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平老故事】我从哪里来——闯关东的北四家子人 作者:孙会久
我从哪里来
——闯关东的北四家子人
□孙会久
和东北人唠起“闯关东”,肯定会引起一句话:“我们老家是山东的……”。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就是清末民国初年一位叫朱开山的山东人闯关东的故事。康平人大部分为闯关东的关内人的后代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2012年,康平县政协出版了《康平地名概览》一书,对全县各村屯来历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但对为什么要闯关东、有哪些实物佐证等问题因为篇幅原因并没有详细写出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让闯关东的东北人忍不住寻根问祖的民谣,总会引起人们对遥远故园的思念,一个疑问总会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我从哪里来?
我从哪里来?北四家子乡现今47个自然屯最早“开荒占草”首居户的故事详细地讲述了一段悲壮的往事……
大槐树移民
中国自明清以来的移民史上,最著名的就是大槐树移民,而北四家子乡三合堡村石治玉屯的白氏家族则是康平县至今能查到的有明确家谱记载的大槐树移民。
为什么要移民?这还要从元末明初说起。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天灾人祸不断,山东、河北一带地区十室九空。如果从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发动红巾军大起义算起,至洪武元年徐达平定山东,战乱已持续了17年。长期的战乱给山东、河北一带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清嘉庆年间编撰的《淄川县志》记载明初的状况:“淄川之民,流离散亡殆尽”。明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朝洪武年间,仅洪武三年至洪武三十一年这28年间,山东、河北一带就发生了22起水、旱、蝗、地震等自然灾害。朱元璋曾哀叹山东人之不幸:“山东之民久罹兵祸,方底平定,又复频年艰食,何厄之甚也!”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朱元璋死后发生的靖难之役。建文元年,也就是朱元璋死后的第二年,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与其侄子朱允文展开了长达四年的血战,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的主战场就在山东、河北一带。凡战争经过的地方,庐舍为墟,民人死亡流离。为此,“明初的洪武、永乐年间,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将大约有300万的山西人移民到山东和河北一带,移民的中转站就在山西洪洞,标志就是一棵大槐树”(刘德增《大迁徙—寻找大槐树和小云南移民》)。“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两句流传了数百年的民谣随着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扩散到了全国各地。清朝时闯关东的山东、河北人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大槐树”移民。石治玉屯的白清林家族就是在明朝永乐二年从山西移民到了河北保定,到清嘉庆年间又从河北移民到了康平,最后落脚在石治玉(《闲话石治玉》一文有详述,这里不再赘叙)。
虽没有明确记载,但清朝时移民到北四家子乡各个村屯的山东、河北人大部分是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裔。也许是深藏在十几代人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和移民情结,到清初的时候,他们像自己的先祖一样,走上了闯关东的悲壮路程。
顺治拨民
顺治拨民是清朝初年政府有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移民,尚不能称为闯关东。为什么要组织这次移民?这还要从清朝入关说起。
1644年8月20日,顺治帝从盛京起驾,迁都北京。王公大臣、八旗兵丁等众多人员跟随入京,络绎不绝,绵延数千里。原本就地广人稀的东北因大量人口随顺治入京,变得更加荒凉,除盛京等少数大城市和战略位置有驻军外,东北基本田无农民,路无商人。《奉天形势》记载:“荒城废堡,败瓦残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清军入关后,仍然在各地征战,需要大量财政支持,而且东北之前连年征战,遭到了很大破坏,清廷为筹集粮款和恢复战争创伤,决定发展东北,于是下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山海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山东、河北、河南等先被清军攻打下来的地区的人民开始前往东北开荒。1651年(顺治八年),清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凡移住之农民,每月供给食粮一斗,每垧垦地给种子六升,垦民每百人贷与耕牛二十头,其中食粮、种子于秋收后,如数归偿……凡招来新民,归部遣官偕同县官,城中每丁给地基绳,永为民业。”这就是顺治八年的东北移民事件。顺治十年,清朝再次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这次是从上到下动员百姓到关外垦荒。对于移民可以给予耕牛、种子和口粮,官员升迁任免,也以招募移民多少作为考核标准。许多山东人也加入到这次移民浪潮中。他们中大部分人是为了开垦荒地务农,少部分人看重了东北丰富的资源,如人参、貂皮等,经常来往于两地之间,从事贸易。整个顺治年间的移民都是由政府组织的,还不能称其为“闯关东”,这部分移民逐渐形成了辽宁东部(以大连、丹东为中心,主要是山东人)、辽宁西部(以锦州为中心,主要是河北和山西人)、辽宁中部(以沈阳、辽阳为中心,主要是山东和河北人)几个移民区,辽东地区面貌由此改变,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史称“顺治拨民”。资料显示,这次移民的地点主要在现今辽宁的中、南、西和东部地区,并没有涉及到“柳条边”外当时地处蒙古科尔沁王公游牧地的现今康平地区。
康熙八年,随着康熙亲政,朝廷开始限制外来移民进入东北。如果想要进入东北,需要提前在山海关登记入档。
顺治、康熙年间迁入北四家子乡移民一览表
序号
现村屯
原居住地
移入时间
首居户姓
1
三合堡村石治玉屯
河北保定
顺治年间
白姓
2
菜园子村岳家街屯
山东东昌
顺治年间
岳姓
3
朝阳窝堡村海丰张屯
山东海丰
顺治年间
张姓
4
朝阳窝堡村朱家坨子
河北
顺治年间
朱姓
5
北四家子村北四家子屯
山东登州
康熙六十一年
韩、白、包、石四姓
6
程家窝堡村天鹅泡屯
山东
康熙六十一年
徐、李、赵、阎四姓
7
高家街村齐家坨子屯
山东登州
康熙六十一年
齐姓
8
高家街村高家街屯
山东寿光
康熙年间
高姓
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也许人们口耳相传的先祖故事存在了时间上的误差,按史料记载看,在这个时间段在北四家子乡乃至康平县是不应该有关内移民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和相对闭塞的交通,加之蒙古王公乐得收取一些地租,一些“顺治拨民”和康熙年间移民到柳条边内的山东、河北人,是极有可能突破禁令,深入到柳条边外的康平地区的。因此,这部分人极有可能是康平最早的一部分闯关东的人。
勇闯关东
到乾隆年间,限制移民政策更加严厉,整个东北全面封禁,不准外来移民进入。但关内频发的自然灾害,仍使许多山东、河北灾民不顾禁令,跑到关外寻求活路,这才是真正的“闯关东”。
早期闯关东的关内百姓要到达康平地区要经过两道关卡。
第一道关是山海关长城一线。清朝入主中原后,对沿长城边口颁行禁令以限制流民出边,封禁令成为一项治边政策。内容涉及到农业、商贸、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至乾隆朝,对蒙古地区的统治机构日瑧完备,有关禁令逐渐演化成为法律条文,例如《蒙古律例》《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则例》中有关封禁的规定,成为清朝治理蒙古的重要法律依据,后人称之为“封禁政策”。对少量内陆往塞外垦种农民,则规定“春令出口种地,冬则遣回”。封禁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蒙古各部之间以及蒙汉民族之间的联合,以巩固其自身的统治。因此,能从关内“闯”出来就很不容易。
第二道关是“柳条边”。康平县整个区域都在“柳条边”外,在这一时期,关内流民想进入康平地区生活是非常困难的,一是清廷修建“柳条边”阻挡,不许外出,二是这里属于蒙古王公的领地,他们也不允许进入。原来清朝征服蒙古各部之后,将蒙古社会原有的鄂托克、爱马克等众多组织整编为旗,蒙语称为“和硕”。旗是经过编组佐领、安置属民、分给领地、划定旗界、任命扎萨克而形成的。为巩固统治,清廷对蒙古诸部采取“分而治之”以削弱其实力的政策,在内扎萨克蒙古地区(即内蒙古地区)按山川地理走向及鄂博来严格划分旗界,严禁旗内王公及属民越界放牧。《理藩院则例》明文规定:“凡内外扎萨克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越入他人地界者,罚俸半年;其不管旗之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及蒙古官员、平人,均罚一九牧畜,仍责令移回本界。但有侵占情形,加一等科罪”。还规定,蒙旗王公不准擅移游牧,侵占内陆,如有违例者,由该管大臣立即调回,罚扎萨克俸一年;倘不祇遵调回游牧,即行参奏,加等治罪。
除此之外,清廷对蒙古人的日常行为也加以限制,例如,经营贸易者必须禀明扎萨克王公,令十人以上合伙而行并拟一章京为首领。至于探亲及有事出行的,必须禀明所属官吏,取领执照前往。对蒙古人出入关口也有严格限定,雍正六年(1667年)规定:内外扎萨克蒙古,皆令由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出入行走,其余边门不准行走。进口时,边门章京查明登记;出口时,仍行查验放行。
清初,北四家子乡所在区域是蒙古科尔沁部明安的领地。据《水晶珠》记载,明安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七世孙,为科尔沁左翼后旗台吉之祖。明安共生有13个儿子,其中3个没有子嗣。其余10子,在科尔沁左翼后旗还没有建制前就在明安原生息地分领10处游牧。据乌力吉先生的《博王旗史话》记载,北四家子乡一带应该是明安的八子索诺木诺木齐的游牧地。因此,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场在乾隆朝以前,除了游牧的蒙古人,很难看到以种地为生的汉人。
雍正、乾隆年间迁入北四家子乡移民一览表
序号
现村屯
原居住地
移入时间
首居户姓
1
刘家店村王家岗子屯
山东青州
雍正年间
王姓
2
程家窝堡村程家窝堡屯
山东莱阳
雍正年间
程姓
3
高家街村陈家坨子屯
天津宝坻
雍正年间
陈姓
4
三合堡村四合堡屯
山东
乾隆年间
奕、宫、李姓
5
刘家店村三百天地屯
山东
乾隆年间
无考
6
菜园子村菜园子屯
山东
乾隆年间
朱姓
7
刘家坨子村小王坨子屯
山东
乾隆年间
王姓
8
刘家坨子村有余堡屯
山东寿光
乾隆年间
王姓
9
高家街村张家街屯
山东海丰
乾隆年间
张姓
这9个自然屯的早期移民应该是违反当时朝廷禁令,真正闯关东的一批人。他们到达辽河岸边的北四家子后,得到了当时蒙古王公的允许,在此开荒纳租,生存下来。现仍有许多人记得自己关内老家的详细地址,因此可信度较高。
——王家岗子:雍正年间,山东青州府昌邑县兴南街王家庄的王广太和王富太哥俩,迁居此地开荒占草,且由于此地坡岗地较多,所以叫王家岗子。
——陈家坨子:雍正年间。直隶顺天府宝坻县五甲六社南河庄陈万金迁居此地开荒,因居住地旁有一坨子,所以叫陈家坨子。
——菜园子屯:乾隆年间,山东昌邑县朱家庄的朱姓哥仨闯关东来到此地定居,由于朱家兄弟会种菜,在这里开了一个菜园子,所以这个屯后来才叫菜园子。
再闯关东
人口不断迁移、流动是中国历史发展,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大趋势。乾隆朝以后,中原人口急剧增长,而耕地面积却没有相应的增长,人地矛盾促使内陆人民出关寻求生存,尤其遭遇自然灾害,灾民无法生存,只得往塞外觅食。
对出关垦荒,清政府一改早期的严格封禁政策,采取了“禁者自禁,耕者自耕”的默认态度,并且一待时机成熟就在蒙地设立州、县,将蒙地直接置于中央的管辖之下。如嘉庆七年准许科尔沁左翼后旗“借地养民”,开始招佃开垦昌图一带地方,并分设庆成、恩成二地局于府治内,俗称东局、西局。其开垦的面积是空前的——东局为庆成地局,经管征租地564009亩,承租佃户28190户;西局为恩成地局,经管征租地523432亩,承种佃户26206户。嘉庆十一年(1806年),借机在科尔沁左翼后旗昌图额勒克地方设定理事通判,后来设立了昌图府,办理民事,以至大量流民出边闯关,涌入蒙古地区开垦种植。
《清季蒙古实录》(上)记载,道光二年(1822年)又谕内阁:“盛京、法库边外,科尔沁达尔罕王、宾图王二旗界内,向有蒙古招流民耕种地亩,并开设铺店生理……现在民人已有二百余户,垦成熟地已有二千余垧,若按名拘解审办,未免多滋纷扰,即一概驱逐,亦恐流离失所。著照该将军所请……挖立地界封堆,毋任再有侵越,并造具民户花名细册,就近责成昌图通判编立甲社,随时稽查管理”。根据这一史料,道光二年的康平地区可谓人烟稀少,整个法库柳条边外,现今康平全部、法库北部、彰武县东部、双辽市南部一大片区域内,常住的民人(流入的汉民)仅二百余户,开垦的成熟耕地仅3万亩,但已经允许私自流入的民户在此开垦耕种,并归昌图府管辖。这一状况到道光八年发生了巨大变化。
《哲里木盟十旗调查报告书》“调查科尔沁左翼后旗报告书”中记载:“又于道光八年开放康平一带荒地,设双益地局,附属于昌图府西街庆城地局,经征地亩324157.5亩。由于其地多低洼沙碱,故征租亦较昌图、八面城地租为少,约合银八千二百三十八两九钱零,承种佃户七千五百六十四户”。此次招垦,是康平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耕地一下增加30多万亩,人口比6年前一下增长了近百倍,也为后来设立康平县打下了基础。
嘉庆、道光年间迁入北四家子乡移民一览表
序号
现村屯
原居住地
移入时间
首居户姓
1
北四家子村三官窝堡屯
关内
嘉庆年间
2
三合堡村魏家窝堡屯
山东
嘉庆年间
魏姓
3
三合堡村新发堡屯
山东
嘉庆年间
都姓
4
刘家店村茨于坨屯
山东
嘉庆年间
解姓
5
朝阳窝堡村朝阳窝堡屯
山东登州府
嘉庆年间
冷姓
6
朝阳窝堡村王家坨子屯
嘉庆年间
王姓
7
刘家坨子村刘家坨子屯
山东诸城
嘉庆年间
刘姓
8
六家子村六家子屯
山东
道光年间
韩赵李张白姓
9
三合堡村靠龙山屯
山东
道光年间
刘姓
10
三合堡村山崴子屯
山东
道光年间
朱姓
11
刘家店村刘家店屯
山东登州府
道光年间
刘姓
12
刘家店村喇嘛昌屯
无考
道光年间
13
刘家店村老程窝堡屯
山东
道光年间
程姓
14
菜园子村田家油坊屯
山西齐家屯
道光年间
齐姓
15
菜园子村河夹信子屯
山东海丰县
道光年间
贾姓
16
刘家坨子村沙坑李屯
无考
道光年间
李姓
17
程家窝堡村高家窑屯
山东
道光年间
高姓
18
朝阳窝堡村李家油坊屯
山东
道光年间
李姓
19
高家街村贾家窝堡屯
山东海丰县
道光年间
贾姓
这一时期移民除一户是从山西迁入的和三个无记载的外,其余都是山东移民。这户山西移民从山西来到这里后,由于是“开荒占草”户,就把这里以齐氏家族老大的名字齐山命名,叫做齐山屯。后来家道中落又迁走了,此屯名字也就消失了。咸丰年间,从山东陆续迁移来田、李等户人家,而且田姓人家在此开了一家榨油的作坊,商号名就叫做“田家油坊”,至此成了屯落名称,一直至今。
到咸丰时期,清廷的封禁政策已经名存实亡,事实上等于全面解禁了。
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迁入北四家子乡移民一览表
序号
现村屯
原居住地
移入时间
首居户姓
1
六家子村敖宝山屯
山东
咸丰年间
无考
2
三合堡村三合堡屯
河北
咸丰年间
郑姓
3
三合堡村高家窝堡屯
山东
咸丰年间
高姓
4
刘家店村李家窝堡屯
山东
咸丰年间
李姓
5
高家街村奎发有屯
山东
咸丰年间
李姓
6
菜园子村圈河屯
河南
同治年间
王姓
7
北四家子村郭发窝堡屯
河北
光绪年间
郭姓
就在咸丰年间,从河北迁入康平一郑姓家族,有一支落脚在黑鸦屯(今胜利街道文华村),一支落脚在了北四家子乡三合堡屯。生活在文华村的这支人在清末出了一个著名的秀才叫郑广宇,为康平的早期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生活在三合堡屯的这支人也闯出了一片天地。最早到三合堡屯的叫做郑全恩的人和他的父亲,郑全恩是郑广宇爷爷辈的人。郑全恩墓地的墓碑立于光绪四年,他的父亲的墓就在郑全恩墓的旁边但墓碑丢失了。这个墓地占地面积大约六亩,至今墓地四角还保存有石质界桩。从其墓地规模及墓碑内容看,到三合堡的这支郑姓人家最迟也是咸丰年间到达北四家子乡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
北四家子乡现今47个自然屯,有四个自然屯无从考证其最早建屯的年份及首居户来自何处:北四家子村燕窝屯、朝阳窝堡村万胜河屯、程家窝堡村四合汀屯、高家街村长沟子屯。这四个自然屯一种情况是首居户因故搬走了,没有留下记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四个自然屯是从北四家子当地村屯中在某一年分离出来的,具体情况待考。
除现今的47个自然屯外,在北四家子乡紧邻辽河岸边还有一个自然屯——靰鞡泡子。1986年7月以前,这是一个有22户86口人的美丽小屯,也是康平县沿河四乡唯一一个八十年代整屯搬离辽河岸边的自然屯。据刘坨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振华介绍,靰鞡泡子屯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紧临辽河,辽河冲积形成的黑土有将近1.5米厚,抓一把能攥出油来,种啥啥长;屯子四周遍布着大片的红柳和靰鞡草,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可都是宝贝,红柳能编织,靰鞡草能保暖(曾经与人参、貂皮一起号称关东三宝)。由于屯子周边的小水泡子长满了靰鞡草,所以人们才把这个小屯叫靰鞡泡子。
2023年夏,李振华书记陪同《荣州古今》的创作人员回到了这里。放眼望去,犹如用几千亩嫩草织就的一张绿绒绒的地毯,平整地铺满了曾经的兀拉泡子,那一望无际的平展和嫩绿,让人忍不住想在这里策马奔驰。在曾经的老宅旁边,站立着三棵大榆树,犹如三位老汉,守护着曾经的家园。三棵榆树的位置是兀拉泡子的最高点,我们仅在这个略微凸起的坡岗上发现了几块砖瓦。看着这几块砖瓦,李振华书记向我们讲述了37年前这里发生的故事。
1986年7月下旬,辽河康平段遇到了历史上最大的汛情。7月30晚8时,辽河洪峰流量达到1080立方米/秒,汛情也惊动了辽宁省政府的领导,省领导指示要死保辽河大堤。县委、县政府组织11个乡镇的防汛大军,由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亲自带队,30日晚连夜奔赴辽河大堤。
7月31日11时,辽河洪峰达到了1430立方米/秒,超标准运行,晚8时,中国人民解放军8141部队600名指战员加入到了抗洪抢险队伍中。8月1日,北四家子乡境内的公河由于辽河顶托,河两岸形成了严重的内涝。8月4日下午3时,辽河刘家屯堤段洪峰达到1800立方米/秒,为历史峰值。经过10天不眠不休地奋战,康平人民终于战胜了这场历史以来辽河最大的洪水。
8月8日,省委书记全树仁、代省长李长春在铁岭市委书记肖作福、市长徐文才陪同下,到康平视察辽河抗洪抢险,对康平人民的抗洪抢险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表扬。
就是这场历史上最大的洪水,导致靰鞡泡子22户86口人于1986年7月30日,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家园。当时,整个靰鞡泡子屯已经泡在了水中,进出屯子的土路已经全被洪水淹没,而洪水还在不断上涨。为此,县乡把附近能动用的75链轨拖拉机全部派到了靰鞡泡子,在滔滔洪水中,把22户人家从洪水中转移出来,并决定把他们永久迁移出兀拉泡子。
当时县里决定,全县所有的村屯供这22户选择,只要他们想去哪个屯,就会把他们安置到哪个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靰鞡泡子人全都选择了距离曾经家园最近的几个屯子定居下来,也许是因为走上辽河大堤就能看到曾经的家。
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闯关东已经成为当代人模糊的记忆,而作为闯关东人的后裔,勤劳质朴的北四家子人在这片热土上又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移民来自枣强考
「康平地名」康平县小城子镇村庄地名集锦
风雪错草村——作业之十三……2017.5.26
洪洞移民分明清两个时期
《中华商氏》摘录(36):第二篇 商姓迁衍与分布→ 第一章 商姓迁衍历史→五、明朝时期——编辑/山东济宁 商春锋
明朝大移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