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平老故事】"十三太保”的故事 作者:孙会久
"十三太保”的故事

□孙会久

在康平县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西扎哈气村北一百米的一条山路两旁,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十三太保”的十三个石堆,其实,这是蒙古民族最为尊崇的“十三敖包”。“敖包”是蒙语,封堆的意思,指用人工堆积起来的圆形土堆、石堆。

祭“敖包”在人们信仰佛教之先。由于信仰天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源泉,所以,蒙古人特别敬重天、地、神,并加以崇拜,从而演变为祭天祭地的祭祀形式。但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起“敖包”以象征天、地、神,“敖包”就成了人们心中的崇拜物,通过祭祀“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牧草茂盛,牲畜兴旺,国泰民安。

各地“敖包”的造型也各有不同。其中,以两侧十二个小堆分列左右呈雁翼式,中间一个大堆构成的“十三敖包”,又称“十三阿拉塔腾格里”(十三长生天)为尊,“敖包”数最多不能超过十三个。其中,“三敖包”祭天、地、人;“七敖包”祭七曜。古人以日、月及木、火、水、金、土等五个行星称为七曜。单独一个“敖包”是祭山神的敖包多起“路标”或“界标”作用。“敖包”多筑于丘陵之上,呈圆形,主敖包高大,高数丈,顶部中间植有柳条或荆条,中央竖立旗杆、经文旗等。每年祭祀时都要添石整修,插换新枝,系挂彩旗,称“苏勒得”(守护神)。

祭“敖包”的时间,多为每年五月中旬(旗祭)或七月中旬(苏木祭)。祭祀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在这里已经没有了这种祭祀活动但人们每逢外出,路过“敖包”,都要下马,并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并参拜祈祷,然后才跨马继行。也有男女青年以“敖包”作为相会地点,故有男女青年渴望爱情的民歌“敖包相会”。近代以来形成了多以有“敖包”的地方举行“那达慕”大会的习俗。这也是这座十三敖包越来越大的原因。

由于大批的蒙古人西迁,后来的人们看到这里的十三座石堆,就想到了说书中说的“十三太保”,就把它称为“十三太保”了。

孙会久:康平县辽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族祭祀风俗
蒙古族的重要祭祀文化:敖包
内蒙古民俗文化
关于“敖包”的那些事……
曹雪芹构建木石因果的现实模型是什么?脂砚斋说:一花一石如有意
祭敖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