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茶诗80首,论品茶意境,莫过于“人间有味是清欢”

茶起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中国茶文化。茶与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可大俗,可大雅,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实用功能与文化功能兼备,横扫饮食圈与文化圈。

茶与诗,恰如灯下故人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是领略饮茶情趣之意。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始于魏晋、倡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宋。

唐代开始出现不少茶诗,许多大诗人如唐代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都曾为茶倾情高吟。浙江新昌一带曾被誉为“唐诗之路”,在那里只要元稹、白居易的新诗一写出,就有人转抄纸上,拿到集市上去换新茶。以茶换诗,以诗的茶。茶与诗“联姻”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景观。

宋代以后,有关茶的诗大量出现,晏殊、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辛弃疾等都留下了不少锦章妙句和逸闻趣事。茶与诗,恰如灯下故人,茶给诗人清思助兴,诗人也给茶传神写照。

品茶意境,莫过于人间有味是清欢

众多的诗词中,最能表达品茶时意境的,在我看来,当是苏轼的这首: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宋·苏轼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用白话来说:在细雨斜风天气微寒下,初晴的沙滩笼着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很是妩媚。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渐流渐远茫茫一片。午间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着山间新冒出芽的蓼菜春蒿以及竹间的春笋等新鲜的野菜,正是春日好时光,人间真正有味道的正是这种清淡的欢愉。

创作背景

这首纪游词,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在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当时苏轼仕途失意,但他并没有像很多身遭贬谪的官员那样伤春悲秋,眼中看到的尽是萧条之景,他活在当下,纵情山水,从春日时光中品出清欢,实在有趣。“人间有味是清欢”,既是一个吃货的最高境界,也似乎一个有趣灵魂的写照。

苏东坡一生“历典八州”,历经艰难,若说起人生多艰,他怕是最有资格,但即使在多次贬谪,壮志难酬之下,依然有一个有趣的灵魂:进则能廉洁自律,知足常乐;退则能不忘忧国,与民同乐。徐州太守时,黄河缺堤,他身先士卒与民共战抗洪涛;任杭州太守时,带领民众疏通西湖,筑堤防洪;晚年贬谪荒蛮澹州时,仍将先进耕作技术与文化传播给黎族同胞,以造福于民为乐。无论是做官做事,还是吟诗作文,他都留给我们“心灵的快乐”,这种心灵的愉悦,是其人生有追求、生活有情趣、心灵有归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清欢。

​苏轼与茶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誉为宋代大文豪。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美食、品茶有较深研究,所以苏轼更是一位地道的美食家、茶学家。

苏轼嗜茶如命,对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皆有研究,茶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据说流传下来的茶诗就有80首,代表作有:《月兔茶》《行香子》《寄周安孺茶》《汲江煎茶》《试院煎茶》《西江月》《水调歌头》《浣溪沙》《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等。

结语

我们喝茶,比较年轻时大约是品不出这种清欢的,当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当经历过人生的起落,仍能品味人间烟火的美好,当可以“拿得起放得下”,当只是静下心来饮茶,才能真正体味这种清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最美最有意境的六首茶诗,第一首就跪了
重读经典 苏轼与他的“人间清欢”
【南雅课堂•苏轼专题】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东坡茶,禅心以一贯之
读苏轼38: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生的终极境界是什么?苏轼《浣溪沙》词中的一句话,道出了奥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