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扶阳中土论·胃气系列12】治未病的关键按钮在哪里?

编 者
EDITOR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祸乱已经形成,才去治理,这就像渴了才想到去挖井,战斗已经开始了才想到去铸造兵器一样,为时已晚。《黄帝内经》通过这样的比喻来告诉人们治未病的重要性。

在古人看来,能达到治未病水平的人就可以称之为上工、圣人了,所以经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又言“上工治未病”。


医家、商家

雾里看花



近几年来,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兴起,治未病的概念也进入了大众视野,众多商家试图通过治未病的概念去撬动自己的商业项目,但最终发现,概念很美好,操作不容易,成功率不高,其因何在?

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一些大健康产业项目的操盘手自身便是中医学的门外汉,更谈不上对治未病的理论体系有深入的研究。一个没有科学理论支撑的项目,剩下就仅是一堆冷冰冰的产品,一堆没有温度的产品又怎能赢得市场的空间?

虽然很多人对此急躁难安,试图寻找治未病的理论抓手,但很多人在寻找的过程中却陷入了盲人摸象、不得其法的窘境。

不但是商家们困惑于治未病的概念,一家医家们也轻易不敢碰“未病”,因为未病即指在病未发之先,很多症型、症状无法确诊,所以不敢轻易判断,不敢轻易用药。

那么如何解开这一难题?应众多读者之邀,中医火神派第五代传人董学军老师通过本文帮您点开治未病的关键按钮。


治未病的逻辑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道,“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上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在《难经》中亦有此类论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通过两位大医在肝病传变和治疗论述我们看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过程是有规律的,治未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深究病之来路和去路,从病之源头去治理,阻断病邪的发展通路,就像见到肝之病状后,要知道其病的发展方向是传之于脾,所以此时不是去治肝病,而是先实脾气,别让脾气受肝之邪所侵犯,这样才可以阻断病势的蔓延,而这样的医生可以称之为上工,但是中工则不然,见到肝病,不晓相传之理,所以不知实脾,只知道在肝上做文章,最后发现永远也跟不上病的发展节奏。

同时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是,为什么两位大医都将肝病传变指向了脾?其实不仅仅是肝病指向脾,五脏六腑之病都得指向脾,因为脾胃是人身的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属土,土生万物,如果脾胃之气,即胃气衰弱,则气血生化不足,五脏六腑得不到充分的气血的滋养和生化,则众病皆起。所以,不仅仅是见到肝病要去实脾、强胃气,见到肺病也要去实脾、强胃气,见到肾病也要去实脾、强胃气……

在处方用药上,因脾胃在中焦,因此“实脾”的处方当以温中温阳为主,中焦得温,胃气一旺,气血即旺,气机调达,水升火降,阴阳平衡,众病皆退。

尤其在未病阶段,患者的正气还没有被病邪耗散过多,此时温中温阳,更易扶阳,阳气旺、胃气旺,人的免疫系统就强盛,身体就可以启动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说到底,医生不过是身体的助手,真正治好病的,不是医生,是身体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懂得帮助身体扶阳气、强胃气的,谓之上工;追着病跑的,只能称之为中工,甚至是下工了。


治未病的关键按钮是

胃气



《金匮要略》中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五脏元真”即指五脏的气血,“五脏元真通畅”即指气血周流通畅,而气血的化生之源在脾胃,脾胃之气即名胃气,胃气旺盛,五脏元真才可通畅,于是“人即安和”。

由此可见,治未病的抓手在中焦,关键按钮是“胃气”!



END

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涉及到的医学理、法、方、药,作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扶阳中土论·理法篇】疾病是怎样形成的?
徐汝奇老师;脉与气的思考(六) 云海邹羿
【国医】经典背诵班《金匮要略》第三天
中医畅谈|中医“治未病”理论溯源及其运用
11
刮痧理论——治肝实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