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健康|食物拨动你的生物钟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置于人体内的无形的“钟”,在调节睡眠周期,调节生理周期,控制某些生理过程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如何来调节体内的生物钟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靠光,另一种是靠食物。靠光调节,这其实是我们已经熟悉的一种方式。光可以影响到人体内褪黑素的分泌,所以可以用来帮我们调节昼夜节律,影响生物钟。相对于光,食物算是一种可以影响生物钟的新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达到调节人体内生物钟的目的。我们知道,人体内胰岛素浓度高低和进餐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平时不进餐时,我们体内的胰岛素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相对稳定,但当我们进餐时,胰岛素的分泌就会骤然加大。胰岛素水平较低时,身体会释放出储存的能量,糖和脂肪,并从肝脏释放糖和其它能量分子。而当胰岛素较高的时候,它会帮助血糖离开血液循环,让更多的能量储存起来。除此之外,胰岛素还能影响身体组织的运作过程,比如影响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因此,胰岛素的分泌能够帮助调节人体内的生物钟。改变胰岛素的分泌量,我们就能对人体内的生物钟重新进行设定了。一些食物会让体内分泌出更多的胰岛素,例如胡萝卜、黄瓜等,食用这些蔬菜,会让人体的生物钟变快。如果身体生物钟的“饭点儿”本来是12点,那你在11点吃了黄瓜这种让胰岛素增多的蔬菜后,生物钟的“饭点儿”就会提前到11点左右。
(据《百科新说》 风雪雪/文)

看病最佳时间表
去看病前,是否要空腹、几点检查最好、前一天用不用控制饮食等问题,常常让很多人一头雾水。确实,在不同的时间点,激素、血糖、白细胞等人体指数都会产生波动,从而影响诊断结果。其实,只要找准一些关键的看病时间点,就能让诊断更明确。
测血糖:六七点最准。相对来讲,内分泌系统疾病对就诊时间的要求最严格,拿最常见的糖尿病来说,在早上六七点钟测的空腹血糖,是相对最准确的。
抽血:早8点前后。不管是定期体检,还是肝功能检查、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等,都少不了抽空腹血做检测。空腹血是指清晨没有吃东西前,距前一餐约12—14小时所抽取的静脉血。此时,肠胃的消化和吸收活动基本“收工”,血液中各种成分比较恒定,测出来的数值能相对真实地反映机体变化。因此,心血管病患者最好早上8点左右前来就诊。
验尿:新鲜晨尿最佳。尿常规检查留取的尿液标本,应尽量采用新鲜晨尿,因为夜间饮水较少,肾脏排到尿液中的多种成分都储存在膀胱内并进行浓缩,容易提高检查出疾病的几率。检查前一天晚餐不要吃大鱼大肉,晚上喝水也别太多。留尿时,最好留取中段尿。
哮喘:上午效果最好。哮喘的症状在上午最明显,因此早上就医的效果较好。如果得了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需要做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检测,这往往需要做痰液培养,而采自早上第一口痰的数据最准确。
拔牙:下午最不痛。不管拔牙还是根管治疗,不少口腔疾病都需要注射麻药。欧洲科学家研究发现,下午1—3点注射局部麻醉剂的有效时间比早晨和晚上高出3倍。在上午,人体对疼痛的反应更为敏感,因此建议尽可能在下午拔牙。
手术:上午更安全。美国杜克大学曾研究发现,相对来说,做手术的病人最容易在下午3~4点出现问题,而早上9点至中午最安全。研究还提示,尽量不要在周末做手术,此时致死率较高。不过,这种差异并不是特别明显。               
(据《济南日报》 晓菲/文)

学到深处能延年
据朱熹记述,宋代理学大家程颐曾以党论被罢官,送往四川涪州(今四川涪陵)编管,4年后才被“解放”,到峡州(今湖北宜昌)当个闲官。解除编管后,门生故友前去探望,见程颐气貌、容色比罢官前还显得年轻,大为不解。问是为何,程颐说:这是学之力啊!高级监狱再高级,坐了4年也算是人生一难吧,出来时容貌气色竟然比坐监狱前还显得年轻健康,确实令人不解。对此,陈献章认为,读书人学问到了深处,就好比花开败了结果实一样返璞归真。陈献章字公甫,号实斋,明代正统、成化年间的大思想家,广东新会人,被誉称为“岭南第一人”“广东第一大儒”。多次被朝廷征召却辞官不做,在乡间以读书育人为务,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陈献章认为,首先,做学问能陶冶人的性情,摆脱世俗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忘却烦恼忧愁;而七情之扰,惑乱心神,乃养生之大忌。其次,专心于学问,“一心只读圣贤书”,可以使人心静,而传统养生的要诀之一就是心如止水,不起波澜。而且,老而学之还可以激活脑细胞,延缓脑衰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其实,更重要也很少被人提及的是,知识就像一个圆,你知道的越多,面临的未知之谜也越多,这就是俗话说的“学问无穷尽”。学问做到一定程度时,心中只有学问和知识,无穷无尽的未知之谜引领着他们不断探索,以至于忘却了生死之界限,超然于物外。于是,这无穷尽的学问就成为他们生命的动力和信念,激发着他们的生命潜能,直到最后的一刻。许许多多老专家之所以长寿,就是因为他们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尽的学问。老科学家竺可桢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记下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国学大师季羡林去世前住在医院,仍每天读书学习;大医学家吴孟超,把做手术当作养生之道,九十余岁仍不下手术台。科学知识不仅是生产力,也是人攀登生命高峰的路径。老而学之且专心致志,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给你生活的动力和信念,使你获得健康长寿!            
 (据《家庭医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过饮食管理调控血糖,老问题,有了新答案
有了它,血糖控制在5.8,天然的“胰岛素”!
糖友测血糖不能忽视的两点,要不白测了!
糖尿病前期可能很漫长
3种食物是可以吃的“胰岛素”,每天吃一点,调节血糖润肠道
血糖总也测不准?记住4点,让你在家里也能测出准确血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