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昼锦路豫园停车场发生的几个小故事及其主人公

上海豫园城隍庙周围很多道路名字有古趣,特别喜欢昼锦路。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是项羽的名言。昼锦路上还有一些老的街道,薛弄底街、果育堂街、陈士安桥……有些消失了,有些还在,但早就不是原来的街弄,位置换了,留个名字,当然接下来名字也可能要没有了。就说昼锦路,也经过拓宽改造,早就不是原来的面貌。现在的昼锦路,一侧是光明初级中学和新建的高楼,一侧还有些老房子,围墙一拦,弄口一堵,不得其门而入。昼锦路的人行道很宽,是豫园的停车场。有时开车去豫园,我会特意把车停在昼锦路,就为感受一下古老的气氛。昼锦路和河南南路的交叉口,原来叫淘沙场,因为河南南路拓宽,淘沙场这个古老的地名已经不用了,估计没有人知道了。但就在这个路口,曾经有过一座纪念民族英雄陈化成的祠堂,那是有点说头的。

淘沙场附近老地图

图片来自网络

在淘沙场原有一座陈公祠,供奉的是鸦片战争时在吴淞口炮台壮烈殉国的江南提督陈化成。陈化成(1776-1842)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今厦门市)人,他的历史定位很明确:抗英名将、民族英雄。陈化成出生行伍,从参将、总兵升到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负责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府的防务,从一品官衔。1842年6月,英军进入长江口,陈化成驻守吴淞口西炮台,于6月16日以身殉国。这座炮台失陷后,宝山、上海先后沦陷。根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中的说法,当时清军的舰艇靠人力、风力驱动,而洋船“迅如奔马、疾如飘风”,陈化成虽然加强了防务,但很多岸防炮还是“前明之物”,参战的英军说“中国炮台上似乎是在放烟花”。这样的实力对比,陈化成还的上级、战役总指挥官两江总督牛鉴也承认“贼风难犯”,建议“迎犒缓师”,也就是准备投降了。后来战事吃紧,牛鉴干脆跑了。和英军对抗是什么结局?陈化成作为厦门人非常清楚,他的老上级老同事、前任两江总督裕谦已经战败自杀,如果准备打,那就是一个死了。关于陈化成和英军战斗双方伤亡的数字及其本人殉国的细节,不同的记载有不同说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陈化成是战死的,战死前关照部下割下自己的头颅后撤退,不要被敌人得到遗体。安徽武进士刘国标抢出他的遗体藏在芦苇荡内,后运到嘉定再转回福建原籍安葬。

陈化成画像

图片来自网络

陈化成殉国后,道光帝“特诏优恤……谥忠愍,于殉难处所及原籍并建专祠。”宝山县城和福建同安都建了专祠,另外吴中、上海、厦门、碣石、金门、澎湖、台湾等地均为他立祠纪念,其中上海县的陈公祠就建在南市老城厢现在昼锦路河南南路口附近的淘沙场。后来祠堂里还办了小学,延续差不多有百年的时光,每年都有祭祀活动,从未中断。上海人对保卫自己城市的英雄,也算是够意思。到抗战爆发,陈公祠的劫难来临了。南市老居民胡锁明曾有一篇文章专门写到陈公祠(他本人三十年代在陈公祠附属的时化小学就读)。根据1937年11月11日《申报》记载:11月10日淘沙场被日军炮弹击中,“燃烧颇烈”。然后南市被日军占领,一些汉奸、地痞流氓在陈公祠内开设赌场。陈化成塑像被弃之门外,露身街头。好心人将陈的塑像搬到当时被划为难民区的城隍庙内。后来特地做了一个木龛安放,把陈化成也称为城隍老爷,所以上海城隍庙有“一庙三城隍”之说。(前殿奉祀金山神西汉博陆侯霍光,后殿祀元代上海人秦裕伯)。“破四旧”的年代,日军都没毁掉的陈化成塑像和其它城隍庙内塑像一样,统统被砸毁了。淘沙场的陈公祠原址则成为一片民居。九十年代以后,南市大改造,陈化成重新成为城隍庙内的神祗,但原来陈公祠的位置,包括“淘沙场”的地名,已不可能再恢复了。

昼锦路河南南路口

原“淘沙场”及陈公祠大致位置

陈化成进入城隍庙,是战争年代采取的“不是办法的办法”,虽经不少劫难,结果总算圆满。如今他和霍光、秦裕伯一起,接受上海人的香火。不过当年在淘沙场陈公祠里,还供奉了一位“杨典史”,他的故事本来就鲜为人知,神主一撤,更没有人知道了。不过杨典史自有其了不起的地方,他是鸦片战争中唯一一位为上海殉节的官员。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杨典史不是战死,而是自杀的。

典史不是官职,没有品阶,连九品都不到,明清时代叫“未入流”,协助知县做一些缉捕、监狱方面的工作。但遇到主簿等正式官员出现状况,典史要随时待命,所以也是皇帝委任的“朝廷命官”,一定要类比,相当于政府机关里没有公务员身份的资深科员。杨典史名庆恩,字莼庵,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出身是捐纳监生。虽然没有品阶,但性格正直,不以自己官小而自薄。1842年6月9日英国舰船在吴淞口集结,离上海县城有八十里地,监司、县令便各买了一只船准备跑路。杨典史求见监司不得,见县令讽以大义,县令“曰诺”,也就是敷衍了几句。吴淞失守,监司、县令坐船跑了。杨典史顿足浩叹,说道:“吾亦从此逝矣!”雇了艘船到黄浦江中投水自尽。他的仆人和家属在周家渡芦苇丛中找到尸体,安葬了他。道光皇帝上谕:“捐躯尽节,情殊可悯……附祀于忠愍祠中”。于是杨典史作为上海本地官吏的代表,和陈化成在陈公祠里做了伴。

昼锦路

鸦片战争结束,上海开埠。十年后,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县城,上海的清朝官吏又一次面临生死抉择。这时,上海又涌现了一位满清王朝的忠臣(人民群众的死敌):袁祖德。

袁祖德,字又村,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他祖父是写《随园食单》的著名文学家袁枚。袁祖德靠着祖父的名声结交很多文人墨客,当过宝山县丞和上海县巡检,算是“长期在上海工作的干部”,1853年(咸丰三年)刚刚上任上海县令,不到半年就遇到了小刀会。那天是阴历八月初五,孔夫子生日,他按惯例到文庙祭祀孔子(当时文庙不在现在文庙的位置,约在今学院路聚奎街一带),小刀会从北门和小东门攻进上海县城,袁祖德当即被杀。关于他的死,同样有多种版本的叙述,主要出入是被杀的地点,有说是在县衙,也有说就在文庙。但有一点是一致的:袁祖德身中二十几刀,死得很惨烈。后来清政府“诏加知府衔……建祠陈公祠左,有司岁祀”,清政府为他建了“袁公祠”,就在陈公祠边上,和陈化成一同接受上海人的祭奠。

连环画还原的小刀会起义场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城隍庙(豫园)图/文
上海老城隍庙介绍(附图)
上海新老城隍庙的称谓小议
2014年3月24日(周一)游览上海豫园和城隍庙
老照片,1914年,上海*
老上海记忆:南市(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