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连载:梅兰芳的艺术和情感(11)

4.古装新戏

  其实,梅兰芳在创编新戏的第一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古装新戏的尝试。这类新戏既能完成他创新的梦想,又比较容易解决内容和形式的矛盾。也就是说,戏,虽然是新的,但终究还是京剧,仍然以唱为主,而不像时装新戏那样,话多唱少。

  《嫦娥奔月》:

  这部戏对于梅兰芳来说,非常有意义,因为它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次以古装排演新戏;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

  戏的内容编好后,梅兰芳就忙着为嫦娥设计装束了。因为以前没有人演过嫦娥,因而没有可以模仿的对象,一切都得从头摸索。服装当然是最重要的,除了服装,发型也不容忽视。嫦娥梳什么发型,穿什么服装,佩什么饰物,起初在他们脑子里一片空白。据说,齐如山提议将嫦娥的扮相设计为古装。

    那么,又是怎样的古装呢?梅兰芳认为,应该从画里去找材料。他认为“观众理想中的嫦娥,一定是个很美丽的仙女……对她的扮相,如果在奔入月宫以后还是用老戏里的服装,处理得不太合适的话,观众看了仿佛不够他们理想中的美丽,他们都会感到你扮的不像嫦娥。”

  根据他的提议,大家或借或买了一批古画,按照古画中仕女装束,梅兰芳为嫦娥设计了古装扮相。扮相分服装和头面两部分。服装方面,梅兰芳起初按仕女图画请裁缝定做了一套短衣长裙,一改老戏里长衣短裙装扮。然而,裙子因为长而不得系到了胸前,这样又使他的两只膀子无法抬起,更不能自如地做舞蹈动作。

  首次试验宣告失败后,梅兰芳和智囊们不得不重新设计,将两只袖子做成“斜角形”,就是肥袖窄肩。这次试穿,获得成功,既不影响美观也不妨碍动作。至于水袖,梅兰芳仍按照老戏的习惯使用长水袖,而摒弃了画里仕女都着短水袖的装束。头面方面,梅兰芳的妻子王明华帮了大忙。

  因为是首次排演古装戏,梅兰芳不免万分谨慎。在正式上演之前,他在冯耿光的家里举行过一次试演。冯宅位于煤渣胡同,是一座四合院。他将三间客厅打通,布置成一个小型戏馆,戏台是用两张大八仙桌拼成,紧靠最里的一堵墙,看客有齐如山、李释戡、吴震修、舒石父、许伯明等人,他们都坐在靠门处。为达到逼真效果,开演时,屋里所有的灯都关闭,只留靠小戏台的一盏小灯,很符合“台上要亮,池座要暗”的现代化灯光设备。

  演出开始,梅兰芳面对的并非普通观众,他的表演不是供他们欣赏的而是给他们挑剔的,因为舞蹈动作多是与齐如山共同研究的,所以,齐如山负责他的舞蹈,舒石父则手拿一把别针,随时上台纠正他服装尺寸,吴震修则就行头的颜色侃侃而谈,他认为只有素花或浅淡的颜色才合嫦娥性格,而不能用色太深,更不能在上面绣花。

  为了《嫦娥奔月》,梅兰芳前后忙了一个多月。又经过了一次彩排,梅兰芳这才下了正式上演的决心。1915年10月31日,《嫦娥奔月》在吉祥戏园上演,梅兰芳饰嫦娥,李寿山饰后羿,俞振庭饰吴刚,四个仙姑由路三宝、朱桂芳、姚玉芙、王丽卿扮演,李敬山饰兔儿爷,谢宝云饰王母。

  《嫦娥奔月》是梅兰芳的首出古装新戏,在这出戏里,他首次使用了“追光”,表明此时他已不满足一般照明,而试图假以灯光作为突出人物、烘托气氛的手段。

  服装的新、化妆的新、灯光的新,使得这出戏一露面,立即就引来一片叫好声,认为该戏一改传统是个创举。

  这年下半年,美国有一个教师团体来华访问。由美国人在华北创办的几所学校的俱乐部委员会为欢迎这个教师团,决定换一种欢迎方式,由传统的###节目而改为举办一次中国京剧晚会。时任交通部路政司司长的刘竹君力荐梅兰芳出演,他认为梅兰芳虽然年纪尚轻,刚刚20岁,但是表演艺术却不同凡响,前途大有可为。于是,在外交部的安排下,梅兰芳应邀在当时的外交部宴会厅为美国客人演出了他的新编歌舞剧《嫦娥奔月》,受到在座的约三百多名美国教师的热烈赞赏,他们一致认为梅兰芳的表演细腻动人,表达了中国古典戏剧的优点。

  这大概是中国京剧演员最早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京剧。从此,每当有外宾来访,在招待宴会或晚会上,梅兰芳的京剧表演成为保留节目。据说,以后来华访问的外国人到北京有两样必看,一是长城,一是梅剧。

  《黛玉葬花》:

  如果说《嫦娥奔月》开辟了古装新戏道路的话,那么,紧接下来的另一出古装戏《黛玉葬花》则开辟了红楼戏的道路。

  古装戏的题材来源比时装戏困难得多,时装戏的故事尽可以在报纸、杂志上找寻,现实中每天听到的,看到的故事也有不少,而古装戏的故事就只能在旧小说里找寻了,流传下来并保存完好的旧小说自然是不多的,而且也不是每篇旧小说都能改编成戏。既要选择那些适宜编排上演的,也要考虑到该小说是否影响深远,甚至家喻户晓,人所皆知,只有根据大家熟知的故事改编成的戏才会拥有广大观众,但如果大家照此选择,势必会造成“撞车”和雷同。正是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当有人向梅兰芳提议排演几出红楼戏时,梅兰芳立即就有了决定。

    《红楼梦》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但在梅兰芳、欧阳予倩之前,无人敢问津。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观众熟知林黛玉和贾宝玉,脑子里也都有其鲜明的印象,而演员的扮相、表演如果不符合他们心中的理想模式时,自然无法认可。之前也有票友尝试过,但都很失败。因此,梅兰芳此次决定排演红楼戏,是冒着一定风险的。

  创作前,梅兰芳不仅请人为他详细讲解《红楼梦》,熟读《葬花词》,还多次和擅长文学的朋友共同探讨林黛玉的性格。意外的是,从一位熟悉戏剧掌故的朋友那里,他在《菊部群英》这本书里发现祖父梅巧玲也曾演过红楼戏,饰史湘云。但《菊部群英》只记载了清同、光年间名角演唱过的剧目,却没有该剧目的情节内容,更没有剧本。

  梅兰芳翻遍祖父遗留下来的几箱子戏本子,都没能找到。所以,他无法得知祖父演的到底是红楼梦里的哪一部分。据梅兰芳的一位姓傅的朋友推断,梅巧玲演的红楼戏可能是荆石山民做的“红楼梦散套”里的一出,所谓“散套”就是将红楼梦里的每一个故事单独谱成散出,当中并无联系。

  梅兰芳起初决定排一出连台整本的红楼梦,而不是“散套”里的某一出,但在着手编写剧本时,发现他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一是演员难以分配,二是红楼梦本身的故事偏重家常琐事、儿女私情,人物不够复杂,情节不够曲折,戏剧性不强,编成的戏显得不温不火。于是,梅兰芳改变计划,决定还是单排一出小戏。挑来选去,他看中了“黛玉葬花”。

  这出戏由齐如山写提纲,李释戡编唱词,广东名士罗瘿公参与策划。

  《黛玉葬花》在《嫦娥奔月》上演两个月后,于1916年1 月14日在吉祥戏院与观众见面。李释戡在编剧时有意选用《红楼梦》的原文,并把《葬花词》与《红楼梦曲子》结合,编成台词。梅兰芳在表演上特别注重面部表情,尽量将黛玉凄凉身世与诗人感情通过眉宇表达出来,而他的唱念做无一不将一个借落花自叹自怜的小女子的孤苦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他饰林黛玉不仅仅停留在表现林黛玉的弱不禁风和多愁善感,而是重点刻画了林黛玉和没落封建大家庭格格不入的孤傲倔强性格。在这出戏里饰演紫鹃的姚玉芙曾这样说过:“兰芳演戏时,让观众能看出黛玉心里有团火在燃烧,可是火苗被压抑着冒不出来。”所以,他所塑造的林黛玉形象不仅做到了形似更做到了神似。在戏曲舞台上,梅兰芳可以说是第一个成功地创造了淡雅又满含哀怨的林黛玉形象。

  在《嫦娥奔月》里,梅兰芳首次使用了“追光”;在《黛玉葬花》里,他更是将电光、布景、道具融合在了一起,为本身比较温的戏增色不少,加上其他演员的配合,使这出戏一露面就受到观众的狂热欢迎,尤其得到诗人和画家的盛赞。他们评价道:“这是一出很冷的戏,可是梅兰芳就从‘冷’字上下工夫,使观众受到感动,让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在舞台上体现出来,收到了适度的效果。”

  《千金一笑》:

  在梅兰芳编排《黛玉葬花》时,无意中听说,在上海,也有一位排红楼戏的,而且也在排《黛玉葬花》。打听后,他知道那人是欧阳予倩。原先演话剧的欧阳予倩后来改学京剧,一度和梅兰芳齐名,有“南欧北梅”之誉。

  当时,一南一北,两大名旦,对排红楼戏,十分有趣,旁人看了,还以为他们在比赛呢。之后,欧阳予倩又连续排演了8部红楼戏,有《晴雯补裘》《鸳鸯剪发》《馒头庵》《黛玉焚稿》《摔玉请罪》《鸳鸯剑》《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宝蟾送酒》。梅兰芳却只在《黛玉葬花》后,排演了两出红楼戏,一是《千金一笑》,另外一出是在集中排演新戏的第二阶段中演出的《俊袭人》。

  《千金一笑》的故事发生在端午节,显然,这出戏是一出应节戏。它从起意到完成剧本只用了十几天,仍是一出集体创作的古装新戏。全剧只有三个演员:晴雯(梅兰芳饰)、贾宝玉(姜妙香饰)、袭人(姚玉芙饰);情节也很简单,大意是宝玉在端午节那天陪祖母和母亲“开筵赏午”后回自己房中,叫晴雯为他换衣服,晴雯不小心将宝玉的一把扇子碰掉,宝玉便说了她几句,她回顶了几句,两人拌起口角来。这时,袭人进房见状在一旁也讥讽了晴雯几句,晴雯气恼万分。当晚,宝玉在外喝酒回来后与晴雯说笑,又提及扇子。为讨晴雯开心,宝玉拿出几把扇子任凭晴雯撕烂,连袭人手中的一把扇子也被宝玉夺过来交晴雯撕了。

    与《黛玉葬花》充盈着浓重的悲剧成分不同的是,《千金一笑》的结尾略带喜剧色彩,这也是梅兰芳执意要排演这出戏的原因之一——他试图借这出戏尝试喜剧的表演。

  端午节过后三四天,《千金一笑》正式在吉祥戏园上演,叫座不很理想。梅兰芳解释是这出戏是“应节小戏,大家限于时间,匆促赶编完成”。所以,梅兰芳的所有古装戏中,《千金一笑》这出戏,演的次数最少。不过,这出戏里最重要的道具——扇子——却引出了一桩小故事。

  《千金一笑》剧本编好后,梅兰芳忙着排身段,念台词,直到正式演出前一天,他才突然想起戏里最重要的道具,那把扇子还没有准备好呢,他忙着翻箱倒柜,终于找出一把两面空白的扇子。他把扇子放在书桌上准备次日带去戏馆。书桌上的文房四宝提醒了他,他一时兴起,操笔在扇面上画了一朵牡丹。有画就要有字相配,这时正巧姚玉芙也在,梅兰芳便把写字的任务交给了他。姚玉芙便在反面题了五句诗。字画都有了,最后需要题款了,大家说:“这出戏一共只有三个人,现在晴雯、袭人都留下了作品,这款就该宝玉来题了。”正说着,姜妙香踱了进来,一听要落款,他便笑着一挥而就。这件道具经过剧中三个人物的共同努力制作成功了。

  正式上演《千金一笑》时,这把扇子起了作用。可按照剧情,扇子最后是要被晴雯撕了的。戏唱完后,梅兰芳想着要捡回那把被撕坏的扇子准备带回去留作纪念,可遍地寻不得,朋友许伯明在一旁还故作疑惑地说:“真奇怪了,一把破扇子谁会来偷呢?这又不是什么古董。”既然找不到了,梅兰芳也就算了。之后再唱《千金一笑》,用来被撕的扇子只是普通的白扇子了。

  不曾想,过了几天,许伯明拿着一个卷来找梅兰芳,神秘地问:“你猜这是什么东西?”见是一卷子,梅兰芳不假思索道:“这是一卷古画吧。”许伯明道:“对了,这古画在中国是找不出对儿的。”梅兰芳大为不解,问:“真有这样稀奇的古物吗?究竟是谁画的?”许伯明道:“这里面有三个人的作品,是红楼梦上的‘晴雯’画的,‘袭人’写的,还请‘宝玉’题的款呢?你想世界上会有第二件吗?”一听这话,梅兰芳已明白了七分,抢过来打开一看,果然就是那把破扇子。不过,许伯明已经将扇子拆了,裱成了一个手卷。手卷上除了梅、姚、姜的笔迹外,还多了许多人题好的诗文。

  原来那日演出结束,许伯明一声不响地将破扇子藏在怀里。他以为一把破扇子不会有人再要了,谁想梅兰芳却提出要带回去留念,他想和梅兰芳开个玩笑,故意“假惺惺”地说谁也不会“偷”这破扇子的。其实“偷”扇子的正是他自己。见梅兰芳笑弯了腰,他更是得意地说:“你看我裱得多好,题的多满,再过多少年,不就是古董了吗?”


感谢大家对宋韵京剧的支持和厚爱

为与大家保持长期交流,防止失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根据《红楼梦》编写的京剧有哪些?
32梅兰芳先生《晴雯撕扇》《千金一笑》剧照集锦
京剧《黛玉葬花》评析
【连载】张豂子:我所知道的梅兰芳先生(7)
在古典戏曲迈向现代之际的梅兰芳
梅兰芳遗物纪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