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只有做困难的事情,才能学好中医
之前有一个民间中医爱好者批评我,认为我把中医说得那么难学,没有给中医学子更多的信心。
那位民间中医爱好者觉得,中医是很好学的——生活处处是中医,周围事物样样都是中药,我们又都是中国人,怎么可能学不好中医呢?
我当时直接没搭理他。
我心想,你是一个民间中医爱好者,你觉得很好学是正常的。
因为你只需要看几本梁冬徐文兵曲黎敏的书,看几集养生堂健康之路,就可以认为自己已经学过中医了。
而我宁愿我的读者里面的中医学子,看了我的文章早日破除“中医很好学”的幻想,多投入一点时间在中医的学习和背诵上面。
也不要整天写“轻轻松松学中医”       “xx天带你中医速成”这样的中医爽文去误人子弟。
很简单,我就是中医学子,我自己就在传说中最好的中医药大学呆了五年。
即便自己很菜,但是加了将近一千个北中医的学生微信好友,日常和各个班级各个成绩段的学生都有交流,家传的拜师的自学的各种各样的学生都见过。
中医好不好学,如果是大佬,可能可以说几句“很好学”
可如果换作是普通学子,真不是那么简单。
我在和不少宣称“中医很好学”的民间中医爱好者交流后,忍不住和同学吐槽
“我原先以为这些都是大佬,自学成才”
“现在才发现,原来他们只是达到了中医药进校园小学或者初中的知识普及水平,就认为自己已经超越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了。”
“中医学子普缺信,民间爱好者普却信。”
“中医学子普遍缺乏信心,可能一方面是动不动被外界舆论环境打压,搞得自己都怀疑是不是学院派就等于没医术;
另一方面是把自己的要求定的太高,要的是一个人就当成一家医院,而且是一家治疗有效率70%以上的医院。其实这个治疗有效率,很多专家以及顶级医院都达不到。”
所以我一直不写什么中医学子很牛逼的案例,一方面是自己觉得这样的例子多的是人去写,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更关注广大的,没有拜师没有家传没有背景的中医学子要怎么发展的问题。
我自己就是“三无中医学子”,天天写那些和普通学生没什么关系的校内顶尖大佬,有什么意思吗?
我写普通中医学子的迷茫,是为了寻找新路,而不是为了让大家打满鸡血继续日复一日;
甚至有的时候,我说话还显得比较扎心,不愿意配合那些人一起演戏。
毕竟有些幻梦,还是早点醒过来比较好。
韶华易逝啊。

(一)容易的事

我一直强调,如果一个中医学子,整天感动于自己做了一些简单的,容易的事,大概率是很难成为好中医的。

因为这样下去自己的水平,不可能比民间中医爱好者高多少。

这些容易的事包括什么呢?

整天跑去听讲座。

整天去跟诊。

整天去各种中医学习群聊如何学好中医。

我为什么说这些事情是容易的事情?

因为这些事情,都是看起来像是学习,但是其实很容易学不到什么东西的事情。

因为都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学习效果考核。

整体是让人比较轻松,不需要怎么主动思考的。

1,讲座与观点

比如说跑去听讲座,很多时候听完了觉得很有感触,很有启发。

但是缺乏成体系的知识梳理,讲座真的是讲了就过去了。

换句话说,其实你去线下听讲座,跟在B站刷了某节网课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比较大的区别是,网课是系统的成体系的,讲座是孤立的不成体系的。

我非常欣赏那些上B站大学的同学。这些同学是真正在认真学习的。

而对于那些整天宣传自己听了多少多少场讲座的,则抱保留态度。

讲座的形式,注定了是观点为主的。

你可能能通过讲座接触到很前沿的观点,但是你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那些观点无疑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

就像很多民间中医爱好者,特别喜欢聊各种高大上的问题

动不动就聊什么

“真正的中医都会xxx” 

“xx汤中的xx药材原来被误解了几千年!”

“治疗xx病最重要的是疏通经络!经络就是最好的药”

“秒杀西药!伤寒论的这个方子,用好了治疗xx病立竿见影!”

诸如此类的,显得很有价值甚至很有深度的话题和观点。

但是呢,我每次终结和这群人的清谈,都是用最简单的两句话。

“既然大家都信奉不看广告看疗效,请问你治过几个这种病的病人?”

“既然你那么推崇经方,请问你伤寒论的条文背了多少条,要不先把治喘相关的条文背来看看?”

这也是我一直批判的,中医学子最忌讳的就是整天沉迷各种空泛的概念聚众自嗨。

几个人凑在一起指点江山,觉得中医界这个是水货,那个是傻逼,哪个人在沽名钓誉,哪个人在故弄玄虚。

讲得唾沫横飞不亦乐乎,自己却连中药的功效都没背熟,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都还没看完。

2,跟诊与练习

为什么说整天去跟诊也是容易的事情?

因为你虽然可能得早起,可能得做几个小时的地铁。

感觉很辛苦。

但是这些是每个打工人,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而很多人去跟诊,无非是站在旁边玩手机,或者“看电影”。

老师开的方子又看不懂,老师的手法也看不出什么门道。

反正就呆着呗。

无非是换了个地方发呆或者玩手机。

甚至还有一种倾向,特别喜欢找名气大的老师去跟诊,哪怕人挤人,根本啥都看不见。

回来跟别人宣传,我跟了xxx的诊!

我经常调侃,老哥, 你去跟他的诊没有用。

你得去找他合影,最起码得找他签名,让他给你写几句话签个字,这样以后你需要他的名头的时候才拿得出证据。

有时都忍不住在想,那些被安排了很大名气的导师的学生,其实从学东西的角度,是不是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每次去找老师,前面都一堆的博士生硕士生,甚至还有社会上的徒弟。

你一个本科生,搞不好老师对你都没什么印象。

而你要提问,前面乌泱泱一大批人,老师又忙的飞起。

估计是得不到很好的解答的。

有位瘦瘦小小的学妹整天跑去跟一个名老中医的推拿诊。

我后来了解到,那位学妹对于推拿并不感兴趣,甚至自己可能也没怎么上过手。

只是因为老师的名气大+可能是学校安排的,就老老实实去跟诊。

我当时就想,这位名老中医的推拿诊,要是我之前知道了,估计我去跟,还是能从老师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但要是我经络腧穴啥的没记住,人体解剖学也没怎么学好,对于人体各条肌肉走向不是很清楚,推拿学的疾病诊断,辨证论治等没学会,其实去跟诊能学到的东西是不是也是有限的?

即便自己赶鸭子上架,多去按几个病人,是不是也是低水平的重复?

搞不好按到最后,也就是按摩店大叔的水平?


(二)困难的事情

1,先问自己完成多少分内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情,而且是坚持做,做好了,才有可能学好中医。

比如最多人知道也最多人做不到的,背书。

看书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我也看了几十本中医课外书,理论涉猎了一大堆,和谁都能扯几句

但是照样是菜的不行。

很简单,我该背的都没背完。

老老实实承认,我的中药学主要是背《中药快快记》背过去的

我的方剂学是靠着刷题库混过去的。

我的伤寒金匮靠的是老师捞让我及格的。

甚至我的中医内科学也是靠着重点才过的。

所以我在很多要求背诵的内容上面,是背的很少,很不扎实的。

我一直觉得,以绝大多数中医学子的努力程度之低,还不用谈什么资质。

因为连学校要求背诵的必背内容,很多人都没背完。

反倒是天天去聊什么“中医看资质”“中医吃天赋”“院校里面没有真中医”

逗呢。

你要是说,真的做到了所有老师让你背的,你都背完了;

所有学校安排你做的,你都符合要求的做完了;

然后觉得你的水平依然菜的要死,这时候你就有资格去找老师以及大佬询问如何进一步学好中医。

而绝大多数同学,我是真的觉得,自己的分内事都做的那么差,就不要聊什么行业问题,zhidu问题了。

我原先不写公众号的时候,基本从来不和别人聊“如何学好中医”这样的话题,因为我根本连学都没怎么学。

口嗨谁都会,但是真的摸一下良心,我只知道怎么样学不好中医。

最起码每天不好好听课和背书,只顾着刷中医公众号,去各种中医群看别人口嗨是肯定学不好的。

2,捷径往往是最大的歧路

写公众号以后,因为自己的定位是关注普通中医学子的发展,于是开始认真思考起中医学子的歧路是什么,正途是什么。

想了挺久,和不少真的有水平的前辈和优秀同学交流

得出的答案是

歧路,就是贪捷径,走轻松的路,走那些看似很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路。

正途,就是不怕苦,不怕难,踏踏实实听课,背书,找人练手,读经典拜名师,多临床。

我个人觉得,中医学子相比民间中医最大的优势在于基础扎实。

有些民间中医确实很猛,学一两个月就敢给人看病,还不断拿人练手。

于是就看不起那些学了好几年还不敢看病的中医学子。

而中医学子在大学呆了好几年,其实无论怎么样,对比起民间中医,也都是算得上见多识广的。

但见多识广并不等于优势。

真正的优势应该是,理论扎实,知识体系全面。

这就要求你不能只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谈,是真的要沉下心来背一些东西,梳理好知识体系的。

尤其是背下来这一点。

六神磊磊有一篇文章,叫《人生有一种牛逼,叫我能背下来》

知道一样东西,和你能背下来一个东西,是两种天差地别的境界。

这个世界,总是“背得下来”的人,碾压“有点印象”的人

在真正的考验面前,能背下来就是满分,有点印象只能得零分。

六神说,他有一次和史航录节目,史航突然讲了一段《雪山飞狐》的冷门情节,六神完全记不清了,瞠目结舌答不出,众目睽睽之下,顿时面如死灰,发誓回家之后一定要多啃几遍《雪山飞狐》。

而中医学子就更不用说了,同样是背经络巡行,能把每条经络巡行所过部位一字不落背下来的人,必然是吊打那些只能说“从头走足”“从胸走手”的家伙的。

一个在说“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另一个只能说大概是头面这个位置,这个位置,以及这个位置的,你说如果你是老师和患者,你选哪个?

某位方剂老师说他见一个西医主任医师,那位西医说自己很喜欢中医,方剂老师也懒得和他废话,上来就提问了十几首方歌。

结果这个西医哈哈大笑,汤头歌诀我倒背如流,和这个方剂老师相互竞赛,一口气连背几十首,背到最后两人抚掌而笑,顿时大生惺惺相惜之感。

我也曾听说某位伤寒论方向的导师最喜欢直接提问想考他研究生的学生伤寒论条文,还专挑那些又长又不一定在课本上的,尤其是各种加减。

能背出来就加分,背不出来就扣分。

谁都会说自己推崇经方,善用经方,你倒是把条文先背来看看。

背书是很磨人的。

3,有家传不代表一定是大佬

我认识很多自称有家传的人,水平其实也不咋地。

原因很简单,有家传,从小就看家人出诊

但是没有从小就背啊!

基础不见得一定比其他人好。

甚至因为家人给了不少的经验,搞得对基础反而更不在乎。

很多时候四大经典背的一塌糊涂,虽然有一些方面显得优于普通同学,但在一些大佬看来,这样的人还是很难说一定会成为优秀中医的。

甚至有老哥调侃,你有没有想过,人家的老爸老妈,也是自己学出来的呢?

人家可以说自己父母是中医,有家传,有父母站在背过的书之上得到的眼界,但是你自己没背过,告诉你你也不一定会用啊。

所以我对于有家传的同学确实会高看一眼,但也不会像很多人一样,一听到家传就觉得人家一定是大佬。

是不是大佬,还是得看个人的。

有些“三无中医学子”,总是抱怨自己没有家传,起点比别人落后很多了,感觉这辈子都追不上了等等等等。

我之前可能还安慰几句,现在基本懒得安慰。

这摆明就是在给自己不想学找借口嘛!

人家的家传从哪里来的?

第一代的医术从哪里来的?

你没有来自家里的可供继承,可是学校里面有那么多资源,你用了吗?

甚至不少家传大佬自己也在外面拜师,你去了吗?

很多人喜欢口嗨“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认为家传的人只需要懂几句话就能明白真正的中医是什么样子,而没有家传的没有拜师的就一辈子都在“万卷书”里面打转。

我当时听到一个名家的吐槽,这种话一听就是没怎么读过书的人说的。

你要真的读了万卷书,你就是能给人真传的人了!

4,从三无学子到真大佬

我个人在北中医认识了将近一千个学生,最钦佩的不是什么学长,也不是什么老师,而是一位17级的同学。

这位同学我在《学习中医的福报》里面也讲过他的故事。

他为人低调,非常谦虚踏实,我原先刚认识的时候也没觉得他相当大佬。

直到有一天,他在洗漱间洗衣服。

我和同学在高谈阔论。

他在那里边洗衣服边背伤寒论条文,从第一条开始背。

说句实话,我和我的朋友水平都有限,都不知道他有没有背漏。

但是就看他几十分钟里面一直流利的一口气背下来。

他刚背的时候,洗漱间人声鼎沸,大家口嗨得很开心。

等到他背到5分钟左右,大家发现他居然还在背,就个个不说话了。

等他背到10分钟左右,长出一口气,啊,终于背完了。

全洗漱间六七个老哥都在给他鼓掌。

真的服气的。

哪怕是中医学渣,也知道这样的人物,是值得多一些钦佩的。

我当时立马跑去找他加好友,这样的大佬,一定得认识一下。

这位老哥刚进北中医时同样是三无中医学子。

但是他自己努力背经典,学得很扎实,就在遇名师的时候和名师有话聊,经得住名师的考验。

校内的几个大佬,他基本都认识,都能向那些大佬学到很多东西。

归根到底,他们都是同路的人。

而其他很多背书没背好的,遇到那几个大佬,基本就只能“大佬大佬”“牛逼牛逼”,当人家的小迷弟迷妹了。

甚至我在《闲聊与真传》中,也写到,我这种学渣遇到民间中医,基本只有听的份,全程在听故事会;

而这个同学去了,就能和民间中医聊得有来有回,就是真的在交流医术,而不是全程听民间中医在讲。

哪怕我们两位同样诚心想去找民间中医拜师,肯定也是这位同学更能够得到民间中医前辈的青睐。

5,好高骛远,最为致命

我经常吐槽那些到处找人问“如何学好中医”的学弟学妹,你们从一进校开始,老师就在告诉你们,“学经典,拜明师,多临床”

你在基础知识都没掌握的情况下,就算真的遇到了明师,真的给你临床的机会,你也还是通不过那些考验的啊!

比如去跟诊,难得老师有心教你了,问你,我开的是什么方子?

你看了半天,把自己会的那几首方歌颠来倒去的背了一遍又一遍,发现还是看不出来。

老师恨铁不成钢:血府逐瘀汤原方你都看不出来,跟什么诊!回去背书!

你跟着大佬去做医疗志愿服务了,从最容易上手的推拿开始。

大佬让你帮忙先放松一下患者的颈肩部肌肉,先按压风池风府,你想了半天,风池怎么找来着?风府是在哪来着?

你说玩个鬼。

更不用说如果你去做志愿服务是手诊的,连那些线代表着什么意思,手部的分区对应哪些脏腑都记不清,人家满脸期待的看着你,指望你看出一些什么毛病,你看了半天人家的手,最后憋出一句,您是不是熬夜啊?

你说那些人会怎么看你?

还临什么床,赶快回去把书背完再说!

很多北中医的学弟学妹经常说一句很好玩的,我很聪明,就是不爱背书。

我当时不禁想起那个经典的善意谎言

“你家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够努力,所以成绩不理想。”

有一个大佬曾说过,记忆力也是天赋的一种,聪明人背书普遍比普通人背得快。

甚至他们是记忆力极强,都不需要有“背书”这个动作,而是看了,理解了,就记住了。

而很多人是,看了,觉得自己懂了,过一阵子就忘了。

如果明知道自己记忆力不够强,还不愿意去提升记忆的效率,加大对记忆的投入

到最后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总结

今天文章絮絮叨叨的又是6000字,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

“让你爽的都不会让你变强,让你变强的总是会有点苦。”

很多老哥老姐天天去听讲座,去跟诊,其实也都是在逃避罢了。

逃避自己来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逃避自己来进行关键知识点的背诵。

而给人真正带来差距的,真正建立起知识壁垒的,必然是那些需要时间,需要用心,需要记忆的东西的。

你要靠这个东西吃饭,就必然是在这个上面战胜了足够多的人,让别人没有那么容易抢饭吃。

我经常和迷茫中的学弟学妹说,你们如果担心以后吃不上中医这碗饭,你就去看那些真的吃不上这碗饭的人整天都在干什么。

只关注短平快的东西,注定了一辈子都只能是看客,是爱好者。

而真正的专业者,必然是用足够多的记忆量和深度的内容,把自己和业余人士之间建立起足够的知识壁垒的。

你看文章看视频学到的东西,别人也能看到学到。

但是你背下来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能背下来。

背下来的东西,才是你的。

别人讲的,你只是有点印象的话,那些就永远不是你的。

祝愿我们都能背下足够多该背的东西,给自己构建起足够深的知识护城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老中医家传百年秘方—【卤药秘方】
【民间秘方】老中医奉献家传秘方:治脱肛、肛门湿疹、肛门尖锐湿疣
四回龙尾幼儿保健师曾素群学子的信
民间中医手抄本家传成方
行医是一件好事!家传四代的民间中医,4种口诀如何治疗骨折?
余氏中医第四代家传系列讲座《中医原理》第14集 中医的五行B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