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苍茫一晌扬州梦

    ■ 余志群

    天宁寺里辟建“郑板桥纪念馆”,被列为2016年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项目。郑板桥是一位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首。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他的一生大致分为少学承父、卖画扬州、求取功名、作吏山东、再回扬州等几个阶段。板桥先生为人真、为官善、为艺美,徐悲鸿称他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少学承父

    《板桥自叙》系板桥自己写的小传,开宗明义便称:“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兴化有三郑氏,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桥郑’。居士自喜其名,故天下咸称为郑板桥。”

    板桥外祖父汪翊文,奇才博学,隐居不仕。生女一人,端严聪慧特绝,即板桥之母,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父郑立庵,以文章品行为士先,教授生徒数百,皆有成就。板桥幼时随父学,无他师。康熙四十三年(1704)郑板桥12岁,随父读书于真州毛家桥;据道光《仪征志》载,毛家桥,又名茅家桥,在县东北三十五里,近江都界。17岁于兴化从陆种园学填词,23岁娶同邑徐氏为妇,24岁中秀才,26岁至真州江村设塾授徒。江村,“在游击署(城南海滨)前,里人张均阳筑,今废,兴化郑板桥曾寓此。”(《仪征县续志·卷六》)郑板桥有《村塾示诸徒》诗:“飘蓬几载困青毡,忽忽村居又一年。得句喜拈花叶写,看书倦当枕头眠……”诗中透露出郑板桥的无奈,想另谋生计,但目标难定,只好权宜呆在江村,教几个小小蒙童糊口。有闲暇便画竹,潜心画艺。郑板桥66岁那年,在一首题画诗中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学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40年前也就是26岁时,当时郑板桥正在江村。

    江村风景虽美,但锁不住郑板桥一颗蓬勃进取的雄心,已有二女一儿的家庭的重担也逼迫他另谋高就,目的地是当时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中心的扬州。他在江村从26岁到30岁,前后达五年之久,此处是他人生旅途的起点,以致日后在诗作中经常回忆,有空还回过江村,重温旧梦。

    卖画扬州

    以一名穷秀才的身份,进入扬州喧嚣的闹市,自然是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他不甘寂寞,33岁的郑板桥得到马曰琯的资助,出游京师,自然是那段生活的一大亮点。他自称是“江南逋客”,逋客也就是失意之人。从屡屡的失望之中,板桥悟出了唯有走科举之路,方有出头之日。他一边卖画,一边刻苦攻读,终于雍正十年(1732)中举。回忆中举前的日子,郑板桥称:“十载扬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扬州十年,郑板桥可圈可点之处主要有三件:一是苦读天宁寺,二是撰写《道情》十首,再是艳遇饶五娘。先说苦读天宁寺。

    雍正六年(1728)春,郑板桥读书天宁寺,呫哔(诵读)之暇,戏同陆白义、徐宗于诸同学赛《四经》的生熟,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全篇。用的是市坊间卖的印格纸,打算一天默三五张,实际上或一二张,或七八、十余张,有时兴趣所至,可达二三十张,不到两个月而竣。虽字有真草讹减之不齐,而语句之间,实无毫厘错谬。后即合装为《四书手读》。

    同年八月,郑板桥为黄慎《米山小帧图》题跋:“苍茫一晌扬州梦,郑李兼之对榻僧。记我依栏论画品,濛濛海气隔帘灯……雍正六年八月与李复堂同寓扬州天宁寺作。”

    其二,撰写《道情》十首。郑板桥的《道情》十首,从萌动到定稿刊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雍正三年(1725),郑板桥称“予落拓京师,不得志而归,因作《道情》十首以遣兴……”后屡加修改,至乾隆八年(1743)《道情》十首定稿,由司徒文膏制刻,成为今日传唱的文本,前后达18年之久。

    再说艳遇饶五娘。此事在郑板桥《扬州杂记卷》中颇为详细,开头是“扬州二月花时也。板桥居士晨起,由傍花村过虹桥,直抵雷塘,问玉钩斜遗迹,去城盖十里许矣。树木丛茂,居民渐少,遥望文杏一株,在围墙竹树之间。叩门径之,徘徊花下,有一老媪,捧茶一瓯,延茅亭小坐,其壁间所贴,即板桥之词也。问曰:‘识此人乎?’答曰:‘闻其名,不识其人。’告曰:‘板桥即我也。’媪大喜,走相呼曰:‘女儿子起来,女儿子起来,郑板桥先生在此也。’”接下来是会面、书写《道情》、老媪作筏、赠词为订。是年郑板桥43岁,饶五娘17岁,艳福不浅。

    此桩风流雅事中郑板桥可称道者,他不急于成亲,只许诺:“若成进士,必后年乃得归,能待我乎?‘媪与女皆曰‘能’,即以所赠词为订。”饶五姑娘尤可赞誉的是,第二年板桥成进士,滞留京师。饶家益贫,不仅花钿服饰拆卖略尽,宅边小园五亩亦售人。有一富商,欲以七百金购饶五为妾,其母心动,女儿则说:“已与郑公约,背之不义。七百两亦有了时耳,不过一年,彼必归,请待之。”

    正在这为难时节,出了个拔刀相助之人,此人为江西茶商程羽宸,一直仰慕板桥文才,那日至扬州,问板桥,在京,且知饶氏事,即以五百金为板桥聘资接饶氏。第二年,板桥归,复以五百金为板桥纳妇之费。

    饶五娘成了板桥爱妾,两人如胶似漆,后来在山东还生了个儿子,板桥十分珍惜,要饶氏带着儿子回兴化老家抚养,不意到了6岁,儿子又死了,饶氏回到板桥身边,直到临终。

    2013年春,板桥道情文化园建于长春桥西北岸傍花村处,占地4500平方米。用雕塑的形式,再现了郑板桥与饶五姑娘赠词为订的场景,以及《道情》十首中的渔翁、樵夫、道人、头陀、书生、乞儿等自得其乐的洒脱形象,生动表现了板桥道情里那种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平民百姓无羁无绊的性格和淡泊名利的人文情怀。

    求取功名

    郑板桥人生的最低谷是在40岁中举的前夕。那年是辛亥年,扬州卖画,惨淡经营,年关回到兴化,家徒四壁。元配夫人徐氏撒手人寰,留下两个女儿,家里穷到有上顿没下顿的地步,没早饭,便让全家人在床上睡觉,“窗外梅花当早餐”,祭祖时只有一碗清水。明天便是除夕,一家之主的郑板桥总得拿出一点办法来呀,走投无路的他,仗着明年就要到省城考举人的身份,向父母官兴化县汪知县求援,写了一首《除夕前一日上中尊汪夫子》。诗的后四句是:“结网纵勤河又冱(结冰),卖书无主岁偏阑。明年又值抢才会,愿向秋风借羽翰。”据扬州博物馆所藏《板桥手札》述,汪大人见诗后差人送去纹银一两,“除夕又送米一包,炭一包,肉一方,然后宽然过节也”。

    第二年秋,赴金陵参加乡试,中举,作《得南闱捷音》诗,父母双亡、发妻去世,故有“何处宁亲惟哭墓,无人对镜懒窥帷”句。但不管怎么说,郑板桥中了举人,成为他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乾隆元年(1736)春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乾隆二年(1737)郑板桥在《书道情词后》称:“人于贫贱时,好为感慨。一朝得志,则讳言之,其胸中把鼻(把柄)安在!……异日为国之柱石,勿忘寒士家风也。”这段话可以看出登第后的郑板桥的踌躇满志,总以为接下来便是平步青云,竟然以“异日国之柱石”为期许。他急于求官,结果是怏怏南归,直到乾隆七年(1724)春,也就是到了50岁那年,还是金农、饶五娘帮他出主意,坐到北京候旨,在慎郡王允禧的关照下,谋得一个范县县令,进士的冷板凳坐了六年。

    作吏山东

    乾隆七年(1742)春,郑板桥任范县县令。一年后,板桥告假回扬州,接饶五娘到山东。在扬州期间曾到街南书屋与马曰琯在七峰草堂对弈赏花、品茗叙旧,还和金农、杭世骏、厉鹗雅集。

    乾隆九年(1743),板桥于范县作《怀扬州旧居即李氏小园,卖花翁汪髯所筑》诗,李氏小园在哪里呢?李斗《扬州画舫录》云,汪髯乾隆丙辰来扬州,卖茶枝上村。是园面积十亩,有水廊十余间,后楼有二十余间。其地址在今新北门桥东侧,北城河北岸的红园花鸟市场的西部,亦是板桥纳饶氏之地,板桥住后楼,故诗中有“楼上佳人架上书”句。

    板桥在范县任知县5年。他离开范县数年后曾作诗:“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愿人久与年丰。”表达了他对范县人民的怀念之情。范县今属河南省,郑板桥纪念馆在范县辛庄乡毛楼村,占地28亩,主体建筑“三绝堂”,展示郑板桥生活、写作、作画的场面,除诗书画作品展览外,还设有金水桥、板桥故居、幽逸廊等建筑。

    乾隆十一年(1746),板桥由范县改任潍县。是年鲁东大饥,人相食,县里小吏便告诫板桥,开仓需要批准,板桥说,此何时也?辗转申报,批文到县之日,饥民已成饿殍矣。他力排众议,表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此事结果,据板桥云:“告灾不许,反被记大过一次。”板桥在潍县制印章四方:“潍夷长”、“直心道场”、“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恨不得填漫了普天饥债”,以抒心志。

    是年,于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并题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竹画上的小诗,有学者称之为郑板桥的代表作。试想,如果不经历鲁东大灾,不亲眼目睹赤地千里、饿殍遍地,不亲自参加赈灾,是写不出来的。另,徐悲鸿纪念馆藏《衙斋听竹图》亦题此诗。

    乾隆十七年(1752),板桥60岁,年底结束官宦生涯。到第二年年初,画竹别潍县绅民,有“乌纱掷去不为官”句。离潍之日,百姓遮道相送,“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建生祠”。

    板桥离潍,山东嘉祥人曾衍东在所著《小豆棚杂记》中称:“当其去潍之日,止用驴子三头,其一板桥自乘,垫以铺陈;其一驮两书夹板,上横担阮弦一具;其一则小皂隶而娈童骑以前导。板桥则风帽毡衣,出大堂,揖新令尹,据鞍而告之曰:‘我郑燮以婪败,今日归装若是其轻而且简……’言罢跨蹇,郎当以行。”

    再回扬州

    三匹驴儿,昼行夜止,不日便抵扬州。虽说是受贬而归,但扬州同仁以无比热情欢迎宦海漂泊十二年的游子归来,李葂赠之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表达了诸位好友的热忱。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卢雅雨再任两淮盐运使。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一帮文人,与卢雅雨相处甚善。乾隆四年(1739),卢雅雨初任两淮盐运使七个月,奸人告状,卢雅雨罢官待罪,谪戍塞外。十月廿日板桥作七律四首以赠,题《送都转运卢公》,表示愤慨与同情。

    乾隆二十二年(1757)三月三日,卢见曾主持第三次红桥修禊,也是三次修禊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郑板桥、金农、袁枚、罗聘、厉鹗等名士均曾参与。卢见曾邀集诸名士于倚虹园虹桥修禊厅,作七律四首,其中名句有:“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等,各地依韵相和者竟有七千人,最后编辑出的诗集达三百余卷,并绘《虹桥览胜图》以记其胜。红桥修禊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盛事。郑板桥写有《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诗四首》《再和卢雅雨四首》。

    郑板桥很忙碌,自言:“一岁之中居家者不过二三月,其余则东西南北而已。”乾隆二十三年(1758)小女儿出嫁,板桥画《兰竹图》以赠,题诗云:“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落款“乾隆丙寅,板桥老人为二女适袁氏者作”。

    乾隆己卯年(1759),“从拙公和上议,自订《板桥润格》: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言语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乾隆己卯,拙公和上属书谢客。板桥郑燮。”

    乾隆三十年(1765)春,郑板桥为扬州百尺梧桐阁书联:“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扬州博物馆藏墨迹。百尺梧桐阁主人汪懋麟生卒年为1640-1688,显然,郑板桥写此联时汪懋麟已去世70多年。这年的12月12日板桥于兴化逝世,如今百尺梧桐阁已荡然无存,借助这副楹联的魅力,此阁乃传颂于世人心目之中。此联可作为板桥永别前的馈赠,亦可作为扬州绝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板桥:我的前半生……
郑板桥的楷书册_中国书法
“三绝奇才”郑板桥
郑燮《竹石》赏析
郑板桥的潍县岁月
郑板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