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苏轼,很多人都不算陌生,学生时代,我们或多或少都读过他的一两首词,而语文考试中,苏轼的生平也常常考到,“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你是不是会条件反射式地背出这段?在我们的印象中,苏轼作品以豪放著称,他也是豪放派词人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所以,第一次读到这首《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时,着实有恍惚之感,“这是苏轼的作品吗?”可是千真万确,这确实是苏轼的作品,而且是苏轼在镇江所作。

  让我们先用现代汉语来欣赏一下这首词吧。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中国男子讲究含蓄,很少直接表达对妻子的情感。苏轼当时何故写下此词?我们不妨去看看这首词创作的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4年(宋神宗七年)三月底、四月初,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来到镇江。此前的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被调任为杭州通判。他在杭州之时远离激烈的政治争斗,无异于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杭州天堂般美丽的湖光山色,市民与同僚对他的尊敬,僧人与歌伎对他的崇拜,都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续娶的年轻妻子和牙牙学语的儿女也使他感到天伦之乐的惬意和温暖。杭州成了他的人间天堂,每一次因公而暂时离开都使他依依不舍。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冬天,他又被两浙转运使派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这是他离开杭州最长的一次,眷恋之情自然更为深切。

  不过这首词有点特别。王文诰《苏诗总案》卷十一对此词作了说明:“甲寅(熙宁七年)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公(苏轼)以去年十一月发临平(镇名,在杭州东北),及是春尽,犹行役未归,故托为此词。”这就是说,此词是作者有感于行役之苦而怀恋杭州及其家小而作,可是他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他的思归之情。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人的孤寂与惆怅。“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巧妙地将飞雪似杨花和杨花似雪这两个比喻贯穿,结构精致,文思奇巧。“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这两句情景交融,如一幅幽美的画卷,运用对比与类比手法,营造出一种幽深、缠绵的意境。寂寞中,思妇触景伤怀,希望借酒浇愁,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让她倍感凉意。思妇的所思所念,是身为征人的作者所设想的,作者的恋家思归之情也就在“代人寄远”中跃然纸上。

  思念妻子的丈夫,写了一首寄托思念之情的词,却又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如果我们暂且把“艺术手法”撇到一边,一个思家心切,却又羞于表达的可爱男子形象让人莞尔。(朱秋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
苏轼明明很想妻子,却作词说是妻子想他,大词人的深情含蓄又可爱
37岁苏轼写给填房妻子的宋词,一往情深的眷恋可媲美杜甫《月夜》
二十五、职守通判词荟萃
少年游·润州作 |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少年游》苏轼词作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