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学习] ''''鼻腔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概述】

  血管瘤(hemangioma)是脉管组织良性肿瘤之一,较常发生于鼻腔,发生于鼻窦者少见。女性多见。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两大类,其中以毛细血管瘤较为常见,约占80%,多发生于鼻中隔;后者易发生于下鼻甲及上颌窦内。


【病理】

  一般毛细血管瘤多较小有蒂,色鲜红或暗红,外形圆形或卵圆形、桑葚样,质软,有弹性,易出血,好发于鼻中隔;海绵状血管瘤较大而基底广,外观呈灰红色,切面呈海绵状,由大量扩张、充满血液的海绵状血窦组成,其中血流缓慢,常有血栓或钙化存在,多发生于上颌窦自然开口和下鼻甲处。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单侧进行性鼻塞和反复鼻出血,亦可有血性鼻涕。鼻腔检查可见紫红色肿块,质地柔软,触之易出血。随着肿瘤的生长,如肿瘤压迫鼻中隔偏曲,可致双侧鼻塞;如向后突入鼻咽部可造成咽鼓管阻塞;肿瘤较大可使相应的窦腔扩大,骨壁受压吸收,向外扩展可致面颊部膨隆、眼球移位、复视和头痛等压迫性症状。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鼻腔或鼻窦软组织肿块(图1A),密度可不均,边界较清楚(图1B),形态规整或不规整,有时可见高密度钙化或静脉石影。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图1C),可强化不均匀(图1D)。较大的肿块可使局部骨质受压变薄,骨壁可吸收破坏。上颌窦血管瘤表现为窦腔呈不同程度膨大变形,局部可见骨质吸收或破坏。

  2.MRI表现  与脑白质相比,T1WI多为中等信号,T2WI多为中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如肿块内发现点状无信号区(钙化或静脉石),更支持血管瘤的诊断;增强后肿块明显均匀和不均匀强化。海绵状血管瘤强化通常不均匀,有渐进性强化的特点。


1 鼻腔血管瘤

图A~D为不同患者。A:CT冠状面平扫示右鼻腔中鼻道区软组织增生影(箭),邻近的中下鼻甲骨质吸收;B:冠状面增强CT示右鼻腔中部类圆形肿块,其内见斑片状强化(箭);C:横断位增强CT示鼻腔前部鼻中隔左侧面小结节影,边界清楚,呈显著均匀强化(箭);D:横断面增强CT示右鼻前庭区类圆形不均匀增强肿块(箭)


【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案】

  MRI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及肿瘤的信号特点,是鼻腔鼻窦血管瘤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HRCT可清楚显示病变的骨质改变和病变内高密度影,可助于鉴别诊断。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①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2种类型,前者多位于鼻中隔前部,病灶较小,后者多发生于上颌窦,病灶较大;

  ②常有单侧鼻塞和反复鼻出血病史;

  ③边界较清楚;

  ④T2WI多为高信号;

  ⑤CT或MRI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海绵状血管瘤有渐进性强化的特点;

  ⑥有时可见高密度钙化或静脉石影。

  2. 鉴别诊断

  (1)鼻息肉:多两侧同时发病,单侧发病相对少见,周围骨质无进行性骨破坏,且息肉密度较低,似水样,MR T2WI多为明显高信号,CT、MRI增强后周边黏膜强化,内容物一般无强化。

  (2)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多起源于中鼻道附近的鼻腔外侧壁,易向鼻腔生长,对邻近骨质可轻度压迫和侵蚀,在MR T2WI或增强T1WI上外观多呈卷曲“脑回”状。

  (3)鼻腔鼻窦癌: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病变进展较快,临床症状重,病变呈浸润性生长,CT显示窦壁呈虫蛀状或不规则样骨破坏。易侵犯周围结构,边界不清楚,MR T1WI和T2WI多为中等信号,强化程度不一。


【诊断精要】

  单侧鼻腔进行性鼻塞和反复鼻出血,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有明显强化或有“渐进性强化”,需考虑鼻腔鼻窦血管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头颈影像]“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
【读片时间】第0506期:鼻腔、筛窦异位脑膜瘤
荐读: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诊疗分析
【影像考考】医学影像研究生专业复试必备之腹部简答题
鞍区非肿瘤性病变
[深度学习] “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