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 | 朱元璋笔伐严子陵

期数:2002年第12期栏目:随笔·札记 作者:谢谦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1录张以宁《严陵钓台》,诗曰:

故人已乘赤龙去,君独羊裘钓月明。

鲁国高名悬宇宙,汉家小吏待公卿。

天回御榻星辰动,人去空台山水清。

我欲长竿数千尺,坐来东海看潮生。

严陵即严光,字子陵,少有高名,曾与汉光武帝同学。光武即位,乃变名姓,披羊裘钓泽中。帝遣使征至洛阳,与叙旧,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翌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帝拜为谏议大夫,不就,归耕富春山,卒于家。事见《后汉书·逸民传》。

严光不屑攀龙附凤,光武不忘少年故旧,便成为千古相传的佳话;尤其是严光,更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在古典诗歌中,被人反复歌颂,反复咏叹。明人张以宁的这首诗,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引起我兴趣的倒是沈德潜的评语:“明人咏严陵,以此章为最。如‘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不有云台诸将力,钓台亦在战争中’,皆风雅之魔道也。”沈氏在这里斥为“风雅魔道”的诗,不知何许人所作,倒是不同凡响的“翻案文章”:“不有云台诸将力,钓台亦在战争中。”今日之太平,是开国将士流血牺牲换来的,你严光一个臭文人,有什么资格傲视新王朝?这种议论,也许我们并不陌生,但在五百多年前,却是非常异议可怪之论。千古文人的精神偶像,一举被推翻。偶翻《明太祖文集》,才发现这并非什么千古卓识,而是迎合圣意之作。否定严光,否定知识分子不合作精神的始作俑者,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文集》卷10有一篇《严光论》:

昔汉之严光,当国家中兴之初,民生凋敝,人才寡少,为君者虑德薄才疏,致生民之受患,礼贤之心甚切,是致严光、周党于朝。何期至而大礼茫无所知,故纵之飘然而往。却乃栖岩滨水,以为自乐。吁!当时举者果何人欤?以斯人闻上,及至不仕而往,古今以为奇哉!在朕则不然。且名爵者,民之宝器,国之赏罚,亘古今而奔走天下豪杰者是也。《礼记》曰:“君命赐,则拜而受之。”其云古矣。聘士于朝,加以显爵,拒而弗受,何其侮哉!朕观此等之徒,受君恩罔知所报,禀天地而生,颇钟灵秀,故不济人利物。愚者虽不知斯人之奸诡,其如鬼神何!且彼乐钓于水际,将以为自能乎?不然,非君恩之旷漠,何如是耶?假使赤眉、王郎、刘盆子等辈混殽未定之时,则光钓于何处?当时挈家草莽,求食顾命之不暇,安得优游乐钓欤?今之所以获钓者,君恩也。假使当时聘于朝,拒命而弗仕,去此而终无人用,天子才疏而德薄,民受其害,天下荒荒,若果如是,乐钓欤?优游欤?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过严光、周党之徒。不止忘恩,终无补报,可不恨欤?

朱皇帝不愧是“千古一帝”,能将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尽管朱皇帝出身文盲,戎马倥偬之际才粗通文墨,仅凭着他的帝王之气,便能一扫千古迷雾,指明是非,真要令那些满腹经纶、饱读圣贤之书的文人学士感戴“天王圣明”了。按照朱皇帝的理论,他一统江山,是天下百姓的“救命恩人”,普天之下皆应感恩戴德,知恩图报。严光这样拒绝帝王征召的人,是忘恩负义之辈,罪不容赦,死有余辜,怎能被奉为“精神偶像”,受人景仰?

朱皇帝当然想不通。但中国文人知识分子自古有隐居避世的传统,原因各有不同,或激流勇退以保全性命者如西汉之张良,或愤世嫉俗而绝意仕进者如东汉之梁鸿,或讨厌官场应酬而追求精神自由者如东晋之陶渊明,当然也少不了沽名钓誉之徒,将隐居视作“终南捷径”。但都能为最高统治者所容。不仅如此,东汉以后的正史还要为这些隐士立传,以表彰他们淡泊名利的精神。至于像严光这样开国皇帝的故旧,谢绝皇帝的高官厚禄,而以布衣终其身,被后人崇仰,正是情理中事。事实上,入世或出世,不过是个人生存的方式,个人应有选择的自由,孔子也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朱皇帝却第一次公开剥夺了知识分子的这份自由,而且连严光这样绝无反骨的古代高士也不放过,竟在百废待举、日理万机之时,亲自加以口诛笔伐,定其为“历史罪人”。张以宁《严陵钓台》这样的诗,恐怕就不可能是在朱皇帝时代所作,这位由元入明的文臣岂敢唱反调?倘若严光晚生千余年,赶上朱皇帝时代,定然身死家亡,哪能优游林泉,终其天年?《明史·刑法志》引朱皇帝钦定的《大诰》称,“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者”,“罪至抄劄”。洪武十九年颁布的《大诰三编》即载有一例:苏州士人姚叔闰、王谔被举荐于朝,二人不从,罪至枭首,藉没其家。朱皇帝批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说其来远矣。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对不合作者的这种残暴,不说是绝后,至少也是空前。

按理,朱皇帝驱逐元蒙,光复汉家江山,汉族知识分子应欢欣鼓舞,扬眉吐气,乐于仕进,但事实恰好相反。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明初文人多不仕”条所举,不过是最著名者而已。读《明史》和野史笔记,常令人不寒而栗。郎瑛《七修类稿》载,太祖私游一寺,见庙壁题诗:“大千世界何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又何妨?”咏的是布袋和尚(弥勒佛),也可能寓有讽喻时政之意,太祖竟将寺僧全部处死。赵翼说“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汉高不过屠戮几个手握重兵、心怀叵测的功臣而已,朱皇帝的屠戮对象,岂止文武功臣?这位出身微贱的皇帝,对任何人都怀有一种非常阴暗的心理。连刘基这样急流勇退的谋臣都必置之死地,宋濂这样温柔敦厚的文臣都不得善终,其他文人的命运可想而知。世人都说秦皇汉高残忍,比起朱皇帝来,他们又算什么?

令人感叹的是,古今人都患有历史健忘症。无论如何,朱皇帝都是一位历史伟人,所谓“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后人在评价朱皇帝时,也总是一分为二,功是功,过是过,功大于过。这就是历史的结论。朱皇帝的残忍,不过是为了消灭政敌,巩固江山,可以理解;而当时人的冤屈和血泪,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化为一缕烟云。朱皇帝真是看透了历史,驱逐胡虏,创业开国,这就是千秋功勋,杀几个文人算个什么事?古今历史总是忽略细节的,时过境迁,除了几个钻故纸堆的专家学者偶尔发思古之幽情,对朱皇帝的滥杀无辜愤愤不平外,还能有谁为那些历史上的冤魂洒一掬同情之泪?历史学家甚至还会说,朱皇帝治下,国家空前统一,社会空前稳定,政治清明,官吏廉洁,百姓安居乐业。但这是靠血腥的恐怖来达到的,是靠千百万无辜者的生命来维持的。这样一个时代,无论如何说,都称不上“太平盛世”。但这种时代往往又被后人美化甚至神化,连绝世独立、狂放不羁的晚明才子徐渭在拜谒孝陵时,也自叹生不逢时,未能赶上轰轰烈烈的太祖时代:“亭长一抔终黄土,桥山万岁始龙迎。当时事业难身遇,凭仗中官说与听。”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回忆拜谒孝陵的情景,缅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他们难道真没有想到,如果生当太祖时代,他们的命运也许将会更悲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朝最有能耐的四个皇帝:朱棣上榜,一人差点力挽明朝灭亡的命运
朱元璋临终前,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停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什么?宋、元、明、清大多数皇帝竟然都是宋朝皇室后裔
赵敏的历史原型,嫁朱元璋第二子,没嫁张无忌,受虐待,被迫殉葬
天才又怎么样呢
朱高炽:中国历史上有400多位皇帝,但千古仁君朱高炽,只有一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