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彰武地名】城郊乡各村屯地名来源
城郊乡



本文是1985年统计数据

城郊乡是1981年10月由彰武镇分出建立城郊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划为城郊乡。

城郊乡东邻二道河子乡,西依柳河与五峰镇为界,南与西六家子蒙古族乡,北和西北接兴隆山乡和前福兴地乡。辖8村民委员会,33自然村,共有3,944户,14,631口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彰武镇内建设街北侧。

全乡总土地面积5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334亩,以粮食,蔬菜生产为主。1984年粮食总产量为631万斤,比1983年提高42%。蔬菜播种面积为3,800亩,产量达到3,182万斤,比1983年提高14%。城邻乡耕地面积较少,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83年以来,发展小井灌麦,增加小麦播种数量,变一茬为两茬,已取得良好效果。

城郊乡地处城郊,交通方便,市场广阔,发展商品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乡办工业已有汽酒、针织、玉器、农具、阀门、旋木等厂,年产值已在200万元以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办企业,联户和个体企业得到迅速发展,1983年全乡只有51家,1984年猛增到312家。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等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到1,154户。1984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历史上较高水平。为全市先进单位,阜新市人民政府奖给汽车一台。全乡现有5所小学,教师47人,在校学生已有1,059人。

驻在城郊的有县种畜场、柳河林场、气象站和彰武地震台,农业高中等单位。

黑坨子,村民委员会,驻地黑坨子。位于城郊乡东部。耕地5,034亩。以农业为主,多油料,甜菜等作物。447户,1,774口人。辖4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黑坨子,自然村,是黑坨子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东,相距3.2公里。耕地2,029亩,多小麦、大豆、甜菜等作物。有养鸡、鸭专业户和运输业专业户。194户,759口人。彰武至第子沟公路由村中通过,设有站点。村内有黑坨子小学。村落约形成于清咸丰年间,据传早年这里遍地生长黄花,曾名“黄花甸子”。后以村东之坨子呈黑色改称今名。

东黑坨,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駐地彰武镇东,相距4.4公里。耕地1,795亩,作物多小麦、甜菜、向日葵、蓖麻等。有养牛、养鸡等专业户。137户,507ロ人。村落形成于同治年间,晚于黑坨子。因位于黑坨子之东而得名。

后黑坨子,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东偏北,相距5.1公里。耕地642亩,多饲养业专业户。44户,184口人。在清同治年间,先有滕、崔、纪等姓至此地落户。民国时期,滕姓中有任县政府科长的,名此地为“滕科长窝棚”。解放后更名后黑坨子。

黑蛇子,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东偏南,相距3.4公里。耕地568亩,多饲养业和运输业专业户。72户,284口人。清光緒年间,有杜姓先至此地落户,曾名“杜家”,后又因该地处地河北岸,又名“地河沿”。1980年更名为前黑坨子。

吉岗子,村民委员会,驻地前吉岗子。位于城郊乡东南部。小地河南岸。地势为西高东低,属平原地形。耕地4,779亩。以农业为主。392户,1,559口人。辖4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该村土质较瘠薄,过去农业收入低而不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因地制宜,调整了生产结构,实行科学种田,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全村走上了致富之路。1982年全村养鸡10,000只,养鸡重点户55户,养猪1,200头,户均3头,还有养羊、养蜂等专业户,多余劳力搞建筑和搞运输业,开办家庭豆腐坊等,打开多种致富门路。总收入达到575,800元,人均收入327元。1984年辽宁省授予文明村称号。

前吉岗子,自然村,是吉岗子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东南,相距2.2公里。耕地1,955亩。133户,528口人。村内设有吉岗子小学。村约建于清咸丰年间,早年名“叽嘎窝棚”。约于民国初年,以村西有一溜沙岗,取吉祥意名吉岗窝堡。因年久,屯落增多,今分为前、后吉岗子和东吉岗子。

后吉岗子,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东南,相距2.2公里。耕地989亩。88户,342口人。副业生产较发展,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地名来历见前吉岗子。

东吉岗子,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东南,相距2.8公里。耕地1,477亩。136户,548口人。地名来历见前吉岗子。

房家甸子,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东南,相距3.9公里。耕地358亩。35户,141口人。清光绪年间该地为大草甸子,民国初年,有房姓于该地落户,得名房家甸子。

前郑家,村民委员会,驻地前郑家。位于城郊乡东北部。耕地3,544亩。以农业为主。581户,2,117口人。辖4自然村,原名郑家,因重名,更名前郑家。村名因驻地而得。

前郑家,自然村,是前郑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东北,相距1.9公里。耕地750亩,作物除粮谷外,种部分蔬菜。多养鸡、养猪专业户。212户,751口人。民国元年(1912年)先后有郑老禹、王把头等人在坨坡建房落户,名“郑老禹坨子”亦名“王把头窝堡”。1920年有郑广昌在此处开粉坊,又名“郑家粉坊”。解放后简称郑家。村内设有小学。该地因住户增多,今已形成两个屯落,按方位分前郑家后郑家。

壕北,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北,相距3公里。耕地998亩。65户,245口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有邵姓于此地落户,曾名邵家街。原属三家子大队,1964年划归郑家大队,因其地在小地河大壕北面,习惯上便称此村为境北。

后郑家,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北偏东,相距3公里。小地河北岸,彰开公路东侧有耕地1,040亩,作物多小麦、大豆、蓖麻等。有养猪、养鸡专业户。135户,538口人。当时村名老地河。约于1940年有左锦章,在此地开菜园子,名左家园子。1964年设郑家生产大队时,更名为后郑家。

何家街,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东偏北,相距2公里。小地河西岸。有耕地756亩,作物除粮谷外居民种部分蔬菜,有养猪、养鸡专业户。169户,583口人。村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时有陈姓于此地居住,名此地为“陈老闷窝堡”。陈姓死后,又曾名王澍窝堡。1942年有名何贵的于该地建房落户,更名何家街。

腰高家,村民委员会,驻地腰高家。位于城郊乡西北部,小地河从中流过。地势为北高南低,属平原地形。耕地2,349亩,以农业为主。268户,1,058ロ人。原为高家大队,因重名,后改为腰高家大队。今为腰高家村。辖3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腰高家,自然村,是腰高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西北,相距6公里。耕地1,060亩。174户,706口人。清光绪年间,先有高姓在此地落户。渐成屯落后名高家窝棚。后更名腰高家。村内有小学。

西高家,自然村,原和腰高家为ー个自然村,在腰高家西部,均称高家窝堡,户数及人口包括在腰高家自然村内。后分为腰高家和西高家。

七家子,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西北,相距6公里。有耕地739亩。94户,352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相传早年有七户居民,遂得名七家子。

怀仁,村民委员会,驻地怀仁岘。位于城郊乡西北部。有耕地面积5,955亩,以粮谷、油料和蔬菜生产为主。年产蔬菜250-300万斤。有养羊、养鸡专业户。587户,1,494口人。原为三家子生产大队,因重名,于1980年8月改为怀仁生产大队,现为怀仁村。

怀仁岘,自然村,是怀仁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西北,相距3公里。有耕地1,146亩,生产粮谷油料及蔬菜。163户,668口人。村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据传当时有张君福从桓仁县迁来此地,沿用了原籍地名。清末《彰武县舆图》记该地名为“怀仁县”。后演变为怀仁蚬。设有怀仁小学。

后三家子,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北偏西,相距3.6公里。有耕地1,284亩。69户,265口人。村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时有姜、周、李三姓移此定居,遂得名三家子。后聚落增多今分为前三家子、后三家子和中三家子。

中三家子,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北偏西,相距3.2公里。有地811亩。75户,268ロ人。地名含义见后三家子。

纪家窑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西北,相距3.4公里。靠近柳河东岸。有耕地766亩,80户,293口人。有养鸡、养羊专业户。民国初期有纪老国在该地烧砖,得名纪家窑。村北有县原种场。

建华,村民委员会,驻地在彰武镇内中华路。位于城郊乡中南部。有耕地3,657亩,以生产菜为主。居民中多有经营商业者。721户,2,643口人。该村系1961年从吉岗子生产大队分出后建立建华大队。现为建华村,辖6自然村。村名为1961年命,含义为建设中华。

百亩园,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东南,相距0.8公里。有耕地599面,以蔬菜生产为主。114户,371口人。居民多有经商者。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于该地建立蓖麻原种圃。建国后,于该地建立农场。1950年农场迁到冯家。1958年以后命名为百亩园。

王家街,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南,相距1.8公里。京沈公路西侧。有耕地603亩,生产粮谷及蔬菜。93户,377口人。村约建于清同治年间,当时有名王振宽的迁至此地,形成村落遂名王家街。

单家街,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南。相距1.9公里。有耕地625亩,生产粮谷及蔬菜。近年有各类专业户,村民较富裕。107户,398口人。村约建于光绪年间,有名单福廷的由新民县单家五台子迁至此地,形成屯落时,遂得名单家街。

董家街,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南。相距1.2公里。京沈公路东侧。有耕地404亩,生产粮谷及蔬菜。116户,442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有名董文明的来此地定居,形成屯落时遂名董家街。

小马帐房,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西南,相距1.7公里。京沈公路南侧,靠柳河东岸。有地438亩,生产粮谷及蔬菜。134户,497口人。相传早年在养息牧场时期曾放牧马匹搭过帐棚。招垦后有孙福珠、赵国贤和朱才三家迁此地落户,便以传说的马帐棚命地名为马帐房。

南门,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南,相距0.7公里。有耕地449亩,以蔬菜生产为主。157户,558ロ人。属城乡混居地区。1958年以后为南门生产队。以地处老城南门得名。

东郊,村民委员会,驻地在彰武镇解放大街。有耕地2,015亩,以生产蔬菜为主。598户,2,058口人。居民中多有经商者。辖4自然村。因地处城镇东部近郊名东郊。

东门,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东,相距1公里,有耕地414亩。229户,737口人。以生产蔬菜为主,兼营工、商副业。居民生活较富格。村约建于1936年,时有名贾福堂者于此地居住,曾名贾家街。1962年命名为东门生产队。

候家街,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东北,相距1.4公里。有耕地370亩,生产粮谷及蔬菜。128户,416口人。村约建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有名候春阳的迁来此地,遂得名候家街。

千亩方,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东,相距2公里。有耕地412亩,生产粮谷及蔬菜。119户,484口人。民国初该地为王监督的地窝堡,名监督窝堡。1962年于该地搞千亩方田,后习惯称千亩方。

铁东,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北,相距1.7公里,大郑铁路东偶。有耕地320亩,生产粮谷及蔬菜。122户,423口人。1962年命名为铁东生产队,现名铁东。

西郊,村民委员会,驻地西门。位于城郊乡西部。1980年1月新建立的大队。1984年更名西郊村。辖4自然村。以地处城镇西部近郊得村名。耕地2,224亩,以蔬菜生产为主。550户,1,928口人。近年已有旅店、饭店、商店、修车厂、建筑队、汽车客运等村办企业。1983年总收入达到50多万元,为城郊乡较富裕之村。全村626户人家中已有146户成为专业户、重点户,人均收入达到700多元。已有电视机350台,洗衣机150台,有400户人家用上了钢丝床,70%以上的户安装了暖气。两户买了汽车、3户买了拖拉机,自行车平均每户有1.5台。

西门,自然村,是西郊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西,相距1公里。有耕地539亩,生产蔬菜为主。191户,655口人。为城乡混合居住区。居民生活富裕。原为西门生产队,以地处老城西门外得名。

前三家子,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西北,相距2.1公里。有耕地938亩,生产粮谷及菜。84户,339口人。地名含义见后三家子。

罗家,自然村,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西北,相距1.9公里。有耕地1,010亩,生产粮谷及蔬菜。共104户,376口人。据传清末时有罗姓从新民县罗西甸子迁至此地,遂以其原籍地名称该地为罗家窝堡。后简称罗家至今。

铁西,自然村,城郊乡驻地彰武镇北,相距1.6公里。大郑铁路西侧。有耕地499面,生产粮谷及蔬菜。171户,558口人。1962年命名为铁西生产队,以该地处铁路西侧得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20296 清娟盲派命理 第二章 十天干类象 第十五节 十天干合化及合绊
梦里清幽(诗词音画)一首优美的书香音乐·自有幽香梦里通
经典四书之《中庸》-【第三十章原文与译文解读】
路人玉照经学习笔记(一)
《孙子兵法》诡道术之六---利而诱之
中国捌个历史精典故事之伍【破镜重圆】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