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本清源:历史武技中的单兵武器在战场上究竟是什么地位?(以三十年战争为例)
userphoto

2023.06.23 中国香港

关注

  这是本公众号第43篇原创群发文章。

  内容摘译自鱼鹰社《Men-at-Arms 457 Imperial Armie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1)Infantry and artillery》。

  这次不是摘译插画部分,而是摘译正文部分。主要是关于“散兵”的内容——也就是Pike(长枪手)和Shot(火枪手)之外的一些士兵资料。

   之所以着重挑选这一部分内容出来翻译,是因为有时候人们对Pike&Shot(长枪+火枪)的方阵战术有一些误解。比如,HEMA(欧洲历史武技)的单兵武器在战场上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因为长枪和远程武器主导了战场。双手长剑乃至巨剑,以及剑盾这些武装是鸡肋,由于成本等等原因竞争不过长枪,所以被历史淘汰的。除了误解一些冷兵器外,还有便是“精锐士兵”无用论。简而言之就是顺着之前的理论继续推演,既然只有长枪手是需要的,那手持“特殊”武器的散兵游勇当然也是昂贵的、不便指挥的、无性价比的了。

  最有名的理论就是:一把刀的价格可以做xx(这里随意填空)杆长枪,那与其给精锐战士(武士、骑士随意填空)配一把好刀,不如给杂兵(足轻、农民兵随意填空)配长枪,xx个杂兵一定可以戳死一个精锐战士。

  然而,实际情况是,HEMA所涉及到的许多冷兵器,尤其是单手武器一直延续到二战。至少在二战前,还有成建制的部队使用军刀以及骑枪这类“特殊”的武器。至于“散兵”这类战士存在于整个人类战争史一直到今天。

  下面就以欧洲战争转型期的三十年战争为例,解释这些散兵,以及他们的武器存在的意义。

书P11步兵章节

   ……

    长枪兵的武器依然被视作“战场之皇后”,然而在三十年战争中,火枪手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在战争前期,两者比例大致相同。到了战争后半段,这个比例变作了2:1,火枪手比例占优,到了战争末期,1641年,只有五分之一的帝国军队还装备有长枪。这些长枪手摆出厚重的阵型,专精近战;最开始火枪手被视为长枪手的辅助,到了三十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两者地位反过来了。

    帝国军队也有其他兵种组成的小分队:圆盾手(Rondartschieren)和长戟手也在长枪手身旁出现,火枪手部队也包括轻火枪手或者精确射手(Rohr und Schiilzen, or Jager)。圆盾手是头排步兵,穿有护甲配有防弹盾牌,接受冲击训练,以及近战训练。长戟手,因他们使用的长戟而得名,也许同样穿有部分护甲。轻火枪手从地区驻防部队招募,精确射手从猎人和护林人中招募;装备有轻火枪或者簧轮卡宾枪或者有膛线的火绳枪,他们要么与火枪手并肩作战要么作为单独的单位作战。与长戟手一道,他们为资深指挥官提供护卫工作。在常规帝国步兵团之外还有非常规的轻步兵单位,通常是从匈牙利法外之徒,克罗地亚人以及波兰人选调。波兰人来自哈布斯堡东部领土和波兰本土。这些部队装备有火枪,要么编成团,要么作为单独的“自由连队”,与常规部队有类似的组织架构。

书P18页“行伍”小节

   在16-17世纪的步兵中,长枪更有威望。成为长枪手要比成为火枪手更时兴,因为最强壮,收入最高的士兵就是长枪手——他们的称号“双薪者(Doppelsoldner)”反映了他们的地位。因为长枪手的收入是火枪手的两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护部队主干不受骑兵的袭扰。圆盾手和戟手通常是从长枪手中抽调出来的,但这些人往往比长枪手有更好的护甲。在方阵头列往往会布置剑盾手小分队,他们要保护长枪手和火枪手。长戟手用于支持圆盾手,他们也保护马车、军旗以及关键地点。

(方阵间隙是剑盾手、长戟兵发挥作用的好地方)

   火枪手采取厚实的阵型作战,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是如此。在17世纪早期,成建制的轻火绳枪兵便早已消失了,但在整场战争中,轻型火枪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军火库中,轻火枪保有很大库存,于是成为了城市民兵的重要武器,这些轻火绳枪很适合在城墙或者其他工事中发射。轻火枪兵和精确射手(猎兵)更灵活,射击更精确,所以在主阵外会布置这些散兵。这些非常规的步兵来自帝国东边的领土。主要是法外之徒(Hayduks)和克罗地亚人,他们被编入500-1000人的团队中,但相较于常规步兵而言,他们的管理更为宽松,他们的指挥官也没有常规指挥官的特权。与波兰步兵雇佣军团一道,法外之徒和克罗地亚轻步兵往往作为散兵作战或者支援轻骑兵。

总结

  三十年战争是冷兵器与盔甲逐渐退位的时代,也是“排队枪毙”的起点。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a)单兵武器与步兵方阵的关系,并非相互竞争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并不是长枪淘汰了冷兵器,而是不断发展的火器取代了包括长枪在内的冷兵器。

  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在三十年战争中,剑盾、格斗使用的长杆武器(长戟、两米左右的矛)、甚至双手剑依然保持着其地位。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这类兵器频频亮相,忠实地伴随着步兵军阵(比如达契亚人的反曲刀、中世纪骑士的斧锤、杜普勒武士的双手大剑、日本的野太刀)。而随着枪阵在三十年战争末期走向迟暮,这些武器也成为了“历史武技兵器”。此外,枪阵士兵也必定会佩戴单兵武器,以满足近战接敌的需要。

  无论是欧洲各国在组建方阵时,都没有放弃剑盾、双手剑和劈砍类的长杆武器,瑞士戟兵、德国双手剑士、西班牙剑盾手都是不可多得的精锐战士,在短兵相接时能发挥巨大作用。只不过随着火器威力的提升,步兵近身作战机会越来越少,“十八般兵器”才从欧洲军队中消失,不过到了那个时候,长枪也差不多也快失宠了。

  我不认为长枪可以取代以上列举的双手兵器。我倾向于认为,长枪与这些“散阵自斗”的兵器,好比老夫和老妻,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b)一些古代武器的消失,其实已“物尽其用”,并非其发展思路问题。

  有一些人喜欢从进化的角度去批判古兵器。比如,双手长剑在文艺复兴后消失了,侧剑在继续进化,那就是因为双手剑进化太“特异”,导致被历史淘汰。侧剑的道路是“正确的”。

  那我还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批驳这个说法,“物竞天择”,一个物种消失,往往有两种解释,一、物竞方面出了问题,也就是它自身演化的不成功,竞争不过其他物种,灭绝了。二、“天择”方面出了问题,这举个例子就很好理解了,恐龙灭绝并非其进化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是当时的哺乳动物比它进化得更适应环境。而是它挨了一颗陨石,要是没有环境的突变,它的地位是不会被哺乳类动物取代的。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种环境的偶然变化,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生物对环境的自发适应。

  放到兵器方面,一些武器,比如长剑和斧锤的消失,并非是因为它的演化路径出现了问题,而是战场环境出现了突变(不仅仅是火器革命,还有军队组建问题)。评论一个武器是不是“垃圾”,一定要看其应用的环境,不能开上帝视角,“两百年后这个武器没人用了,嗯,它是鸡肋”,然后找一堆毛病(价格贵啊,训练成本高啊)。那按照这个思路,今天我们的一些装备能继续演化到几百年后的凤毛麟角,那么军方应当不用这些“没有发展前途的装备”?

(其实一些冷兵器搭配一直用到了相当晚近的时候)

  历史上确有一些“垃圾武器”,然而这些垃圾可能刚一问世就被扫到了垃圾堆,记载少到都不会让键盘侠知道。今天我们熟知的主流历史武技装备,都不可能是“坏装备”。因为古人不是傻逼,要是没用的装备他们是不会花大量笔墨去写剑谱、历史记载,还浪费钢铁去打造这些一堆兵器留下文物给现代历史剑术爱好者去复刻。

  c)三十年战争的军事思想只是当时的最优解,而不是各个时代的唯一解。

    说完了兵器,在谈谈使用兵器的人。三十年战争的士兵纪律严明,整齐划一,这种纪律性一直延续到了后来的“排队枪毙”时代。

    有的人可能以此来否定中世纪的军队,认为封建时代的欧洲军队是一团散沙。但事实并非如此。

    无疑,战争是一直在进步。但这种进步体现在军事科技上,武器越来越精密,杀伤力越来越大等等;以及制胜的科学上,数学统计、管理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更多的运用到军事管理调度中。

   至于是排出密集整形作战,还是松散作战,只不过是依照环境而采取不同形式而已。近代之所以非常强调军人走正步,排密集阵型,是因为这样排队射击可以更好的发挥出火力,也就是火器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军制改革的影响,大部分军人之前都是平民出身,经过几周训练就上场做炮灰,不像中世纪的骑士老爷那样经受过优良的训练,因而强调列阵作战。

   也就是说,这些情况是欧洲各国进入帝国时代,讲究高动员率和高消耗率的争霸战争产生的结果。“利维坦”的诞生带来了军事的变革,这点毋庸置疑。但当时的一些概念只是特殊历史时代的产物,不能拿来否定之前的军事发明。

  进入20世纪情况又发生了改变,不仅排队枪毙过时了,就连大兵团作战也成为了历史。散兵小分队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比如今天的特种部队,就是用来反常规的。他们不遵循常规步兵单位“规范化”的战斗模式,其装备和指挥调度都是“私人化”和“个性化”的。他们就像中世纪的骑士,有着精良的武备和特立独行的作战方式。

   “散兵游勇”贯穿了整个人类战争史,其发展与常规步兵的作战方式演化互为表里。哪怕是在三十年战争,由于军事大变革,处于其发展低谷的散兵游勇,依然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痕迹。手持个性化武器——剑盾、双手巨剑、各类劈砍类长杆武器的“散兵”们就是这样的勇士。在后来的线列步兵时代,我们也可以看到行阵之外的“猎兵”,他们或手持精工制作的线膛枪,或使用无法在阵列中发挥威力的“抬枪”,将个性化的武备和自立作战的艺术发挥到极致。

   我觉得散兵的发展是有其季候的,当封建时代原始丰饶的时候,就会产生武德充沛的非正规战士,有点讲究“个人英雄主义”;当走入帝国时代瓜熟蒂落的时候,就会产生整齐划一的方阵,军队来源中也少了很多的“私兵”。当然,这都是相对的,哪怕是中世纪,也没有忽视战阵的发展,而利维坦的时代中,三十年战争以及后来的军事冲突中也有散兵的身影。

   本次摘译之所以选择长枪之外的“散兵”作为主角,也是想讨论下密集方阵之外的其余兵种的发展。这些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容易被人忽视;甚至有些人会产生欧洲军事是僵化的,缺乏应变的印象。而实际上,欧洲的军事,哪怕是在最讲究整齐划一的时代,也保有一定程度的活性。而单兵武器在主战场上,也依然能够发光发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戚家军对倭寇战损比1:100的秘密——鸳鸯阵!
古代方阵步兵的十八般兵器,为何到了近代,只剩下长矛和火绳枪?
开炮前要画十字?浅谈三十年战争时期欧洲军队的装备与体系
古兵器长枪的枪杆是用什么做的绝非“一根木头”,古人智慧精妙
技术决定战术,从白刃格斗到火力对抗
唐朝开发出神奇兵器,专克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宋朝不用被吊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