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舌尖上的扬州 | 刀鱼:味蕾上绽放的美丽春色



【故事】


迎春酒楼
刀鱼的美味守候


一道菜的存在,会让一个地方打上鲜明的印记。


比如仪征江边上的古镇十二圩,在油菜花灿烂的季节,“十二圩”这三个字似乎有另一种写法——刀鱼。


古镇老店的春天


阳春三月,吃刀鱼时光。有着“扬州刀鱼宴第一家”美誉的仪征十二圩镇迎春酒楼,也迎来了一年中最风光的季节。


沿着沿江公路向西,仪扬运河入江处,便是十二圩。穿过一片喧嚣的集市,记者一眼找到了传说中的迎春酒楼。


大厅里的食客不多,似乎专为刀鱼而来。


坐在窗口的美女面前放了一个鱼形的盘子,里面是一条清蒸刀鱼;另一边食客王先生正吃着凉菜等刀鱼,“我已经连续13年到这里吃刀鱼了,每年春天来一到两次,专门吃刀鱼,我们3个人,一人一条。”


“今年刀鱼不多,平均每天也就30条左右,最少的一天只有几条,不预订是吃不到的。”迎春酒楼的老板王双喜是老扬州,十二圩的女婿,7年前打娘舅手里接管了这个饭店,跟另一个舅舅杨永根一同打理。


每年的春天,王双喜的手机总是响不停,打来预定电话的甚至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地远方的客人。“前两天,还推掉了一家无锡旅行团的订餐。”


不愁客源愁刀鱼,找刀鱼,已成为眼下王老板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告诉记者,上游至南京三桥,下游到靖江,鱼贩子都会优先供货给迎春酒楼,但是过他的手的刀鱼必须达标,标准是每条1.5两以上。


对于食客们来说,今年有一条好消息:与往年动辄数千的高价大相径庭,眼下刀鱼的价格逐渐走平。王老板介绍说,“前几年,扬州地区的刀鱼普遍要价三四千块一斤,现在还不到1000元元。”


2两重的刀鱼,180元一条,尽管谈不上廉价,但足以吊起中产小资们的口味。


两代人的守候


老舅杨永根厨师出身,今年63岁,上世纪90年代末,他盘下了因机制不活陷入惨淡经营的迎春饭店。一个促使他下定决心的动机是:在这家饭店,他的父亲曾做了40多年的大厨。“从解放前到文革后期,老爷子做到退休,一直念念不忘。”老杨说,这里有着隔不断的联系。


在后厨房,记者见到了老杨,他正在将几条新到的刀鱼轻轻地放在垫着有小青菜的盘子里,“青菜是干的,这样鱼身阴凉透气,不易变质,比放到冰箱更好。”老杨感概道,如今许多人只知道把鱼放到冰箱保鲜,哪知道不用冰箱的保鲜秘诀。


——想必在那个没有电的年代,老祖宗们尝试出多少天然手段,找到保持食材鲜美的心得。


随手拿起一条刀鱼,老杨试着竖立举起,“判别一条刀鱼的新鲜,就看它能不能立起来。”老杨介绍,刀鱼出水后鱼身开始变硬,半小时左右达到最硬,就象一根小木棒,也就是在这个时间下锅的刀鱼口味最鲜、口感最佳,而错过了这个时段的刀鱼肉质将会变软。


从店门口到江边,短短几分钟的路程,江鲜出水即可送到,再经过一番处理,刀鱼下锅的时间刚好约半小时时间。在老杨看来,至少在10多年前,迎春酒楼这种得天独厚近水楼台的优势,是它能够在诸多主打江鲜的饭店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十二圩地势平坦,江河交汇、水网交织的水资源赐予当地人丰富的江鲜,尤其是回游鱼类如刀鱼、鮰鱼、鲥鱼、河豚,号称“长江四鲜”,历来也是十二圩的特产。摆上一桌“鱼宴”招待嘉宾,至今是十二圩人对客人尊重的礼节。


丰富的食材,美食的基础。


清蒸、红烧、糖醋、椒盐,还有刀鱼圆子、刀鱼馄饨,在迎春酒楼,刀鱼的烹饪比人家多出几种做法,然而在酒楼一干大厨中,能够掌勺刀鱼的却只有一位陈姓老师傅。师承杨老爷子,学到了一手好功夫,陈师傅至今也已做了40多年,始终没有离开。


“上世纪60年代,他是随全家下放来到我们镇上的,后来分到饭店来跟我爸学徒。当时,迎春酒楼叫工农饭店,还属于镇上供销社管理。”老杨至今还记得,陈师傅当年才18岁,一个青涩的大男孩。


近一个世纪的光阴里,迎春酒楼主掌刀鱼宴的大厨主要也就两位,“扬州刀鱼宴第一家”的美誉,拼的并不仅仅是刀鱼品质,更仰仗的是厚重的经验。


80多年如一日,那是两代人用一生的时间来守候远方的味蕾,守护生活的原汁原味。岁月无痕,品味永续。


唯有春天的鲜美丰腴


没有“老写号”招牌,也不见任何“金奖”“银奖”荣誉,与一些小有名气的饭店相比,迎春酒楼低调中流露出一丝神秘,唯一一块“金字招牌”:“扬州市供销合作联社十佳饭店”,被悬挂在二楼入口处。


1956年,十二圩镇大大小小饭店开始公私合营,先后合并为数家供销社饭店。


“‘供销社一饭店’,后来也称‘工农饭店’,就是现在迎春酒楼的前身。”曾担任十二圩镇供销社副主任的窦念昌老先生表示,严格意义上讲,现在的迎春酒楼是十二圩镇多家老饭店的集合代表。


窦念昌的一句话,不经意间掀开一段十二圩镇那段曾经繁花似锦的岁月。


长江送给了十二圩千载难逢的厚礼:由于瓜洲江岸屡屡坍塌,已不能承担储运食盐重任。清政府最后选中仪征与瓜洲间的十二圩,作为新的食盐仓储、转运中心,将两淮盐运总栈迁于此地,所出食盐供给湘、鄂、赣、皖250个州县,约10亿斤的盐储运量占全国第一。


同治十二年十月十五日,十二圩江边,帆樯云集。一声炮响,几十米高的旗杆上升起了“卤”字大旗。炮响旗升,上千艘的盐船开始依次进港装卸货物,数万盐工开始上工,号子声不绝于耳。由此,十二圩的繁华,如烟花炸开。


巨大盐务机器流金淌银,所得赋税支撑着国家运转。窦老先生介绍说,当时世界地图上唯一标出“镇”的就是十二圩,足见它的名气与地位。


盐运发展,带动了十二圩的繁荣,也带动了全国各地美味佳肴的汇聚。


“居住人口一度达到20万人,商号店铺有过近500家。”窦念昌说,商铺包罗万象:会馆会所、淮盐总栈、发电厂、天主教堂、邮局、医局、钱庄、布店、粮行、大戏院、酱园、酒楼、戏园、旅馆、照相馆等等。这些商号店铺集中在一条仅5华里东西向的街道,按街5里长计,平均100米有商号20家,其繁华程度令今人难以想象。


史册记载,十二圩这条老街上曾聚集了一批响当当的茶馆酒楼,这中间,我们发现了“迎春园”的名字,此外还有,聚财源、公兴园、天乐园、顺风园、玉鳞春、华阳楼、月明轩等等。


杨永根听上一辈老人讲,当时月明轩在扬州生意十分兴隆,然而光绪年间,月明轩茶社的创业人许心儒却从十二圩移走,难以为继,足见十二圩的饮食业发达、竞争之激烈。


出了迎春酒楼大门向江边方左转不足十米,就是那条老街。老街格局还在,但早已变了朱颜,当年的旧址已所剩无己,大多成了混杂的民居,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不远处,巨大造船厂传来的嘈杂,映衬得老街更加寂寥。当年的人声鼎沸,只能遥想。


逝者如斯夫。唯有江鲜,唯有刀鱼,是春天,是长江,是十二圩,年复一年,带给扬州人同样的鲜美与丰腴。在清蒸刀鱼的氤氲中,一切繁华寂冷,都已经不重要。记者 孙炎 屠明娟


【品味】


春江水涨刀鱼肥


■唐鲁孙


中国人吃鱼讲究焦山的鲥鱼、松花江的四鳃鲈、浔阳江的活鳜鱼、松花江的大白鱼,这四种鱼称为鱼中四大隽品。其实要论鱼肉细嫩滑润,这四种鱼肉的细嫩,都要逊刀鱼一筹。刀鱼本名纫鱼,又叫觜鱼,鱼身狭长,两侧窄薄,极似尖刀,所以才叫刀鱼。


太湖出产的刀鱼,鳞细色白,通体如银,比天津卫河的银鱼还要白亮,太湖渔家叫它湖纫,还不算刀鱼中的上品。最好的刀鱼,是产在江海交汇的海域,江苏的瓜州一带,四月底五月初,回游到里下河一带,这时候春江水涨,正是膘足肉细、甘肥适口的最好时光。无论怎样烹煮,都没有腻滞成糜,碍口不爽的情形。古人说,鲥鱼多刺,海棠无香,曾子固不能诗,是世间三大憾事。口之于味,当然各有不同,以在下吃鲥鱼品尝所得,鲥鱼之妙,妙在附鳞之肉,蕴有油膏。,这部分鱼肉确极腴美,可是其他部位的鱼肉则粗糙滞涩,别无可取之处。


少年时曾跟三五友好,自己操舟在焦山江面捕得鲜鲥鱼,立刻在船上割烹下酒,那种刚出水的鲥鱼,可以说是最新鲜的鲥鱼了吧,可是仍旧有鱼肉太粗的感觉。古人常把鲥鱼多刺列为憾事,其实鲥鱼的精华就在鳞,冗刺虽多,倒也无碍。可是刀鱼就不同了,全身密密茂茂尽是细刺,刺越多的地方肉越细嫩。北方吃鱼,除了天津人吃鱼技巧可以媲美江浙人士外,多数北方人对于多刺的鱼,都是望鱼兴叹,莫可奈何的。


有一年在扬州某次宴会上,座客都是美食专家,又赶上刀鱼季,笔者夸赞刀鱼的肉实在太鲜美了,可惜细刺太密,令人无法享受。同席谦益永盐栈经理许少浦君,即席约定第二天在盐栈早茶吃刀鱼面。届时共有七八位客入应约而来。扬州人吃东西一向是斯斯文文的,可是吃面用的碗可真不小,比北方的小海碗稍微秀气点,每人刀鱼煨面一大碗(煨面仿佛北方的炝锅儿面)。玉润鹅黄,剔好的刀鱼肉,每碗上都是铺得厚厚实实,照我估计每碗差不多要七至八条的刀鱼肉才能铺满。


当时我觉得非常诧异,哪儿来的若许厨子专剔鱼刺?后来有一位盐栈执事透露,刀鱼刺多冗细甭说没法剔,就是剔也没法剔得一根刺不漏,刀鱼剔刺,有一个巧妙方法,困难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刀鱼面最好以上等口蘑吊汤,取其清逸湛香,加入少许京冬菜红烧,选一大铁锅,用木质锅盖先拿碱水清水洗净,把生橄榄(又叫檀香青果)榨汁,在锅盖阴面涂抹儿遍,然后把烧好的刀鱼,排列锅盖阴面。另用细竹片分头中尾三段,把鱼嵌牢,不让整条滑脱,锅里放下烧鱼原汁略注鸡汤或高汤,随后把锅盖盖严。大约经过一小时,鱼肉经滚汤热气蒸熏,自然全部掉到汤里,整条鱼骨头,仍旧完完整整粘在锅盖阴面。用这个方法做的刀鱼面,可以放心大啖,就不必担心鱼刺卡喉啦。


后来曾经依法炮制,历试皆然,从此每逢刀鱼季节,总要大啖几次。现在栖迟海隅,虽然偶或有刀鱼卖,台湾刀鱼也微蕴甘香,可是肥腴醇厚比大陆的刀鱼,相差太多了。望风怀想,立刻引起无限乡思。 (摘自《故园情》)


【讲究】


做法简单,但考验功力
不去鳞不剖肚,筷子绞出内脏


刀鱼肉质嫩,通常不是一般家庭主妇可以搞定,做刀鱼的师傅都是个中高手。


中国淮扬菜名师、淮扬菜非遗传承人薛泉生介绍,刀鱼非常嫩,厨师在操作的时候,更加注重它的完整性,因此,烹调刀鱼是不去鳞,也不剖肚的。


刀鱼的内脏往往是用两只筷子从鱼嘴里伸进去,轻轻地绞出来,洗净后直接加火腿片、春笋片、冬菇、虾子、姜、葱、料酒和盐,最后淋上少许油,上锅,用旺火清蒸几分钟即可出锅。


用来红烧的刀鱼通常是新鲜度稍次的,基本方法和正常烧鱼有类似之处,放上姜、葱、料酒、酱油和糖这些作料。不同之处在于,煎刀鱼的时候容易碎掉,因此锅要相当滑;此外,刀鱼个头小、肉质嫩,所以烧的时间特别短,几分钟就能熟了。另外,红烧刀鱼口味不宜太重,要让人们吃出它的鲜味来。


“这两种烹饪方法尽管说来简单,但还是非常考验厨师功力的。”薛泉生介绍,盐商家里吃刀鱼主要是刀鱼圆汤、刀鱼羹卤汁面和双皮刀鱼三种口味。刀鱼圆汤一般用三两或四五两重一条的刀鱼;刀鱼羹卤汁面则更为复杂,先将刀鱼红烧,然后摩擦过筛,滤出鱼肉,更讲究的人家则是用镊子一根一根地将刺去掉,和红烧刀鱼的卤汁烩制而成;双皮刀鱼的制作方法则还要复杂。


薛泉生介绍,记载中的刀鱼热菜还有干炸刀鱼、凉菜糖醋刀鱼,鱼刺都是可以直接嚼下肚的。 记者 屠明娟


【掌故】


品咂盐都
十二圩前世今生


■汪向荣


开工炮响撕破清晨的宁静,新的一天开始了,15万民众围绕淮盐集散、分销的劳作开始了。2000多只盐船比肩而立,列樯蔽空,足足拉开十华里的阵线,筑起一道威严的水上城郭。


这样的盛况,出现在清朝同治10年后,扬州西南四十华里,一片叫十二圩的江滩上。太平天国战乱之后,早先的淮盐中转枢纽或因塌岸或因战火丧失延续条件,两淮总督兼盐政曾国藩为力保朝廷财政,也为湘军转业谋划,乘船沿江考察,他的眼光,最终停留于十二圩江段。这里岸线稳定,水流平缓,且有江中洲渚作为屏障,腹地宽广,实属天赐良港。当他挥毫题写的“东南利浦”匾额高悬于新建的淮盐总栈之上,这个年轻的集镇注定将成为国内一个时期内最繁华的市镇。


各路巨贾纷至沓来,来自中下游外来盐工纷纷汇集,分装、堆码、上力、卸货,渐渐形成了完整的物流产业链。大英烟草、德士古石油也来了,电报、邮政局,发电厂等代表西方文明的服务机构也先后入驻。“一盐昌盛,百业俱兴”。


九大盐区,淮盐三成经十二圩运销各省,这里运出的盐产生的盐税,占全国一半左右,十二圩于是有了“盐都”之称。


“船到十二圩小,钱到十二圩少”。这座小镇成了江北“小上海”,一个洋气的华洋旅社,霓灯下晃动着西装革履和文明棍。作为一个有美、英、法等国家派驻专员核稽还债盐税的弹丸之镇,1931年的世界地图上,赫然标注着它的所在。


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修筑的个园,举世闻名。而他的发家,离不开十二圩--传说他将每百斤仅百钱的淮盐,运至江边改大包为小包,加价至每百斤千二,获得10倍暴利。


十二圩兴也匆匆,败亦匆匆。


光绪后期,一场大火烧毁十二圩半片镇区;元气尚未完全恢复,民国二年,一座盐船上操办喜事,不慎失火,两百多江船毁于一夕,400余商家民宅无一幸存。


比人祸更可怕的是天灾。沿江泥沙淤积日趋严重,盐船的进出日趋困难,虽有盐商集资建起二华里长的通江栈桥仍于事无补,盐运成本上扬,盐商只得惨淡经营。


——十二圩作为盐港的优势,正象被水不断稀释的盐,渐渐趋于清淡寡味。此后,“新生盐法”的颁布,废除在十二圩盐运的中转环节征税,改为盐场就地征税--食盐由大轮直运沿江口岸。将被剥夺饭碗的民工群情激愤,地方律师组团请愿,并邀“四大律师”之一的章士钊先生担任律师团首席律师。


不过,这一切最后的努力,终究改变不了盐都衰落的命数。数年之后,日寇入侵,炮火纷飞,富甲一方的商贾被迫携金裹银、拖儿带女,南下苏杭等地另谋生途。十二圩顿成空城,满目苍凉,独对一江寒水。


但是,离开盐渍的老镇,并未从此沉沦。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沉寂已久的江滩上骤然传出铿锵有力而又震撼心肺的金属之音,随着一片荒滩夷为平地,随着平地上绽出束束焊花——“船”回来了,可以上达两湖,下抵上海的船回来了,造船的人回来了。


几位在童年见识过修造盐船的老人,一整天就泡在江堤上,凝神注视似曾相识却已阔别已久的画面:先是“金陵船舶”一家落户,继而是舜天、国裕等相继跟进,南京、武汉、新加波、日本的资本源源不断涌入,动辄5万吨、10万吨的大轮在鞭炮声中剪彩下水,月月都有成船向海外船东交付--运载美国空中客车部件,欧洲海上巨无霸旅馆的分段,甚至“泰坦尼克号”的整体复建……


过去的十二圩盐运昌盛,赖于船运的流转,如今十二圩的复兴,源于造船兴起,是用钢铁续写现代传奇。


登上高处俯视;新兴园区毗邻古镇而建,南北主干道仿佛灰白色蛟龙,南衔江滨,北连蜀冈,与沪陕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长江水道构成“王”字型路网。一艘艘油轮、货轮、客轮江面上穿梭往来,昔日千帆竟发的景象,现代百舸争流的盛况,随着江水滔滔,奔腾向又一个新时代。


【谈资】


历代品刀


刀鱼味美,以清代美食家的研究最为透彻。李渔说,食鲥鲟易腻,但刀鱼“则愈甘,至果腹而不释手”。钱泳的《履园丛话》说刀鱼是“开春第一鲜美之肴,而腹中肠尤为美味”,懂吃刀鱼内脏才是“善食刀鱼者”。


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更载有一道“鮆鱼糊涂”的菜。能做成“糊涂”,显然去骨问题已彻底解决。


清代美食家认定刀鱼是“春馔妙物”,只因刀鱼味美过时不候,清明一过,肉质变老,则美味大减。相比之下,北魏《齐民要术》说,六七月取刀鱼做鱼酱,“味香美与生者无殊异”,就显得很不讲究,猜想那时人们还没吃到过正宗好刀鱼。


到了明朝,洪武元年定下“荐新”之礼,每月初一以时鲜食物进献太庙,其中三月有刀鱼--起码从进献时间上看,那盘刀鱼娇鲜得相当靠谱。看来,一种鱼的食法,也有个进化过程。


刀鱼二法


袁枚在《随园食单·江鲜单》记载两种刀鱼制法:刀鱼用蜜酒酿、清酱放盘中,如鲥鱼法蒸之最佳。不必加水。如嫌刺多,则将极快刀刮取鱼片,用钳抽去其刺。用火腿汤、鸡汤、笋汤煨之,鲜妙绝伦。金陵人畏其多刺,竟油炙极枯,然后煎之。谚曰:“驼背夹直,其人不活。”此之谓也。或用快刀将鱼背斜切之,使碎骨尽断,再下锅煎黄,加作料,临食时竟不知有骨:芜湖陶大太法也。


诗咏


柳色初深燕子回,猩红千点海棠开。

鮆鱼莼菜随宜具,也是花前一醉来。

——宋·陆游


已见杨花扑扑飞,刀鱼江上正鲜肥。

早知甘美胜羊酪,错把莼羹定是非。

——宋·梅尧臣


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

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

——宋·苏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长江三鲜:全国最贵的鱼
长江“四鲜”里的高富帅——鲥鱼
中国最昂贵的三种鱼,图一吃不起,图二不敢吃,最后一种吃没了
长江三鲜你吃过几鲜?很多都不知道这三鲜更别说吃了,你呢?
中国最好吃的鱼是什么鱼?
中国顶级淮扬菜大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