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豹眼澳洲| 澳洲简史之解读尘封已久的的早期‘排华’事件

豹眼澳洲

随着中国移民大量涌入澳洲,如何融入“主流”社会成为在澳华人热议话题之一,为了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刻的解读澳洲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背后的深意,我们有幸邀请到澳大利亚前人民大使赵捷豹先生作为聚澳传媒特约专栏作家。透过豹眼,犀利点评,振聋发聩。



作者自述


自小在马来西亚长大的我,耳濡目染,对种族歧视问题特别敏感。由于社会背景,成长时期的思维偏向于保守的。小学就读于吉隆坡的南开小学,中学就读于尊孔中学。既然校名为尊孔,顾名思义可知我上面说的保守思维没有过度夸张。


受高中时期的挚友,现为澳洲著名侨领邱威廉的影响,远渡重洋来澳求学。当时有幸地考进了墨大化工系,后来在悉尼找到一份工程师的职位,在悉尼的Philip Petrochemicals任职,期间修读化工硕士学位,也曾在科学刊物中发表过文章,以及兼任助教等。后辗转入悉尼大学,研究用太阳能为海水去盐的实验项目,因此也勉强可以算作是一位大学的学者(Academic)吧?


然而,当时年轻气浮,对大学里的研究的工作觉得很不耐烦,于是转到悉尼Lever & Kitchen去重操旧业,当工程师。期间又报名McQuarie大学选修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在决定移民澳洲后,受朋友邀请加入3ZZZ多元文化电台担任主持,后来以电视制作的身份加盟澳亚民族电视台。因为喜欢结交朋友,被林美丰议员留意到了,召我加盟当他的助理,也因此我开始对澳洲华人的前途担忧,意欲推懂鼓励华人参政议政的运动,于是便答应了。当时我同时兼顾着自己的生意,两头奔波身心憔悴不已,但对澳洲政治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都抖出来了,也不怕诸位笑话。在澳洲写文章是受了陈之彬当上议员时的一篇“我不是华人的代表”文章后,气愤而勉强为之。谁知后来受到报馆编辑与社长的抬爱,尽力鼓励之下才不自量力,继续班门弄斧,见笑了。



 


致亲爱的读者:


小时候读过一副对联:“花若解语尤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当年怀着年轻人的抽象思维,觉得那句话挺有意思,很想将它作为信条。但后来不知何故却处处违反了。今次遵从了社长不断的邀请,毅然在这里献丑,希望读者们担待一些。如有看不过眼的地方,不妨绕过去就是,不必过于纠结。每个人的背景都有独特之处,因此立场与看法不同乃是预料中事,大家要抱着“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则才好。

 

先说清楚在下的背景,免得往后引起无谓的误会。在马来西亚长大的我,对种族歧视课题特别敏感。当地华人被沦为“二等公民”是无须争辩的事实。当地华人对这行政偏差很反感。有些如我一样当“逃兵”者,选择闪开。另外一些可以被称为阿Q精神者,得过且过,“一日和尚敲一日的钟”。也有部份决心于挽澜救难者,坚信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方式来纠正或限制行政偏差,最少设立一个有效的反对党。更有一大部分生活写意者,他们坚信的是“当二等公民没啥不好,马来西亚的二等公民比一等公民生活得更好”云云。必须抢前声明,马来西亚的社会状况除了给马来人(巫人)特权,不断延续所谓“新经济政策”外,其他方面都很公平合理:奉行多元文化政策,宗教信仰自由,在不涉及政治课题的前提下言论也很自由,教育方面比较让人担心,但也允许中文小学(华小)的存在,中学也允许以中文为媒介语的华文独立中学,可以不依照教育部的着重巫文的教学课程。假设不计较头上的“玻璃天花板”,不会为“怀才不遇”而纠结,马来西亚其实是个很适合人居住的地方。然而,不管阁下是当老师的,当医生的,当公务员的,打银行工的,或与政府有关联的任何机构内任职,马来西亚华人要当CEO可就是一种奢望。阁下手下的员工不久后变成阁下的上司,就只因为对方的巫人背景,那种心理的不平衡不是一言两语可以平复得的。

 

到澳洲后发现这里也有玻璃天花板,只是没马来西亚那么明显,那么严重,那么公开罢了。即如此,这移民不就是白费了?不然,一来澳洲社会毕竟比马来西亚进步和开明。二来,澳洲华人的境况还未曾到了“挽狂澜于急难”的地步。只要当地华人先知先觉,未尝不可避免情况发展到“火烧眉毛”的局面。在马来西亚得到的启示是打破玻璃天花板的主要目的在于经济蛋糕的公平分配。更明显的说法是要争取一个公平合理的竞技场。要与人竞争,与人上擂台比武,起码条件是规矩要公平,是不?要不,获胜的机会大减,成功的百分比也必定不成比例的。一些人说只要加倍努力,华人也可以有所突破云云。这全都是废话。试问,在一个标榜公平民主制度的国家里,为啥某个民族必须“加倍努力”方可突破?所谓“公平”何在?也有一些华人老爱提出三两个华裔“精英”的实例。但这些都是小概率例子,与我说的百分比不能等同考虑。须说明我的观点都是针对大概率事项。假如老把三两个例子的“特别”事故提出来当论点,那么辩论便会失去主题,变成没完没了的胡闹了。




曾经英国的囚犯,和抱着掘金梦的华人,
纷纷在澳洲这块新大陆上繁衍生息,
但各方势力相处如何?是什么促使澳洲政府的成立?
翻开尘封的历史,为您解读……



1778年英国监牢有了严重人满之慌,无奈之下官府只好考虑把部份囚犯充军到荒无人烟的澳大利亚这个“囚犯殖民地”(Penal Colony)来。囚犯们很快地从初期对澳洲的恐惧变成雀跃,然后安居乐业。后来发现了丰厚的金矿矿脉,更让移民大量涌入,其中少不了中国人。这些来自中国的移民并不都是来挖矿的;开餐馆,开洗衣店或务农也大有人在。只是挖矿的受到白人的强烈不满和敌视,于是,1866年在新州的蓝屏地区(现在的City of Young)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排华事件。随后而来的“白澳政策”也是出自于同样的排外思维。



显而易见,当年的西人大多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囚犯后裔或欧洲的低层人物,他们有这种强烈的排外意识不言而喻。在此我必须强调,且希望读者们死死记住以下的一句话:“排外思维是古代落后时期一些无知,没教养者的兽性的展现”。这种价值观在文明巨轮的轨迹下,虽然尚未彻底消失,但已经逐渐收敛。我希望华裔同胞紧记这一点,为了时髦而动不动就拿出复古的口号出来显摆,这样的行为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同时意味着主张并支持恢复“白澳政策”。


 

当澳大利亚还未正式成为一个独立国史,移民分散地居住在这片新大陆,后来各地区成为“州”,由各别政府来管辖。当时的局面犹如6个国家各自为政,这点在古代历史上是往后摩擦,冲突,侵略,互相攻击的导火索。幸亏当时的州政府领导都是大不列颠的忠实粉丝,虽然苏格兰,爱尔兰人对英国本土的国民有着强烈的世仇心态,但这情怀抵消不了对其他欧洲强国的恐惧。印尼受另外一个航海强国荷兰的殖民统治,葡萄牙在东帝汶建立了桥头堡,法国和德国也分别在许多岛国建立了基地。虽然各州政府“立地为王”,但在其他欧洲列强虎视眈眈的忧虑下,便不得不认真作边防考虑。须知澳洲海岸线辽阔,由各州政府分头去保护海岸防卫的话,那是天真的思维,于是组织联合政府变成了澳洲公民最关注的课题。


 

另外一重因素,信者相信,不信者致力于辟谣的,现在说出来让读者们自己去裁决。19世纪的清朝腐败政权以及当时中国惨受鸦片毒害的社会风气,让欧洲人怀上了“白人至上”的种族思维,加上华裔矿工居然胆敢来此“争财夺宝”,这激起了西人对中国人的“黄灾”心存恐惧和严重的敌对心态。为了禁止中国人移民,两大州政府,即新州和维洲颁布了一项专门对付中国人的“人头税”(Poll Tax)。听清楚了,这10英镑的人头税是单元性地针对中国人的,是一个纯粹的“排华政策”,并非一些不明事理的华裔同胞认为是一个广泛的政策。这专题对付中国人的历史考究到处都能找到,不容否认,在此也不必浪费篇幅了。



10英镑在19世纪是个很大的数目,因为澳洲政府用了同样的数目来吸引英国移民来加强这个新大陆的发展和防卫,这证明了10英镑当年足以吸引一个英国家庭全家购买船票,来此后安置家居事务。中国人被金矿吸引而来,那有10英镑的财产?于是绝大多数选择了在南澳的罗布(Robe)登陆,然后迢迢千里的步行到维洲芭拉勒与班地高的金矿区,途中因为路途艰苦或生病而身亡者据说不少。至于为什么南澳没跟随两大州府的人头税政策,往后自有交代。


 

总之,两个因素的影响,加上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澳洲国便正式在1901年签署宪章而成立。各州政府本来舒舒服服当小寨主的,现在却必须交出一些政权,心中当然不悦,但在国防的大前提下,情势所迫不得不作局部牺牲。于是国防,外交以及税务项目都归联邦政府管辖,而一些关乎民生的事务,各州政府死也不放手,因此维洲政府保留了教育(限于中小学,因为当时的公民对大学教育没多少人会感冒),医疗,交通以及警察四个大项目。其他小的部门暂时按下不表,但这四个部门的确是很重要的项目,可见当年州政府的参谋们也不是吃素的。至于如此分配对澳洲的将来有利还是有害,见仁见智了,不在这论坛的讨论范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你知道海外华裔最多的十个国家吗?第一其实对我国并不友好!
世界十大:世界华人最多的十个国家。
200年前,第一个中国人踏上澳洲这片土地……
到底有多少人出了国还能当人上人?澳洲华人高薪职业来揭秘
又来啦!澳洲出台入籍新规!华人入籍通过率断崖式暴跌!还附各类强制性要求?
华人将首次掌握一个西方国家的经济命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