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毕业论文

.

青少年网络社交的潜在危险

姓名:00 准考证号:0001

初中语文专业

: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中~青少年上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人际交往。网络交往在满足青少年心理需要的同时~也深入地影响到他们“自我”的形成。笔者将探讨网络交往中主体的特征~一级网络交往对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体检和自我控制的影响问题。

关键词: 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认知~正确引导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曾说任何技术部门将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几年前,因特网在我国还是专业术语,而今这个巨大的信息浪潮已冲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娱乐等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正在成长为个性成熟意义上的“自我”网络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提供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机会,深入地影响到他们“自我”的形成。自我及自我意识,它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形式。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自我形成发生障碍,就会造成人格发展的不健全。将探讨网络交往中的主体的特征,以及网络交往对青少年年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影响问题。

一、网络交往主体的特征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00年中国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5个城市的青少年中~现实和潜在的网络用户占青少年总数的78.7%,上过网的青少年37.7%~没上过网但想上网的有40.8%,,在网络功能的使用方面~使用率最高的三项功能分别是网络游戏,62%,、聊天室,54.5%,和电子邮件,48.6%,。.

1/9页

.

由此可见~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中~青少年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目的的主要是人际交往~处于信息时代的青少年渴望最广泛的社会交往~他们要突破地域、文化、年龄的界域扩展交往圈~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提供给青少年主动地跳出自我生活的小圈子、而向多元世界的机会。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相比~网络交往主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一)虚拟交往情境凸显主体选择性

虚拟性是网络交往最大的特点,这种交往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在虚拟的情境中主体是否参加某一“社团”,是否与他人交谈完全是随性的,如果不想再交谈下去,只需鼠标一点关闭窗口即可,而无须有任何的“情感债务”。主体的选择性不仅表现在可以选择交往对象,而且表现在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扮演成想象中的人物,充分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可能满足的好奇心,最典型的就是对异性角色的体验。

青少年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渴望体验各种新奇的事物,而在制度化的学校里现有机会来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青少年处在既定的“角色”之中,他们的行为时时处处受到社会期望的规制。网络不仅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最重要的是它的匿名机制使青少年的自主选择性达到最大化。

(二)交流信息缺失条件下主体的平等性

在真实的社会情境,我们从别人的服装、语言、神态以及行为方式中能大致猜测其身份,而在网络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可以识别的身份的“社会情景暗示”,人们只能从计算机屏幕上闪现出的文本判断他人,而文本是可以任意制造的,于现实生活相比,交流主体之间彼此不知道对方的身份,从而也实现了一种新的平等—交流信息缺失条件下的平等。因为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交往主体反而会以一种比面对而更加亲密的方式交往,可以打破禁区,无话不谈。对于那些不要求有过深人际交往的人来讲,这种形式可能是最合适的。同时,因为缺少了必要交流信息,人与人相互所留下的印象也是不完整、不真实的。“缺少这种非语言行为暗示,信息的发出者很难通过信息表达某种情绪,展示个性,.

2/9页

.

交流者享受更多的自由却较少得知对方的个性。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上的叛逆期,也是认得思维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起来。在小学阶段始终保持的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权威性”已不再存在,他们会说“我不再相信老实了。他们轻视权威、喜欢尝试,需要自我表达。网络给力他们无需讲究师道尊严而一吐为快的市场,所以他们非常乐意在网络上最佳化的表现自我。

(三)主体之间以“感觉”而非实在的方式互动

网络创造了虚拟的时空,“它让主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环境,它利用计算机 的高速处理数据能力,及时地跟踪处理在主体感觉器官上的输入与输出的信息。网络的感觉环境与现实的物理环境有着本质区别:一是人们在网络中确定他人作为客体存在的依据是主体的感觉性,而不是物理的实在,二是网络技术克服了现实生活人际交往的时空局限,使得远程、高度互动的交往得以实现。

网络中感觉性的互动方式打开人们认识他人的新视窗。在真实的生活中,主体与他人的交往时有时空限制的,信息是较为完整、客观的;而网络互动则中,主体只能得到对方发来的文本,只能凭这些支离破碎的文本来感觉对方的存在,想要了解这个“他人”的相貌、性格、思想,只能发挥自己想象力,完全主观地区构建一个“他人”。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对异性有着朦胧的情愫与幻想,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有缺憾的,但由自己想象出来的“梦中情人”则肯定是完美的,这就是为什么网络能不断地制造烂漫爱情的原因。

二、“网络之镜”对青少年自我认识的影响

自我认识指个人认识到自己的身心特点、自己和他人及自然界的关系、个人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和他一生的时间内他始终都是它自己。属于自我认识的有:自我感念、自我认识、自我认定、及自我的评价等。自我认识来源与他人的交往,他人是一面镜子,人们从这而镜子中看到自己,网络中的许许多多的人也构成了一面镜子—网络之镜。青少年从网络之镜中认识自我,扩大了他们自我认识的社会参照标准范围,同时也会使他们无所适从,角色混乱。

(一)“网络之镜”促使自我形象清晰

自我的实质是社会性的存在,自我依赖于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社会化的.

3/9页

.

媒介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自我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每个人不仅以他人作为自己的镜子来认识自己,而且认得自我观念也是在别人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这就是社会学家库利所说的“镜中自我”的含义。青少年的自我认识是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的。

交往意味着对话与沟通,网络交往使得青少年能与更多的人进行对话与沟通,以同伴群体的特征为对照,“网络之镜”中的虚拟论坛或聊天也可以视同为同伴群体。同伴群体有几个特征:自发性、表意性、流动性。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与同伴群体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网络中的同伴群体却是无穷大的。在与网络之境的他人对话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能相互交换思想而且学会了沟通、理解他人,在比较中自我形象变的清晰起来。

(二)网络交往会造成角色混乱

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遵循社会期望,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模式。青少年的主要角色是子女和学生,角色具有规范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它制约、控制和规范着青少年的行为,是的他们按照社会期望来表现自己。

网络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平等的交流平台,如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和BBS论坛,人们不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名实姓出现,彼此不知道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社会背景,他们可以同时扮演更多、更具有想象力的角色。青少年同时打开若干个窗口,扮演的角色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或纯情或老成,与网络彼端的同伴游戏。除了网络聊天以外,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自我认识的小鸡影响更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去,根据不同的游戏和不同情节的需要,把自己扮演成不同游戏中的角色,据报道已有很多的青少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青少年一般都始终如一地扮演者自己的角色,但是在网络交往中则不然。网络上有着各不相同的虚拟情境,但这些情境发生重叠的时候,青少年会感到无所适从,美国心理学家艾利克森认为,1220岁的青少年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矛盾。角色混乱就是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的生活角色。这些青少年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养的人。他们没有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当网络屏蔽了青少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时,他们会以“网络之镜”中的他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他人,网络所虚拟的现实就是真实的生活,从而迷失方向,造成青少年角色认同的混乱。 .

4/9页

.

三、虚拟情境对青少年自我体验的影响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绪情感方面的形式,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都属于自我体验。在网络的虚拟情境中,青少年可以尽情的表达丰富的情感,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情感体验的“边缘化”。

(一)虚拟情境中能表达丰富的情感

进入青春期的人要经历着情感上的更新,但这种更新的过程,并不是情感自

然成熟的过程。青春期为情感的新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正是在这个时刻,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情感发展的需要才最为强烈。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

在交流的过程中,满足自己表现喜、怒、哀、乐,体会到一种“被需要感”,

也会生长出自尊、自卑感、责任感和义务感等情感。置身与人与人之间的这

种情感氛围中,青少年会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作比

较,从而逐渐确立情感的归属。青少年正处于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他们

从心理上说最渴望能与同伴交流,网上聊天室一种相对真实的交流,在聊天

中来宣泄内心世界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

(二)虚拟情境会造成自我体验的“边缘感”

青少年自我体验的发生于确立 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群体。库利认为,青少年的情感自我是在“首属群体”中确立的。首属群体是指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群体,其特征是亲密、面对面的互动、温情与合作。在首属群体中,人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是一同发展的,随之而产生类似的(主我—宾我)感与(宾格我们—主格我们)感。这种“我们的感觉”促进了自我对群体生活,如同儿童游戏群体、家庭等的强烈认同。

在首属群体中,青少年与他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这个温馨的群体为背景,情感自我在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而网络交往时在“交流暗示缺失状态”下进行的,人们可以随意带上面具,享受更多自由却不知对方的真实个性,交往常常又是短期的、随机的。青少年游荡在不同的虚拟群体之中,但又不完全属于其中的一个,没有“我们的感觉”,成为网络中的“边缘人”。边缘感会制造成个体的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可能是混乱的。如果青少年长期沉淀于虚拟团体中,远离真实情感交流的“首属群体”,就缺少了与他人形成合作、伙伴和友谊关系的土壤,对自我体验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

5/9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迷失在网络8:近半数调查对象接触过黄色网站
网络为何能左右青少年的成长?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贾英健:马克思人的存在形态视域中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网络游戏
青少年网婚现象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