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德堂 | 范公故事选


范公故事选
文|杨德堂

范公故事之一
磨砺铸志
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一个平凡的生命降生在成德军(即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县)节度掌书记官舍,他就是后来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的范仲淹。
范仲淹,祖籍豳州(今陕西彬县),先祖范履冰为唐朝宰相,四世祖范隋曾任处州丽水县(今浙江丽水市)丞,后因北方战乱,定居苏州吴县。范仲淹苏州祖上几代都在吴越国为官,其父范墉博学能文,为官耿直,随吴越国王钱俶归宋后,先后任成德军、武信军(即遂州,治今四川遂宁)、武宁军(即徐州)节度掌书记。是一个管理文书信札之类的官员。
范墉早年丧妻,续娶了温顺善良、持家勤俭的谢氏为妻。谢氏即仲淹的生身母亲。仲淹出生后,父亲调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仲淹母子随居住在武宁军官含,日子虽不富裕,倒也安康。天有不测风云,在仲淹两岁那年,父亲突然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范墉一生为官清廉,家无积蓄,突遭不幸,使谢氏束手无策,靠官府和好心人的帮助,才将丈夫的灵柩运回苏州老家,安葬于天平山人称范坟的范氏祖茔。
谢氏把丈夫安葬后,就暂住在范坟附近的咒钵庵里。母子贫而无依,没有生活来源,虽有乡亲们的接济,但终非常法。仲淹四岁那年,时任苏州推官的朱文翰新丧妻室,经人介绍续娶了范母谢氏,仲淹也遂改朱姓,名说(音悦)
朱文翰,字苑文,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长山镇)人,端拱二年进士,为人清廉耿直,不附炎趋势,故而一生不但没做多大的官,而且还被调来调去,没有安生过。朱说母子也就自然相随游居,颠沛流离。
据说,朱说曾随继父在池州的青阳(今安徽池州市青阳县)长山读书数年。后人为纪念范仲淹,便将此山改名为“读山”。
大约在朱说九岁那年,朱文翰调任洞庭湖西岸的安乡县知县,朱说母子又随其西去上任。路过岳州时,他们游览了岳阳楼,然后乘船穿过八百里洞庭湖到达西岸的安乡县。
安乡,宋时归属澧州,虽为小郡,却三面皆湖,山青水秀。在县治鹤港之北,有一道观名叫兴国观,它“俯瞰澧水,梁山,药山陈其前,大鲸、西湖汇其侧,举目数百里,轩豁宏爽,面执旷杰”(宋·王任《澧州重修范文正公书堂记》),非但壮观,且极为幽静,春无蛙声,夏无蚊虫。朱文翰便安置朱说在这里读书,并得到兴国观司马道士的启蒙教育。朱说在安乡数年,不但学业大进,而且因常在湖岸玩耍,在湖里捉鱼,对洞庭湖的风光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故而为四十年后写《岳阳楼记》积累了第一手素材。
此后,朱说又历尽艰辛,到淄州(今山东淄博)秋口、长山(今山东邹平)醴泉寺、南都(今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等处读书,终于在二十七岁时考中进士,踏入仕途。他为官38年,一生忧国忧民,造福百姓,廉洁从政,清白做人。
坎坷的身世,贫困的童年,颠沛流离的少年,使朱说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感受了社会最低层民众的苦难,同时也得到了道家、佛家、儒家等多方面知识的熏陶,无疑对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观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苏州范仲淹祖茔天平山)
范仲淹的故事之二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朱说少有大志。16岁那年,因继父朱文翰任淄州长史,他便在淄州秋口(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区)读书。有一天,几个要好的同学去参观庙会,朱说出于好奇,走到一个相士面前询问前程。他问相士:“我将来能做良相吗?”相士看他一介寒儒,面带菜色,告以不能。朱说又问:“那么我能做个良医吗?”回答还是不能。朱说叹口气说:“两样都不能,我将来如何实现平生之志呢!”相士惊讶道:大丈夫志于卿相,理所当然;可你怎么又想做个地位低下的郎中呢?为何前高而后卑也!”朱说叹口气说:“汝言差矣!古人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且大丈夫之学,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可以泽被天下,普救黎民,固在为良相;为相既不可得,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良医者,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民之痛,同样可以造福于天下。故舍良相、良医,则未之有也。”这江湖相士,听得入迷,不仅叹服道:”如此存心,真宰相也,小人知过矣!
那个时候的朱说,就抱定了上安社稷,下救生灵的壮志。正如欧阳修评价的:“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慷然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的故事之三
划粥断齑
山东省中部有座山叫长白山,主峰挺拔险峻,向四方辐射,构成了绵延起伏的山体,远远望去层峦叠翠,峰壑纵横,云雾缭绕,气势磅礴。醴泉寺就在长白山主峰北麓,据说醴泉寺始建于南北朝,唐朝达到极留盛。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一天,21岁的朱说只身来到寺院,拜见方丈慧通高僧,高僧见朱说年少英俊,气宇不凡,便接待了他。一番攀谈后,高僧对这位胸怀大志、家贫笃学、谈吐不俗的青年产生了好感,决定收他在寺院读书,朱说连忙大礼参拜了恩师。
那时,朱说在醴泉寺过着苦行僧的日子,常常是每天只煮一碗粥,等放凉了划为四块,撒上点盐和韭菜沫,早晚各吃两块。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划粥断齑”的典故。
按常理,朱说继父是个县级的官吏,虽然孩子多,家境不太好,但也不至于穷到没饭吃的地步。那是朱说深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理,有意磨练自己。他对这段生活曾写过一篇《齑赋》,赋中云:“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在范仲淹眼里,陶制的缸中能腌成不同颜色的咸菜,放在口中能嚼出动听的音乐之声。从这篇《齑赋》片断中可以品鉴出朱说安贫乐道的胸怀。
醴泉寺与世隔绝而又清贫的生活,并没有使朱说觉得寂寞难耐,他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自己的乐趣,而且一读就是三年。第一年,正遇上科举考试。方丈满有信心地让朱说去应试,他去了,果然被选为学究。从此,朱说在县里名声大振。但是心怀天下的朱说是不会满足的,他学习更加勤奋,常常读到醴泉寺的晨钟响时,才和衣睡一会。三年的苦读,为他后来考取进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范仲淹故事之四
窖金赠僧
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时,为避开寺内喧嚣,便在寺南找一个僻静山洞读书。一次正在读书,有两老鼠跳进他的粥锅里吱吱乱叫,范仲淹急忙驱赶,两鼠慌忙逃出洞外,分别钻到两棵荆树旁边的洞穴里。范仲淹出于好奇,取来铁锹扒开两个鼠洞,竟发一池金子和一池银子。范仲淹不为所动,埋好如初,回洞中继续读书。
30年后,范仲淹受命赴西北戍边。其间,醴泉寺遭大火,寺院几乎被烧光。慧通方丈一心想修复寺院,但无资金,一筹莫展。苦闷中忽然想起了得意门生范仲淹,于是便打点行装,一路化缘西行,不日到了帅府。范仲淹见到恩师后十分感动,待若上宾,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并且尽量抽出时间与恩师交谈,一块奕棋,一起用斋饭。住了些日子,慧通见范仲淹公务十分繁忙,生活十分艰苦,虽然在交谈中,也说了不少寺院的近况,但是求助的意思却实在说不出口,便提出回寺院。范仲淹因边事繁忙,也没强留,临别时送一包茶叶相赠。
慧通回到醴泉寺,看看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想想自己千里跋涉一无所获,心中不免有些酸楚。自己又不喝茶,于是,就顺手将茶叶包丢到了佛阁里。
长山知县听说主持拜访范仲淹回到了醴泉寺,专程前来看望,打探范仲淹近况。这可急坏了慧通,拿什么招待县太爷呢?踌躇间猛然想起了范仲淹送给他的那包茶叶,于是连忙拿了出来,等到打开一看,主持惊呆了。原来茶叶包里有范仲淹的一封亲笔信,信上写道:“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庙,一半斋僧人。”
众人见信大喜,立即去刨,果然刨出了一窖金子和一窖银子。有了钱,寺庙很快便修好了,余下的钱又购买了300多亩庙田,僧人们自耕自食,安然修行。
为了表达对范仲淹的感激之情,慧通方丈在寺旁建造了一处范仲淹读书堂,寄托对范公的怀念。范仲淹去世后,僧人们为纪念范仲淹不贪财宝,洁身自爱的高尚品格,又先后修建了范公祠、上书堂、下书堂等多处纪念范仲淹旳建筑,使长白山成为千古流芳的古迹名胜。
 (范仲淹窖金赠僧图)
-End--
 图:网络  美编:May


作者简介:杨德堂,河南邓州人,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范仲淹,一位在山东起步的历史巨人
范仲淹在山东邹平长山镇
有关范仲淹的名人故事
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但是据说他没有到过洞庭湖,是好友滕子京介绍的,是真的吗?
死都不愿葬在苏州的范仲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