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国的“哈佛大学”:稷下学宫 | 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十六)

1.什么是稷下学宫?

 

荀子篇和屈原篇中都曾经提到一个战国时期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它是田齐官办的高等学府和智库机构,为田氏齐国吸引四方之士来此讲学授业、著书立说,并引领百家争鸣之势。稷下学宫并非诸侯中独一无二的官办学府,燕国有武阳学馆,楚国有兰台学宫,但无论规模和影响方面,都远不及齐国的稷下学宫。



虽然被视为田齐智囊团,稷下学宫的治学范围却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上至宇宙之洪荒,下及人事之幽微, 举凡哲学、政治、经济、军事、道德伦理”都是稷下学者的研究对象。诸子在稷下学宫, 先后进行过“天人之辩”、世界本原之辩(发展出稷下唯物论的精气说)、“名实之辩”、“王霸之辩”、“性善性恶之辩”、“德治法治之辩”、“本业末业之辩”(农商关系之辩)、“用兵寝兵之辩”(义战非攻)、“白马非马之辩”、“坚白之说”、“同异之辩”。孟子在此宣传过震撼人心的“民贵君轻”论断;荀子逐步建构了他的集百家之大成的学术体系;阴阳家邹衍在此提出了“大九州”地理说并大力发展了他的“五行”理论;齐地法家影响了包括慎到、韩非、李斯等法家先驱;在这里, 黄老道家为汉初统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儿说、田巴比公孙龙、惠施更早提出了“白马非马”、“坚白”、“同异”这类名家理论;淳于髡能言善辩,颇有纵横家风范;稷下学宫模式直接影响了秦汉时期的博士制度。说稷下学宫使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走向高潮,一点都不为过。

 

田齐兴办稷下学宫主要的目的是招徕人才,形成齐国统治者的智囊团,并为公务员系统输送新鲜血液,以及为齐国争霸在外交和舆论上造势。促进战国诸子之间的学术互补以及思想渗透这一条是不在田齐统治者考虑范围内的。然而到最后,齐国灰飞烟灭了,稷下学宫对先秦学术史的贡献却名垂千古。

 

2.稷下学宫的前世今生

 

稷下学宫始于齐桓公田午之时,所谓稷下,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城西南门)附近,由于学宫设立在此处,故得名“稷下学宫”。至齐宣王、齐湣王时,稷下学宫处于鼎盛时期,五国伐齐之后一度败落,齐襄王时虽有所恢复,却也盛况不再。随着齐国在齐王建手中被秦国所灭,稷下学宫也随之终结,前后历时大约一百五十余年。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此处的齐桓公是田氏齐桓公,而非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姜小白。孟子篇中讲到过齐宣王,据说他是个音乐爱好者,并且具有重口味审美,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源自他的音乐爱好,而以颜值低下著称的钟无盐则是齐宣王的王后。铁血悍将田单篇中讲到过齐湣王、齐襄王父子,一个被诸侯群殴、国破身死,另一个在田单火牛阵襄助之下得以复国。至于齐王建么,则是末代田齐君主,虽然前半生“事秦谨”,却仍然逃不过亡国的命运。

 

3.稷下诸子

 

《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中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在稷下学宫中著书讲学的诸子,有的受齐王礼遇,列为上大夫;有的虽没有那么受齐王重视,然而待遇也是相当好的,“开第康庄之街,高门大屋尊宠之”。这其中很多人的著作散佚、连姓名也不为后人所知,但却不妨碍他们成为稷下学宫学术交流的重要群体。

 

稷下学的派系稍稍有别于《汉书.艺文志》所归纳的九流十家,有些学派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齐地法家、黄老之学等。

 

3.1.齐地法家

 

齐地法家与商鞅、韩非为代表的三晋法家相比,有三个重要的不同点。第一,齐地法家即强调法制,又肯定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兼重礼与法;而三晋法家比较排斥道德教化,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第二,齐地法家相当重视工商业,采取农商并重的经济方针,“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三晋法家则是典型的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思路。第三,齐地法家是以法家为主,兼收儒墨道等思想精华,除了春秋时期的管仲之外,并无特别明显的代表人物,象田骈、慎到这样有法治主张的稷下诸子,其归属界线在黄老道家和法家之间并不十分明确。

 

最能反映齐地法家思想的著作应该就是《管子》了。《管子》这部书是由官方和民间所藏、托名管仲但实际上由众人汇集而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顾颉刚先生认为《管子》“是一部稷下丛书”,冯友兰先生称它是“稷下学术中心的一部论文总集”。《管子》的思想,以法家为主,有“法、道、儒”思想融合之特色,也有少量名家、兵家、阴阳家和墨家的成分,是当时稷下学宫诸子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


3.2.黄老学派

 

稷下学宫另一大具有地方特色的黄老学派,因道合法,兼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而自成体系,其代表人物有彭蒙、田骈、慎到、接予等,至西汉初年成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

 

说到黄老学派,就不得不提黄老学派的经典《黄帝四经》,这部书的成书时间和地点争议颇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对稷下黄老学派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令人惊叹的是,本已失传很久的《黄帝四经》,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以帛书的形式重见天日。


 

讲到马王堆汉墓,人们的第一印象是辛追的不腐尸身。但其实马王堆出土的大量竹简和帛书才是最有价值、最令人震惊的考古发现,比如在苏秦、张仪篇中提到的《战国纵横家书》以及这里所说的《黄帝四经》等等。这批出土文献涉及战国至汉初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可以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要知道马王堆汉墓的主人还只是一个省级干部的夫人,那么极有可能是汉废帝刘贺埋骨之所的海昏侯墓中,又会出现多少传世文献,想想真是令人激动呢。

 

3.3.儒家在稷下学宫的发展痕迹

 

说到战国时期儒家在齐国的传播,就不得不提孟子。学界对孟子是否为稷下诸子是有争议的,钱穆先生就在《孟子不列稷下考》中提出孟子不属于稷下诸子。孟子明明两次到齐国,并和稷下先生有过紧密交流,并且《孟子》一书也曾受到过《管子》思想的影响,那他为何不算稷下诸子?

 

主要原因还在于孟子“为道不为富”,齐威王、齐宣王都不采纳孟子的“仁政”主张,因此孟子“浩然有归意”,道不同不相与谋。齐王许诺的高门大屋、禄养千钟,也留不住孟子要走的心。但是将孟子与稷下学宫完全割裂似乎又不太妥当,毕竟作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稷下学宫鼎盛时期到访齐国,双方思想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作为儒家传“义理”一派的思孟学派,最终经唐宋时期的酝酿,发展出了宋明理学。

 

在稷下末期,出现了一位大宗师,他就是以儒家为主体,集各家之大成的荀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的荀子,他的某些见解也受到了齐地法家的影响,比如法制与教化并重。在荀子篇中已经讲过他的性恶论、君民舟水关系论等等,由《荀子》发展出的汉代经学,对后世社会影响深远。他的两大弟子韩非、李斯,从门户局限中跳脱出来,成为影响秦国统一进程的法家代表人物。

 

3.4.齐国兵家

 

在讲稷下诸子的时候,很少有人着重提到兵家,但是作者出于私心,为了与《战国风云之铁血悍将》系列相呼应,要把齐国的兵家拿出来说一说。

 

读者们发现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好几部军事著作,作者都是出身齐国的军事家。最著名的当是春秋时期兵圣孙武的《孙子兵法》。

 

到了战国时期,孙武后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孙膑所处的齐威王时代,也恰是稷下学宫蓬勃发展的时期。关于孙膑的“田忌赛马”、“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铁血悍将孙膑篇中已经讲过。原本《孙膑兵法》已失传一千七百多年,以至于学界一直对《孙子兵法》到底是孙武还是孙膑所做争论不休。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竹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个长期困扰史学界的难题迎刃而解。话说,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重大考古发现还真是令人震惊啊。


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命大臣追述春秋时期齐国军事家司马穰苴的兵法,著有《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或《司马穰苴兵法》。据推测,做为智库的稷下学宫应该是完成这个整理增补兵法任务的主体。

 

除此之外,《管子》书中的《兵法》、《七法》、《制分》、《势》诸篇也被认为是稷下学中重要的兵家内容。《兵法》篇认为, 用兵虽非“备道至德” , 但可“辅王成霸” , 这个观点与孟子的“义战”和墨家的“非攻”观点截然不同。《兵法》、《七法》、和《制分》等篇还探讨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多种因素, 如政治、经济、兵器、士卒、战术等。《势》篇受道家影响,强调军事行动要在动静、攻防两方面灵活切换。

 

3.5.其它稷下诸子与重要著作

 

如文首所示,除了道、法、儒家之外,稷下诸子中还有以“大九洲”说和“五行”理论闻名的阴阳家邹衍;兼具道家墨家特色的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宋钘、尹文;比公孙龙、惠施更早提出了“白马非马”、“坚白”、“同异”理论的儿说、田巴,可以归到名家学派中去;具有纵横辩士之风的淳于髡、邹忌等等。

 

关于稷下学派的著作,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托名某人汇编而成的著作,比如除了齐地法家代表作《管子》、兵家著作《司马法》之外,尚有假托春秋齐国贤相晏婴之名在战国时期集体创作而成的《晏子春秋》。另一类是有着清晰的个人风格的著作,比如儒家的《荀子》、黄老学派慎到的《慎子》、宋尹学派的《尹文子》等。

 

4.稷下学宫为何在齐国一枝独秀?

 

4.1.经济基础

 

前文提到,稷下诸子列为上大夫的就有76人,哪怕是不太出名的学者,只要来到稷下学宫授业,其待遇都十分优厚,“禄有千钟”、“高门大屋尊宠之”。这得需要多雄厚的财力支持?


富庶的齐国支撑得起这样的经费投入。齐国物产丰富,《史记·货殖列传》称:“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自姜太公立国之初齐国就有农商并重的传统,“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其结果自然“ 是以邻国交于齐,财富货殖,世为强国。

 

4.2.政治需求

 

齐国自来尚贤尚功,姜太公自己就是被周文王拔擢的人才,后来被分封于齐。春秋霸主齐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牙,“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齐庄公任用与管仲齐名的贤相晏婴;齐顷公招贤能,“百姓附,诸侯不犯”。

 

创办稷下学宫,吸引贤才归附,既是田氏代齐后安定民心的手段,也是田氏齐国在诸侯中站稳脚跟继而争霸的内在需求。

 

4.3.学术自由

 

稷下学宫的发生发展也得益于田齐官方的开明态度,对官办高等学府一不插手教学管理秩序,二充分尊重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不仅仅体现在对研究项目的自由选择,还体现在允许学者师生来去自由。学者要走要留、学生择何人为师,悉听尊便;若是中途改变师承门派,也不加阻拦。这种自由灵活的管理制度,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渗透融合。所以,黄老学派兼具道、法;宋钘、尹文既有道家学风,又有墨家特色;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李斯、韩非却成为了法家的杰出代表。

 

另外,做为田齐智囊的稷下学宫,也有着辩论和议政的自由。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定国安邦、争霸天下正是齐国创办学宫的初心。

 

5.尾声

 

稷下学宫随着齐国的灭亡不复存在,但稷下学却并未泯灭,汉初黄老之学的兴盛便是例证。汉武帝时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的儒术与先秦时期的儒学已多有不同,吸纳了道、法、阴阳家等各派学术思想。应该说,董仲舒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吸纳百家,为儒所用”,而这为儒所用的百家思想很大程度上直接来源于稷下学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竹简便是明证。

 

稷下大宗师荀子所创传经、解经一派,到汉代便有了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之分,成为汉代经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思孟学派受稷下学的影响,蛰伏酝酿了近千年,成为宋明理学的源头。

 

有时,文化传承有着令人惊异的顽强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是全剧终分割线

 历时九个月,战国风云系列从魏、秦、楚变法开始,到稷下学宫随着田齐灭亡而终,已经全部结束了。以作者半吊子的水平,自然有不少纰漏和缺失,读者们能够容忍时而枯燥、时而罗嗦的文风,真是幸苦啦。当然,作者能坚持下来,也是很不容易的哪。在元宵节前结束,终于不用吃键盘了……


上一期:如果屈原上了百家讲坛......... | 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十五)下篇

夏临与秋笙

理科超烂的文科人,爱甜品,爱电影,喜川菜湘菜,是个胸无大志、不学无术的资深宅基腐兼OCD患者。就酱。哦对了,性别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09】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中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兵家孙膑
《名人荟萃》系列之十七:先秦诸子百家摘录
十 稷下学宫与文化的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典籍简述大全
齐国兴于马陵,也衰于马陵;魏国成于武卒,亦亡于武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