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楚食:舌尖上的极乐诱惑(5)

彩漆带流杯 战国晚期 高10cm 口径19.3cm 包山2号墓

彩绘云纹漆方耳杯 战国中期 长18cm 高6.7cm 望山1号墓

楚地这种以水稻种植为生、以渔猎为辅的原始农业经济,一直是江汉流域的主要经济方式。司马迁在记述楚地饮食生活习俗时,用“饭稻羹鱼”四个字作了很好的总结。“饭稻”就是煮熟稻米成为干饭。楚人在江汉平原立国后,继承了江汉流域的农耕经济和饮食习惯。在楚故都纪南城遗址,发现有五处被火烧过的稻米遗迹,已经炭化的稻米大多成堆出现。

酸、甘、苦、辛、咸五种基本味以及相应的调味品的发现和运用,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所在,较早的中国古籍谈到烹饪时只提到酸、咸两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渐渐形成了五味的观念。楚国饮食以五味并行并重。在礼乐文化盛行的北方,大羹不调五味,为的是保持肉的原汁,和羹调和五味,但讲究一个“和”字。“和”是儒家思想核心,即不偏不倚,调和适中,恰到好处;在饮食文化上,强调饮食的“和成”(适量的饮食)、“和口”(适口、可口)、“和味”(适口之食)。而楚人对饮食中的五味调和有新的理解,认为“厉而不爽”才能称为美食。“爽”是楚人评价菜肴味道时的一个习用词,“楚人名羹败曰爽”。所谓“厉而不爽”,一方面是要求菜肴味道浓烈,另一方面又强调浓烈的程度不能太过,应以不破坏人的口味为标准。正因为楚人饮食极重五味,楚国的哲学家多对此提出非议,如老子认为“五味令人口爽”,庄子则认为“五味浊口,使人厉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节特稿1】荆州美食,有着独特的水乡韵味
春秋战国时期楚人饮食结构
古代穷人每天吃什么?别被电视剧误导了,你或许一天都撑不下去
两千年前,北方人为什么比南方人活得长? | 壹读百科
荆楚诗词是荆楚文化的集中表现
楚文化发展历程考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