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外红学 || 清代评点派红学对《红楼梦》德文译本的影响

清代评点派红学对《红楼梦》德文译本的影响

王金波

背景信息

红学红学纵向划分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时期,横向划分为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四大学派,各派又细化为若干分支,主要包括题咏、评点、鉴赏、百科、批评、曹学、版本学、本事学、脂学、探佚学等。

评点派:19世纪,评点派大为活跃,书商大量出版经过批评、批点、新评的百二十回《红楼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护花主人、明斋主人、大某山民的批评,太平闲人的“读法”,读花人的“论赞”和“问答”。

目录

一、总体结构

二、文本衔接

三、细节处理

内容提要1932年首次出版的弗朗茨·库恩《红楼梦》德文译本对原文进行了压缩删节,重新组合,在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影响极大。本文发现,德文译本成功的秘诀之一在于译者充分借鉴吸收了清代评点派红学的成果。评点派大家王希廉和姚燮的评语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德文译本的总体结构、文本衔接和细节处理,使得德文译本在宏观结构和微观细节两方面显得传神适当,从而成为《红楼梦》经典译本之一。

关键词: 弗朗茨·库恩 《红楼梦》德文译本 评点派红学 王希廉 姚燮

1932年,德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弗朗茨·库恩Franz Walter Kuhn1884—1961)的50回《红楼梦》德文译本(Der Traum der roten Kammer)由莱比锡岛屿出版社(Insel Verlag, Leipzig)首次出版,后来又屡屡再版并被全文或部分转译为多种欧洲文字。1在《红楼梦》翻译史上,此前只有前英国驻澳门副领事乔利于1892-1893年出版的前56回英文全译本和前哥伦比亚大学王际真教授于1929出版的40回英文节译本,前者未及原文一半戛然而止,后者虽概述了主要情节,但细节删除太多,因而这两个译本都不能使西方读者获得对《红楼梦》的整体认识。可以说正是借助于库恩的《红楼梦》德文译本,欧洲人才得以真正了解《红楼梦》120回的主要情节和感人细节。

库恩于1927年开始接触《红楼梦》,1931年正式签订翻译《红楼梦》的合同,此间又出版了三部中国长篇小说节译本:《二度梅》(1927)、《金瓶梅》(1930)、《歇浦潮》(1931),真正用于翻译《红楼梦》的时间只有大约一年。2在接受《红楼梦》翻译任务时莱比锡岛屿出版社负责人安东·基彭贝格(Anton Kippenberg)明确要求,按照节译《金瓶梅》的方式和版式对《红楼梦》进行删节,译本总共大约800页,超出部分没有稿酬。3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原文的主旨,对其进行合理的删节和重组,保留主要人物和精彩情节便是困扰译者的最大难题。4

笔者曾撰文深入探讨了库恩《红楼梦》德文译本所遵循的原文底本,并确定其为王希廉评本和王希廉、姚燮两家合评本(《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二辑)。经过进一步研究,本文发现德文译本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译者充分借鉴吸收了两个原文底本中所体现的清代评点派红学的成果。评点派大家王希廉和姚燮的评语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德文译本的总体结构、文本衔接和细节处理,使得德文译本在宏观结构和微观细节两方面显得传神适当,从而成为《红楼梦》经典译本之一。

一、总体结构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的总体结构为复杂的网状结构,这一点已逐步成为学术界的共识。5《红楼梦》原本的情节和结构可以从回目名称上大致一窥究竟。原本一百二十回涉及众多重要情节和重大场面,而每个情节都蕴含各式各样的细节描写。就情节而言,《红楼梦》是以大事件作为主线而统率小事件、小细节,使全书的内容相互贯通,前后照应,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

1、主要情节

清代评点派红学群星闪耀,大家辈出,其中王希廉和姚燮的评点凭借其评点本的广泛传播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红学史上,王希廉率先对原文的艺术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6在1832年刊印的双清仙馆本《红楼梦》中,王希廉首次把全书的结构概括为二十一段,对读者纵观全局大有裨益。在该书的总评中,王希廉详细分析了全书的总体结构和主要情节。7为了直观起见,现在把王希廉的概述总结做成如下表格:

从王希廉的总评来看,原本不遗余力展现的大事件包括秦可卿葬礼、元妃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宝玉娶亲、查抄贾家等等,而以此为枢纽的精彩小事件则不胜枚举。《红楼梦》德文译本是节译而非全译,不可能像原本一样从容不迫地铺陈开来,保留每一个情节、细节、线索。面对纷繁复杂的事件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场面,译者不仅要考虑保留哪些人物,而且要顾及情节的连贯和结构的完整,使情节和人物保 持一致,使情节服务于人物塑造,使人物塑造在特定的事件和场景中展开。德文译本对总体结构和主要情节的取舍详见下表(上下半回用/分开,a代表回目上半句,b代表下半句):8

从回目的取舍来看,《红楼梦》德文译者显然充分吸收了王希廉对原本整体结构的认识。凡是王希廉在这二十一段所概括(直接提及)的主要情节译本大多全力再现,而且保留相关回目,译本回目所对应原文内容的起始部分几乎都和王希廉的分段完全对应。例如,译本前5回基本全译,对应王希廉分段的前四部分;译本第6-13回对应王希廉分段的第五部分,详细交待秦可卿因淫丧命、王熙凤大展淫威等主要情节,凡是涉及秦可卿和王熙凤的回目一律保留;译本第13回单列,完全对应原本第16回,顺便归结王希廉分段的第五部分;译本第32、33、34、35回涵盖原文第63至69回的内容,结尾处正好对应原文第70回开头两句,完整细致地了结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完全对应王希廉分段的第十三部分;原本第70回正是连接译本第35回和第36回的桥梁,而王希廉分段的第十四部分正好以第70回起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王希廉不仅把全部120回分为二十一个大段落,还把每个大段落分为若干小段落,从宏观到微观指导读者认识原文的结构。在这一方面,德文译者同样借鉴了王希廉的看法。例如,王希廉在第二十四回回末评中这样总结第六大段的结构:

第十七回至二十四回一大段,应分三小段。十七、八回为一段,叙大观园告竣,元妃省亲大事。十九、二十、二十一回为一段,写宝玉、黛玉深情及袭人、平儿之灵慧。二十二、三、四回为一段,写宝玉禅机发动,各人灯谜、讖语,黛玉之因曲伤情及初聚园中,栽种花果之盛。9

从前面所列德文译本回目和原文回目对应关系来看,译本第14-19回对应原文17-24回的情节。译本第14回对应原文第17回上半部分,专叙建造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第15回对应原文第17回下半部分和18回,集中叙述元妃省亲,第16回对应原文第19、20回以及第21回前两段,讲述宝黛深情,第17回对应原文第21回绝大部分,专门突出袭人、平儿的美德,第18回对应原文第22、23回,叙述黛玉因戏文而恼怒于湘云和宝玉,第19回则完全对应原文第24回。显而易见,德文译本几乎完全按照王希廉的评点安排各回主要情节和小事件。德文译本中还有不少章回内部的结构安排均借鉴了王希廉的小段落,此处不再赘述。

2、人物取舍

《红楼梦》涉及几百个人物,头绪繁多,而对其中人物主次的辨别分析则决定了译者如何进行人物取舍,以便抓住主要人物梳理情节,安排行文。在这一方面,库恩显然受到了王希廉和姚燮对人物品评的影响。在《红楼梦总评》中,王希廉十分精辟地剖析了小说中的人物主次:

《红楼梦》虽是说贾府盛衰情事,其实专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而作。……若就荣国一府而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为主,馀者皆宾。若就宝玉、黛玉、宝钗三人而论,宝玉为主,钗、黛为宾。若就钗、黛两人而论,则黛玉却是主中主,宝钗却是主中宾。至副册之香菱,是宾中宾,又副册之袭人等,不能入席矣。读者须分别清楚。10

与此对应的是,库恩也数次论及人物主次问题。在1932年5月28日写给莱比锡岛屿出版社负责人安东·基彭贝格(Anton Kippenberg)的信中库恩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来,[《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是宝玉、宝钗、黛玉,通过无数笔触,其性格跃然纸上,而一些突出的次要人物如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同样个性独特,栩栩如生。11(笔者译自德文,以下皆同)

在《红楼梦》德文译本译后记中库恩也明确指出了宝玉、黛玉、宝钗为全书主要人物:

尽管我的翻译亦不完整,作为征服《红楼梦》这座高峰的第一位欧洲人──恕我如此比喻──我力求在译本中详实再现围绕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主要情节。对于次要情节,我则根据重要程度或详细叙述,或稍加提及。无论如何,我尽量考虑避免逻辑漏洞。12

具体到德文译本中(参见前文表格),译者以宝玉、黛玉和宝钗为主要人物决定情节取舍和叙事连贯,凡是涉及上述三人的情节大都保留,几乎毫无关涉的大都删除。例如,原本第53回大半部分、第54至56回几乎没有多少关于宝玉、黛玉的情节描写,因而均被删除;第58-62回涉及大观园中诸多人物和事件,但关于宝玉、黛玉或宝玉、宝钗同时在场的情节极少,因而几乎全部被删除。进一步而言,译本第41、42回删除原本第88、92、93回的做法则显然根据王希廉对小段落的评点。在原文第93回回末评中,王希廉评曰:

八十八回为一段,叙佳儿悍仆,伏异时中举纠盗之根。八十九回为一段,写宝、黛痴情。九十、九十一回为一段,叙夏金桂之淫荡,邢岫烟之涵养,薛宝钗之持重。九十二、三回为一段,写巧姐幼慧,贾芹败事,中间夹叙母珠聚散,甄家抄没,引出贾府不祥诸事。13

仔细阅读原文不难发现,第88回虽然简要涉及宝玉,但所叙述的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贾兰、何三、贾芸等;第90、91回所叙都为与宝钗有关的人与事;第92、93回专述巧姐、贾政议论母珠等,与宝黛钗几乎无关。因此,原文第88、92、93回几乎没有涉及宝黛钗,因而悉数被删,而第90、91回涉及宝钗,所以在译文中都有所交待。一言以蔽之,译者主要根据王希廉对主要人物以及主要情节的认识决定原文人物取舍和情节连贯。

就小说中众多其他女性而言,德文译本的人物取舍和着墨深浅则深受姚燮评点的影响。姚燮具有较强的女性崇拜倾向,往往高度赞扬心地善良、品德高尚、才华出众者而贬斥心地恶毒、人品败坏者。14大致而言,姚燮十分推崇尤三姐、鸳鸯、晴雯等而痛斥袭人。姚燮对尤三姐、鸳鸯、晴雯和袭人分别评价曰:

尤三姐倾倒而言,旁若无人。其激昂慷慨之气魄,为大观园中所无。脱令今有其人,我欲旦暮遇之,倒地拜之。(第65回回末评)

一篇號神泣鬼惊天动地之文。

枫树底下一罵词壮风云,气冲牛斗,将欲剪发云,横竖不嫁,接连说四个宝字,愤极恨极,语无伦次。(第46回眉批)15

晴雯临走,绝不作一乞恩词说,可怜颜色。于生死患难交,足觇凤概焉。

袭人件件事均能体贴宝玉,晴雯为宝玉得意之人,袭人岂有不知?乃晴雯遭谗被撵,袭人袖手旁观,并不肯在王夫人前,帮晴雯说几句好话,且晴雯虽因王善保家的而撵,而袭人亦不得辞其咎。(第77回回末评)

吾谓死黛玉者,袭人首罪,不独贾母死之也。(第96回回末评)

袭人兰形棘心,能使王夫人念念不忘。其固宠牢荣之术,如肯传示,必有愿拜门墙者。(第102回回末评)

与此相应的是,德文译本对《红楼梦》中富有反抗精神和忠诚美德的女性尤为重视,这一点在尤三姐、鸳鸯、晴雯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尤三姐不在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之列,只能算是次要人物,但其鲜明的性格和悲惨的结局却不能不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译者对这个人物显然颇为赞赏,因此不惜从回目和正文两方面给予足够的空间,花费译本第32、33两章篇幅的绝大部分对尤三姐的故事通盘传译。

鸳鸯忠诚正直,富有同情心,不畏强权,不求高攀,断然拒绝各种威逼利诱,一心服侍贾母,后恪守誓言上吊自杀,与尤三姐一样可歌可泣。译者同样在篇幅方面体现出对鸳鸯的赞赏,德文译本第27回共计7998词,占全文的3.465%,是译本篇幅最大的章回之一。尽管译本该回上半部分事关林黛玉“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但下半部分却把散布于原本第46回和第47回上半部分鸳鸯抗婚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一清二楚。翻译该片段,德文译本用了5822词,多达该回的72 .8%。16译本第49回高度浓缩了原本整整九回的内容,译者在开头不久又用短短数语,不忘增添溢美之词交待鸳鸯的结局,弥补了看似被删的原本第111回上半回回目“鸳鸯女殉主登太虚”中鸳鸯自尽而厚葬的情节。

与此类似,译者用整整两章的篇幅和细腻的笔触刻画晴雯的形象,在译本第30回的回目和正文全力传达晴雯病补雀毛裘的前前后后,并在译本第38回把分布于原本两回的晴雯的故事合并处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章节归结晴雯。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同样位列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袭人却未得到译者如此青睐,只在译本第16回上和第17回上集中描绘并在相应涉及宝黛钗的场合顺便叙述,而译本最后两回一一交待众人结局时,袭人的下场却只字未提。本可以一句话加以交待,却不再提起。这样固然出于篇幅的考虑,但译者显然受到前文王希廉所言袭人不能入席(即极为次要的人物)的评价。仔细回味不难发现,译者更深受姚燮对袭人的猛烈抨击:

作者极力写袭人痛哭发晕,正深恶其水性杨花,讨好巴结,搬嗦他人,为狐媚子,自己再嫁小旦也。(第119回回末评)

袭人自是可儿,色色都佳。惟暗致晴雯、黛玉于死,乃其大罪。

此书中人,凡薄命结局处,异样俱全。其背恩再嫁者,惟花袭人一人耳(第120回回末评)

3、梦境再现

《红楼梦》以梦作为标题,借梦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烘托主题,对于梦境的描述属于全书的画龙点睛之笔,绝对不容忽视。库恩德文译本对重大梦境的认识和再现则完全借鉴了王希廉和姚燮的评点。王希廉首次正确指出第5回为全书之纲领,并总结了第5回和第116回(倒数第5回)两大梦境:

从来传奇小说多托言于梦……红楼梦也是说梦,而立意作法另开生面。前后两大梦皆游太虚幻境,而一是真梦,虽阅册听歌,茫然不解;一是神游,因缘定数,了然记得。17

姚燮在这两回的回末评中也指出了前后两大梦境对全书架构的重要作用:

此回是大开,一百一十六回是大合。此回以前之四回是缘起,一百一十六回以后之四回是余波。18

是书欲唤醒世人,故作迷离幻渺之谈。然皆实情实理。河汉荒唐,何可搀入?托诸梦中,自无妨碍。起于梦,结于梦,不自知其梦也,觉而后知其梦也。19

库恩在《红楼梦》德文译本译后记中对王际真1929年《红楼梦》节译本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评:

王先生丢弃了许多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是我们欧洲人兴趣之所在。凡是令人生疑的地方,译者都跳过不译,这些地方对合理地理解故事主要情节非常重要。王先生略去的地方,我可以列举出上百处例子。此外,他在结束之前删除了整个奇妙的梦境(我的译本第49回),而这一点正是艺术刻画的登峰造极之笔,对理解整部作品不可或缺!20(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以下皆同)

从整体来看,该回(倒数第五回,对应库恩译本第49回)的梦境对于宝玉后来出家具有预示作用,同时又照应了第五回的梦境,形成对称结构,属于不可或缺的关键情节,因而在德文译本中前后两大梦境都尽可能详尽传达。此处库恩底气十足地批评王际真删除了原本第116回十分重要的梦境,说明他显然吸收了王希廉、姚燮对这两大梦境的评点。

总之,《红楼梦》德文译本充分吸收了王希廉和姚燮的评点,详尽再现了原本的总体结构和主要情节(如元妃省亲、宝玉挨打的精彩情节不仅单独作为一回,而且回目只有一句,以强调其重要性),以主要人物、大事件为导向进行删节,对小事件则根据重要性决定取舍。就整体框架而言,由于译本篇幅缩小,原本复杂的网状结构趋向于线性结构。

二、文本衔接

有时《红楼梦》德文译本某个章回涉及原本多个章回,一方面要使译本的回目与内容真正对应,另一方面又要容纳尽可能多的情节,这时译者往往借助于两家评本中王希廉和姚燮的评点综述概括前文的相关情节和人物,以保持行文一致,脉络贯通。例如,宝玉丢失通灵玉后变得疯疯癫癫,贾府贴出告示,重金悬赏送玉之人的情节横跨原本第九十五回末尾和第九十六回开头,译本第42回涉及整整四章的内容,末尾最后一句便把原本第九十六回开头有人送假玉的情节合并处理,完整地归结宝玉失通灵一段情节:

In der Stadt aber machte die Geschichte von Pao Yüs falschem Stein auf Straßen und Plätzen die Runde und lieferte noch lange Stoff zu fröhlichem Klatsch und Gelächter.21

回译:然而,宝玉的假宝玉的故事却在街头广场不胫而走,长时间成为谈资笑料。

原文:从此,街上闹动了:“贾宝玉弄出'假宝玉’来。”

这一句引文对应的原文在第96回开头,而关于此句姚燮眉批曰:“以上结宝玉疯癫一段,以下接密议宝玉娶亲事。”22与之相应的是,译本第43回虽然表面对应原本第97回,其开头却从上述引文以后开始,对应原本第96回开头,用极其简练的笔调交待了王子腾去世、贾政外任一段,以便腾出一定的篇幅叙述贾母、凤姐等人密谋婚事,从而为后面黛玉断痴情、宝钗成大礼这一全书的高潮留出足够的叙事空间:

Um Neujahr erschütterten wiederum zwei äußere Ereignisse, ein glückliches und ein trauriges, das gewohnte Gleichmaß im Leben des Westpalais. Herr Tschong war vom Himmelssohn in huldvoller Audienz empfangen und auf Vorschlag des Innenministers in Würdigung seiner lauteren und uneigennützigen Amtsführung zum Kornkämmerer der reichen Provinz Kiang hsi ernannt worden. Mitten während der Glückwunschbankette und der Reisevorbereitungen traf die Trauerkunde ein, daß der kürzlich zum Großsekretär beförderte Reichsmarschall Wang Tze Tong, der leibliche Bruder von Frau Tschong, während der Reise von der Provinz nach der Hauptstadt erkrankt und mangels geeigneter ärztlicher Behandlung unterwegs gestorben sei.  So mischten sich Freude mit Trauer zu gleichen Teilen.23

回译:就在新年时分,外面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喜一忧,再次打破了荣国府习以为常的平静。贾政因为官清廉公正而得到吏部引荐,蒙天子接见荣升富省江西粮道。正当举行贺宴,准备启程时噩耗传来,京营节度使王子腾(贾政夫人之兄)在回京途中病倒,医治不当而过世。因此,荣国府喜忧参半。

这一段引文对应的原文多达672字,德文译本只有短短103词,虽然和原文略有偏差(原文此处先叙王子腾之死,后叙贾政升官),却将相关情节概括得一清二楚。德文译本该回用了8388词,是译本篇幅最大的章回,其中各种矛盾冲突充分显现,故事情节逼近高潮,而开头这一段铺垫文字只占该回很小的比例,充分照顾大局。24在上一回,王夫人的女儿元妃刚刚薨逝,其兄王子腾接着又魂断异乡,而贾政走后不知何时才能回来,贾母等人急于为宝玉成亲冲喜,以求一扫笼罩在贾府的晦气。贾政一要赴任,二怕得罪母亲,也只好放任王夫人、凤姐等人实施“调包计”。所以,从因果关系和逻辑推进来看,这一段文字对后文众人密谋、傻大姐泄密、黛玉绝望焚稿泪尽而亡、宝玉成亲等重大情节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并非多余之笔,而译者更是完全吸收了王希廉第96回回末评:“王子腾中途病故,贾存周特放粮道,一悲一喜,俱出自意外。一是见六亲同运,将渐渐衰落;一是催宝玉成亲,黛玉夭亡。”25

此外,德文译本在浓缩了多个章回的开头往往顺便提及前文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以便前后照应,帮助读者捕捉事态的发展。例如,译本第46回的回目表面上对应原文第103回下和104回上,但实际涉及原文第99、100、103、104回的内容。该回的开头首先交待了前文的大事:

Vier unheimliche Warnungszeichen hatten kurz hintereinander die Insassen des Ost- und Westpalais aufgeschreckt: Das nächtliche Stöhnen in der Ahnenhalle am Vorabend des Mittelherbstfestes, das Stolpern des Fürsten Scho am Mittelherbstfest, das plötzliche Leuchten von Pao Yüs Stein und die winterliche Begonienblüte. Seitdem häuften sich die Schicksalsschläge, die über die Kia-Sippe niederprasselten, in beängstigender Weise. Erst der Verlust von Pao Yüs Stein und darauf Pao Yüs schwere Erkrankung. Dann der Tod von Lenzanfang. Dann der Tod von Blaujuwel.26

回译:接踵而至的四大恶兆已经令宁荣两府之人惊恐不安——中秋夜宴时宗祠中发出叹息,中秋节贾赦跌跤,宝玉所戴之玉突然发光,海棠花冬日绽放。从此以后,命运之神对贾府如潮的打击发展到令人惊恐的程度。先是通灵玉走失,随后宝玉重病;继而元春去世;接下来黛玉香消玉殒。

这一段插叙文字为原文所无,分别重述了原文第75、76、85、94回的部分情节。这些情节分布在译本的第37、41、42回。乍看之下,好像无中生有,其实仔细阅读后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译者吸收综合了王希廉评点的结果:

贾珍夜宴鬼为悲叹,与贾母赏月大不相同,一败一复于斯已见。(第75回回末评)

贾赦回家绊跌,亦是将败之兆。(第76回回末评)

玉放红光是精华外露,为走失之象,不是喜兆。(第85回回末评)

花妖兆怪,通灵走失后,从此元妃薨逝,宝玉疯癫,宁府抄没,贾母、凤姐相继病亡,甚至引盗入室,串卖巧姐,种种凶事接踵而至。(第94回回末评)

三、细节处理


在总体结构和文本衔接方面德文译本深受王希廉和姚燮评点的影响,但在组织行文,补充信息等微观方面则充分借鉴甚至融合了姚燮的眉批和行间侧批,以便译文读者了解言外之意,下面仅举两例:

……代儒如何有这力量,只得往荣府里来寻。王夫人命凤姐秤二两给他。凤姐回说:“前儿新近替老太太配了药,那整的太太又说留着送杨提督的太太配药,偏偏昨儿我已经叫人送了去了。”

Herr Tai Ju wandte sich bittend an die reiche Verwandtschaft im Yung-kwo-Palais. Frau Tschong, an die er seine Bitte richtete, leitete sie an die Herrin von Küche und Vorratskammer weiter, an Frau Phönix. Sie möchte ihm zwei Unzen Ginseng abwiegen, bat sie. Aber Frau Phönix dachte nicht daran, dem Kranken, dem sie eher den Tod wünschte, zu helfen. Sie hätte neulich auf Wunsch der Ahne ihren letzten Vorrat der erkrankten Gattin des Marschalls Yang zur Verfügung gestellt, gab sie zur Antwort.27

回译:代儒只好求救于荣国府富有的亲戚。他所请求的贾政夫人又传话给厨房店铺总管王熙凤,命她称二两人参给他。然而,王熙凤根本不想救助病人[贾瑞],她宁愿看着他死去。王熙凤回答说,最近按照老太太的要求把最后的人参送给了杨提督的夫人配药。

这是原本第十二回贾瑞遭凤姐捉弄后病入膏肓,祖父贾代儒四处求药的情节。凤姐毒设相思局时曾誓言要让贾瑞不得好死,此时更是找出各种借口推诿搪塞,实在狠毒之极。对于凤姐的推托之词,两家评本姚燮眉批曰:“凡毒妇未有不忍心者”。28译者借助评语增加细节把凤姐拖延送药的实质予以阐释,有利于译语读者了解送药情节中凤姐所表现出来的心狠手辣。

有时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德文译者充分吸收评点信息,甚至不惜改变原文,以制造紧张局面,在冲突中充分塑造人物。《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乘借扇之际,与宝玉、黛玉针锋相对的文字为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

»Es hieß wohl >Der Tyrann Li Kweh beschimpft Sung Kiang und gesteht später sein Unrecht ein< oder so ähnlich«, erwiderte Pao Tschai unbefangen.

»Du weißt doch in der alten und neuen Literatur sonst so gut Bescheid und kennst nicht einmal den landläufigen abgekürzten Titel dieses Stücks!« fuhr Blaujuwel spöttisch fort. »Er lautet bekanntlich einfach >Bittgang mit der Rute<.«

»Na ja, meinetwegen >Bittgang mit der Rute<, du bist ja so gebildet und gelehrt, mußt es ja auch sonst wissen. Ich wußte freilich bisher nichts von einem solchen Bittgang«, erwiderte Pao Tschai spitz und weidete sich an der Verlegenheit, die sich in den Mienen von Blaujuwel und Pao Yü durch jähes Erröten deutlich kundtat. Ihr Hieb hatte gesessen.29

回译:[宝钗]便冷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诸如此类。”黛玉嘲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众所周知,这叫《负荆请罪》。”宝钗尖刻地答道:“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宝钗非常得意地发现,黛玉宝玉的脸庞突然羞红了,这清楚地表明他们十分尴尬。她的抨击一语中的。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嘲讽宝钗的话王希廉评本和王姚两家评本都为“宝玉便笑道”,只有三家评本为“黛玉便笑道”。30然而,库恩并未使用三家评本。其实,此处两家评本姚燮眉批曰:“因问看戏乘势嘲笑,两人灵心慧舌,机锋相对,闺阁中谁与鼎立?”译者显然受此影响把宝玉所说的话径直改为黛玉所说,把三人轮流插话改为黛玉与宝钗直接舌战。回译中前三处着重号所对应的地方原文均为“笑道”,其言外之意各个不同。第一处有姚燮眉批曰:“恶机锋”;第二处为前面所述姚燮的眉批;第三处有姚燮行间侧批曰:“也是利口。”最后一处着重号看似没有原文可对应,实际却引申自姚燮的眉批:“以子之矛,刺子之盾,宝钗可人。”31仔细回味便可发现,在这一段译文中译者显然充分利用了姚燮的评点,将其融入译文以表明人物的情态,这既有助于人物塑造,又增强了艺术效果。

结论

弗朗茨·库恩从事《红楼梦》德文翻译时面临以出版社为代表的赞助机制、意识形态、文学观念的制约,自己又是没有正式工作而完全依靠文学翻译为生的自由职业者,生存状态相当窘迫。32要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按要求拿出高质量的译本实属巨大的挑战,而当时红学参考资料又高度匮乏,译者只能充分依靠手中的王希廉评本和王姚合评本把握原文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细节。从德文译本译后记中对原文底本的说明来看,译者更是无疑认真阅读并充分吸收了这两个底本中的评点。33

这两个底本所体现的清代评点派红学的成果在总体结构、文本衔接和细节处理三方面给了译者莫大的帮助,译者依此理解、分析、阐释、重述甚至改写原文,从而保证了译本在宏观结构和微观细节两方面大致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奠定了《红楼梦》德文译本在《红楼梦》翻译史上的经典地位。34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假若库恩使用了没有评点的白文本,如何正确理解阐释原文已经难上加难,遑论在有限的时间内保留精华和主线,推出质量上乘的节译本。

本来依附于小说文本的随文评语只有“寄生性”,但在德文译本中却独具“侵略性”,渗入小说文本。35评点派红学大家的评论自然而然地融入译本文字,从而创造性地改写了原文文本。这既是库恩《红楼梦》德文译本的一大特色,又是德文译本成功的一大秘诀。这种现象无论在翻译学还是红学领域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仅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1 库恩《红楼梦》德文译本1932年至1977年发行量已至89335册,在德国只有真正的经典长篇小说才能拥有如此大的发行量。换言之,库恩《红楼梦》德文译本的地位类似于原创德语文学经典,参见德国汉学家吴漠汀Martin Woesler)“《红楼梦》在德国”,《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5期,第242页。根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德文译本1932年至2002年发行量已至107335册,再版至少24次,转译为9种欧洲文字,其中4种为全译,参见王金波《弗朗茨·库恩及其〈红楼梦〉德文译本——文学文本变译的个案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64页,第176页。

2 3 11 32 Hatto Kuhn, Dr. Franz Kuhn (1884-1961): Lebensbeschreibung und Bibliographie seiner Werke. 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1980哈托·库恩《弗朗茨·库恩博士1884-1961):生平及著作》,威斯巴登:弗朗茨·施泰纳出版社1980年,第18页,第24-25页,第21页,第15

4即使不涉及翻译,只缩写或删节《红楼梦》原文而能保存原文的风姿和神采也绝非易事,这涉及到改编者对《红楼梦》的总体认识和细节把握。只要翻翻历史上的缩写删节本和当前市面上的各类《红楼梦》删节本便可意识到压缩重组原本之难。

5 曹立波“《红楼梦》立体式网状结构模型的构建”,《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2期,第267页。

6 孙玉明“《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序”第二十八页,载于曹雪芹、高鹗著,王希廉评《双清仙馆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张庆善“王希廉《红楼梦》评点新议”,《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1期,第277页。

7 9 10 13 17 18 19 25 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78-580页,第602页,第580页,第644页,第580页,第670页,第697页,第646

8 16 24 王金波《弗朗茨·库恩及其〈红楼梦〉德文译本——文学文本变译的个案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7-41页,第46页,第54

12 20 21 23 26 27 29 Franz Kuhn, trans. Der Traum der roten Kammer, Wiesbaden: Insel Verlag, 1981弗朗茨·库恩译,《红楼梦》,威斯巴登:岛屿出版社1981年,第824-825页,第824页,第671页,第671-672,第723页,第135页,第324-325页。

14 35 刘继保《红楼梦评点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198-200页,第58-60页。

15 22 28 31 曹雪芹、高鹗著,王希廉、姚燮评《增评绘图大观琐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960页,第1898页,第352页,第663页。

30曹雪芹、高鹗著,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768页。

33库恩认为自己所用的底本中的三类评注是正确的评注,所以才会充分借鉴吸收。参见王金波“《红楼梦》德文译本底本再探——兼与王薇商榷”,《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2,第172-174页。

34 已故的著名红学家、前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周策纵教授曾论及库恩《红楼梦》德文译本截止20世纪70年代的影响:目前,德文、英文、俄文的翻译本中,最流行的英文翻译本是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虽非全本,但好处是因为它是由英人麦巧姊妹(Florence and Isabel McHugh)翻译,所以英文很流畅,很多细节也能保留,但其他部分却删去很多。另一种是王际真先生翻译的,前部分翻译得很完备(导言部分是英文翻译本之冠),但后面部分却只作一扼要叙述,很多细节都被删去。所以,西洋人还是喜欢看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英文翻译本。参见周策纵《红楼梦案─周策纵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367页。

网络编辑 / 刘湘苹

❖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

投稿邮箱:leewrcn@163.com,来稿标题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附件形式附上作者清晰生活照2张200字以内作者简介)。期待您的来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的英译 — Windows Live
理解与表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邓晓芒:读《小逻辑》,我推荐梁志学先生的德译本
缘何一首小诗,百年不衰?
为何林黛玉才是贾府的第一宠儿?
红楼梦里青春丧偶的李纨,都是怎么生活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