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平知青故事】敢问路在何方(第145期)

敢问路在何方
——记忆中的中学时光和知青生活

□庄茁

我在和平区南京街第二小学(现南京一校)度过了幸福的少年时光,带着红领巾,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接过前辈手中的枪,时刻准备着接好革命的班。那时的我,仰望天空无限遐想,少年壮志不言愁。

1965年,我考入沈阳市第二十中学,被分配到初一、六班,刚踏进教室,原小学同学宫江、朱江和肖益民也在同班,顿时化解了我对新环境的孤独。当时,正值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四化的火红年代,青少年们怀着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憧憬,一心一意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二十中学是市属重点中学,校园中蓬勃昂扬、奋发向上的青春理想,书声郎朗、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深深感染了我,教师们垂范学子、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令我终生受益。

那时的我很淘气贪玩儿,向宋真真(宋任穷之女)借参考消息在课内阅读,与同桌女生王和平画三八线为界,给同学起善意的外号和制造恶作剧,时而逃学自习课去游泳和打篮球,这些童趣带来仿佛昨日的美好回忆。我们有与当代中学生同样的理想和抱负,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它始于求学的足下,通过优异的成绩考上国内重点大学。在二十中学读书的时光只有短暂的一年,是“文革”的动乱使我们桃源惊梦。

1968年9月18日,这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我们不得不告别亲人和学校,离开生我养我的城市,在辽宁省北部的广袤农村下乡插队,落户到康平县山东屯公社(乡)前山大队后温小队(村)。我们这批“知青”以20人左右落户一村,住进干打垒的土坯房,夏季屋里漏雨,冬季北风穿堂。白天是面对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田垄,春种秋收,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晚上在辽河滩放马,望着满天星斗,思念家乡和亲人:仰天长啸,感叹命途蹉跎、前途迷茫。尽管用毛泽东语录和革命乐观主义支撑我们的精神,可是前途是什么无人能够回答,又有谁敢问路在何方!更不知何时能够回家。背着农村社员,我们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沈阳城里,那里有养育我的爹娘,还有那亲爱的姐妹兄弟;九ー八,我们离开了家,哪年哪月我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

那个时候,青年点是我们温馨的家。同班的同学有:郭振旗、隋军、宫江、肖益民、刘秋英、朱江、孟杰、金莉莉,和初二年级的段淑英,我们互相鼓励,共度时艰,使我在艰苦的知青生活中并不觉得孤寂。还有年长几岁的高中二年级同学:段长恩、孙家俊、姜文华、陈向鹏、赵英、王滨生、李瑛、梁雪颖、郭辉莹、钟淑华,他们自强厚德、乐观正直的优秀品质深深熏陶教育了我。这也体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素质教育水准,其身心素质优于现在的学生。我们青年点的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城之后,通过每年春节期间的聚会维系着这段患难与共的友情,相互祝愿生活幸福、身心健康。当年我曾经日行百里到郝官屯,取回兄弟青年点送给我们的小猪仔;我曾经在冰天雪地中步行35里到昌图县金家镇送朱江乘车回沈阳市,一路上帮她背着包,保持几米的间隔,怕人误解,那时的男生女生真是友情纯真。

我们学习到中国农民那种纯朴善良,忍耐负重的优秀品质,他们深深依赖和眷恋着属于他们的土地,精耕细作,用辛勤的劳动造福了世界,养育着亿万人民的温饱。尽管收入微薄,却踊跃交售公粮,秋收之后,他们赶着载满粮食的马车,兴高采烈地奔向国家粮库,以完成交粮任务为光荣。他们采用简单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分享劳动的成果,就连村里杀口猪也要把猪肉分配到每户每人,还要照顾到我们这批知青。他们教我们做农活,学会生存和劳动。我下乡时人高且瘦弱,队长张有把看场院、放马的轻体力劳动让我来做,使我渐渐熟悉了农业劳动。

我们享受过收获的喜悦,第一年扣除口粮我收入了140元人民币,在当时可以买一块手表或自行车。我把队里分给我的二斤花生剥成花生米,一个粒也没有舍得吃,全部带回沈阳交给妈妈,让父母和两个弟弟能够吃到花生米,那时的沈阳市民连花生都吃不到。至今,每提起这段往事,我妈妈都热泪盈眶,说我懂事顾家。艰苦的劳动使我强健了许多,我认识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懂得了生存,学会了劳动,这些在我后来的成长经历中大受裨益。

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和劣势,激进的口号与实际相差甚远,人们的理想与现实反差悬殊。我们想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状况,满怀人定胜天的雄心壮志,解放生产力,但是只要一场始料不及的辽河洪水就会淹没农民辛勤劳动的果实,看到千亩绝收的惨状,望水兴叹,欲哭无泪。相比自然力,那时的我们显得如此渺小。虽然具有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坚定和执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决心和意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狂热和浪漫,但是更有面对中国农村贫穷现状的无奈和迷茫,我们能够改变农村吗?靠什么来改变呢?我们处于理想和现实冲突中的困惑和混沌。十年后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答案。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从改革开放的国家发展中我们感悟颇深。

在十年动乱中,社会停止了思维,凝固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难求生活温饱,焉知社会小康。价值观被严重扭曲,使青年一代思想茫然。学习自然科学的路被阻断了,后来产生了荒诞的读书无用论;学习社会科学的门敞开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本该学习的年华却被迫下乡,恰逢求知的年龄却被迫就业,正值风华正茂却不能施展才华,刚刚安居乐业却遭遇下岗,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纲举目张扭曲了爱和恨的年代,我们是好事不多烦事不断的一代人。

筚路蓝缕,穷且益坚,自强不息,这就是在十年文革浩劫中一代青年人的奋斗足迹。在繁重的劳动中我们学会了淡定人生,重心下移,锻炼了坚强体魄,培养了吃苦忍耐的性格。为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来安慰自己。我们厚德载物,忠于自己的祖国,根基于人民之中,汲取了丰沛的营养,磨练了意志品质,在艰苦环境中渴求回到生长的城市,寻求学习和工作的机遇,盼望未来的美好生活。毕竟我们当时年轻,年轻就有希望。
在国家经济几近崩溃的时候,大中专学校停课弃学的状态,何处能够安置城镇的千百万青年人就业,而农村公社化集体经济的有限产出和生成方式,真的需要这些劳动力吗?所谓的再教育需要这样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吗?愚昧无知得到了什么,辆牲的又是什么?我们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可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机会和权力在哪呢?我先后在康平县和苏家屯区度过了六年的农村知青生活。在繁重和艰苦的劳动之余、,我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所以一直在坚持自学,寒不改叶地博览能够收集到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响一代人的小说,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和毛泽东选集、历史、文学、数学、物理,并寻求上学的机会、人生不言放年,为了不可预知的未来积蓄力量。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风雨兼程,从不知路在何方,走过了从青年到中年的丰沛经历,翻阅历史的画册,オ有能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敢问路在何方;少年时,仰望天空无限遐想;文革时,仰望天空前途迷茫,感叹岁月蹉院;改革开放后,自强不息,吝啬仰望天空的时间、不舍昼夜地学习;取他山之石,留学异乡,仰望天空思念祖国;学成回国后、拼命工作,失去了仰望天空的时间;現在人过中年,仰望天空仍壮心不已。

当我冲动地写此短文的时候,浮想联翩,往事历历在目。我的几十年生命和生活似乎都是在准备着什么?父母养育了我,是为社稷准备了一个生命,是为家庭准备了星火延续,为人类准备了繁衍生息。1968年,当只有初中文化的我们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时,在行动上绝对服从,而心中处于一片茫然,求学无路,报国无门,国家不知在如何准备人才,我们不知如何准备未来?抱怨命运不平,时运不济,与事无补。我坚信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更不靠神仙皇帝,机遇终究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而你需要时刻准备着,有了准备才能不言放弃。古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是时刻准备着为民生奋斗;今天,我多次到过“神舟”升起的地方,在那里准备了中国人的强国之梦;我们在高等院校的辛勤耕耘,准备着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人的一生在时刻准备着新的征程。

1974年,我告別了六年的农村知青生活,走进梦寐以求的学校,开始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学习工作生涯。从此,知道了路在何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苦做舟,路就在我的脚下。

作者:于1968年9月下乡到康平县山东屯公社前山大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洋十二年(二)
我的知青故事之《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
我的难忘的知青岁月
一样的高考,别样的虐心(上) ——又到一年高考季,晒晒四十年前我的高考
知青岁月 | 1964年应届毕业生下乡记 无疾而终的新建队
​孙鹤:小学同学在北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