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热点述评】汉字的创新设计与艺术探索(二)陈楠|中国古文字叙事设计——探索汉字创新设计与传播新路径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文字艺术蕴含的叙事性设计优势的梳理与分析,以现代设计手段与新颖的传播方式为研究视点,结合相关实践应用成果,探讨一条中国古文字叙事设计与传播的创新路径,并以此作为展开一系列汉字创新设计的方法论指导,为丰富和发展汉字设计基础理论、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汉字设计  中国古文字  叙事设计  文化传播
汉字不仅是记录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符号载体之一,其本身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汉字文化的创新与传播是中华文明赓续文脉、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汉字设计内涵极为丰富,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的方方面面,积累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现代汉字设计主要包括应用于书刊文件阅读与输入的字体字库设计、用于社会生活文化传播的美术字设计、标志设计等。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与实践,旨在以研究中国古文字特有的叙事性设计方法为新路径,探讨汉字创新设计与文化传播带来的全新的启发与广阔的专业发展前景。

一、中国古文字与叙事性设计

(一)中国古文字的概念界定

中国古文字是指记录上古汉语言的文字,自汉代出现“古文字”这一术语以来,专指小篆以前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字。历史上的文字学者对于钟鼎文、石鼓文、大篆、小篆等古文字书体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以古文字为视觉灵感要素的艺术作品与装饰设计等。甲骨文的发现掀起了中国古汉字的整理和研究的浪潮,古文字构形与释读推动了古文字学成为特殊的学科,古汉字研究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叙事、叙事学与叙事设计

虽早在《尚书》《春秋》已奠定了记事文的不同体例,但“叙事”一词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才得以提出:“其叙事也该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意为文学中通过语言、文字等讲述故事情节的方法。西方学界对叙事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首次提出“悲剧六要素”:情节、性格、思想、措辞、音乐、扮相。20世纪60年代末,著名文学理论家、历史学家茨维坦·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在《〈十日谈〉语法》中首次明确提出“叙事学”这种“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1〕,将叙事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人类的心理活动、其他符号活动的更宏观的范畴中,从思想渊源上推动了“叙事”向“叙事学”研究的转向。“叙事设计”发轫于建筑设计领域,通过批判现代主义过度追求“少即是多”功能至上的设计面貌来呼吁建筑空间对人的情感尊重与文化体验,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至产品、游戏、服务等其他设计领域,出现“叙事性设计”的概念。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推动设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设计方法叙事性的转向,叙事设计赢得了更广泛的关注。

(三)中国古文字与其叙事优势

《说文解字·叙》所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2〕中的“类”有物类和事类,“象”有具象和抽象,“形”有实形和虚形,其形体来源于某个客观事物的“物像”,而其表达的功能正是具有该形貌的某客观事物,使得汉字的每一个“部件”均具备了会意、象形的特点。因此,汉字可以被拆分出众多不同的解释,有时还可以把这些拆分的信息连接起来产生新的叙事性整体。汉字的表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非凡智慧,与现代汉字相比较,古文字在叙事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许多非常抽象、难以用象形物体直接描述的就会采用会意的方法造字,如“直”的抽象概念,古人造字就没有选择那些直但可以被轻易折断的物品作为象形符号,而是用不会转弯的目光来表现。进而在“直”的左侧加一条路“彳”,以表明是行得正、走得端,即“德”字。后又在其下加“心”字以强化与精神品格的关系,楷化的“德”字依然保持了大篆时代的这些会意的描述。〔3〕

陈楠  “德”字拆分解析

除了单个古文字所具有的叙事以外,文字之间的派生与关联性也会产生更加复杂的叙事关系,例如:以“木”字为基础衍生的大量的会意字也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屮”是草的样子;一个完整的“木”高度概括为树干、树冠和树根三个部分,在造型上会产生从小苗生长成大树的叙事情景;而在根部加一个点就是“本”字,代表树根、根本;在树冠加一个点就是“末梢”的“末”;而在树干部分加标注就是“朱”字,代表植株。这种高度概括包括了树干树冠等表象,也包括了隐于地面以下的本质,面对本质与表现的观察应该就是“相”字的来源,即一只观察“木”的“目”。还有更加抽象的衍生造字,如“析”字,在完整的“木”字旁有一把斧(斤),代表剖析,而在一个断为两截的“木”字旁加一把斧(斤)就是“折”字。以上8个古文字就可以生动地讲解古人对于自然的认知理解,这个叙述涉及场景、时长、讲述的逻辑与节奏等叙事设计的许多要素。〔4〕

(四)古文字叙事性设计

“叙事性设计”是一种运用叙事学理论和方法去呈现设计活动内涵的设计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叙事对象的“给予”和“获取”的互动来阐述形式与意义的关系,通过对一系列事件的精心组织和编排,以及富有艺术性的表达,从而建立并引导受众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让受众在感知、理解和体验历史文脉、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尊重内心的感受、记忆和联想。满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开启了设计主体与设计对象之间感性互动与情感交流的对话功能。古文字叙事性设计就是把历史文化进行合理的生动讲述,让古文字成为汉字文化活化于当下有序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与字体设计、美术字设计等现代汉字设计是不完全相同的设计路径方法论。同时,也是现代汉字设计谋求创新性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

二、中国古文字叙事设计实践探索

(一)以一种特定古文字字体设计为基础展开的系列化叙事设计

古文字叙事性设计是围绕具体文字的文化背景、历史故事、符号寓意,统筹汉字的形式、音韵、会意以及构形特征开展的艺术创作活动,重点是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文字造字理据、美学思想以及形式规律的前提下,运用当代视觉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对文字笔画形态、间架结构展开文化叙事推广的文化设计,让古老的、神秘的、曾经让普通受众望而生畏的古文字成为当下流行、热衷的设计元素,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笔者自1999年以来持续至今的甲骨文系统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新颖的汉字设计路径:这不是一款常规意义的古文字字库设计,而是旨在建构一个文化传播的叙事体系。字库成为一系列叙事设计的基础要素,供未来的平面图形、视频动画、故事绘本、立体装置等不同媒介的铺陈展开。为了达成叙事设计有效的传播效果,关注叙事对象的审美调性,选择具有方圆网格秩序构成的现代风格甲骨文字形,实现装饰性、潮流感的视觉调性,由具有象形会意的古文字字符建构一个文化叙事的视觉系统以及图像世界。

(二)中国古文字叙事设计应更加关注传播对象与媒介

文字叙事设计不只讲文字本身的故事,还需要关注新的传播对象与媒介,尤其是立足传播对象受众的在文化认知与审美偏好等方面的把握,特别是在设计中结合新科学技术手段与新的数字交互艺术。笔者自2017年先后设计了12套基于微信社交平台的甲骨文表情包,意图就是将古老的文字叙事与当代视觉语境相契合,在年轻群体中推广传统文化。例如:甲骨文表情包“大家好”,甲骨文的“大”字是一个站立的人形,“家”字是屋中有“豕(猪)”字,“好”字是“女”和“子”的组合,上述三个字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与一个动物,表情包将大家聚集在同一个屋檐下,便表达了对于“大家”的问候。此外,在社会命题大众传播媒介中,古文字叙事设计同样可以起到重要作用。2020年,国内外积极防疫,全民居家隔离期间,为了以文化传播力量,聚拢人心积极防疫,笔者应《人民日报》特约邀请,创作了五幅具有系列叙事设计的甲骨文创意海报,分别为:君可安好、 诸君协力、愿君去疾、与君同心、劝君学习。如:“诸君协力”是甲骨文“协力”二字中共有四个“力”字,组成合文象征来自四面八方努力与支援,表现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战疫的决心和行动。从向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道一声问候、团结一心、拒绝歧视以及祝愿患者早日康复等多个角度展开汉字创意设计。〔5〕

(三)中国古文字叙事设计的主题设定

中国古文字叙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容成为主要的主题来源。例如笔者在2023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创作的甲骨文吉祥语新年祝福互动小程序。在新春假期,用户可以通过扫码选择小程序中甲骨文灯笼上的文字,随机获得一张甲骨文祝福语卡片,通过朋友间的相互转发实现节日祝福与传播中国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甲骨文·二十四节气》系列视频艺术作品中,通过二百多个甲骨文、金文大篆的叙事设计,动态地表现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饮食文化、自然科学、人文地理等文化内容。如谷雨节气,选择“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作为叙事情节,画面中通过“夫、目、笔、雨、鬼、鸟、虫”等甲骨文字描绘了长着四只眼睛的仓颉观鸟虫足迹创造文字的情景。而正是因为这个美好的传说,每年的谷雨节气被确定为“国际中文日”。再如秋分节气,选择秋分时节的“日”“光”被“射”向赤道、东西半球呈“昼”“夜”平分之象,“分”将黑白昼夜一分为二,“昼”用画“笔”描绘亮的一半,“夜”将“月”拉入暗的一半。“秋”虫呢哝又一次诉说着秋天的美好,以此将甲骨文与节气结合,建构了动态化的秋分视觉主题,让受众在主题叙事中感知和传播传统文化。

陈楠  二十四节气视频动画分镜(谷雨、小雪、秋分、立夏)

(四)中国古文字叙事与当代艺术的结合

古文字叙事在参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除了与现代设计的充分结合,与当代艺术形式的结合也成为可能,特别以思考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古老宇宙观世界观的宏大叙事。如入选成都双年展的《甲骨文·宇宙》:罗盘是现代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人从事空间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工具。罗盘上各圈层间的方位、间隔配合暗含了“磁场”的规律。罗盘的发明与应用是人类对宇宙及社会奥秘探寻的产物。通过甲骨文对于复杂圈层罗盘与天文星图,以及由中国传统造型塑造的星座角色叠加的象征性描绘与解构,从时空的本源揭示远古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概念,以一条贯穿的轴线聚合成一个多维空间,建构出一个具有东方哲学观念的“汉字宇宙”。

陈楠  甲骨文·宇宙

三、结语

在科技与文化不断革新的全球化场域中,随着消费升级与市场扩大,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随之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际影响的大力提升,讲好中国故事、寻求设计创新成为汉字设计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关键词。作为见证和记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载体,中国古文字艺术与叙事性设计的方法路径为这种设计创新提供了可能。以此为指导,关于汉字字体字形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设计等都将突破传统设计方法论的束缚,寻找更多生动有趣的叙述传播方式,为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推进中国汉字文化的创造性活化与创新性传承提供新的设计方向。(本文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1912)

注释:

〔1〕Tzvetan Todorov. Gram maire du Dcameron, The Hague: Mouton, 1969.
〔2〕[汉]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三部下攴部。
〔3〕陈楠《中国汉字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2021年版,第424页。
〔4〕同上。

〔5〕陈楠《异域可为通》,《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2月24日第11版。

陈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4年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学系列·古文字简说
怎么从电影中学习空间叙事性?
甲骨文汉字对应表!【中华文化】
湖南考古发现新古文字,比甲骨文早6000多年,刷新汉字起源时间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今晚开讲:汉字里的中国文化
LAC 课程笔记 | 第三讲:捏造奇迹 - 建筑设计对话舞蹈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