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绅士风度不是西方专利,中国也流行过,但被人嘲笑得没了|文史宴

文/陈利根

绅士风度本来是中国也是很流行的,后来为什么不流行了?因为秦制制造了大量费拉,而费拉不能理解绅士风度,只会嘲笑,久而久之就给笑没了。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说到绅士风度,人们总会先想到西方的男人,尤其是英国男人所崇尚的优雅风范。

今天,笔者不说绅士风度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诸如温文尔雅、女士优先,等等。这些,电影中影星的表演既直观,又好看,但不稀奇。

咱们聊聊在政治斗争中,在残酷的战争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绅士风度。我以为,这种绅士风度,更优雅,更难得。正是由于这种难得的绅士风度,使得战争少了一份残忍,多了一丝温情,这对人类的文明终究是一份难得的贡献。

当年英国的光荣革命,被推翻的国王詹姆斯二世仓皇出逃,途中却被抓获。当时,新执政的威廉亲王如何处置他的政敌?

按说,处死詹姆斯二世,或者把他投入监狱,那是消除后患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这样,那就不“绅士”了,威廉选择放他逃亡。据说,为了照顾詹姆斯二世的面子,威廉故意把他囚禁在海边的城堡,并在城堡边上留下一条船,让他顺利乘船逃往法国。

这个,可以说绅士到极致了。

尽管第二年詹姆斯二世带领法国军队卷土重来,并给威廉制造了很大的麻烦,但似乎没有人否认威廉的宽容或嘲笑他迂腐。

如果不是对手的绅士风度

傲慢的詹姆斯二世将沦为阶下囚

再举一个例子,主角不但绅士,还自带喜感。

12世纪时,英格兰诺曼王朝的国王亨利一世驾崩,他的外甥斯蒂芬和女儿玛蒂尔达理论上都可以继承王位,不过,斯蒂芬捷足先登,抢得了王位。

玛蒂尔达的儿子,亨利一世的外孙亨利二世长大后很不服气。年少气盛的亨利拼凑了一支雇佣军,领兵登陆英格兰,前来争夺王位。可是应了一句老话: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据说,仗还没打,军粮不够了。这毛小子居然跟他的敌人求救:我没吃的了,借点呗。

斯蒂芬也不含糊,慷慨解囊,解了亨利的燃眉之急。从兵法上来说,围困断粮的饥饿之师,全歼敌人如探囊取物,但对斯蒂芬来说,这很不绅士。

几年后,亨利二世成熟了,他准备充分,卷土重来。此时,斯蒂芬内政困顿,又遇上儿子夭亡,正焦头烂额,无力应付战争。不过,亨利二世没有痛打落水狗,他和斯蒂芬谈判的结果是:斯蒂芬继续做他的国王,亨利二世将是王位继承人。

有人把这些绅士的故事当作笑料。其实,在政治斗争和战争对决中,绅士风度可以避免你死我活的残忍和血腥。后来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日内瓦公约,等等,也是绅士精神的某种体现。

说到这里,各位看官,别以为绅士精神只是西方的专利。其实,论绅士风度,中国在三千年前也很流行。

有句成语叫“退避三舍”,就是绅士风度的表现。

成语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落难的时候,在楚国受到了礼遇,楚王在宴会上问重耳:如果将来公子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会如何报答我呢?重耳答道:未来若不幸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我的部队“退避三舍”,以报大王的恩情。

后来,重耳回国即位,成了晋文公,晋楚两国真的爆发了战争。晋文公信守诺言,真的退避三舍。有人说,这是晋文公的骄兵之计,但客观上,晋文公确实表现了绅士风度。

晋文公退避三舍

同样是晋国,还有一件事,和英国光荣革命中善待落魄国王的情形很相似。

《左传》中记载,在鄢陵之战中,晋国将领韩厥击败郑国的国君郑伯,郑伯狼狈逃窜。韩厥手下军士说:赶紧追,郑伯的车夫已经慌了神,我们可以追上了。但韩厥却说:“不可以再辱国君。”遂下令停止追击。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绅士精神,和西周初年周公为贵族所制定的礼乐有很大的关系。周公强调“尊尊亲亲”,即尊重位尊的人,亲爱亲近的人。韩厥认为,即使是他国的国君,因为位尊,也“不可以再辱”。

前面我们提到,史蒂芬资助他的敌人亨利二世粮草,让他体面地退兵。春秋时期,也有类似帮助敌人退兵的情况。

据《左传》记载,晋楚争霸中,双方在“邲”这个地方交战,结果晋军大败。在溃逃中,晋军有战车陷在坑里动不了。楚军追上后,非但没有刀兵相向,反而教晋军如何把战车从坑里拉出来,让晋军继续逃跑。

这个案例至少说明,在春秋时期,不但上层将领拥有贵族气质,下层军士也同样具有绅士风度。

读了这些有趣的案例,我们就不难理解经常被嘲笑的宋襄公。

在宋楚的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指挥的“仁义之师”没有趁楚军渡河之机,也没有趁楚军阵脚未稳之时率先发动攻击,导致最后宋军大败,由此,宋襄公常被后人讥为迂腐。

其实,楚军在敌人严阵以待时“冒险”渡河,那是楚军将领知道宋襄公不会乘人之危“抢打”,双方在恪守贵族的礼仪方面,应该是有共识的。宋襄公的错误不在“仁义”,而在于对敌我双方实力的误判。

宋襄公指挥泓水之战

另外,宋襄公“不重伤(不攻击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抓捕头发花白的敌人)”的战争理念,已经和未来的文明接轨了。

那么,这种饱含贵族精神、饱含绅士风度的“春秋大义”,是什么时候开始褪色了呢?

春秋晚期,孔子已经感到“礼坏乐崩”,他认为,这种礼仪的缺失,也就是贵族精神和绅士风度的缺失,对天下、对苍生是不幸的。所以,他周游列国,为他的“礼治”和“德治”奔走呼号。

到了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初创了“秦制”,国家彻底背离了“礼治”和“德治”,走向了“法制”。尽管百姓不幸,但统治者尝到了甜头。

必须注意,商鞅的“法制”,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现代法制是让全社会受惠;而商鞅的“法制”是以严刑峻法控制社会,只让统治者受惠,甚至只让国君受惠。

不讲礼仪,那么,体现贵族精神的绅士风度必定荡然无存。

商鞅的所作所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公元前341年,商鞅领兵进攻魏国,魏公子卬带兵迎战。因为商鞅在入秦前曾在魏国谋求发展,和公子卬有些交情,商鞅就派人送信给公子卬,邀请公子卬到秦军营帐叙叙旧,并说订立盟约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却被商鞅埋伏的甲士抓获,商鞅趁机攻击毫无防备的魏军,大获全胜。

商鞅的做派和春秋时期的贵族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后,这种骗人的把戏被不断地复制。比如秦国的张仪向楚怀王许诺,以六百里地,换取楚国和齐国解除盟约。但事成以后,却抵赖说当时许诺的只是自己的六里封地。

后来,在《史记》记载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秦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的第一反应是:“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由此可见,随着贵族精神的荡然无存,秦国的信誉也失去了依托。

好在秦国不需要信誉,它有虎狼之师。结果是,战场上没有了绅士风度,战争立马变得特别的残忍与血腥。后来,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让这种残忍和血腥登峰造极。

再后来的两千多年,在皇权的重压下,内在贵族精神也好,外在的绅士风度也罢,离中国社会渐行渐远。

今天,我们百度一下“绅士风度”,条目的解释是:“绅士风度是西方国家公众,特别是英国男性公众所崇尚的基本礼仪规范。”

我想说的是,论绅士风度,中国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只是后来被统治者的贪婪和凶残扼杀了,被政客的计谋和诈术淹没了。

绅士风度,不仅是一种外在的优雅的表现,也是内心的一种良善的修为,关于这,本文就不展开讨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一场战争,略窥华夏的灿烂文明,祖先的绅士风度
英国绅士文化
培养贵族气质的八项修炼
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韩国变法与申不害“术治说”
一根木头,隐藏了大秦帝国的崛起之路,也决定了商鞅的生死之路
商鞅不姓商:你知道先秦时期人们的姓氏是如何形成的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