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一次,日本是怎样“给脸不要”的
userphoto

2023.06.27 中国香港

关注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1922年2月6日,一纸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海军条约在华盛顿被签订了。
当时世界上说了算的“五大国”——美、英、日、法、意,在华盛顿共同签约,规定五国主力舰的总吨位之比为5.25:5.25:3.15:1.75:1.75。
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这个被称为《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协议,往往是被一笔带过的。但如果放在近代国际史上看,这个协议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试图在战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大国间协议的模式限制主要军备,以维持一种“国际稳态”。
今天我们提到大国间的武器控制条约,往往想到的是导弹和核武器,而在百年以前,战列舰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导弹和核武器,大国是通过这种大杀器来实现彼此之间的制衡,和维护其势力范围的。
所以大国间造舰竞赛,往往就是彼此间矛盾激化、甚至走向战争的前奏。有观点就认为,一战开战前,就是因为德皇威廉二世为了谋求“阳光下的地盘”贸然宣布了德国的造舰计划,引发了英国的警惕,让这个海权霸主下定决心在德国海军羽翼成熟之前将其扼杀,从而导致了英德两国在一战中的火并。
英德“日德兰海战”
而一战的结果,是德国虽然有强大的工业能力,却最终被积累更为雄厚的英国所击败——这个挑战失败的教训,似乎是告诉各国发展海军要趁早。于是一战各个战胜国,在战争硝烟刚刚散尽之后,就开始了疯狂的海军军备竞赛。
其中调门拔的最高的,当属力量正在急速崛起的美国,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在参加完巴黎和会后,立刻高调宣布了美国的“伟大造舰”计划,宣誓美国将在未来五年内建造30艘以上的战列舰,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现,到1925年,美国将拥有超过50艘以上的战列舰,不仅在数量上超过原霸主英国,也将相当于日、法、意这三个列强的总和。
当然,这个计划遭遇了其他四国的联合反对。但这种抗议似乎是孱弱的。此时生产力已经起飞的美国,完全有能力立刻完成这个野心勃勃的海军扩军计划。
但试想一下,如果美国真的这样作。那么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将是余威尚在的大英帝国借助美国的“威胁”更方便的和法、日、意等国加强他们的盟约,维系它所主导的旧世界体系。
一通换算下来,美国其实是在用自己的军费帮英国人维持其旧霸主地位,正如威尔逊总统的国务卿兰辛所提醒的那样:美国在战后依然坚持这个计划,是不划算的。
另外,这个计划也遭遇了美国国内的一致反对,因为如此庞大的计划是要花大钱的。可美国老百姓并不好说话,不愿意为总统的庞大野心买单。威尔逊的造舰计划在国会屡遭否决。1920年的大选中,其所属的民主党更是遭遇惨败,共和党人哈定上台。
哈定这个人,从某些方面说,可能跟前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有点类似,私德有亏(哈定号称“偷情高手”,与朋友妻保持了长达15年的婚外情),但战略方向是对头的。他上台后果断结束了威尔逊操之过急的国际战略冒险,重拾美国赖以崛起的孤立主义政策。在这种风向下,“伟大造舰计划”当然也就一风吹了。
可是精明的美国人觉得,这个纸面上计划,和船台上的那些修了一半的船,不能白白浪费掉。于是就召集英日法意四国,开了这场“华盛顿海军会议”。
从会议最终达成的那个战列舰比例看,美国人在大国间完成制衡的目的,显然也达到了。5.25:5.25:3.15:1.75:1.75,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比例数,通过这个比例,美国巧妙地将自己的战列舰吨位维持在于旧霸主英国相同的量级,既避免了过分刺激英国,也防止了日、法、意三国因为美国军力的过度膨胀而强化与英国的旧盟约体系。可谓条约的最大赢家。
而这纸条约的第二赢家,其实是日本。以日本当时的国力,3.15这个比例本来明显是虚高了,一战前的日本,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本就是在勒紧裤腰带搞海军军备。
日俄战争打完以后,日本海军之中的两位“智将”:秋山真之与佐藤铁太郎、就立刻提出将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作为日本的假想敌,日本海军舰艇吨位至少保持在美国的七成,并称这是最低防卫水准。
日本海军发展理论的奠基人秋山真之
在一战前美国还没搞“伟大造舰”以前,这个目标,国小民穷的日本,饿两天独子还是勉强可以达到的,可是之后就不行了。威尔逊那个“五十艘战列舰”的口号几乎都日本人吓懵了。
美国人搞五十艘战列舰,那按秋山参谋的标准,日本就得有三十五艘啊。可是当时的日本海军还在为“八八舰队”而奋斗,既维持八艘战列舰和八艘略次一点的装甲巡洋舰。就算这个目标达成了,把装甲巡洋舰都当战列舰使,日本也只有十六艘主力舰而已,跟目标还差一半多呢!这怎么赶?
要知道,到1921年的时候,日本每年国家支出的26%都要被海军拿走造军舰了,真这样军备竞赛下去,不用美国人来打,日本自己就会被造船、养船耗死。
日本海军大将、后来成了甲级战犯的永夜修身就曾说,日本跟美国的造舰竞赛是“青蛙跟牛比大小”,美国这只壮牛还没发力呢,日本这只青蛙的肚子都快鼓破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被后来日本人吹嘘为“海军第一智将”的秋山真之,其实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智慧——他给日本规划的海军发展目标,是这个国家累死也远不上的一张大饼。
所以《华盛顿海军条约》对日本人来说本来真的是“天降喜讯”,随之而来的这个“海军假日”,让日本这个之前拼尽全力才勉强挤进世界海军前五强的国家,不仅能够不掉队,而且还维持在一个不错的位置,3.15这个比例,虽然比美英的5差了点,可相比于法意的1.75却有余——更关键的是,它几乎实现了秋山给日本的梦。海军军力接近美国的七成。
显然美国人是顾忌曾经的“英日同盟”,为拉拢日本特意开了这个小灶。能争到这样的特殊待遇,应该算是日本外交的巨大成功。日本当时的驻美大使币原重喜郎都说,“能谈的这么如愿,真是我国的运气。”
被美国人认为真正对其最有威胁的外交天才、日本驻美大使币原重喜郎
可是日本的这个运气,却也被他们自己一手搞丢了。
因为精明的币原重喜郎们还是高估了一个国家——他们的祖国日本。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优先发展海军,给海军、尤其是海军军官的工资是非常高的。据记载,在日俄战争时期,海军大将的年薪(包括船俸)高达六千到八千日元(银元),佐官一级的军官则可以拿到一千至三千银元,即便从海军兵学校刚刚毕业的、上舰没多久的尉官,年薪也有500至1000日元。
百年后的今天,你拿五百日元在日本可能也就买一份最便宜的牛肉盖浇饭。但百年以前,大多数普通的日本人一年能攒下十多日元就算不错的了,有赤贫者一年甚至都挣不到五个日元。一个日本女孩,在花街柳巷把自己的第一次卖掉,大概也就能换五到十日元。
所以日本海军军官的这个工资,不仅是普通人的近百倍,甚至也是陆军同级军官的数倍。海军军官在当时的日本绝对是人上人的存在。
当然,这种模式,在过去是较少遭人非议,毕竟“黑船来航”给日本人留下的印象太深,日本人觉得花点钱买国家安全,值了。
可是1922年条约一签,海军假日一来,情况就不一样了。
消息传回国内,日本民众觉得,哦,原来海军要“放假”了啊。原来世界几个主要强国跟我们都是盟友啊(同期日本还签了一个《美英日意四国同盟条约》)。那每年花那么多的海军军费,让你们海军领那么高的工资,老百姓却活的那么苦,意义何在呢?
当年耀武扬威的日本,论国民生活水平,其实还是列强中的副班长
于是一股怨气就开始在社会中形成,海军被起外号,叫“吃闲饭的(日语叫居候,いそうろう)”,甚至海军军官们都不敢穿着军服上公交车,因为真的会有平民在车上喊他们让座。
公道的讲,日本海军上下当时承受的这股民怨,是代人受过——经过半个世纪发展,日本民众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大正时代的日本人,开始呼唤其国家在“强兵”的同时注重发展民生。
但在日本当时那个不太正常的环境下,这种呼声不能正常表达,于是拿高工资的海军军官们就成了老百姓拿来调侃的出气筒。
另外还有一件很要命的事情,是海军的军官数量是由其军舰数量决定的。日本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招生名额每年都根据造船计划在变,“海军假日”一来,海军兵学校大规模缩招,这个阶层的大门相当于对很多有志青年来说就关闭了,由此就在日本精英青年中形成了一种很大的怨气,没海军军官可当,他们就在右翼报纸上写文章,痛斥《华盛顿海军条约》卖国。
而对于海军高层而言,他们要面临的还有陆军同僚的挤兑和逼迫。日本陆军说:你们海军是“放假”了,我们陆军没放假啊!我们要在大陆上积极扩张、侵略,既然军费省下来了,那就给我们好了!
从上而下的种种压力,最终导致了日本海军作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判断:《华盛顿海军条约》营造的格局本来是对日本有利的,但最迟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却开始最积极的试图打破这个条约,到了1935年,在距离条约续签时限还有一年的时候,日本终于亲自撕毁了曾给自己带来莫大好处的那张“座次表”,开始大规模造舰。
这一时期开工的,比如那艘著名的“大和号”战列舰
于是《华盛顿海军条约》废止,世界海洋重回了无序竞争时代。
今天我们回顾日本遭遇的这种困境,会发现其实可以这样说,从“黑船来航”以后,这个国家一直就是在一种“战争边缘状态”下维持运转的,民众时刻有一种“不努力洋人就要打进来了”的危机感,社会的分配结构,以及明治政府的宣传,也都刻意营造这种氛围。
而一战以后日本面临的问题,恰恰是要去“战争边缘化”。
但这个时候,人们发现这个国家上上下下对“战争边缘”的心瘾是难以戒除的——它要颠倒国家的阶层次序,要重新调整分配结构,要克服既有的思维模式,宣传要自我否定。这么多的事情,短时间内这个航向高度锁死的国家根本无法掉头。
日本后来的命运是人所共知的,工业底子、综合实力摆在那里,真要甩开膀子拼军备竞赛,你日本哪里是个儿呢?
有一种说法就认为,日本后来之所以要在1941年年底时急于挑起太平洋战争,就是因为此时美军的造舰计划也开始启动,深知自己赶不上的日本人绝对此时开战还能“勉勉强强”和美国太平洋舰队争个胜负。
当然后来的结果是人所共知的,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共造舰1500多艘,其中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航空母舰151艘。真正启动起来的美国生产力,几乎是在造船厂里就掐灭了日本赢得或者打平这场战争的可能性。
回顾《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诞生与破产,你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在那场太平洋博弈中,美日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国力上的,更是国家整体“协调性”上的。
虽然当时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党争也十分剧烈,政策来回摇摆,造舰计划提了又废,但其最终体现在外交和行动上的目标却是统一的,既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国家利益,实现国家的平稳崛起与制霸。
与之相反,同时代的日本虽然动辄吆喝“一亿总决”,看起来“很有精神”。但其实内部各个团体的利益反而是极端分裂的,海军、陆军、平民、外务省、内阁,各自有各自的诉求,彼此之间早已积压了大量矛盾。更糟糕的是,在日本当时的环境下,这些诉求和矛盾,没有渠道可以正常表达。大家都只能打着“忧国”这个“大义名分”自说自话。
这种扭曲化的内部暗战,最终导致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结果——手段代替了目的,成为其优先实现的目标。日本这艘在近代刚刚启航的巨轮,正是在这样战略迷走当中,最终痛失好局,跌入了困境的深渊。
在那场博弈中,一方似散而实聚、强而示之以弱,一方则似聚而实散,弱而示之以强。博弈的结果,终于注定了。
从1922年到2022年,整整百年过去了,百年前美日的海权争衡给我们的启示,也许是这样的——国家之间的争衡,其实从来都不仅止争衡于国与国之间,它是一场关乎当事国家内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像二战前的日本,表面上看,它的最终灭亡是来自于二战中盟军各国的联合打击,但实际上在战局不利,甚至是战争开始之前,这个国家的内部,其实早已失衡了。
当一个国家被一群宣称最爱它、实则只为自己谋划的人所绑架,给你多少机会,你也不中用。
全文完
本文5000字,感谢读完,今天有点工作要做,发一篇之前写好的读史随笔吧,愿您喜欢,喜欢请三连加关注,多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曾全国动员捐钱捐物支持前线,若发生战争,你会捐多少?
《决战中途岛》:日本国运的终结
看看太平洋战争前的美国造舰计划,就知道日本根本赢不了
二战「日本」山本五十六为什么偷袭珍珠港?
一战后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对当时世界各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明知打不过,二战时的日本为什么非要对美国开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