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言学情态名词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系统再思考】
userphoto

2022.10.25 北京

关注
摘 要: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情态表达说话人对所说话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判断。经常性把说话人的判断体现为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属于时间范畴,在功能语法中不应当视为情态类型。经常性可以作为评价的级差资源,从时间频率角度限定说话人的评价意义。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情态助动词和副词表达说话人的主观观点、态度,在语义上均具备主观性特征;句法上同属于小句的语气结构;两者在英语和汉语小句中连用的情况也很普遍,没有必要进行主观和客观取向的区分。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情态系统 经常性情态
  一、引言
  情态最初来源于传统模态逻辑对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探讨。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前分析篇》中对包含“必然”、“可能”、“不可能”等模态词的命题构成的三段论进行了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芬兰哲学家von Wright[1]开创性地发展了模态逻辑的研究,把模态划分为四类:真势(alethic)模态、认知(epistemic)模态、道义(deontic)模态、存在(existential)模态。这一分类对后来的广义模态逻辑研究和语言学的情态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认知模态和道义模态的概念在言学界至今广为接受。
  语言学的情态研究是借鉴了模态逻辑的研究发展而来,较早关于情态的讨论可见于Jespersen(1924:320—321)。在当代,情态作为一个语义和语法范畴,一直是语言学各个流派所关注的热点领域,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形式语义学(Kratzer,1977)、传统语义学(Lyons,1977,1995;Perkins,1983;Coates,1983;Palmer,1990,2001)、认知语言学(Talmy,1988;Sweetser,1990;Nuyts,2001)、语用学(Papafragou,2000)、系统功能语言学(Halliday,1994;Thompson,2004)。新的理论不断注入情态研究之中,使得情态这一古老范畴焕发生机与活力,也让这一领域成为各种理论框架的试验场地。
  杨曙、常晨光(2011)已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继续深入探讨两个问题:(1)经常性情态在情态系统中的归属;(2)情态的隐性主观和客观取向。我们首先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做简要回顾,然后依次探讨以上两个问题。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
  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视为一个意义潜势系统,语言体现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关注人与人的互动与协商关系,与交际双方的言语角色和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有关,主要由语气、情态、评价、人称等系统实现。
  Halliday(1994:362)把情态定义为说话人对命题的有效性和提议的对与错的态度,涵盖“是”与“否”之间的意义领域。他认为,情态系统包括情态化(modalization)和意态(modulation)两个子系统。情态化指在以交换信息为语义功能的命题句(proposition)中,说话人对命题可能性和经常性的判断,包括可能性(probability)和经常性(usuality);意态指在以交换物品或服务为语义功能的提议句(proposal)中,说话人对提议的态度,包括义务(obligation)和意愿(willingness)(Halliday,1994:89)。情态系统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Modality —modalization —probability (“may be”)usuality (“sometimes”)?摇modulation —obligation(“is wanted to”)inclination(“wants to”)?摇
  图1 情态类型(Halliday,1994:357)
  情态意义的实现方式由情态的取向系统(system of orientation)决定(Halliday,1994:357)。情态取向表明说话人涉入命题的程度,分为主观取向和客观取向。主客观取向与显性(explicit)和隐性(implicit)表达结合形成四种情态取向:显性主观、显性客观、隐性主观、隐性客观。显性主观强调主观性,强调情态源自于说话人的主观观点,通常由一个认知型心理过程体现(如I think);显性客观创造客观性,把说话人的主观观点包装成为事件本身的特征,为本来只是一个主观看法的东西增添客观性,通常由一个关系过程体现(如 It is possible)。显性主观和客观均是情态的隐喻式表达。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是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隐性主观由情态动词体现,隐性客观由情态附加语实现,两者是情态的一致式表达方式。情态类型与情态取向系统如下图所示:
  表1 情态类型与情态取向(Halliday,1994:358)
  三、经常性情态在情态系统的归属
  Halliday(1994)认为经常性属于情态系统的情态化子系统,它表达的语义空间是“有时是,有时不是”(sometimes yes,sometimes no),语义和可能性情态一样介于绝对的断言与否认之间。经常性情态由表示频率的情态附加语(如always,usually,sometimes,hardly)体现。
  在功能派内部,对经常性情态的归属存在分歧。Thompson(2004)把经常性情态视为情态类型。Fawcett(2008:98)则明确指出,经常性情态表达时间意义(temporal meaning),属于经验意义的范畴。他把表达经常性的附加语视为时间附加语,并认为它们的意义接近如once a day之类的周期性频率附加语。朱永生(1996:189)则认为,Halliday之所以把经常性视为情态是因为经常性的语义介于'是’与'否’之间,并且,在英语中经常性与可能性的实现方式部分重叠,在汉语中,经常性与可能性的实现方式不存在重叠,不属于汉语情态范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汉语教学与汉语研究:韩礼德的早年经历及其影响
学术观点 | 司显柱、程瑾涛: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论《红楼梦》的“译味”
试析李清照《声声慢》的多模态意义解读(1-2)
功能语法中的_Modal+Adjuncts
试论汉语的话题主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