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前沿】萧淑贞:生活:振兴乡村深层的内生动力

乡村对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何理解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从自己的生活小事出发,从点点滴滴中为乡土重建贡献一份力量?对读者而言,本文也许不无启发意义。感谢作者萧淑贞老师赐稿!

                    

 

2017年可以称得上生态乡村建设的元年。


不单是因为“十八大”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响应;也不是因为“十九大”将振兴乡村作为国家战略,乡村一时成为引人注目的热点,而是因为乡村建设得到了社会的热烈响应,涌现出一股新的民间力量,带着生态的思想和理念投入到乡村建设中。一百多年来,我们熟悉了解的多是知识分子和政府在不同的时期不断推动乡村建设,近年来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市民来到乡村生活。比之于政府推动和知识分子的社会改造,这股力量也许代表更加持久、深刻的内在力量,因此将2017年称为生态乡村建设的元年。

 

一、在乡村寻找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在工业化带来的综合问题面前,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成为乡村建设的新动力,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新村民成为了乡村的新主人、新主体。这一股新兴的社会力量并不仅仅只是身份、态度的不同,而是决定了这股力量的性质具有一种内在的主体性,不是外在的客体。与知识分子不同的是,在他们身上,人们看到的不是义无反顾悲壮的激情、理想、牺牲的高尚,也不是政府推动容易出现的强势、隔膜,他们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乡村的空间自然融合,从容、轻松地来到乡村生活。对于大家不断纠结讨论的乡村建设的主体性问题,四川明月村新村民的回答轻描淡写“我到乡村就是来生活的,我自己的生活好了,乡村自然就建设好了”。出于社会改造的理想,往往觉得农村需要什么,农民需要什么,不一定是农村自己真的需要,而是我们自己理解的“他们需要”,“他们应该需要”。如果说来自政府和知识分子的力量都是外部的推动力量,追求美好的生活可否被视为一种内生的动力?一种经原本外在的力量转化而来的内生动力;数亿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能否成为这一波乡村建设运动成功的保证?虽然生活听起来没有改造社会的理想那么高尚。


蒲团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面临多重问题的时候,被遗忘多年的乡村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知识分子不断呼吁乡村复兴,市民中则出现了乡村旅游和乡居的热潮。文化意义上的乡村复兴是一种徒然无力的怀旧、乌托邦式的幻想还是基于理性思考的客观认知?在应对现代性问题层面,如何重新思考定义乡村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认为,有一件事需要清醒,乡村的吸引力是什么?乡村的吸引力不是生产,是生活,乡村的生活方式是乡村生命力的所在。


因为食品安全和空气污染,我们常常见到一类市民群体来到近郊自己种粮种菜,由被动消费变为主动地参与到生态生产的实践中,也有人渐渐看透了所谓的学历精英竞争背后的焦虑或成功背后的无意义,认识到正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的隔膜疏离让人们渐渐失去了幸福的感觉,“一种极为物质理性和短视的人生观主导的城市文化正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思想和情感上越来越麻木,越来越因为身心的分离而陷于种种疾病困扰”。那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空间还能够重新找到这些联系?有一群人找到了乡村,祖先在几千年前为我们创造的一群人的聚居地。


因此,这个新村民群体呈现出以下特征:他们是在精神和心灵上都有需求的自觉、觉悟的人群;他们在乡村找寻、获得了当今城市现代生活中缺失的部分,不同于资本追求快速套现的资源掠夺,他们带着尊重、欣赏与乡村良性互动,代表一股善意的建设性的力量;他们多半喜爱传统文化,携带了乡村文化链条上的能够激活乡村、为乡村注入生机活力的技能;他们自带城乡间的联系,能够促进城乡结合、互通有无的资源流动;最后也最重要的一点,他们自己成为乡村的一员,生活在村里;他们不是“他们”,而是“我们”。


因此,在他们身上集合了传统和现代、城市和乡村的要素和文化融合,结合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优势和联系,在两种文明的交融中,正在尝试创造一种新文明形态下的新生活。这种生态的新生活,生活简朴,却精神充实,集成了既平民又贵族的生活方式,是乡村激活、创新的源泉和力量——形成一种新的生活的方式,本身成为改变乡村的动力,同时也是被工业化破坏之后的社会重新建构社会的努力。小到社区、村庄,大到民族、国家,如果缺乏一群人在一起和谐共处的文化和生活经验,就没有可能建设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样的生活选择本质上是一种自觉的自救:“当人们不再迷信城市所谓优良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当越来越多在城市里受过理性启蒙的知识青年和中年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更为合乎人性之需求及尊严的生活的向往,回到因为中国历史上种种运动和分隔城乡的政策陷于经济及文化上的双重贫困的乡村当中去施展自己的创造力,去办学校,去发展有机农业,去创造富有文化和艺术水准,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环境和社区,让科学和艺术为富有精神性的传统文化注入活力和生机,让每一个偏远的角落都因为其独特的美和更大范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也让不堪人口和环境之重负的城市得以缓解压力,并效仿乡村去重建自己的生态,这将使中国社会迎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和兴盛,也将使中国的文化真正向整个世界呈现出自己的独特价值,并有力地推动这个世界的持久和平和繁荣。的确,当下的中国社会需要,也正在迎来一大波新的上山下乡运动。只是这一次,它将不是因为某种片面的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自上而下的专断决策,而是出于人心的觉醒以及广大受过良好教育,而又未丧失对于真正合乎人性之生活方式的觉知和想象的人们奋起自救的努力”。


生态文明本质上也是平民化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和世界一定是人人参与、人人贡献的平民运动,同时又对个体的精神发展和修养高度有着较高的要求。生态文明需要的知识类型不是强势的资本和权力主导的为大工业服务的知识和价值体系,而是惠及大多数人的多元、包容、互助的知识体系。而民众创新生活方式、向生态文明转化的身体力行的生活和践行,会在深层次更加根本地促进社会的知识更新和转型,产生新的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的知识。国际生态村运动在青年当中很有吸引力和影响力,表面看貌似是一群人离群索居、寻找远离尘世的桃花源,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省思:世界七十亿人口如何才能和平融洽、不破坏生态地共同安居在地球上。生态家园可以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环境,解放原有的固执的、人们视为当然的思考和生活模式,从重视生态环境、友善农法、蔬食低碳的生活观、身心灵的喜悦与自由、互助合作,迈向自给自足的永续可能性,这是对于“我们这一代最光明的愿景”的描绘。在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中,民众的觉醒和社区的参与会将人人参与、人人贡献的平民性、在地化和普及性都将得到可能前所未有的彰显。

    

二、生活方式可以改变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


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间,多是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一种文明形态对应一种生活方式,农耕文明的生活条件不太便利,但人们勤俭、节约,少数贵族的艺术审美、精神生活达到过很高的水准;工业文明的生活舒适、便利,但不生态,消耗、奢侈、炫富、浪费;我们期待的生态文明的生活一定是吸取了二者之长的兼容并包,既要兼顾舒适、便利,还要有艺术、精神意义上的自由的内在品质。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多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在这个日渐扁平、平民化的时代,可否由普通民众改变思想观念,自发、自觉地行动去推动改进生活方式,进而倒逼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游购娱能否成为推动历史变革的力量?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回到乡村生活的人群能够成为建设乡村的直接力量,远离乡村的人们的生活也并未远离乡村,我们可以在衣食住行上主动向生态的生活方式转变,——转变生活方式也会有助于乡村振兴:


1、纺织品:化纤→棉、麻、丝、布鞋、绣花鞋;

2.农业生产:化肥、农药→天然、有机肥料;

3.食品安全: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和手工酿造:酒、面粉、豆腐、酱油、醋、茶叶等;

4.日化洗涤:化学品→环保酵素;

5.护肤品:化学品→植物萃取纯露、酵素;

6.日常器物:工业化产品→手工制品:“七艺”陶艺、泥艺、木艺、竹艺、铁艺、蚕艺;

7.居所:水泥钢筋→适合当地的环保的乡居、山居、民宿;

8.教育:从注重知识、技能的教育→修德开慧的生命教育和灵性教育,注重开展乡土教育、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农耕体验营,让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变成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9.精神需求:禅修、冥想,促进精神成长,“以道家思想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全球性的生态村运动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通过消费者的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如果大家都使用、购买这些生态产品,就有人为我们生产,它们就会回来,就能留住那些手工技艺。如果很多家庭都去做酵素,不仅会减少对于土壤和水的污染,从花草中提取的护肤品不仅纯天然,对皮肤没有伤害,还可以带动乡村的种植和小加工业。人们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改变,起码可以改变轻工业的产业结构和跨国公司的垄断,这是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可以预见到的趋势。


化学和工业产品的生产对应大规模的工业化,生态产品的生产则与手工业具有天然的联系,而手工业天然地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具有包容、共享、共生的生态特征,不是大工业所向披靡的靠规模称霸的垄断独大。工业和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城乡收入分配的差距能否弥平?西方手工的大牌奢侈品能够卖到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一件,乡村的手工制品为什么就不能呢?


振兴乡村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市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要素流动和利益的重新分配,改变农产品处于市场价值链条末端的被动局面,让乡村拥有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自主权,与城市的关系变成各取所需的平等、交换、良性的互助、互动,才能够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而改变生活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人人行动,就可以创造新文明。



鸣谢生活在北京昌平辛庄的金振豹博士的微信文章《中国需要再来一波上山下乡运动(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
积极倡导和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生态振兴、社会振兴更是乡贤文化的振兴
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转型”
美丽庭院展现乡村生态文化
建设农村要有的三个“美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