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昌浚

早年

杨昌濬,字石泉,号镜涵,又号壶天老人,道光六年(1826年)九月初九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神童乡丰乐三十八都(今湖南省娄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埠桥街道办事处宋家村居委会)。他自幼家贫如洗,其父亲杨仲明是乡村的普通手工艺人。道光十五年,他9岁时母亲病丧。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杨昌浚往左氏芭蕉山馆拜罗泽南为师,学习程朱理学和武艺。咸丰元年(1851年),他考中生员。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他跟随罗泽南在籍组织团练。咸丰四年(1852年)夏天,他跟随罗泽南转战湖北;十月,罗泽南率湘军所部攻太平军于田家镇对岸半壁山,杨昌濬逞勇先登,罗部接连攻下广济、黄梅,杨亦“积功”为训导(县学教官副职)。咸丰六年(1856年),他与刘蓉在家乡办理团防,升教授(府学教官);这年,他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三年。

升迁

咸丰十年(1860年)五、六月间,左宗棠在长沙金盆岭编练“楚军”,杨昌濬以三个月为期应邀入幕;八月,他跟随“楚军”取道醴陵入赣;十月,杨昌濬与总理营务的王开化率领四营在赣东北之枫树岭大败太平军;十一月,杨昌浚率亲兵营攻陷德兴、婺源,遂迁知县,加同知衔。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为牵制太平军,缩小天平军的控制范围,配合湘军对天京的作战,清廷命左宗棠浙江巡抚后率领“楚军”全部8000人进入浙江地区,与太平军侍王李世贤20万人作战。同治元年三月,会攻石门花园港“逾濠而进,忽北风陡转,大雨如注,火箭失用,枪炮不燃,乃麾军而退”;其后左部其余军队进攻江山,杨昌濬与刘典、刘璈分三路攻石门,破垒七座,终因太平军奋力坚守,未能得逞。同治元年五月,左宗棠以杨昌濬“性情恬裕,屡辞保荐,廉明笃实,晓畅戎机”推荐为浙江省道员衔;七月,左宗棠攻龙游(今并入浙江省衢县、金华县),杨昌濬击溃太平军于莲塘、孟塘等地。李世贤以龙游告急,分兵三路赴援,中路取清军刘培元营,杨昌濬凭山下攻,击破中路太平军。同治元年九月,左宗棠经过与李世贤的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皖浙边境的衢州府,命杨昌濬为衢州府知府。

同治元年十月,天京(今江苏南京市)告急,李世贤以李尚扬、李遇茂、刘政宏等扼守汤溪(今并入浙江金华县)、龙游、兰溪,自率一军回援。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清军攻陷汤溪。龙游太平军因腹背受敌,弃城往东跑。杨昌濬等蹑踪追至汤溪,与清军蒋益澧部内外夹击,再次击败太平军;九月,清庭授杨昌濬为浙江粮储道;十一月,与蒋益澧、黄少春等合兵共一万三千余人进攻余杭西北;十二月初三(1864年1月11日),杨昌濬进攻杭州北门,两军激战。这时,雨雪兼旬,太平军坚守不动。二十五日(2月2日),天气放晴,杨昌濬等连破余杭五卡。第二天,再攻余杭北十里的林清堰(康王王海洋驻地),中伏败退。

同治三年二月二十五日(1864年4月1日),杨昌濬率军破杭州、余杭,加按察使衔;三月,左宗棠入驻杭州,杨昌濬奉命督清军北上,攻占湖州府(府治在今浙江吴兴县)武康县城(今并入浙江德清县);然后分兵进驻三桥埠,与湖州南路清军连成一气;五月,湖州太平军往逃至泗安、梅溪,杨昌濬由牌头进桐岭进行阻截;六月,北攻安吉受挫;七月,安吉太平军弃城西走,杨昌濬率各营由吉安、孝丰(今并入浙江安吉县)追至安徽宁国县境,与刘璈部合击太平军,抓获太平军七千余人;十二月,授浙江盐运使,旋升浙江按察使。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左宗棠上奏朝廷,称其“实属尽瘁驰驱,劳绩卓著。可否仰恳天恩,俯准将浙江按察使杨昌浚赏加布政使衔,并赏给该员三代二品封典,以示优异”。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左宗棠督军前往福建,清庭命杨昌濬为浙江布政使,负责处理浙江善后事宜。同治八年十二月,清庭又命杨昌濬为署理浙江巡抚,九年(1870年)八月,杨昌濬正式担任浙江巡抚一职。

官场

经历多年战争摧残后的浙江百废待举,杨昌濬带领浙江百姓凿湖导河,兴修水利,发展农桑。杨昌濬曾作诗:“手植垂杨三万株,春来新绿满西湖;他年若过双堤路,漫道棠阴继白苏”。“天津教案”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联合向清政府“抗议”,并在天津、烟台集结军舰示威。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杨昌濬亲自前往往宁波、镇海,巡视海口,筹办防务。他上奏清廷说:“自强之计,宜用外人之器,师外人之长”。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四日(1874年12月12日),他又就海防问题上折,认为日本侵台事件虽已了结,但“难保不日后借端生衅”,“故为将来御侮计,非予筹战守不可。即为目前和局计,亦非战守有恃不可”,又称:“外夷虽强,遇百姓齐心,即不敢显于众怒,固必整顿吏治,以固民心”。其时,浙江象山、宁海两县农民常偷渡去滨海“封禁”的南田岛耕垦,杨昌濬认为不应该干涉,遂奏准弛禁。

船政

光绪十一年(1885年)升任福建总督。上任伊始,奏准闽江口设划鳅山和崖石炮台,修筑闽安、金牌炮台。1886年,杨昌浚与裴荫森联衔上奏请设船政鱼雷厂,令制各种鳖壳沉雷,致使马江海战后的闽安镇海防得到复兴。《福建船政史稿》载,“太子太保杨昌浚,为巩固闽台海防,歼灭海盗,居功至伟”。中法马江海战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福建总督杨昌浚、台湾巡抚刘铭传奏请,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闽省有指臂之助,台湾无孤注之忧。台湾战略地位重要,是闽省直接屏障,闽省是台湾的后援。为巩固闽台海防,维护祖国东南海疆,杨昌浚与刘铭传督抚共商治台策略,共上奏章《遵议台湾事宜折》,台湾防区的各种军事设施建设都得到杨昌浚的有力支持,保证了闽省对台湾源源不断的援助。[1]

昏官

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余杭发生了所谓“葛毕氏谋害亲夫案”(即“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当事人葛毕氏(绰号小白菜)与杨乃武在县、府两级均屈打成招,定成死罪。报省后,杨昌濬亲自审讯,他虽曾派员调查,但并未深究,仍按杭州府所拟“罪名”上报刑部。 次年四月,杨乃武的姐姐不服判决,进京上控。都察院接受呈词后,下文给浙江巡抚杨昌浚,要求复审此案。杨昌浚居然将此案交原审官陈鲁复审,结果当然是维持原判。同年九月,杨乃武之妻小杨詹氏得到江南药王胡雪岩的资助,再次进京,投呈词于步军统领衙门,上奏皇帝后,同治谕旨,将此案发回交杨昌浚同臬司亲提严讯。但杨昌浚并未按圣旨亲提严讯,而是将此案交给自己的下属湖州知府锡光等四名官员共同审理。基于多种原因,这次审案并未用刑,杨乃武与小白菜皆推翻了原供。这案件轰动了江南,由于案情复杂,当时的上海《申报》对案情作了跟踪报道,还就此案发表了不少评论,提出了很多疑问。同年十八名浙江籍京官联名向都察院提交呈状,力陈此案查究中的可疑之处,请求由刑部直接审理此疑难大案。后经刑部开棺验尸,证明葛品连确属无毒因病而死,杨乃武和小白菜二人的冤狱终于得到平反昭雪。追究责任,杨昌濬以“既不能据实平反”,又对下属“始终回护”被撤职。(杨昌濬两次辞官,清廷都不批准,直到将他革职)。历时四年多漫长的审案过程里,杨昌浚轻信下级,无视舆论,一意袒护州县官员,企图维持原判。为此还用愚不可及的以重金向刑部尚书皂保行贿,企图阻止法庭翻案,属于严重知法犯法的行为。为了筹饷的顺利进行,他必须维护浙江官场中湘军集团的利益。结果案情真相大白的那一天,浙江官场发生大地震。二十多名官员被摘掉顶戴花翎,永不叙用。因军功而步入官场的湘系军阀,受到沉重打击。杨昌濬的这段劣迹被人们编成了戏曲,题名为《杨乃武与小白菜》,广为传播,令其永远不齿于舆论,抬不起头来。 至于被告杨乃武,人未亡家已破,连回家的路费都是胡雪岩资助的。他伤筋折骨,几乎成了残废,回到家乡后心灰意冷,轻易不与外界交往,专心研究孵育蚕种。三年之后,培育出了一个蚕种品牌:“风采牡丹,杨乃武记”,家道中兴。另一名被告小白菜出家为尼,从此在青灯古佛旁了却余生。

再起

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左宗棠因西征事务繁杂,帮办刘典因病求去,遂上奏清廷,调杨昌濬代刘典主持后路军政事务。杨昌濬于十二月抵达兰州,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获四品顶戴。光绪五年(1879年),又获准专折奏;九月,获二品顶戴,署理甘肃布政使。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因筹解西饷出力,获头品顶戴;七月,左宗棠在哈密奉诏回京;十一月,杨昌濬护理陕甘总督,与刘锦棠会办新疆善后事宜,对新疆建省做出了重要贡献。光绪七年(1881年)八月,朝廷授甘肃布政使。九年(1883年)二月,任漕运总督。

光绪十年七月初三(1884年8月22日),法国舰队袭击福建水师和船政局,造成很大损失;七月九日,清廷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福州将军穆图善、漕运总督杨昌浚副之;同年七月二十八日,清政府任命杨昌浚为闽浙总督,领兵督防台湾;十二月底,法军集结妈祖澳,杨昌濬率亲军巡视沿海营垒,出福州巡视闽江下游南、北岸,又至闽江口长门、金牌炮台视察,并检阅守军。他命军队从马尾江底打捞出18墩大炮,分别安装在长门、金牌等处,在林浦、魁岐、闽安等重要门户巩固了防守力量。同时,他下令撤除各海口水道的标识,在沿海各港口遍布水雷。其次是他进行了军纪和兵制的整顿,在兵营中重振旗鼓,命令军士试枪放炮,壮大声威,同时在兵营中淘汰老弱增加年富力强的士兵。作为中法大战台海战区的副统帅,杨昌浚为保卫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杨昌濬兼署福建巡抚;十二年(1886年),杨昌濬等上疏,指出:“台湾,南洋门户,七省藩篱,奉旨改设巡抚,以资控制,实为保固海疆远大之谋”,“闽、台并系一省,今分为二,尤须唇齿相依,以收指臂之助”。在推动台湾建省的问题上,作为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杨昌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光绪十二年,清庭决定将台湾从福建分立成省,命杨昌濬与刘铭传共同筹备建立台湾行省。为了使台防能有确实保证,他积极设法筹措经费,建议由闽海关、福建各库局每年协银四十四万两,加上其他各海关协银共成八十万两。

再贬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杨昌濬调补陕甘总督;二十年(1894年)正月,因慈禧太后六十寿诞被赏加太子太保衔;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甘肃回军起事,席卷湟中、河州(今甘肃临夏)、狄道州(今甘肃临洮)一带,杨昌濬因防范不严,镇压不力而被清廷革职留任;十月,开缺回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省城长沙病逝。逝世后,清政府诰赠其为太子太傅.。《清史稿·杨昌浚传》评价其为“性和撰,而务为姑息”。

名诗

杨昌浚工诗词书画,博学多才。其中“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一诗在清末诗词史上有享有突出的历史地位,一直为西北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史书记载

杨昌濬,字石泉,湖南湘乡(今娄底市娄星区)人。粤寇乱,以诸生从罗泽南治团练,出援湖北,连复广济、黄梅,叙训导。从征赣、皖,战枫树岭,下德兴,战高沙,下婺源,频有功,迁知县。同治元年,从左宗棠入浙,规江山,与刘典、刘璈分三路攻石门,破寇卡数重。进取花园港,纵火燔其棚,会天雨,止。其秋,规龙游,昌濬御寇莲塘,破之;又败之孟塘,寇逸。李世贤闻警,遣悍党赴救,中路寇方攻刘培元营,昌濬自山下击,寇大溃,迁知衢州府。明年,师逼龙游城南,筑三垒。

寇夜奔,昌濬蹑之汤溪。城拔,授粮储道。与蒋益澧合兵万三千战馀杭城西北,寇益浚壕树垒拒师。昌濬攻北门,寇出战,会诸军击之,寇却,昌濬连夷五卡。次日,攻林清塘,去城北十里,汪海洋老巢也,昌濬觇寇垒阻水,虑日暮为寇乘,乃退师。又明年,规武康,复其城。进略湖州,寇窜泗安、梅溪,昌濬自簰头进桐岭扼之,北攻安吉,追寇至孝丰,遇湖州败寇,复与璈合攻之,降者七千馀人,辄解散。浙西平,迁盐运使,累擢布政使。

九年,除巡抚。巡视镇海海口,条具见闻,陈大恉,谓宜师敌伎,练劲旅,修筑炮台,上嘉纳之。是时朝廷方锐意求治,诏举贤才,昌濬以粮道如山四人应,力荐甘肃知县陶模才器远大,卒如所言。坐馀杭葛毕氏案褫职。光绪四年,起佐新疆军事。数迁至漕运总督。十年,法人扰海疆,朝旨以闽事亟,命宗棠为钦差大臣,主军务,昌濬与穆图善佐之,张佩纶则会办也。闽浙总督何璟自以不谙兵事,请解职,遂命昌濬代之。昌濬未至军,而佩纶已遁,事下宗棠、昌濬。覆奏入,上责其袒护,移督陕甘,加太子太保。

昌濬性和巽,而务为姑息。督甘日,左右通回匪,莫能制,枪械反资寇,遂酿成湟中河、狄乱。昌濬檄各路募土勇助战守,电令提督雷正绾往河州镇慑,张永清往西宁策应,苏员屿往巴燕戎甘、都堂驻防,并具起事颠末以上。事闻,严旨责其庸聩,乃罢官。二十三年,卒,释处分。嗣以魏光焘请,予甘肃建祠[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左宗棠诗十首选注(三)
人们记忆深刻的永远是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
杨乃武与小白菜
游走在权贵中的首富秘密
历史上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的真实故事
清史列传杨昌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