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平老故事】张家窑辽墓群

张家窑辽墓群

□张少青

我县西部沙金台乡嘎土窝堡村西北一公里处,沙丘连绵起伏错列,植被较为茂盛。有道坨岗偏东北西南走向,当地群众称这道坨岗为穷棒子山,即烟筒山。现为张家窑林场辖境。

1980年春,我县进行文物普查时,普查队员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于烟筒山南坡发现九座墓葬,其中七座排列有序,另两座在其东侧(图),约占地一千平方米。墓葬的封土堆高1.5-2米左右。普查队员进行了解调查时,群众说有的墓葬被当地青年找宝,在墓顶挖很深的坑,因没挖到什么宝物,便罢手不挖了。调查发现有几座墓顶被挖,其中3号墓暴露砌墓的石板,当时做了清理。出土辽代早期遗物80余件,据此定为辽墓。因墓地处于张家窑林场地面,故称张家窑辽墓群。1984年铁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4月27日,沙金台乡文化站站长张源同志报告:张家窑辽墓群有两座墓被盗。接此电话报告以后,我当即带人进行调查,于5月5日将《关于沙金台乡张家窑辽墓群被盗掘情况报告》,上呈沈阳市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为弄清墓葬被盗掘的情况,经市文管办准许,我带人对被盗的墓葬清理一座。1998年春,沈阳市文管办考古队清理了张家窑辽墓所有的墓葬。清理辽墓时,我已退休,未参加清理工作,故对清理情况不清楚,难以介绍。现将我所了解的两座墓葬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清理5号墓的简况

80年春,文物普查队队长孟庆忠及队员刘承彦在调查张家窑辽薑群时,在5号墓顶坑内,用小铲略微清理一下,即发现了鸡冠壶。随后,借来铁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现将墓葬情况简介如下:

墓葬形制:

墓室用不规则石板砌筑,长方形单室墓,做四阿式叠涩起券,墓顶已全部塌陷,墓内淤满白沙。墓室长2.20米,宽1.80米,墓底铺不规则石板,墓门宽0.80米。方向为南偏东45度。墓底石板上有一男性尸骨,仅头部保存较好,其它部位均已腐朽,仅见大腿骨两段,上臂骨两段,头向为北偏东50度。骨架下垫黑粘土。大部分随葬品放在墓门内50厘米处,与头骨相对。

出土遗物:

出土文物共82件。有绿釉鸡冠壶一件、铁矛一件、磨刀石一件,在墓顶发现。

黑陶壶盅一件、白瓷花式口盘三件,其中两个落在一起、绿釉陶小碗一件、木钻一件、白瓷碗一件、铁矛一件、矛式铁镞14支、平头铁镞8支、小铁削一件。上述31件文物放置在距墓门50厘米处。铁扁铲一件,铁斧一件。放置在尸骨腰部右侧。石纺轮一件,放置在尸骨腰部左侧。银饰牌一件,放置在胸部。其它银饰件计43件,放置位置较为零乱,有的在身体部位,有的放在铁镞与铁矛的位置上。铜铃一件,放置在脚下。玛瑙管一件,放在头骨口内。

这座墓出土文物较为丰富。墓顶发现鸡冠壶与磨刀石是特殊的现象,以往未见。据此看,该墓似乎被盗掘过。但从出土文物摆列位置看,未被拢乱过,不象被盗的墓葬。该墓这种现象,目前难以解释清楚。从出士绿釉鸡冠壶、白瓷花式口盘的形制与质地看,为辽代早期器物特点。据此断定该墓是辽代早期的墓葬。

二、清理2号墓的简况

文管所于93年9月23日至25日,对被盗的张家窑辽墓群中的2号墓进行了清理。墓坑内淤满白沙,下挖30厘米发现瓷碗碎片。至60厘米深时,在西侧墓壁偏北处发现两个头骨。挖至墓底,中部出土铜镜及深绿色釉陶鸡冠壶盖;中部偏北处,出土革带饰件、铜镯,并有零散的碎骨;墓底西南角处,出土马蹬、马衔、平头铁镞等器物。该墓扰乱严重,葬式不清。

墓葬形制:墓室为石筑抹角方形券顶单室墓,墓壁用大小不同、薄厚不匀的石板垒砌,迭涩起券。墓室西壁长350厘米,东壁长310厘米,北壁长300厘米,南壁长270厘米。墓壁存高330厘米,从高90厘米起券。墓壁厚150厘米。墓底用大小不同的青石板平铺地面。墓门开在东壁正中,高130厘米,宽60厘米,长150厘米。墓门外垒砌一道石墙,封堵墓门。墓门外未做清理。

随葬物品:

瓷碗二件,皆破碎,修复一件,一件残半。碗灰白色薄胎,圆唇敝口,斜弧壁,挖足浅,足底有三个支钉痕。施白釉,外釉不及底。

铜镜一面,镜做圆形,桥状小纽,通体较薄,呈银白色发亮。施样云纹图案,纹饰不甚清晰。

铜镯一件,用铜条制做,断面呈方形抹角。铜条卷曲成椭圆形。

革带箍一件,铜质铸制,长方形,面隆起。

革带挎六件,白玉制做,呈长方体,厚0.6厘米。四角各钻一孔,孔内有铜钉,以固定在革带上。腐蚀严重,表面呈白色粉末状。革带铊一件,质地同挎,呈盾形,一端方,一端圆。钻三孔,孔内有铜钉。

革带铊一件,质地同挎,呈桃形,钻二孔,孔内有铜钉。铁器,有马蹬、马衔、平头镞、刀等,锈蚀严重,均已残碎。

鸡冠壶盅一件,红褐色陶胎质,施墨绿色釉。盅顶圆形纽,子母口。

清理这座墓葬,历时四天。从墓制及出土文物分析,有如下几点认识1、石筑券顶单室墓,墓门开在东壁,当是辽称契丹时埋葬的墓室形制。出土革带饰件,表明不是贫民墓,当是契丹贵族墓葬。

2、葬制虽已严重拢乱,墓内贯满白沙,在距墓底110厘米的白沙中,发现两个头骨。可以说明该墓为夫妻合葬墓,而且很早以前便被盗掘。

3、修复的瓷碗挖足浅,并有三支钉痕,施釉不及底的特点,是定窑早期瓷器。证明该墓埋葬时间较早。

4、从清理过程及墓葬严重扰乱现象,表明该墓不是近代被盗,现在盗墓者仅挖在墓东壁之上,未至墓底,未盗走一件文物。以上介绍了张家窑辽墓群中的2号与5号墓的大概情况,因对其它墓葬情况不了解,无法说明。仅就介绍的两座墓葬情况,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这座墓群由北向南有序排列,从随葬品看2号墓比5号墓要早。说明从1号墓起,下列各墓葬一个比一个晚。这种现象说明张家窑辽墓群是一处家族墓地。一座墓便是一辈,这座墓群便是七辈人的墓葬。辈与辈用15年时间计算,该墓群从1号墓起到7号墓便经历了105年左右时间。张家窑辽墓群中的5号墓为辽代早期墓,亦是辽以前称契丹时期,处于中原五代的历史阶段。2号墓比5号墓早,应是五代以前的墓葬。这时,契丹族并未建国,而是处于八部联盟的历史时期,与中原有着频繁的往来。

张家窑辽墓群中的2号墓,出土革带饰件标明墓主人是契丹族统治阶层的官员。《旧唐书·舆服志》载:“弁冠,朱衣裳,素革带,鸟皮履,是为公服……非加玉琪之饰,一品为九琪,二品八琪,三品七琪,四品六琪……"。“弁”是古代时男人带的帽子。“琪”是美玉,可做革带的带挎等装饰,以分别官员级别的大小。参照这条史书记载,2号墓出土带挎(即琪)六件,带铊、桃形饰件各一,可说明墓主人为当时契丹统治阶层的四品官员,或比四品要高,因该墓早期被盗,所发现的当不是原有带挎的全部,而是被盗后所剩的部分。那么,该墓主人当系何官职呢?《旧唐书·职官志》载:“正四品上阶………中州刺史军器监………。正四品下阶……·下州刺史、通议大夫、将武将军。”参考上记,张家窑辽墓群2号墓主人当是“刺史”以上的官员。

张家窑辽墓群2号墓。从出土的随墓品说明墓主人是契丹贵族。《辽史》记载,契丹贵族为皇族与后族,两族世通婚姻。康平小城子后刘东屯2号辽墓①,在女尸骨头部上有鎏金风冠,腰部有铜质鎏金凤纹带挎,当是皇族中的一员。后刘东屯也不是当时辽代京城的辖地;小城子镇所在地有座辽代土城,而不是都城。因此,该墓所埋葬的当是公主与其夫的合葬墓,比张家窑林场2号墓主人身价高贵。这足可说明张家窑与后刘东屯辽墓出土的文物来判断:康平地方处于契丹时期,当是辽代后族的居地。这个问题,也可以从法库县前山发现辽道宗朝北府宰相萧义墓做为佐证,说明康法地方是辽代后族的居地,当无疑议。

注:①《康平文史资料》第三辑83页

编辑:康平法库微同城  封面图片:网络

康平故事更新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平发现高等级辽代契丹贵族墓群 2018-02-23 17:00
从沙金到金沙——辽宁康平辽代契丹贵族墓群黄金面具发现始末
康平辽代契丹贵族墓
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辽墓”
宣化下八里辽墓地宫琼宇,“真容木偶像”腹部掏空存骨灰
古辽四背景材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