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彰武地名】彰武镇街、胡同名字由来

彰武镇街、胡同由来

彰武县人民政府

    在彰武县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以县名。面积5.2平方公里。有汉、蒙、回、壮、满、朝鮮、锡伯等七个民族。镇人民政府驻在老城街。彰武镇前身名横道子,宣统《彰武县志》云:“县治原名横道子,仅二、三户耳,乃放牧牛羊之区,
     一片荒野,四无人烟。有东西大道,车辆往东省载运粮货,由此经过,故名横道子。”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彰武县,成为县治。清末及民国时期为彰武县城区。1935年(伪康德二年)9月,设彰武街,辖富贵、太平、中央、马路、祥麟五区。1945年“九・三”胜利后为第一区政府駐地。1946年1月国民党进占,置彰武镇,辖5保。1947年冬彰武解放后,置城关区,后改称第一区,辖5街。1956年4月经省批准为镇的建制复设彰武镇,辖5管理区。195年10月,成立彰武镇人民公社,辖镇内4管理区和吉岗子、黑坨子、三家子生产大队。1961年5月,撤销管理区,设两个街道办事处。1962年增设东郊、建华两生产大队。1964年增设郑家生产大队。1978年又增设高家生产大队。1981年10月,将所辖生产大队划归城郊人民公社,镇区只辖两个街道办事处和17个居民委员会。1984年改划为四个街道办事处,30个居民委员会。解放前,彰武县城发展最慢,民国初仅250余户,两千多口人。民国十六年(1927年),修筑打通铁路(打虎山——通辽),始有生机,至1933年(伪大同二年),增至880户,5,300口人。至解放时,镇内仅有烧锅、油坊等手工业作坊和百余家店铺。土马路,建就物低矮。建国后,彰武镇已一改旧观。六十年代末即着手在原老城基础上扩建新镇区。新镇以解放大街与中华路为主轴,纵横发展。新建房栉比鳞次。中华路与解放大街相交处为闹市区。县党政机关多集中在人民大街。新建东、西、南、北环城路。镇内主要街路及环路已多铺设油渣路面,流经镇内的解放河已改明渠为暗。镇内有中学七所,小学五所,还有县镇人民医院,托幼、保健、防疫等医疗卫生设施,以及图书馆、广播站、电视转播台、电影院、俱乐部、灯光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镇北有解放彰武革命烈士陵园。大郑铁路设彰武站于解放大街西。京沈,丹霍公路交汇于镇南。公路客运通沈阳、阜新、库伦、康平、法庫、新民等市县旗及本县各乡镇。镇内有大型农贸市场。


北环  街道办事处
    驻地在老站路路西。辖7居民委员会,105个居民组。

东环  街道办事处
    驻地在东环路路东。辖5居民委员会、49个居民组。

西环  街道办事处
    驻地在西环路路东,彰武镇西门小学附近。辖10居民委员会,116个居民组。

解放大街  街道
    彰武镇主干路,西起彰武火车站,东接丹霍公路,长2,190米,在五金交电商店前广场与中华路交汇,成为彰武镇街路主轴,是镇闹市区。街道宽30米。1975年9月铺黑色路面。1984年以纪念彰武解放命名。近年两侧多新建楼房,沿街有公安、法院、总工会、税务、交通局等部门及燃料、物资、五金交电、百货、医药、食品等商店和电影院、俱乐部、广播站、中医院、妇幼保健所、旅社、浴池等文化服务设施。大街东端北侧有农贸市场。


人民大街  街道
    位于彰武镇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老城街北,相距570米。东起东环路西止西环路(西段有一小段未修通)长990米,街道宽30米。1984年6月命名。

人民大街于1972年9月铺油渣路面。六十年代于两侧栽植的杨树已绿树成荫。该街东段路北有县委机关,路南有县人大常委会和县人民政府办公楼。近年于此街两侧建起邮电大楼和县人民银行、县委党校、县人民政府招待所等楼房。至东端尽头处有县人民医院和县防疫站楼及街心公园。


新兴大街  街道
     位于彰武镇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老城街西南,相距700米。东起南环路,西至与京沈公路相交的小马帐房路口,长1,280米,街道宽30米,油渣路面。几年前,这里还是街外的一条公路,两侧只有断断续续的住宅和寥寥几家事企业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经济政策得到落实,近两三年间,商业、饮食、服务网点已排满两侧,几乎延续到柳河桥头。1984年命名为新兴大街。

建设街  街道
    位于彰武镇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老城街南,相距125米。西起铁路道口,穿越
清真路、中华路,化工路,东至环城路,长1500米,街沿街两侧有城郊乡人民政府、消防队、城建局和房地产管理所等单位,大部尚属居民区,1984年命名为建设街。


老城街  街道
     彰武镇老城区主干道,西起西环路食品公司门前东城乡住宅区,长1,650米,其中西环路至东环路路段为油渣路面,长1,100米,宽20米。彰武镇人民政府驻本街中段南侧。原老城以此为横轴,在今中华路相交处为大十字;化工路相交处为东小十字街,清真路相交处为西小十字街,为早年县城闹市区。“九一八”事变后,伪彰武县长王恕所开“德益公”当铺,即设于此街。1932年农历正月初七,我东北抗日义勇军攻打县城,毙敌三十余人,日本参事官西崎敏夫与县长王恕均龟缩在德益公当铺院内,负隅顽抗。今东街有县实验小学。其余多为居民住户。

彰武镇烈士纪念塔


中华路  街道
    中华路南起南门小学,北至北环路,长1,324米,街道宽30米,油渣路面,沿路东侧由南至北有集体工业公司、向阳商店,至中段多服务和修理行业,过解放河以北有图书馆、文化馆、银行、邮电局、公路管理段等单位;西侧由北至南有烟草公司、医药公司、工业幼儿园、农业机械厂、新华书店,过解放河以南有第二百货商店、联营公司、第一百货商店、中街商店和第三百货商店。1984年命名为中华路,含振兴中华之意。


老站路  街道
     位于彰武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北275米处,南起解放大街,北至西环路与北环路相交点,长800米,街道宽20米。1971年曾铺油渣路面,因年久路面已多破损。沿路西侧有新建的阜新电力安装公司彰武分公司和彰武供电局大楼,过解放河以北有镇农具厂、县鞋帽厂、电子原件厂、北环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尽头处有铁路地区党委办公楼和新建的铁路医院大楼。1984年以该路通往老车站命名为老站路。


化工路  街道
     南起南环路,北至解放大街,长540米,宽8米。原彰武县衙所在地。据1933年《彰武县志》记载:“在东西大街路北偏东,原系荒野之区,知事周士藻建筑公署,大门瓦房三间,第二层仪门瓦房三间,第三层大堂三间,第四层二堂五间,内宅五间,大堂外东西配房十七间,二堂外东西配房六间,内宅里东西配房六间”。伪大同元年(1933年)“复于署内增修砖房二十余间作为办工人员宿舍,较诸昔日颇为整齐有序”。建国后,彰武县人民政府亦设此,直至1980年迁入今新楼。经翻建,原衙署已不复存。


清真路  街道
    位于彰武镇人民政府机关西260米处,南起顺城胡同,北至解放大街,长520米,路宽8米,土路面。沿路两侧多为居民住宅,是县城回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此处有清真寺一座,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八月,由冯万德(回族)募捐所建。共四间房屋并有土围墙。十年动乱期间,遭到破坏,1982年又重新修。早年这里曾有城隍庙和尼姑庵,均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建,解放后被拆毁,早已无存。此路因清真寺得名。

解放大街

文化路  街道

    位于彰武镇驻地老城街(老城东西正街)东44米处。南北走向,南起南环路,北至人民大街,长820米,宽20米。沿路两侧有:教育局、电影公司等单位。以路侧多文化教育部门而取名。

人民大街

东环路  街道
     位于彰武镇驻地老城街(老城东西正街)东北600米处。南北走向。南起南环路,北至北环路(淀粉厂东墙北端),长1,280米,宽30米。沿路西侧有:酒厂、北门小学、物资综合公司、农贸市场、劳动服务公司,东侧有:造纸厂、东环街道办事处、商业幼而国、县医等单位。以此路环绕老县城东部而取名。


西环路  街道
     位于彰武镇驻地老城街(老城东西正街)西470米处。南北走向,南起南环路,北至北环路,长1,670米,宽20米。棉纺胡同北段仍为土路面,部分地区尚未畅通。沿路东侧有:第一粮库、粮油加工厂、汽车客运站、站前饭店,西环道办事处,西侧有:铁路小学,乘务员公寓、粮食局、第二粮库、西煤场、百货公司等单位。以该路环绕城建区西部取名。


南环路  街道
     位于彰武镇驻地老城街(老城东西正街)南260米处。东西走向,东起东环路,西至西环路,长1,150米,宽20米(东段),西段宽30米,沙石路面(中华路至西环路为黑油渣路面)。沿路南侧有:第二初级中学建华村民委员会之间,大部为民区,路北侧已新建起三幢住宅楼。过中华路西有种籽公司,蔬菜批发部等单位该路建在老城南墙脚下,形成县城南部环路而取名。


北环路  街道
     位于彰武镇驻地老城街(老城东西正街)北1,010米处。东西走向。西起西环路,穿越东环路至农机总公司门前,全长1,200米,路宽30米,沙石路面。沿路北侧有:农机总公司、信托贸易、农业生产资料、蔬菜、水产等公司和第二高级中学南侧有:运输公司、棉麻公司、淀粉厂、木材公司等单位。以环绕老县城北部而取名。


灯塔路  街道
     位于彰武镇驻地老城街(老城东西正街)北580米处。南北走向,南起人民大街,北至土废公司第二仓库,路长1,035米,宽20米,土路面。路东侧设灯光球场、县供销社招待所、土产日杂公司、电视转播台,西侧有:盐库、公路管理段、机电厂、邮电局等单位。以路北端电视转播台设有灯塔得名。


南承路  街道
    位于彰武镇驻地老城街(老城东西正街)南430米处。南北走向。南起王家路口,通沈承公路(今改京沈公路),北至南环路与中华路相接。路长1400米,宽20米,黑油渣路面。路东侧有:镇南门小学,高级中学;西侧有:县农电局等。以路起止点名称各取一字得名。


建华路  街道
     位于彰武镇驻地老城街(老城东西正街)北1,200米处。南北走向,南起东、北环路交叉点,北至建华桥(现改郑家桥)与彰开公路相接。路长1,780米,宽30米油渣路面。路东侧有:县农机修造厂、造纸厂材料库、前郑家村民委员会;西侧有:油脂厂、蒙古中学、外贸局、市政管理所、自来水公司等,路以桥名。


棉纺胡同  胡同
     位于彰武镇驻地老城街北510米处。东西走向,东起老站路,西至西环路,长280米,宽5米,土路面。沿路南侧有:县棉织厂。大部为居民区。


北海胡同  胡同

    位于彰武镇驻地老城街北190米处。东西走向,东起中华路,西至清真路,长
215米,宽5米,土路面。沿胡同两侧为居民区。过去在与中华路相接处,曾开设“北海兴”饭馆兼营旅店,为保留原名,简称“北海胡同”。


前聚胡同  胡同
     位于彰武镇驻地老城街北60米处。东西走向,东起中华路,西至清真路,长215米,宽6米,土路面。沿路两侧大部为居民区。以该胡同过去曾名前聚宝胡同,今简称前聚胡同。


后聚胡同胡同
     位于彰武镇駐地老城街北130米处。东西走向,东起中华路,西至清真路,长215米,宽5米,土路面。沿路两侧为居民区,以过去与中华路相接处,曾开设“厚聚成”杂货商店,名“原聚宝胡同”,已为群众惯称,现简称“后聚胡同。


平安胡同  胡同
    位于彰武镇駐地老城街东北220米处。东西走向,东起文化路,西至化工路,长265米,宽8米,土路面,为1984年新命名。


顺城胡同  胡同
     位于彰武镇駐地老城街南250米处。东西走向,东起中华路,西至清真路,长205米,宽4米,土路面。沿路南侧为百货批发部北墙,北侧为居民住宅区,以该胡同系沿原县土城南墙基西段修建而得名。


王家街路口  路口
     位于彰武镇驻地老城街东南1.82公里处。南承路斜交京沈公路,由此路口去沈阳125公里,阜新115公里,彰武县城南门2公里。1972年铺设油渣路面,以所在地村取名。


小马帐房路口  路口
     位于彰武镇驻地老城街西南,新兴路斜交京沈公路,此路口距沈阳126公里,阜新市113公里,康平95公里,彰武县城南门2公里。1972年四月铺油渣路面。以位于小马帐房而取名。

 1985年12月份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洪善:路与菏泽同蝶变
保定有哪些老胡同?
保定老胡同——中华街道老胡同记忆【转】
靴城情怀|保定靴型城内残存的25个老地名
安阳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有多少美丽传说?|“在这里读懂老城”
洛阳的街道名都是有故事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