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部分中医理论在表述上之修改建议

1

外“风”在表述上的修改

中医学中外邪中的六淫,只是“寒、热、燥、湿”四淫,说穿了,就是外界环境中,温度与湿度的太过与不及而已。例如,风邪本来就是不存在的。风,流动的空气, 没有寒、热、燥、湿因素的参与,是不会致病的。暑与火都属于热的形式,二者只是在季节上的不同,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因此,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所谓的外 “风”,其实质就是指外来的“病邪”。如“风寒”、“ 风热”、“ 风湿”、“ 风燥”,均可用“外感”替代之,如“外寒”(外感寒邪,简称外寒。下同)、“外热”、“ 外湿”、“ 外燥”等。

2

内“风”在表述上的修改 

“内风”是以类比的方法,将“似风非风”的一些内伤杂病的病因或症状,归纳为“风”类。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一些业已明了的病因病理,显然需要予以纠正。同时,对一些尚未明了的情况,则留待以后处理。

1. 脑组织、脑血管等病变

(1)功能性病变;(2)器质性病变

2. 其它脏器病变对脑组织、脑血管等产生的影响,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3

脉诊理论在表述上的修改

脉诊是科学,是根据不同的脉象了解身体是否健康,摸清疾病的部位、性质和进退等等情况。大体说来,又分正常脉象和不正常脉象。正常脉象即是指:在平静状态下,脉搏不上不下、不大不小、不快不慢、往来和缓而有力。可根据脉搏浮沉推测患者气机的内外趋向;根据“快慢”来分析真假寒热; 根据“大小”来推测虚实; 根据“往来和缓而有力”来推测身体机能的盛衰。另外,寸脉主上、关部主中、尺脉主下又有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的不同。统脏腑寸口分配法予以废除。

4

五脏生理功能在表述上的修改

1. 心脏生理功能在表述上的修改

(1)心主神明问题。神明或为脑所主,或为全身功能的具体体现,故心主神明的功能自然消失。

(2)至于“热入心包”,是外感热病入脑后所发生的病理反映。 “痰浊蒙蔽心包” 是由痰浊型外感热病入脑后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二者均与心脏无关,故不在心脏生理功能范围之内陈述。

2. 肺脏生理功能在表述上的修改

(1)肺主气。肺主气,是肺司呼吸后所产生的结果,故肺主气与肺司呼吸合并表述。

(2)宣发与肃降。肺主宣发与肃降予以废除:即通过肺的呼吸功能,使胸腔、腹腔内的脏器组织不断舒缩,以促进静脉血向心回流,加快内脏的新陈代谢。也就间接起到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有助于人体气机的升降运动,在肺主治节中已包含,两者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然而,严格地说来,人体中的宣发,是通过加快心率、使外周血管扩张等措施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而与肺关系不大。而肃降,在实证方面,则多通过清热泄火、减慢心率、通导大便等措施。在虚证方面,则多以清上补下、清上温下等措施而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宣发与肃降均非肺脏所独主。

3. 脾脏生理功能在表述上的修改

“脾”改称为 “脾系统”。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脾脏,应该是现在所称的胰腺。但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脾脏功能,几乎等于西医之消化系统功能的总和。因此,现根据某些中医人士的意见将“脾”的功能称之为“脾系统”的功能。

另一相关概念“脾统血”,其实是人体多脏器相互作用下的一个结果,但其中营养充足是重要因素之一。而尤其对于营养不良的出血患者,采用健“脾”方法,在临床上确实能起到止血的效果。因此,为了在治疗上的方便,这一功能性表述不做改动。

4. 肾脏生理功能在表述上的修改

1. 命门。即是指肾脏、生殖系统等的综合生理功能。可以认为命门之说,是在解剖不细致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个误判,或者是旨在说明肾脏在人体的重要性。没有必要另立名称。

2. 肾主精。从传统中医理论中可以看出,所谓肾藏之精,事实上,一部分是生殖功能,而另一部分则是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整体机能。而传统上用一些强腰壮肾的中药,确能改善生殖机能方面的作用,是否属于这部分药有着双重作用,尚需大家商讨定夺。因此,肾主精的功能存疑待考。

3. 肾主纳气。纳气的本质,在于各脏器协同作用下,人体生理功能正常时,所表现出来的固摄能力,并非肾所主。临床上可以看到,不管什么样的病例,只要弱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动则气喘、虚汗、乏力、烦躁等气机上浮的表现。故将肾主纳气的功能移除。

4. 有关肾主一身之阴阳。人一身阴阳的盛衰,是由心的泵血、肺的呼吸、肝的处理消化吸收来的营养、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肾的泌尿功能等,共同参与下,在人体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反映。其中每一个环节发生病变而使人体虚衰后,都会出现气虚的情况。因此,肾是不能独担一身之气之重任的。

5. 肝脏生理功能的表述,主要是“肝主疏泄”,这是事实存在的,同时这也是中医理论中独有的最重要的特色。如精神因素、饮食不规律等都可以影响肝的正常功能,而肝脏功能不正常,也同样影响到精神与饮食,甚或胃肠功能。此条无修改。

5

六腑生理功能在表述上的修改

六腑中除去有名无实的 “三焦”,事实上只有五腑。

1. 废除胆主决断。决断是体力、脑力等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而非胆所独主。

2. 废除胆调节脏腑气机。传统中医理论中所谓的调节脏腑气机,实际上是肝的功能,而非胆的功能。因此,将胆调节脏腑气机的表述废除。

3. 胆的生理特点中所涉及惊悸、不寐甚则善恐等,均是脑的生理功能异常涉及精神方面的表现,因此均从胆的生理特点中移出。

6

奇恒之腑生理功能在表述上的修改

1. 脑生理功能在表述上的修改

(1)将“主宰生命活动”项,改为“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高级中枢”。

(2)将“心主神明”改为脑主神明。

(3)将“热入心包”“痰蒙心包”等改为脑组织受累后产所生的病理变化。

2. “髓生理功能在表述上的修改

髓的生理功能,增加“脊髓是周围经络与脑之间的通路”。

3. 女子胞生理功能在表述上的修改

女子胞即子宫、输卵管及卵巢的总称。由于经络循行路线不存在,故将女子胞与冲脉、任脉、督脉、带脉及十二经的关系一并废除。

7

脏腑之间关系在表述上的修

1.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的关系。心主泵血,肺司呼吸。二者的关系,就是泵血与呼吸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

(2)心与脾系统的关系.心主泵血,脾系统主生血且又统血,所以心与脾系统的关系,主要是泵血与生血、统血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1血液方面:心是一身血液运行的源动力;肝是促进营养物质的生成、并对经胃肠道饮食物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合成、解毒等,且能疏通气机。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运行及发挥血液的正常功能。2 神志方面:心主血液循环,血液是滋养脑组织并使其产生精神、意识和思维等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脏主持的血液循环功能正常,对肝脏供血充足,肝内胆汁分泌 排泄规律,则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精神愉快。肝内胆汁分泌排泄规律,胆汁不致郁积而生热伤阴,则不会出现肝阳太过。

(4)心与肾的关系。心主司血液循环,肾主司泌尿、分泌激素、调节人体水液。血液运行正常,血液供应充足,肾脏泌尿功能就可能正常;肾脏的泌尿功能正常,从而保证了血液成分的正常比例,对心脏功能也是有力的保证。肾脏功能异常,导致肾上腺激素分泌异常增多,使动脉血管过度收缩痉挛,出现高血压,从而增加了心脏泵血的负担。

(5)肺与脾系统(消化系统)的关系。脾系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肺司呼吸,呼吸运动的同时直接推动胸腹腔内脏器组织的新陈代谢,从而可以看作主一身之气。肺和脾系统的关系,主要表现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司呼吸及促进气血循行的关系。1 气的生成方面:气的生成是经脾系统消化吸收水谷之精气与肺脏吸入外界清气的混合物。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系统主运化而化生水谷精气,两者结合化为推动血 液循环及维持呼吸运动、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血液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管等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脾系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脾系统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肝脏处理,心脏泵血、肺脏呼吸时为血液循环助力等环节,才能正常敷布全身。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又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故脾系统能助肺益气。2加快呼吸频率与幅度时,可增加胸膈下移运动的频率与深度,从而促进腹腔内胃肠道静脉的血流速度,加强胃肠道的新陈代谢,从而改善胃肠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3水液代谢方面:肺在呼吸时对胸腹腔内脏器的挤压,有促进血液循环与调节水分的作用。脾系统运送胃肠道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及水分,故为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

(6)肺与肝的关系。肺的呼吸运动及对血液循环的推动作用,与肝脏对饮食物的消化,及对胃肠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合成、解毒等作用,二者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

(7)肺与肾的关系。肺主呼吸,肾主泌尿。所以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1呼吸方面:肺脏呼吸运动正常,血氧比例正常,则全身脏器功能正常,肾脏的泌尿功能也会正常。反之,肺的呼吸功能降低,全身脏器功能受累,肾脏的泌尿功能亦受影响。肺气肿患者肾脏的变化可见一斑。肾脏泌尿功能正常,血中的有害物质及时排出,肺脏的呼吸功能就会正常。反之,就会损害肺脏,典型例子如尿毒症时肺 脏的病变。2水液代谢方面:水液代谢主要是心脏泵血功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肺脏在呼吸运动中对胸腹腔内的器官组织进行规律性的挤压,推进静脉血液的运行,间接地促进 了水液代谢,肾脏对水液的调节主要表现在对水液重吸收,最大限度地增加水的利用率。因此,肺、肾的不同异常改变,都会对水液代谢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

(8)肝与脾系统的关系。肝对胃肠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合成、解毒等处理,其分泌的胆汁参与消化。肝脏正常功能降低,则会影响胃肠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 收,或出现胃肠道蠕动不规律;对消化吸收来的原始营养物质及部分有害物质处理不合格,则会出现某些血液病、过敏性疾病,或其有害物质对大脑产生影响而出现 精神方面的异常。

脾系统主管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脾系统功能正常,是保障全身脏器组织功能正常基础。如果脾系统功能降低,则会营养不良,而肝脏失养其功能亦随之降低。

(9)肝与肾的关系。肝功能正常,血液中的成分对肾脏产生促进作用,反之,对肾脏则产生损害。肾脏通过对水液新陈代谢的调节,保证人体对水液的充分利用,并将在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体外,这些对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反之,不能及时地从肾脏排泄人体生理病理时所代谢的毒素,将对肝脏产生相应的损害。如尿毒症时的肝损害。至于肝肾同治中所指的肝阴虚后必定出现肾阴虚的情况,其中所说的肾阴虚的实质,是人体全身的一种阴阳相互对比的一种状态,而非肾脏所独有。

(10)脾系统与肾的关系。1 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脾系统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肾主泌尿以调节人体的水分代谢。脾系统功能正常,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丰富,则肾脏功能得以保 障。而肾脏泌尿功能正常,内环境保持相对衡定,则有利于胃肠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有利于对其经消化吸收所得来的营养物质的输送。反之,脾系统功能减 弱,导致对肾的营养缺乏,出现肾的功能减退——“肾气虚”,即可出现肾小管重吸收减少,而出现尿频、夜尿增多等症。肾脏泌尿功能异常,势必出现水液代谢障 碍,以致肠内水分不能及时吸收,而出现便溏,甚或泄泻。2水液代谢方面:脾系统主运化水湿,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液代谢,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又赖脾系统所消化吸收的营养提供能量支持。脾肾等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脾与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系统之阳气,致脾系统之阳不振或脾系统之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最终导致脾肾阳虚。

2. 有关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传统中医理论中有关脏与腑之间的表里关系,事实上不存在。欲知详情,可参阅《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脏腑表里说的错误》一节,这里不再赘述。

8

有关心主神明在表述上的修改

1. 传统中医理论中之所以心主神明的原因

请先看一下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2)肝主疏泄 ;(3)脾主运化;(4)肺主气、司呼吸;(5)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由于神志与五脏中的心脏关系最为密切,故在全身生理功能的五大系统归类上,就理所当然的将“神志”归心所主了。

2. 中医学脱离五行学说后的“神志”究竟为谁所主

(1)脑组织的功能;(2)人体整个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3)各脏器病理变化在神志方面的反映。因此,应该废除心主神明一说。

9

“经络”本质与针灸作用机理在表述上的修改

由五行学说等演绎出来的,并经过人为编制而成的“十二经及其循行路线”,事实证明是不存在的。但传统中医理论中所称的“经络”实质的,是目前已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的集合。而针灸作用的机理,恰恰就在于用各种针灸手法,通过上述诸系统对人体进行多向调节。

10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修改为“六病辨证”

理由如下:

1、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目录中,明白无误地写明了“三阴三阳”为六病。

2、《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内容,与《内经》中所讲的“六经”内容截然不同,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称,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

3、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参见《国医年鉴2014年版》中〈纳新与吐故——当代中医学之发展方向〉有关章节)。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的 “六病”,是指“六大症候群”,或认为是“六方面病”,或“六大地区病”。因此,《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亦相应地改为“六病辨证”。

11

五行相生成果在表述上的修改

1. 滋水涵木法  滋水涵木法,传统中医理论中即滋阴以养肝的方法,适用于肝阴不足之证。宜直接改为“滋阴养肝法”。  中医理论中所称的“肝郁”,实际上,就是胆汁排泄不畅所引起的胆汁郁积。胆汁郁积后,肝胆管内易引起郁热(这就如同脑出血病人、一些外伤患者早期的发热一样,都是无菌性发热)。或肝胆管、胆囊遇有细菌病毒感染而出现发热现象,由于散热过程中出汗丢失水分而伤阴。肝胆汁郁积发热,只靠滋阴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根治方法,就是应该利胆汁,使肝胆管内胆汁稀释、排泄流畅,以消除肝胆内的郁热,并能通过利胆汁而疏松了肝内组织,使肝脏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2. 益火补土法    益火补土法,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即温阳(火)以补胃肠(土)之阳的方法,适用于机体阳气衰微而导致的胃肠阳气不振之证。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益火补土也可以说是温肾补脾,现直接改为“益火补肠法”。当胃肠内温度过低,不能使胃肠内消化食物的菌群最大限度地生长繁殖,影响了食物的发酵等一系列物理消化与化学消化反应,从而不利于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临床上遇到胃肠虚寒证,在温补胃肠的同时,究竟是温“肾”呢,还是温“心”?具体操作时,当酌情处理。如心动过缓者,当配合提高心率,加强心功能,增加胃肠道的血供,以改善胃肠道的机能。如肺活量偏低者,可在治疗胃肠道的同时,适当增加运动量,以此提高胃肠道的机能。如肝内胆胆汁排泄不规律,引起胃肠蠕动异 常、消化功能减退时,应当调肝补胃肠并举。如伴肾泌尿功能障碍,小便频数者,当同时给以补益肾脏、缩小便等方法治疗。总而言之,遇有胃肠虚寒证,不能一概用温肾补胃肠的方法,当视其何脏为主因而治之。

3. 金水相生法

金水相生法,即传统中医理论中用滋补药物治疗肺(金)肾(水)阴虚的方法,适用于肺阴虚者。严格地说来,就是用滋阴的方法治疗阴虚咳嗽,现直接改为“滋阴益肺法”。

4. 培土生金法

培土生金法,即传统中医理论中以补胃肠(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胃肠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营养不良,而导致肺脏亦虚者,现直接改为“补肠益肺法”

12

五行相克成果在表述上的修改

1. 培土制水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培土制水法,适用于因胃肠虚弱,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确切地说,就是营养不良导致水肿病的情况,可改称补益利水法(增加营养利水法)。

2. 抑木扶土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肝属木、胃肠属土。因此,抑木扶土法适宜于在肝郁气滞情况下对胃肠道产生不利影响时的治疗,现直接改为疏肝和胃、疏肝建肠法。

3. 泻南补北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可直接改称“泻火补水法”。

4. 佐金平木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可直接改称“清肺泻肝”法。

13


有关中西医结合乃至融合的问

中国医药学(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是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凡是有用的东西,均来者不拒,并随着时代的进步,随时吸收当代科技成果。她是汇集历代所有医药知识的精华于一身,为患者提供与时代科技水平相适应的、相对最完善的医疗服务。否则,就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即目前有些人士所称的“纯中医”。传统医药学,只是继承了历史上某一时期医药学的有用部分而停滞不前。因此,当代的中国医药学,确切地说,就是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并吸收包括西医知识在内的脱离了五行学说的中国传统医药学。

小编语

(选自《国医年鉴》2015卷“百家学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五脏的生理功能:心肺脾肝肾 主藏精气 以藏为主 藏而不泄
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
五行养生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中医根基!
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肉,心主脉,肺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