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作曲(散曲写作)

闲话作曲

/陈久麟

宅家闲得慌,闲来生事,聊把众人感陌生的“元曲”话题重新捡来胡诌一番,就当是“闲话”吧。

所言“作曲”,系袭明王骥德所谓,实为作词,乃指“度曲”,即根据元曲牌填写散曲,而非音乐创作上的“谱曲”。专业人士分得很细,说“赋诗、填词、度曲、作联”,其实,也就是习惯而已。

认真地说,“度曲”与“谱曲”还真有那么一点关系,区别在于,“谱曲”是先有词,再依“词的声律”配上谐和的旋律;而“度曲”则是先有曲调(旋律),再按旋律内在的规律配上曲词。二者皆存在词曲如何完美结合的问题,不管是“倚声填词”,还是“依词谱曲”。

当然,我们现在“填词”也好、“度曲”也罢,都已经失去了原有音乐的旋律依据,已经只是一种纯文学的创作活动,或流于文字游戏的一种文学样式。

诗词教育家余元钱先生在讲授《元散曲》课堂上曾这么说过:“如今赋诗者十之七八,填词者十之一二,而度曲者则寥寥无几。”的确,当代人一般对“散曲”了解不多(甚或还有些偏见与误导),曲之作品亦不如诗词作品流传之广(个别如《天净沙》句“小桥流水人家”者例外),加之曲之格式变化莫测不易把握等原因,致使人们对度曲热情自然降低。



半个世纪前,因为爱好,我带着民国版线装本刘铁冷《作诗百法》、《千家诗图注》、龙榆生编《唐宋名家词选》、刘逸生著《唐诗小札》,以及《毛主席诗词笺释》(文革中福建师院中文系编)、《革命烈士诗抄》等诗词书籍,响应伟大号召上山下乡干革命。从那时起,便与臭气相投者开始了依样画葫芦式的诗词涂鸦,当时的环境心境,也只能写些见不得阳光的多愁善感无病呻吟之抽屉文学,不过,那时的涂鸦始终没有涉及“散曲”,直接原因就是对元曲了解太少,感觉神秘。

我们家几代教书,小时就粗略翻过家中藏书,对诗词格律并不陌生。而长辈却绝少提及元曲,可能多少受点“诗庄、词媚、曲俗”影响,这里的俗,常被人们误解成“低俗”。红楼梦中黛玉叱责宝玉:“好好儿的,把这些淫词艳曲弄了来。”所指正是元曲。旧时读书人家多不提倡家中年轻人太早涉猎这些“淫词艳曲”,也确实有一些比较露骨描写男女情爱的曲词,流行于坊间曲坛。不过瑕不掩瑜,元曲的艺术成就早被世人公认而与唐诗宋词鼎足而三。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中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跟余老师学习“作曲”后,才对元曲有个大致的了解。

余老师是“老北大”,学养深厚知识渊博,尤其精通格律诗词,其作品享誉海内外。虽如此,他却虚怀若谷。上散曲第一课,他就坦而告之:“于曲,我没有太多研究,创作也不多,今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教学相长。”话虽这么说,其实并不然。余老师对散曲还是颇有研究,光教材的编写他就查阅了大量资料花了不少心血,对曲的四要素以及宫调、曲牌等,他归纳分析了多家观点,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今把个人跟余老师学习元曲的点滴体会,归纳整理,来个“温故知新”。

一、曲之分类。简单说,就是两大类,一是“散曲”;一是戏曲,也称“剧曲”。一般文人及后人(包括现在)所度之曲皆为“散曲”。当然“散曲”还有分类:小令、套数。小令再分:幺篇、重头、带过。这些,如果用歌曲打比方,就像是单段体、多段体、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组歌,等等不同结构不同篇幅的曲目格式。


二、曲四要素。余老师所言曲的四要素是:押韵、平仄、对仗、衬字。

1、押韵。元曲韵与唐宋诗词韵差别甚大,这应该与汉语言被外族使用中语音发生的变化有关。曲押“中原音韵”,由“平水”106部归并成19个韵部,只有舒声(平声、上声、去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的),而没有促声(入声,韵尾以塞音结尾的)。曲韵没有入声,这对如今没有入声概念的广大北方人来说,应该是件欢天喜地的事,然对已经熟练掌握“平水韵”的人来说,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曲韵只有“平(包括阴平、阳平)、上、去”之分。“平水韵”中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中有的归“平声”,有的变“上声”,有的成“去声”,似乎无规律可寻,与现代汉语拼音也毫无关系。

举些例子:

阴平:白、毒、伏、合。   

阳平:昔、逼、副、惑。

上声:福、拍、捉、忽。    

去声:一、鸭、辱、押。

不管从古音还是今音看,上列的读音似乎都不合规。但若是度曲,你就必须得按这规矩来,不仅仅是押韵得这样来,句中平仄也要按这样来。更古怪的是,个别古汉语及现代汉语都发平声的字,而在曲韵中却是去声字,比如“逻”字。因此,新手使用曲韵时,必须特别小心谨慎,最好多查韵书多读原作,比较着使用。相信大家在查、用“中原音韵”实践中,会有新发现新收获。

2、平仄。曲之平仄与诗词比较,其特殊性八个字:“平分阴阳、仄分上去”,即:平声要区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区分上声、去声。尤其是“仄分上去”有时是很强调的,作曲时应牢牢记住,时时提高警惕,不小心就会出律。有个学习上的误区,以为曲韵从四声变三声该是更容易把握,殊不知曲的平仄要求比诗词更为严格。如:“古道西风瘦马”(仄仄平平去上),“夕阳西下”(中平平去)。这里曲谱分明标着“上去”的地方,都是不可含糊的。

元曲“平分阴阳,仄分上去”在实际演唱中关系到行腔吐字,这在地方戏曲创作中一样得到高度重视。即便现代歌曲创作也一样讲究词曲结合,只不过是要求作曲的去根据词的声调谱曲,如果违背规律,则称为“倒字”,倒字一多,一不好唱,二吐字不清。

3、对仗。曲中对仗没有格律诗那么严格,更加灵活多变,如同现代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对偶”。比如,字数上有一字对、二字对、多字对等;句式上有一句对、两句对、连珠对、隔句对等。对仗格律上,也没有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从这两个对仗例子中可以看出,曲的对仗在平仄、词类等方面,都比较宽松。换句话说,曲之对仗与词的对仗更接近,更相似。

4、衬字。衬字好比现代歌词中的衬词,如“跑马(溜溜的)山上”、“呼儿嗨唷”、“呀儿伊呀嘿”之类,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曲谱中固定的衬字“也么哥”“一半儿”当属此类,比较好识别。这一类衬字,虽无意义,却有助语气的作用,找一些例句读起来就有感觉,若唱起来应该更有感觉。

元曲中另一部分衬字,是作者为补充语意而临时自由添加的,并非没有字面意义,如“ (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括号中的衬字就有意思。而且,这样的临时添加是没有字数限定的,少则一二个字,多则十来个甚至几十个字。如果不把这些添加字标出来,叫人如何去识别这衬字,真是“恼煞人也么哥!”

有人以为有了衬字,可以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比如二字句,加上五六字,成一散文句。我读曲作发现,正格中的字才是中心语,把所有衬字去除,曲作的意思还基本完整,句式也基本不变。只不过多了衬字,曲作的内容得到拓展、深化、丰富,而更加生动。然我们的习作者,往往会去破坏原曲谱句式结构,加衬字后虽然意思尚能明白,而去衬字后,完全就两回事了。衬字有规律,规律在于它们位于中心词语的边缘,如果多读曲作品,应该会很容易找出衬字的。

余老师说“衬字”是格律的一大解放,的确如此。衬字不受字数、平仄约束,作者可以根据表达需要临时发挥酣畅淋漓,从艺术角度看,倒像是小脚女人解脱了裹脚布,凸显天然本色的艺术魅力。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元曲允许临时添加衬字,成了实际上的“自由体”诗,其“曲谱”仿若形同虚设,让后来人度曲似乎无所适从。君不见,如今格律软件林林总总,可以检测诗词格律,却没有一款可以检验“曲谱”对错,盖因这“衬字”困扰矣!

曲在艺术上的突破,衬字也算是“帮凶”之一,至少在形式上突破了“词”的藩篱。然也因这突破,增加了变数,增加了难度,让人自然而然远离曲的写作。


三、曲牌。鉴赏元曲,首先接触的是曲的标题,如:“[越调]天净沙·秋思”,越调即“宫调”,天净沙即“曲牌”,秋思即“曲题”。宋词,只有词牌和词题,而元曲,多了宫调。

余老师教材曰:曲调的名称叫“曲牌”。曲调所规定的字数、韵脚、句式、平仄等叫“曲谱”。曲牌不难理解,它和词牌一样,包含着体裁格式的信息。

跟填词一样,作曲者按前人创造的格式“曲谱”去填充曲词,这在老到的编剧高手是轻车熟路的事。我插队时被抽调公社文艺宣传队,亲眼所见一个县闽剧团编剧(当时下放公社劳动),把一篇课文改编成一个闽剧小戏。他是一个相当有经验的古装戏编剧,把几个人物列出,根据情节安排曲牌(跟北曲相似,有山坡羊、一枝花等曲牌),然后填词,驾轻就熟一晚上完成任务。当然,如果是新手,依词牌、曲牌填词,那是得费一番周折的。

散曲曲牌(曲谱)究竟有多少,没有查到一个准确的说法,据说《北曲新谱》收入382个,而《元曲鉴赏辞典》附录曲谱共327个。网上能搜索到的曲谱,差不多就这些,常见的仅几十个而已。

曲牌与词牌一样,有时一个曲谱有几个变格,或有几个不同称呼,用时需要鉴别。

说个题外话,据说词牌总量达到一千有余。清康熙年间由陈廷敬、王奕清等编的《钦定词谱》,以万树《词律》为基础,纠正错漏,并予以增订,录826个词牌,共2306体。但《白香词谱》仅收一百种,龙榆生编《唐宋词格律》仅收150余调。常用的,大概也就是这些。


四、宫调。余老师教材曰:宫调就是乐律,是乐调的总称。这令许多初学者会感到一头雾水,由于宫调与音乐知识有关,缺少相关音乐理论知识,去理解宫调的确有点困难。从整个元曲教学内容看,宫调应是教材的难点。今试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诠释一下“宫调”。

1、音名与唱名。西洋音乐以“CDEFGAB”为七个基本乐音命名,即“音名”,对应的唱名是“ 1do、2re、3mi、4fa、5so、6la、7si”(简谱)。这七个音在钢琴上是七个白键,加上五个黑键即为十二个半音(固定音高),五个黑键用升(#)降(b)号表示:如“bB、bA、bE、#F、#C”等。

我国古代的音名,同样有十二个,称“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黄钟对应C,大吕是#C,太簇是D(余类推)。其中排在单数位置六个音称为“六律”,排在双数位置六个音称为“六吕”。律吕名称相当于西洋音乐十二个半音的音名。

2、调式与音阶。简单地说,乐音按一定音程关系组合,即为调式,调式不同则主音不同,构成的音阶也不同。如西洋常用的音阶有“大、小”两个调式,大调式以“1”为主音,其色彩具有明亮、阳光、雄壮等特征。小调式以“6”为主音,其色彩则相反,相对柔和、暗淡、委婉。

中国汉民族音乐为“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用简谱表示为“12356”五个音,汉民族传统音乐比较少用“4”和“7”,古代称之“变徵、变宫”,也叫“偏音”。因此古人有“乐律有十二(绝对音高)、乐音有七声(相对音高)”的说法。

中国的“五声”构成的调式音阶常用的主要四个(其中角调式只存在极个别的民歌中),这四个是“宫、商、徵、羽”。以宫为例,宫调式,宫(do)为主音,其调式音阶为“12356”;以徵为例,徵调式,徵(so)为主音,其调式音阶为“56123”。这两个音阶主和弦均为大三和弦,与西洋大调式相似,其调式风格特征亦相似。举例,《卖报歌》是特征明显的宫调式,整首没有“4、7”,旋律明朗阳光乐观。《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徵调式,曲风也是昂扬向上的。

至于商调式和羽调式(主音“2re”和“6la”),其构成主和弦为小三和弦,与西洋小调式类似,例子也很多,如《绣金匾》《康定情歌》等,思念抒情哀怨是其调式特点(中国哀乐用的就是商调式)。

3、调式与调性。调性,就是简谱上标的“1=G”之类的,确定这首曲子的音高。按《元曲鉴赏辞典》说法:“凡以宫为主音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音的调式称为'调’,统称'宫调’。”那么,理论上十二律(固定音)乘音阶七个音,可得八十四个宫调(包含12宫、74调)。实践中并没有这么多,因受乐器演奏、声乐演唱、欣赏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实际使用的宫调,北曲只用六宫十一调,其中最常用的不过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元曲鉴赏词典》多列三个调,即:小石调、般涉调、商角调。)

现在可以明白,“宫调”其实包含了音乐的“调性”和“调式”,规定了主音的音高。如“黄钟宫”,宫,就是宫调式,黄钟,就是主音音高,即1(宫)=C(黄钟)。同理,“南吕羽”,就是6(羽)=A(南吕)。余可类推。如果套上《卖报歌》,1=F,其为宫调式,即“仲吕宫”。《绣金匾》,2=C,其为商调式,即“黄钟商”。

如果都这样标明,基本上一目了然。可这只是古名,而实际上传统惯用的却是俗名。比如“中吕宫”(俗名),古名“夹钟宫”(1=bE)。再比如“大石调”(俗名),古名“黄钟商”(歌曲《绣金匾》就是“大石调”)。俗名,应该是当时曲作家约定俗成的“圈内昵称”,它不像古名那样有规律容易理解,这就人为地制造了元曲的神秘感。

不管神秘与否,上述知识对于大多度曲者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只不过了解点宫调的知识,不至于对宫调称谓莫名其妙。

元代剧曲和散曲,都跟音乐(演奏、演唱)脱离不了干系,毫无疑问,元代的曲作者应该都精通宫调音乐,才能炉火纯青度曲。对当下习曲者来说,不管是读曲还是作曲,宫调都已不再重要,曲谱与范曲才更重要。

王骥德《曲律》曰:“古乐先有诗而后有律,而今乐则先有律而后有词,故各曲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仄,各宫各调,部署甚严,不得陵越,正所谓声止一均,他宫不与者也。”话是这么说,可今虽律(曲谱)在,而声(音乐)已失,今人度曲,也只能根据曲谱来照猫画虎如法炮制罢了。


五、曲之雅俗。被人称为“通俗文学”的元曲,无论从题材、内容、人物方面,还是从风格流派、语言特色方面,都是有雅有俗,雅俗兼备的,而不仅仅只是通俗。然而,元曲之所以能区别于唐诗宋词,能独立于汉语言文学之林,其主要应该归功于“俗”的特征。

元代曲学家周德清曾指出,元曲“俗语、谑语、市语皆可”。而诗词一般不可以。《元曲鉴赏词典》也说散曲近似唐诗、宋词,但口语化比较明显。

余老师认为:曲之造语在于当行本色。又曰:曲语较通俗,以本色、别致、尖新为贵,且常用口语、俗语,以及带所谓“蛤蜊风味”。何谓“本色”?意为本来之色,自然之态。何谓“蛤蜊风味”?乃指元曲的特殊风趣,即嘲讽、戏谑、正言若反、狂歌当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等风味和意趣。(《未名论丛》上册)。

确实,元曲的“蛤蜊味”、“蒜酪味”是语言的俚俗本色,有着浓郁的民间风味,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常常给读者带来畅快淋漓的审美愉悦,还常常因其入木三分的生动刻画令人拍案叫绝。

曲之雅,与词相似,不必举例。以下举两支流传甚广、造诣颇高的曲之俗的例子,让我们领略一下元曲的蛤蜊味语言风格。

[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元代:佚名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关汉卿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趜、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曲,的确与诗与词有不同之处,有不可替代之处。曲既可典雅端庄,又可辛辣俚俗;既可表达委婉缠绵之意,又可宣泄讥刺鞭笞之情;既可古曲新韵,又可古韵新曲。特别是多曲组成的套数,可以较完整地表述复杂的情感片断、故事情节,更是诗词所无法比拟的。

龙榆生认为,填词选调须声意相谐,节拍相应,才能准确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才能达到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

他虽然说的是词的“选调(选词牌)”方法,笔者以为一样适用于选择曲牌。至于有人在选调上可以举出不一样的例子,或反其调而用,或不谙此道之作,都可另当别论,不可视为正宗。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对诸宫调音乐所表现的声情风格特点的表述,可供度曲时参考,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


最后,戏度一曲作结。

【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说曲

/老九

        春山庄若诗,春水媚如词。野花好比曲支支,本色随兴至。    (过)柳枝,鹊枝,道尽风骚事。俗言俚语展才辞,蛤蜊风横恣。笑骂噫嘻,讥嘲非是,辛酸泪满纸。大师,妙思,天下奇文字。

(注:蛤蜊风,指“蛤蜊风致”,即用俚俗老辣、诙谐戏谑的语言入曲,后人用来指代散曲风格。)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曲创制杂谈
【第七讲】散 曲 小令
唐诗、宋词、元曲10大巅峰之作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欣赏常识
元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