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火柴盒上的回忆

  现代意义上的“火柴”,是鸦片战争后进入中国的,当时还有一个称呼:“洋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谁家里也缺少不了。家家都要做饭烧菜,更不必说烟民,更是每天必带的日常用品。那时候每家至少要存一包的火柴,在物资紧张的年代,有时候要是知道火柴要涨价,更要买上它几十包存着。

  镇江的火柴生产,至今整整一百年历史了,早在1910年,镇江就开设了义生火柴厂。1920年,上海荧昌火柴公司创办人邵尔康和日籍华裔陈锦堂,先后来镇开设荧昌火柴厂和燧生火柴厂,火柴销往九江、芜湖、汉口、上海。

  当时的中国火柴市场,一直被北欧的瑞典垄断,瑞典火柴公司是当时拥有几百家火柴工厂和原料工厂的国际火柴托拉斯,1928年,为了打击中国民族火柴工业,挽回被中国火柴夺占的市场,垄断世界火柴市场的瑞典火柴集团开始低价倾销,正崛起的日本火柴也紧随其后,这对中国的火柴业造成巨大威胁。在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的倡议下,牵头三大公司成立大中华火柴有限公司,镇江荧昌火柴厂就是属大中华公司管辖的火柴厂。

  镇江荧昌火柴厂当时生产的“老人为记”火柴,是大中华公司名牌产品之一,这个牌子的火柴一直俗称“老渔翁”火柴,钓鱼火柴不但质优,而且量足,以苏北农村为主要销路,它针对农村用户心理,每盒火柴有100根。后来扬州火柴厂还用“渔翁”火柴来仿冒镇江的火柴品牌。

  1937年抗战爆发,镇江沦陷后,荧昌火柴厂先被日军镇江宣抚班霸占,改名为镇江磷寸工场。后来又被敌伪华中火柴股份有限公司霸占,由日本人担任厂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荧昌火柴厂复工生产,职工仅剩146人。生产规模不如战前,只能勉强维持生产。

  建国后,荧昌火柴厂生产逐步正常,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镇江火柴厂,生产规模扩大,年产火柴达近二十万件,七十年代,火柴产量三十多万件,不仅成为镇江市当时最大的轻工企业,而且在江苏省火柴行业中,也是产量最高的企业。

  那时候很多家庭为了补贴家用,都有帮火柴厂糊火柴盒子的经历,据父亲回忆,那可是个很辛苦的活计,第一步要把放火柴棒的小抽屉圈起来成为一个方框,然后再用糨糊粘贴上底子;下一步是把火柴盒外层的边框按要求折成形,用纸张将其固定住,再在正面粘贴上商标,就是我们常说的“火花”;等到小抽屉和边框子的糨糊都干了以后,再把小抽屉放进边框子里去,一个完整的火柴盒才算制作完工了。每次做好一批火柴盒,就要找小推车把码堆成山的火柴盒运到火柴厂验收,验收不合格的部分,不但拿不到加工费,还要倒贴上厂方原材料的钱。父亲兄弟几个,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就帮家里糊火柴盒子。最难熬的是冬天,由于长时间手上沾满了糨糊,手上就容易生冻疮,冻疮破溃了,就找一些药膏敷在疮口上包扎起来,还得继续干活。生冻疮的感觉,现在的孩子是很难体会到的。一千个火柴盒一元钱,挣糊火柴盒子的钱,那真叫个不容易。

  1983年,江苏省第一台糊盒机在镇江火柴厂投产,结束了多年来分散在居民家中手工糊盒的历史,在全国火柴行业处于先进水平。到了1985年,镇江火柴厂有职工一千多人,每年产值达到六百多万。“金山”牌火柴还是江苏省同行业中唯一部优产品,火花上的金山宝塔,是整整一代人集体的回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盒建平火柴,勾起了儿时的回忆
一盒火柴引发的回忆
火柴盒上的艺术:小小火花,大千世界
【火柴收藏】同图不同厂火柴盒贴画欣赏(三)
永祥胡同——厚生火柴厂
火柴:擦出短缺时代的生活火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