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流浪者为何流浪

--浅析印度电影《流浪者》

1951年由拉兹·卡普尔导演,夸加·阿巴斯编剧的《流浪者》是一部立场上偏左的影片,在讲述一个凄婉故事的同时,叩问着现实,将苦难展示得一览无余,配以精彩的歌舞音乐,在印度电影史上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庄严肃穆的法庭,围观庭审的的各类群体,影片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利用拉贡纳特的回忆,将整个事件以及拉兹的生平娓娓道来,讲述了拉兹悲惨的遭遇和丽达对他的拯救,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

《流浪者》标志着印度电影的新起点,卡普尔在某些片段里借助了卓别林的表演手法,将深刻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很好的思考,对很多国家都产生了影响。

艺术特色概要分析

影片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倒叙的手法展开,情节的设置、矛盾冲突的不断展开以及前后呼应的场景(比如丽达的两次生日会)让故事的叙述不显沉闷,释放了吸引人的能量。

镜头语言的生动和歌舞场面给观众带来了视听的冲击效应,让观众能够顺利地浸入到剧作中去,感受影片的主题思想。

而《流浪者》也是标志着印度电影音乐走向成熟的一个起点,片中主题曲《我是一个流浪汉》不仅传遍了全国去,而且在许多国家广泛传唱。这部影片中的电影音乐主要表现为歌舞音乐,这些歌舞片段风格鲜明,也从此引领出绝大多数印度电影遵循的鲜明特征。大段优美的舞蹈,多支动听的歌曲,还有巧妙的安排、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歌舞尤其成为了印度电影的标志性经验。《流浪者》中的电影音乐在保持传统音乐的同时,还大胆地吸收了国外的音乐,使得西方的音乐风格和西方乐器得以进入,又体现了西方音乐的深刻影响。

影片剧作上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会给你不断制造各种矛盾、冲突,使故事自发地向下发展,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新的问题却又会来到,不断推动着情节往后,而主人公的爱情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让观众对其矛盾的感受更加直观与强烈,这种张力始终存在着,吊着你的胃口。

在表演艺术上,拉兹有一段在街上歌舞时行窃的片段,具有卓别林的幽默意味,将电影与音乐结合,发挥出了巨大的震撼效果。

立场偏左的激进电影

很快,夏天就到了,天气越来越热,小狐狸把窝里的草拱到了一边,晚上睡在凉凉的石台上,连梦都是香的。

之所以说《流浪者》是一部立场偏左的电影,是因为影片在一开始,就在质疑元社会的合理性,拉贡纳特坚信的那套“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的荒谬理论,因妻子被强盗掳去而抛弃妻子,对拉兹因身世而几乎疯狂的否定……一件件事情都是对上层社会不正确价值观的批判,传达的都是元社会秩序的不合理性,而且是天然的不合理,打破这种元秩序则是合理的,丽达为救拉兹所做的事情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元秩序。

在较为保守的影片中,其模式一般是坏人打破了元社会秩序,然后好人费尽力气打败坏人,维持了元社会秩序,如《大篷车》,但它不会去质问这个好人一心要维护的元社会秩序是否是合理的,而是默认其合理性。

拉兹最后在法庭上的辩解,实际上是对社会秩序的控诉。他说:“我有生以来头一次得到发言权,这是我成为杀人犯才得到的。”在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里,原社会秩序向来只允许像法官这样的社会上层人士发言,而底层人民连基本的人权都得不到保障,比如说,拉兹只是因为意欲伤害法官就要被审判,但法官将里列撞伤致死却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我一生做了很多犯罪的事情,我现在只有等待着判决…但你们判处我一个人,并不能拯救那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你们判处我一个人,并不能消除犯罪的根源,像我这样忍受着贫穷和饥饿的人,还有成千上万,现在你们不要为我想,你们想想贫民窟的孩子们,想想你们的孩子们,不要让你们的孩子,将来也成为罪犯,我小的时候也是天真活泼、清白无罪的。”一句“贫民窟的孩子”和“你们的孩子”一对比,道出了多少辛酸悲惨的故事?拉兹和里列被赶出家门,被迫和流浪儿和贫民们一起生活,种种遭遇,都在拷问着社会的现存制度。

并且我们可以看到,拉兹成为一个偷儿,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再加上扎卡的蓄意煽动,他为了母亲偷了第一块面包,而他之后的生活,也正如扎卡所说:“这条路走上了就回不了头。”而从拉兹与生活、命运的抗争,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的无助,与丽达重逢之后,拉兹决心金盆洗手,但没有一个工厂愿意给他哪怕一次的机会,整个社会对他都是排斥的,所有的一切,的确都让他“回不了头”。

《流浪者》一直都在质问着社会,始终停留在社会现实里,是一部立场偏左的电影。

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对比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一部英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印度的故事,同样是采用倒叙的手法,将主人公的童年和成长经历娓娓道来。

励志的主题、曲折的故事、动人的情节,再加上主人公近乎传奇的人生经历,使影片看上去精彩绝伦。

不可否认,《贫民窟》确实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反映了出来,有老师曾说:“这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描写了西方视角下的印度,从侧面体现了西方文化,影片中一些印度贫民生活的画面,涉及了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电影带着观众看到了孟买赤贫阶层生活的细节。

但两者不同的是,《贫民窟》虽然提到了苦难,但很快就将人们带离了现实,用了一种幻想式的方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但《流浪者》则始终停留在现实里,将问题抛出,然后试图用现实的方式去解决,并且现实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没有在幻想中消失不见。

《贫民窟》是让观众看了相信“我们还不是世上最不幸的一群”,让大家都去争取机会改变命运,以励志进取的主题在经济低迷的全球气氛中给大众注入一剂煽情的强心剂,从而引起广泛热烈的反响。

在中国的影响

“早在《流浪者》公映后不久,这部印度电影就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当时的中国似乎没有太大影响。”“重新公映的《流浪者》的社会影响力,不逊于任何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它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还给了这类的老电影第二次生命。

之所以重新公映的《流浪者》能在中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想,这与当时社会的个体情感、命运共振是离不开的,片中的许多人物都对应着当时中国的一些普通民众,比如,拉兹的母亲里列,一辈子为儿子付出等形象。而家庭与亲情的呼唤,能在观众心中产生巨大的情感反应,苦情戏等路子更是吸引着当时的中国观众。

流浪,流浪

黑与白的影像在闪回,错综复杂的故事,新鲜的艺术风格与技术水平,《流浪者》表达了社会的进步思想,影片中不断拷问的社会问题--成千上万的“拉兹”该如何被救赎,即使是放在当今社会,也是十分有力的叩问。

//

我小的时候也是天真活泼、清白无罪的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流浪者》:永远的印度电影名片 by 绯色
《听电影》 流浪者
印度电影《流浪者》插曲 收藏
印度电影《流浪者》插曲,我收藏!
拉兹之歌~~~印度电影《流浪者》
视频: 印度电影《流浪者》插曲:拉兹之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