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首词本已散失多年,大臣为拍马屁费尽心机找到,现年年入选课本

顶着宋词一哥的美名,苏轼一向敢写也敢仿。900多年前,他写了这样几句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模仿张志和的《渔歌子》,只不过这次苏轼失手了。除了让苏轼败下阵,这首词还曾风靡日本,日本皇室当年为了模仿它死了不少脑细胞,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是除张继《枫桥夜泊》以外,另一首曾入选日本课本的作品。自此词后,渔父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人们把它编成戏剧,谱成曲传唱,而文人们如李煜、苏轼、黄庭坚等人更是仿了又仿,让这首词成了一首现象级的作品。

但就是这样一首作品,却差点儿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幸亏唐代出了位爱拍马屁的大臣。当年隐居山林的张志和去湖州看望好友颜真卿,行舟途中见到江南美景,写下了这篇词作。写完他自己并没觉得有多好,便没放在心上。两年后,42岁的张志和溺水而亡,此词也就同他一起消失了。

所幸当时和张志和一起游玩的好友根据他这首词,画了幅画,词虽不在了,但画还在。画传到了宫中,唐宪宗看到了是赞叹不已,便很想读读这位名叫张志和的隐士,到底当年写了些什么。这一切大臣李德裕看在眼里,为了拍马屁李德裕便来到民间四处探访。终于在公元823年,这篇失散了多年的词作重现江湖。

此词一出,惊艳文坛,后面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词是好词,但还是有不少人在问:诗坛高手如,为何独独他张志和能写出这样的妙文,他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且听笔者说一说张志和除诗人外的另外3个身份:

首先,张志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隐士。唐代的隐士挺多,但多数都只能算是半个山野中人,因为他们尚有求仕之心,孟浩然就曾出鹿门山求举荐。但张志和不同,他3岁读书,6岁有写文,24岁就平步青云,享受着正三品的待遇。此后因为母亲和妻子的离世,他便在27岁左右隐居了。《渔歌子》全词虽通俗易懂,却雅致得不带一丝俗气,正是因为张志和早就心如止水。

其次,张志和是一个挺有名气的道学家。张志和写过一部三万字的《玄真子》,在这部典籍中他探讨了虚无与真实、抽象和具体的涵义。而在《渔歌子》中,这种玄学观点其实是得到了集中体现的,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蓑衣老人,其实就是张志和心中得道高人的形象。

再次,张志和是一个不错的画家。从《渔歌子》景物笔力来看,大笔处有西塞山、桃花流水,细笔处有鳜鱼肥、青箬笠和绿蓑衣。从颜色渲染来看,青山白鸟、红花、绿水、青笠、绿衣,好一幅五彩泼墨,这样的景致没若干年的学画功底如何渲染。

隐士之风、道学之气、画家之笔,再加上文人的专业,才成就了张志和这篇千古绝唱,这也正是它难以超越的原因。表演界有一句话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于诗词又何尝不是如此。张志和这首词大家如今还会背吗?欢迎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读张志和《渔歌子》
每日一诗104唐·张志和《渔歌子》
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何称为千古风流句?
唐代诗人写的一首词,苏轼多次模仿均不及,短短27个字无人超越
张志和《渔歌子》解读
初学填词(十三):渔歌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