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平老故事】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第141期)

□刘雪华

从1969年至1975年,我曾在张强镇学习、工作、生活了6年半的时间,时光匆匆、岁月悠悠,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在张强的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至今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尴尬的数学课

我是1969年下半年从康平镇含光小学转入张强镇中学读书的。

转入张强中学后,我很快发现这里教学秩序远远好于县城的学校,老师认真教,同学们认真学,有很多同学都是自带饭盒,天天骑自行车从十几里以外的家赶到学校,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学习成绩也很优秀。那时,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几科。每科都有一名科代表,这些科代表都是班里品学兼优学生,主要任务是协助科任老师做一些辅助性教学工作。

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一般,除语文还算可以外,数、理、化都很差,所以我很羡慕学习好的同学,特别崇拜的就是科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早己忘记了语文、物理和化学科代表名字,唯有数学科代表闫明华的名字仍然记在心中。我之所以能记住他,有两个非常简单的原因:一是他的数学特别好,二是我的数学特别不好,老师讲的有很多都听不明白。

最尴尬的就是数学考试了,每次都有答不上的题。记得有一次期未考试,我看着数学老师在讲台上用粉笔写的试题,会的少,不会的多,就在这时,数学科代表闫明华恰好从教室外面走进来,他粗略的看了几眼试题说:"这题太简单了……"!唉,不得不说"人和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值得庆幸的是,在张强中学读书的2年时间里,我不仅按时完成了似懂非懂的数学作业,也通过了多次的数学考试,老师也从未在课堂上提问或批评过我,所以,至今我都感谢那些主动让我抄写他的作业题,或在考试时把答好的试卷悄悄推向我这边的同学们。

张强镇街旁有一条南北走向、时而干涸时而淌水的小河,河上有一座桥,桥两侧是木制的刷了篮色油漆的栏杆,自东往西走在这座桥上,正前方是张强粮库大门,左转进入两侧带有雨搭房子的张强镇正街,刘庆海、张晓丰、李景林、李艳民等同学的家都住在那里。右转通往张強中学,但我每天上学从不走这座桥,而是趟过小河抄近道进入学校。

那时,我和刘庆海、张晓丰是玩的很好的朋友,刘庆海年龄略长一些,老成稳重、遇事主意多,张晓丰比较单纯、性格随和。在学校念书时,我们3人经常相约在这座桥上相聚,谈天说地,内容十分广泛、有趣,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这座桥就成了我们固定约会见面的地方。毕业以后,我们虽然都有了自己的事情,但这种约会从未间断。记得有一段时间刘庆海去康平县城工作,每周周未回来一次,于是他回来的那天晚上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来到桥上,听他讲在县城的所见所闻,最爱听的就是他又看了什么电影,电影都有哪些内容……

我们3人的这种聚会断断续续一直到张晓峰和我先后离开张强,这座桥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参加工作后,因工作需要我也曾来过张强镇,走过这座桥,但再也没在这里停留过。

时光象流水一样迅速消失,2016年7月19日,我从大连出发,专程来到了久别的张强镇,霍万海等同学接待了我,晚饭后我们一起来到这座桥上,放眼望去,一切都变了,小河两岸翠柳依依、鲜花艳艳,林荫甬路整洁恬静,桥两侧的水泥墙取代了木制栏杆,住宅小区取代了粮库,新建的楼房取代了木制雨搭房……!恍惚之中,我竞有了隔世的感觉,"这就是我曾经学习、工作过的张强镇吗?这还是那座桥吗"?

刚报到就被辞退了

从张强中学毕业后,我回到张强大队第3生产小队开始了我的农民生活。

这期间想的最多的就是今后的出路,就是如何走出农村。对此,自己也进行了反复的评估:那时我们这届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每个人的前途都很渺茫,能走出农村的途径就是参军、上大学和招工,但名额极少。我因为家庭成份高不具备参军资格,上大学更是不可能,选送也轮不到我,所以招工回县城当工人是我唯一的出路,也是我当时最大的理想,当然了,那个年代能当一名工人也是非常光荣的!

苍天不负有心人,真是想什么来什么。1972年7月初的一天,生产队长突然告诉我:"大队让我通知你马上去公社知青办,找你有事",那时我属于还乡青年,平时和知青办没有任何来往,他们找我干嘛呢?带着满腹的孤疑我来到了知青办,一位大约30多岁的女同志问清我的姓名后,随手给了我一张表,表上的几个大字一下子映入了我的眼帘:“招工登记表”,那个女同志又不紧不慢的对我说:“你被康平县床单厂招工了,你把这张表填好后到大队盖章,明天再给我送回来”。“这是真的吗?我要去县床单厂当工人了吗”?那时的我激动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后来几天里,那真是忙碌並快乐着,填表、盖章,到县医院参加体检,然后到大队、公社开介绍信,办理调转户口和粮食关系,10天以后,一切准备就绪,按通知时间,搭乘张强至康平最早的班车驰往县城。

上午8时30分,我已站在了床单厂的大门口,在门卫的指点下来到了厂办公楼的二楼,看到在一间掛有"劳资部"牌子的门口有十几个和我年龄相仿的男女青年在排队等侯,我也自然而然的排在了他们的后面。当我走进房间时,看见对面办公桌后面坐着一男一女两个人,我赶忙递上我的介绍信和招工登记表,他们俩人反复看过之后又重新核实了我的姓名、家庭住址等,然后那个女的开口缓缓的对我说:"因为你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时间不满一年,不符合这次的招工条件,我们不能接收你,请你返回原单位继续务农","什么?不能接收我"?我一下子惊得目蹬口呆……!我还想辩解,但他们根本不搭理我,又转身接待别人去了,我只好怏怏的退了出来。

听说江湖险恶,但真没想到江湖会这么险恶,经过层层推荐、审批、持有加盖县、公社、大队三级印章的招工手续,並且已经调转了户口和粮食关系,刚一报到就被辞退了,理由是:"参加劳动时间不满一年",鬼才信呢,早干嘛了?是被人顶替了吧?我心里暗暗骂到:"一对×男女,你不接收我,老子还不稀罕你这破工厂呢"!然后大步向汽车站走去。

工人没当成继续当农民,但我却对"生产队"这三个字有了新的认知,那就是:"生产队是全国最好的工作单位,你想去,他热烈欢迎你,不用办理任何手续,也不用审批和盖章;你想走他送你,你走了一圈又无处可去了,随时可以再回去,他又高举双臂迎接你"!

走上了工人岗位

1973年春节刚过,大队通知我到大队粮油加工厂上班。

张强大队院子很大,靠大院北侧有一栋砖平房,东面是一个北面连二炕的大房间,所有会议都在那里召开。接着是两个对面屋小房间,一间是大队书记和主任办公室,一间是会计办公室。西面就是粮米加工厂了,车间面积有100多平米,主要设备有磨面机、磨米机、榨油机等。

我负责看管的是榨油机,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很快我就学会了操作。榨油机其实很简单,和现在市场上的肉馅机一个原理,机器最上端有一个类式漏斗的敞口,接通电源后,黄豆顺这个口而下,很快就淌出了豆油、而豆粕也从另一侧掉了下来,再反复榨一两次就完事了,10斤黄豆能榨1斤油,那可是纯笨榨豆油,现在很难吃到了。

到大队粮米加工厂上班后,有了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轻松了很多,有时赶上雨雪天气就什么事也没有了,时间长了,脑袋就开始琢磨事。

记得有一天下午外面一直下雪,厂里就我一个人,实在无聊,就突然心血来潮,回家取了一个小铁锅,倒上豆油放在炉子上,再取点包米面和好,又渗了一点盐,然后一块一块地放在油里炸,看到包米面变成金黄色了就捞出来,拿一块放在口里细细品尝着,嘿!那真是一生中吃过的最好的美食了:又香、又脆、又酥、又甜,吃了一块想吃第二块,回味无穷!

第二天一上班,老师傅就嗅出了味道,我只好从实招来,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批评……,从此再也未敢造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再也没吃过油炸包米面这道美食。

自1972年1月张强中学9年级毕业,到1975年7月份离开张强,共3年半的时间,除在生产队务农1年多,在公社电影管理站工作半年多外,有近2年时间是在大队粮油加工厂度过的,细细的品尝了队办企业工人的苦辣酸甜,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感觉。鲜花和掌声並存,挫折和失落同在,既有红黄篮、也有黑白灰,只有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人生这条河的每朵浪花都会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同学合影(2018)

前排左起:薛玉林、李艳民、闫会敏、程淑芬、李景林、王秀森

后排左起:张晓锋、薛九令、孙光明、高文江、刘雪华、刘庆海

作者简介:

刘雪华,康平县人。1969-1975年曾在张强镇学习、生活、工作

2

图文来源:《神奇的哈拉沁张强镇》

老故事更新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组原川沙县的老照片(更正版)
常熟乡镇建制沿革(3)
世情 | 那年那人:袁宗祥
孙丹年:一个女知青的日记(下)
知青岁月 | 厂社挂钩下放江陵杨渊村 还记得倒在那里的武汉知青高秀兰吗?
【作家专栏】杨盛龙| 跳农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