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平老故事】南小陵古今叙事

 □ 王甸葆 

1

清流静雅的秀水河畔,美丽的凤凰山脚下,千年流淌的凤凰泉,早年蒙古王爷的饮马井,更有草原上美丽格格陵墓,高高的墓碑数百年矗立在此……这就是地处辽北、远近闻名的南小陵村所处的优越位置。

现今的南小陵,仍不失为它的美丽,容颜未改,历来为世居的村人们引为骄傲。外人羡慕嫉妒也是浪费感情,就像一个大家闺秀,人家托生得好,独占一隅风水,天赐嘉丽福地。

登上村子后背的高处展眼观瞧,四周的妙处尽可饱尝。凤凰山酷似一只灵气满满的凤凰,将整个身躯挺进突出于河流平原之中,那优雅的姿势无疑在相告于世人,她从北方草原上飞来,收翅展足稳稳的着陆栖居在此,果真给康平西南一隅带来一片灵光。它的右首西边,一条靓丽的河流婉转兜圈过来流向东南,河畔上平展展的几千亩良田,都是村里祖上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命产。目视之内,完全是秀水河流域广袤的平原。

从山川地势走向上看,这里的平原是从西北方向由河流上游带动出来的。其实,平川地从上源柳树屯的花古水库就已经开始了,东面有张强镇的黄家窝堡以东利民河流域汇入,平川地边沿西经王力岗、糖房、柳树屯一线以南,花古水库、西北土、鸭蛋山以东;而东面从东升乡利民河沿岸靠山屯一线以西形成之圈围,形成明显平洼地貌,只是不那么开阔。河流携着平川一路南行,到了凤凰山小陵村西南开始大幅度弯曲过来,把平原推向广大,变成视野辽阔的平原直至卧牛石、王爷陵四家子、西关屯、雷家窝堡一线圈围,又从后头善友屯处弯兜回来,构成三面围掩这只凤凰的秀水河流域平原,具有“凤凰眼”之地的南小陵,千百年来早就被一拨又一拨的先人始祖相中好了。特别是明末清初时期,蒙古王爷尤其看好凤凰山南麓这块地方。凤凰山本就突于平原之中,眼前平漫开去几十里,王陵山于平原的尽处拔地而起,幽蓝碧绿,天天看上一眼,颐目养神,绝妙的一处风景之地呀!

先人始祖落户在这里,代代繁衍至今。当下,村人们的日子眼看着就要进入小康,人们忙碌之中有些闲心,饮水思源,开始寻根问祖,凤凰山脚下,我们世代居住的这个普通的村子,为什么叫南小陵呢?周围的村子历史上可都是叫“窝堡”的居多。顶针续麻,据史考来,还真有点来历。

说是考证,其实一点也不复杂。只因清代早期,一位年轻貌美的蒙古格格,不幸夭折葬于此地,名气很大,久之相因成名。当地先人留有典故,所谓“老陵不老,小陵不小”的说法印证了格格陵的名气非同一般。可是,年代久远,目下村里90岁以上的老人很稀少了,80多岁的老人也不是很多,耄耋老人要听上辈老人、上辈老人再听上辈老人传说下来的掌故,才能慢慢捋顺出一些来龙去脉。

2

据村内完全小学过去的老校长、85岁的曹维中老人讲,南小陵清初时即有开荒占草之人落脚,村里最初只有曹、史、王、韩四姓人户,曹姓来得最早,始称曹家屯。这是他在七、八岁的时候听另户曹姓长有长胡子的老人讲的,这位蒙古族老人后来搬家去了公主陵居住了,就再也没有见过面。长胡子老人说:早年王姓人家在村小学那位置开了个王家店,南边新民屯,北至郑家屯有一条走马车的官道正路过曹家屯这地方,王家店接待来往的车辆、旅人,生意很红火。当时的运力多为大铁车,重载车要拉起三节畜力套绳,须要8匹骡马才能远途运输。在此住宿用饭的客人,走南闯北,把南小陵的名誉传向远方。现在考来,这条道大致走向应为:新民屯、登士堡、秀水河子、卧牛石、南小陵、嘎力得、马圈子、二牛所口、辽阳窝堡、金宝屯、郑家屯为止,其中南小陵为重要歇脚住店的地方。村子里史家人心灵手巧,xxx的先辈曾开张一个成衣铺,远近村屯,男女老少做些像样的穿戴便都上他家排着号,不日,一套新衣或装秀之类的物件便出来了。有了史家的成衣铺,小陵及附近的人们都光鲜漂亮起来。

从地面遗存上看,老校长回忆说,多年以前村街西南坡上还留有韩家祖先墓地,人称韩湘坟。而小陵的传说今日考来更为可信,因为南小陵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实为确凿证据。当时靠近柳条边外一带均为蒙古养马场,王爷贵族经常驻在于南小陵经营马匹,故有王爷饮马井的故事传说。清初的这位王爷,现今人们也无需知其哪门哪姓,按蒙古历史上三王地域划分情况看,应该是宾图王的一支,其王爷府就在现今彰武县的后新秋。马场繁育放牧等具体事项有专人负责,这位王爷只是经常来此选育良驹训化成熟再成批调往王府进贡给大清军八旗马队。在场的年轻马匹千百成群,放牧间可赶到秀水河边饮水,而被王爷选中的一批由专业驯马的老把式来培育调养,王爷规定,进入备选专训的马匹,一律饮凤凰泉水,特别是王爷中意的数匹优质儿马,要由王爷亲自饮水,凤凰泉水再好,也是露天之水,王爷要这几匹宝再提高一等待遇,同人口一样饮甜井水。当时全村就一口祖上打下的深井,井底下了12层淖木,上砌陵山打下的青石直到井口。这口井位于村户人家前边,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凤凰泉一脉的地下水线上,井水旺且有丝丝甜意,旱季需用绳系木筲打取,旱季稍过井水陡涨,时常临近井口,村人们手持瓢盆即可舀取。王爷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说:井水过满,人口一时用之不尽,恐日久变腐,若经常淘井劳民费时得不偿失,若让我的宝马喝上甜井水,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遂日日亲自牵马来到井边,打出水来看着马儿在那长长的石曹子里慢慢饮尽,他心里美滋滋的,慢慢捋着自己心爱的大胡子,仿佛自己喝了凤凰山上酿下的蜂蜜,每到此刻,老王爷便张开大嘴“哈哈哈哈”一阵大笑……年深日久,人们便把这口井称为“王爷饮马井”。就是这样一处定居牧场,山上山下、蒙汉共聚一处的村庄、湍湍不息的宝泉、前方一眼望不透的黛色山峦重叠厚重,幕布背景一样遮挡在前,让你欣赏……此地真乃风水大雅之地呀!

世事难料。王爷驻此,老家府上有噩耗传来。王爷的格格正当年少,二八女郎貌美如凤凰山麓的桃花,伶俐如草原上的一只百灵鸽,王爷的心头肉哇——得了急病不幸夭折。王爷赶回府上,在商量格格的后事时遇到了矛盾。若是按蒙古族丧葬传统,那就要用马车载入草原深处,任由马车颠簸,尸体掉落在哪,哪就是她的墓地,任野狼鹰犬食尽,说是献给了长生天。而效仿汉人的风俗,就得选墓地土葬,汉人叫做入土为安。这是一个民族信奉、风俗归属的重大抉择问题,府内王爷贝勒再三商讨难于决断。作为父亲的王爷要把亲生女儿抛尸原野,那种不舍之情可想而知呀!再者,王爷在柳条边地生活多年,受汉人风俗影响,“入土为安”的意念在王爷心里扎了根一样,让他做出了意义非凡的选择:按汉族的规矩,选择墓地安葬。老王爷主意已定,就选在曹家屯后凤凰山坡间的一块上好风水之地,这里高中有洼,背北向阳,距村不远,脚下凤凰泉水终年不断,且远有青山在望,景色宜人再好不过了。最后家人都同意了王爷的意见,遂动工建陵,将美丽的格格移葬在这里。

至此,曹家屯便改为小陵村,人们管这屯子就叫小陵。

“老陵不老,小陵不小”的含义,则是后人给出的客观阐释:小陵,当然是墓主人辈分、年岁小。“小陵不小”显然是说它的名气大,影响深远;而“老陵不老”也有其显而易见的客观理由:虽然墓主人年岁很大才去世的,资格也真的很老,但跟清初去世的格格相比,其年代后推很远,有的几乎晚于一两个世纪的样子,还能说它老吗?比如清廷大员僧格林沁阵亡捐躯时已到了晚清时代,资格再老也是一个朝代的后尾阶段了。他跟小陵的格格比,真乃老而不老了。

不过,小陵的方位之称,一度引发了后人们的质疑:小陵为什么冠以“南”的方位呢?

对此,曹维中老人解释得有鼻子有眼儿的:原来方家屯东有个东小陵,方家屯是大镇子,以它为中心点,人们对应着称此地为西小陵,再后来新中国成立,在善友屯建立区(乡)政府,便又有了一个中心,小陵在南面,又是全乡最南边的一个行政村,也是县域的最南端,遂口头上一致称为南小陵至今。小陵、西小陵、南小陵三者的沿革,无论是老人讲述、历史考证还是事实推理,这一结论应该是确凿无疑的,亦应看做是历史演变过程中无可更改的史实。

3

一方水土颐养一方后人。南小陵确实是地灵人杰、后人发旺、人才辈出的地方。开荒占草的祖先自不必说,王爷、格格已在史册上赫赫有名,也不用赘述,单说晚清、近现代时期就因很多名人在这里出息而留下口口相传的史实故事,李姓家族便是其中一例。

在康平历史上,人人都知道大名鼎鼎的晚清秀才李绍刚,他就是南小陵土著的老秀才。李氏家族祖上垦荒落户在近处的耿家窝堡,勤劳肯干,日子过得越来越旺,拥有土地广泛,小陵村便有了一处窝棚,家族分支,李绍刚这支搬家到南小陵居住,经营窝棚的田产,借此风水宝地族人发旺,多有才学之人。

李绍刚原名李亭。出生在小陵东北的近临耿家窝堡在李氏家族中排行老二,从小读私塾刻苦用功,成年后参加科举考试未第,后选为贡生。清朝科考,贡生比秀才高一层次,是可以安排工作吃皇家饭的。当时康平地处边外王荒之地,相比于南边里来说,教育不是很发达。当时全县统计一下才八个秀才,因为考取举人可以为官,以下未第者统称为秀才,故李绍刚也列入全县八大秀才之一,但他是贡生,亦即秀才之中优选出来特供给官家的人选,当然列居八大秀才之首,任职康平县劝学所总董,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职务。而普通秀才无公职,等于现在个人得了个中级职称而未被聘用,只在乡土一方拥有才学名望,享誉平民百姓的敬宜,多在民间做些状纸文书、商家珠算、公家短期聘用等差事,另有社会兼职等,赚取生活保障收入,经常外出同官家上层、绅士等交往,在普通百姓人家看来,也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啦。这样看来,作为有职有权有薪酬的李绍刚来说,就更为被世人看重而敬仰。当时县衙机构设置很简约,一治安断案、二财粮抚民、三教育劝学,仅此而已。除了县令之外三大衙署的官长之一,李绍刚独领一职成为不折不扣的“台柱子”,也算家乡南小陵很荣耀的一章。

李绍刚的一生在公职中,做了很多重要事情。他在劝学所任总董时,已是晚清西方新学传入我国的时期,教育上大办新学已形成潮流之势,在他的倡导下康平首创官办中学,后又创办著名的秀水书院,以期培训师资,推动国民教育;在镇西位置建起高等小学,人称西校;同时在康平镇内首建女校,为妇女解放思想、步入社会接受正规教育打下了根基。另外,在乡下筹建13所官办小学,初步形成了全县官学与私塾并行的教育机制,使官学渐成气候,为封建私塾在康平退出历史舞台敲响了第一声丧钟。

李绍刚文学笔法出众,书写文字端秀大方颇有功力。他在主管教育时期,与徐芳一起编辑撰写了《康平县乡土志》,虽版本内容简单了一些,终是为康平留下一本体例完善的近代史志,为后人们撰写本地史志提供了唯一的依据。时隔一个世纪,县志办的同志费尽辛苦从省图书馆存档中终于查找到了这本乡土志,翻印出来与当今的后人见面,珍贵至极。翻开发黄的卷页,娟秀工整的蝇头小楷又不失拘谨而大方的文字扑面而来,功夫文字尽显作者性情内秀,人文修养之精深可见一斑。从封面竖排作者署名顺序看,李绍刚在前,徐芳在后,主次关系明确,而徐芳此人身世至今未有考证线索,该作者姓名前冠有“巡警总局董事”字样,从二人所从事的职业身份看,李绍刚主笔无疑。

康平八大秀才经常往来交流,共同商讨在县内物色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最后取得成功,定案载入史册。想必是每人推荐一处吧,不然怎么恰好是8个景点呢?其中东升乡的莲花岗入选在列,命为“陵山晴雪”。当年推选过程虽没有留下什么记载,但也不难想象,这一景点应该是李绍刚推荐的。理由有三:一是莲花岗就在南小陵附近,同为一乡,李绍刚非常了解,且琢磨日久在心,满怀桑梓之情的秀才,能为家乡推出一景,实为一大幸事,也是他最乐意干的愉快之事;二是他的人文修养深厚,文学审美情趣达到一定高度,本乡一般学识者取不出这样的名字;三是有李绍刚在此其他乡镇的秀才不可能僭越推荐,若有此想法也要首先敬请李总董来商量合作。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有人不仅要问:如果小陵和莲花岗陵同时存在又任选其一的话,那么李老秀才会举荐哪座陵呢?我们无从知道他当时的心念如何,但可以猜想一下,如果格格陵是完好的,景色当然也不差,本着近土观念,他会首选推荐小陵的。只是因为小陵中途迁走他乡,景点已经遭到破坏,且年代久远,只剩断壁残垣,已无推荐的可能。再者,李绍刚对家乡所独有的蒙古陵墓多有敬仰,既然风水小陵之景成为遗憾,莲花岗陵便成为心目中的必选。不管怎么说,莲花岗从推举、命名到入选,定是倾注了李绍刚潜心多年的心血,其中人文修养、对家乡赤诚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浪漫情怀,都体现在“陵山晴雪”四字当中。若莲花岗之“陵山晴雪”果真为李绍刚推举出来的,我们于今人的站位看,在他大办教育的业绩之外都应该再加上一笔功绩。

远近有名的地方秀才,堂堂一介县属教育官员,持有朝廷备案的贡生职称,因在地方教育发展中功绩昭然,李绍刚晚年迎来了一步升迁,当朝已经颁旨任他为直隶州州判,从六品。直隶州地处京畿地区,当为朝廷计划单列,故品级优越。这样关键的一步可惜他没有迈出去,说是晚年,其实拿现在说还正在年轻。接到任命书时他已患病在床,结果一病未起,病逝时也只有47岁。

无独有偶,对应着文秀才,到了民国时期南小陵李氏家族又出了一位武官。他是与李绍刚同辈兄弟排行老九的李凌的儿子李树斌。

李树斌是李绍刚的叔伯子侄,一个相当了得、文武兼备的人物。说是武官,若没有文采学识垫底也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武官。李树斌在南小陵长大,同父兄弟中排行老三,青年时在法库县读民国高级中学,文理双科出类拔萃。正是毕业那年,日寇在沈阳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满怀驱除日寇的报国之志,他以高人一等的优异成绩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后走入军旅,抗战时期曾在中缅前线抗击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抗战胜利后国共开始内战,在中共部署的三大战役之前,他在国民党军第八兵团司令周福成部下任炮兵司令,辽沈战役后东北民主联军取得绝对性胜利,李树斌所在的兵团一部在沈阳放下武器向人民解放军投诚,整编后在解放军齐齐哈尔炮校任职,经过建国后的几次运动他被揪查出来判处“劳改”服刑,服刑期满后遣送回老家南小陵,又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接受劳动改造,于“文革”后期去世。终其一生轰轰烈烈,反反正正而久经沙场,能征善战、官至少将而威风显赫,最后又回到他最中意的南小陵,这里是他的出生地、是他的避风港、也是他的最终归宿。生于斯又葬于斯,莫非这里风水灵气时时在召唤着他……

4

秀水河从上源张家窑水库下泄,在南小陵一侧日夜不停地向南流淌。

今天,来南小陵观光的人们,从饮马井处出来进入后街,往东行走不远便来到马王桥。桥的来历久远,当年牧马佃户从东北那绿意葱茏的草甸上赶着群马牧归,王爷要早早地出村外迎接,牵着精选的骏马一字排开,相跟着通过这座拱桥,去老井喂饮,日日如此,村民们听惯了那鱼贯前行的清一色的公马过桥时嘚嘚的马蹄声,马儿雄赳赳昂头摆尾到甜水井那里享受牧归后的饱饮。几世过后,这桥翻修过多少回已无可考,可从北面凤凰山坡下流淌过来的清流,涓涓向下流淌,古今不变。如今这里正好有一精致而分明的岔路口,一条崭新的水泥大路引你向北。路沿着小溪慢慢向山坡缓缓延伸,路下溪流潺潺,林树葱郁满满地拥簇在白墙红瓦的屋舍村围中,地势渐高,人户间隔的空敞处,平漫的台上庄稼禾苗一片碧绿。小陵人家,炊烟氤氲,沃土田园,一种安谧祥泰之感裹挟你的身心,目舒神颐。走过这块台上田园,忽听得泉水叮咚之声悠的一下就到了耳畔,不用下路寻觅,其实溪流就在路边脚下,沿路走去即可寻到山泉。果然,路渐渐抵入山的胯腰下,右侧深沟亦到了尽头,深潭之内,一汪潭水汩汩流出,而潭上的崖口间,源源不绝而渗出的溪流正悄然地涓涓注入,形成叮咚之声,绝妙的音乐缓缓奏起,悦耳动听,日夜不会间歇地向祖先、向后来者叙语着什么。这就是传之久远、村人们惠享多少世纪的凤凰泉啊。

凤凰泉位于凤凰山脚下崖窝处,泉水下泄淌成深沟小溪,人们都形象地叫它淘沟子,它穿过树林、村户人家至马王桥刚好形成河流。凤凰泉水终年不断,其道理不究自明。绵延数华里的凤凰山和它身后整个丘陵地带的蓄水量,都从这里找到唯一的缺口,山丘地脉到了这里成为最低点,当地老农所说的控山水全部集中到这个泉眼处慢慢流出,雨季流泻哗哗做声,地表水的成分大些,而越是干旱季节,水越清、质越纯,其流量却是金贵得很,此时农家拿桶呀、舀呀来接取然后便直接饮入,清纯甘冽。每到这时,农家人便叨念着风水的好处,言语絮絮叨叨嘱咐后代,说在此居住百年千年也莫要搬家外走。开始年轻人不信实,以为烦心瞎话,可是等到了岁数,终是品出个眉目来,遂继续把上辈人的那些话再说给后人。

凤凰深泉就在路旁,山道在此打了个弯儿,高大的树丛拥聚形成一个山口。游人见到了凤凰泉便济济一处,观瞧、欣赏、品尝,眷顾山泉奇水以为乐趣。而转眼向上,又一处山间台地,田野平缓,有周围丘脉做圈围,这里显得有些洼陷,不算宽阔的一片扇形地块,农人管它叫凤凰眼。其实这里很高爽,但又绝不能说是山上抑或是山腰,只是上了一个更高一点的山脚台地,视觉差间总觉得地块下沿靠近凤凰泉一带有些唇厚稍稍突起,地块当央倒像有点浅锅底的样子了。这凤凰眼的田间就是那位蒙古格格陵寝的地方。

南小陵人的乡土观念深厚,几世之前的格格陵,今人忘不了诚意相待,当年的格格就是咱的老乡,今天村里人都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生活,也绝不能忘了祖先开荒占草时的根本!要恢复一些格格陵具有纪念意义的设施建设。此事一经提出,村里人们都把这事搁在心上,想出了好多主意。格格陵墓当年已经迁移,恢复陵墓也是空穴坟茔,无实际意义,而陵地又确实需要一座象征性的建筑,那么建一座敖包便是最佳选择。对于蒙古人来说,敖包是最具有远古崇拜意义的象征,而在汉人看来它又的确像一座坟头,敖包竖起,人们心中的格格就会回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古景:凤凰岛下响塘
(5)关中唐十八陵
《话说菏泽》(二十四)新文菏泽有块凤凰地...
凤凰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广东惠州:凤凰山上凤凰阁
寻访古村落:“凤凰山下凤凰村”为你讲述青岛凤凰村和威海东楮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