为外朝轴线的收尾,又作为万寿山山体的延伸部分,对万寿山山体的缺憾进行了弥补。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既与仪式感强的园居理政御苑进行区别,又体现出行宫御苑的生活化特点。

从界山的曲径来看,根据目前出版的历史材料,曲径的位置有乾位和中轴两种,但以乾位为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对曲径位置的选择和偏好。从曲径的坡度而言,朝寝空间较为平坦、高差接近的情况下,曲径偏向于在界山中部设立高点形成爬山下山之势。而朝寝空间有较大高差的情况下,曲径则顺应自然地形,作假成真。

从界山的材料和细部来看,叠石的主要材料以青山石为主,兼有本山石。青山石成本较低,棱角分明,叠石技法相对简单,便于大面积使用,且青山石在未发生劣化情况下,青色、紫色的饱和度较高,与宫廷朝仪形成的皇家气魄相得益彰。颐和园中本山石使用相对较多,圆明园寿山则石笋林立,既增加了山体的视觉高度,又形成了万笏朝天的仪式感。


结论


本文通过对三山五园朝寝空间分隔方式的梳理,初步归纳出采用山体代替宫廷墙垣分隔朝寝空间或区别内外的界山模式,抛砖引玉,供学界批评指正。界山模式是圆明园、静宜园、清漪园分隔朝寝空间或内外之别的园林化处理模式, 这一模式发端于雍正朝,发展于乾隆朝,此后尚见于绮春园和颐和园。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为界山作为外朝区的轴线收尾,多于外朝主体建筑的乾位开辟曲径,连接内外。界山根据所处园林的定位在等级和细部处理上有所差异。界山的形成、发展、变迁及其内涵需要进一步进行梳理和探讨。



圆明园研究院

[作者]

秦柯 张志国 肖雨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乾隆时期的皇家园林究竟有多美?
颐和园背景资料
【景观人理论系列】《中国古典园林史》必背园子 — “三山五园”之清漪园!
三山五园简史
如诗如画颐和园:颐和园的前世今生之乾隆兴建清漪园之原委
建造圆明园和三山五园,耗尽了清朝国库存银,导致清朝走向衰败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