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敏科普系列 | “药物过敏”那些事儿

“药物过敏”那些事儿

尘螨过敏,花粉过敏,动物皮屑过敏,食物过敏……虽然过敏源千千万,但只要减少接触外加合理用药,这些都好办。可,若是对药物过敏,这可怎么办?那今天,我们就展开来聊聊关于“药物过敏”那些事儿。

一、什么是药物过敏?

药物在正常使用下对人体产生的有害、或是与用药目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调节生理机能等)无关的反应,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A、B两类

►►►

A类不良反应

A类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物的过量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征和后遗效应等,它是由药物本身的药理特性导致的,可以预测,与药物使用的剂量相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能够很快减轻或消失。举个例子,治疗高血压药物卡托普利导致的干咳,这种药物副作用便是此类不良反应。

►►►

B类药物不良反应

B类药物不良反应是与药品的正常使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它通常由药物分子激活体内相应炎症介质导致,或与特定的药物和遗传基因相关,其特点是常规情况下难以预测。最常见的如常规剂量注射青霉素后出现的全身风团、皮疹、憋气甚至休克等。

B类药物不良反应中,具有明确免疫学机制特征的一类,即为药物过敏。

也就是说,药物过敏与免疫系统及个人体质相关,与用药剂量并没有直接关系,有时候微小的用量也可能引起强烈的过敏反应。

二、哪些人容易药物过敏?

“过敏体质”

本身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人更容易发生药物过敏,已知对一些食物或化学物质过敏的人也容易发生药物过敏。而由于大多数的过敏体质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因此有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尤其是高危人群。

特殊疾病患者

研究报道,肿瘤或囊性纤维化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药物过敏,HIV、EBV病毒感染等患者由于体内特殊的免疫反应也可能加重药物过敏的严重程度。

长期服药患者

有长期服药史或者正在长期服药的患者发生药物过敏的概率也比健康人或是没有长期服药史者更大。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容易发生药物过敏的概率也会增加。

接触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者

长期接触或暴露于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之下也被认为会增加药物过敏的风险。部分化妆品及洗涤剂中的季铵化合物可能与神经肌肉阻滞剂及阿片类药物存在交叉过敏,因此在首次全身麻醉时就可能出现麻醉剂过敏。

精神过度紧张

压力过大、精神过于紧张会导致人体内环境和激素水平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也会增加药物过敏的风险。

因此,也不要因为不幸具备以上条件就“对号入座”而精神紧张或是过度悲观,认定自己一定会药物过敏!上述都只是目前发现的风险因素,而非绝对诱因。

此外,给药途径也会影响药物过敏发生的频率,局部给药、肌内及静脉给药更易引起过敏,而口服给药则相对较少。

三、药物过敏通常有什么表现?

药物过敏后最直观、最常见的是皮肤表现,但也时常伴随心、肝、呼吸道等其它器官系统受累或多系统损伤。这些临床表现通常可以根据发生的时间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

速发型

通常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发作,20%的患者在首次发病的4~8h后会再次出现相似症状(称为“双相反应”)。

主要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喉头水肿、鼻炎、结膜炎、哮喘等。

通常从手掌或脚部开始出现痒感的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继之可能出现肢体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期间可伴随结膜炎、鼻炎、咽痒、咳嗽、胸闷、呼吸困难、晕厥、心悸、精神状态改变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少数可仅表现为严重的呼吸道或心血管症状,如虚弱乏力、呼吸困难和低血压等。

荨麻疹

迟发型

通常在用药后数小时到数天、甚至数月内出现,其中全身损害的过敏反应通常在用药后两天以上出现。

主要表现为迟发性荨麻疹、斑丘疹、固定性药疹等,也可出现血管炎、肝肾损伤、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药物性狼疮、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全身症状的药物反应(DRES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药物介导的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急性全身发疹性脓疱病(AGEP)、血清病样反应(SSLR)等严重的多器官损伤。

通常以多形红斑、皮疹形式先出现在躯干上,然后以对称方式扩散到四肢,早期可伴随瘙痒或局部皮肤烧灼感,晚期皮损消退时会伴有部分脱屑。而皮肤以外的系统性损伤病变,往往不易被察觉,但又很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斑丘疹

不同药物过敏时易出现的临床表现也不同: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该警惕药物过敏的可能,及时就医

四、怎么才会被诊断为药物过敏呢?

药物过敏的诊断主要包括病史评估、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三个部分。

出现疑似药物过敏症状时,首先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包括病变的部位变化、形态变化和时间变化等),询问患者原有基础疾病和伴随的压力、劳累、剧烈运动、饮酒或紫外线、有毒物质暴露史等因素,结合疑似致敏药物及其特征(包括所用药物的基本信息、用药方式、疗程和剂量等),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既往药物过敏史和家族史,对患者做一个初步的临床评估。若临床考虑过敏症状与药物之间存在关联,再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择进行体内或体外试验加以验证、明确诊断。

体内试验主要包括皮肤试验和药物激发试验,它是将患者再次暴露于致敏药物中, 观察出现的临床表现和局部反应来判断药物与过敏反应的因果关系。因此所有体内试验均应在过敏症状完全消失的4~6周后展开。皮肤试验是较为常见的体内试验,包括皮肤点刺实验、皮内试验和斑贴试验等。其中皮肤点刺试验因其简单方便、快速灵敏、价格便宜等特点,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也是首选的过敏原检测方法。而当皮肤试验无法判定为阳性、且评估试验收益大于风险时,可考虑继续进行药物激发试验,这是诊断药物过敏的“金标准”。但由于药物激发试验风险较大,目前国内临床应用较少,主要用于排除药物超敏反应和筛选合适的药物,寻求阴性结果。

皮肤点刺试验

体外试验则是将患者的血液或其他类型的生物标本在体外进行生物学测试,包括类胰蛋白酶、组胺或其它代谢产物检测、特异性IgE检测、HLA等位基因筛查等。它能有效降低体内试验的风险,因此,对于高风险患者可以优先考虑进行体外试验。目前药物的体外试验阴性结果无法排除药物过敏的可能,药物代谢产物而非药物本身引起的超敏反应尚无法通过体外试验检测;而阳性结果虽然意味着患者对药物存在敏感性,但仍无法证实药物可以在体内引起过敏反应,反而可能因为假阳性的结果导致临床上不必要的药物回避,甚至造成真正致敏药物的“逃逸”。但对于体外试验阳性的患者,后续治疗仍然建议更换为其它替代药物。

五、出现药物过敏反应了该怎么办?

Stop(停止)——若出现疑似药物过敏反应,宜立即停止服用可疑药物;

Hospital(医院)——及时至医院就诊;

Allergy/Emergency(变态过敏反应/急诊)——变态(过敏)反应科;若表现出严重呼吸道或心血管症状、全身过敏综合征、休克等症状,立即送至急诊就诊。

Drug(药物治疗)——一般而言,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加上局部类固醇药膏可有效缓解症状。呼吸困难者,应给予吸氧护理;出现严重的全身性药物过敏反应者,需在急性期口服或注射类固醇或免疫调节剂,以遏止过敏反应的进展,并住院治疗;SJS、TEN患者住院期间需预防感染及其它致命并发症;一旦发生休克,应立即就地抢救,注射肾上腺素,后住院治疗。

患者及家属牢记,出现(疑似)药物过敏反应时,及时就医,及时就医,及时就医!

五、如何预防和管理药物过敏?

药物过敏重在预防。

对于已经明确诊断的致敏药物,或是无法排除过敏的疑似致敏药物,均应在专项评估后开具相应证明,明确标识应避免的药物和推荐使用的安全药物。而确诊药物过敏的患者应随时携带“药物过敏标识卡”,并在门诊就医和手术前出示并告知接诊医师药物过敏病史,以避免接触和使用致敏药物。

药物过敏标识卡

明确致敏药物后,同时应实施药物再选择的方案制订,以便临床合理用药。药物再选择方案包括药物筛选和药物脱敏。

药物筛选应尽量选择与过敏药物化学结构不相同的非同种类型药物作为替代。

当致敏药物为当前基础疾病治疗的唯一有效药物,缺乏其它替代药物或替代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才考虑对此药物进行脱敏治疗。但药物脱敏风险很大,目前尚未有公认或通用的方案,且耐受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再次使用时需新一轮脱敏,故应用有限。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药物过敏并没有那么可怕。相信通过这篇文章,大家对它有了很多的认识,今后就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就算它真的到来了也能更从容地面对。

参考文献

[1] 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预防食物药物过敏学组. 药物过敏诊断和预防方案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6):682-706. DOI:10.3760/cma.j.cn112150-20220129-00100.

[2] KATHARINA DWORZYNSKI, MICHAEL ARDERN-JONES, SHUAIB NASSE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rug allergy in adults,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summary of NICE guidance[J].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14,349(7973):30-32.

[3] TORRES, MARIA JOSE, TRAUTMANN, AXEL, BOHM, INGRID, et al. Practice parameters for diagnosing and managing iodinated contrast media hypersensitivity[J]. Allergy,2021,76(5):1325-1339. DOI:10.1111/all.14656.

[4] 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预防食物药物过敏学组. 药物激发试验专家共识[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10):1060-1068. DOI:10.3760/cma.j.cn112150-20200711-00997.

[5] SHENOY, ERICA S., MACY, ERIC, ROWE, THERESA, et al.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enicillin Allergy A Review[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9,321(2):188-199. DOI:10.1001/jama.2018.19283.

[6] 王晶华,刘聪聪,潘璐,等. 儿童过敏诊治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34(11):954-962. DOI:10.19538/j.ek2019110618.

[7] 孔瑞. 浅谈药物过敏的皮肤表现[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21,15(2):225-227. DOI:10.3969/j.issn.1673-8705.2021.02.019.

[8] P DEMOLY, N F ADKINSON, K BROCKOW,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drug allergy.[J]. Allergy,2014,69(4):420-437.

END

作者 | 陈可    

审核 | 金美玲

编辑 | 陈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注射头孢时可以不用询问过敏史吗?
三叉神经痛,过敏症状会这样打扰您!
医疗机构常用抗生素药品临床使用指南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
抗菌药物过敏反应
头孢类药物皮试的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