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代门第社会是怎么形成的?
????司马迁曾欲以一支史家之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史记】,让我们一起领略上古风骚,秦汉故事!


前言

知史明鉴,历史故事读的多,这次是第一次学习历代的政治制度。我喜欢历史,却不喜欢谈政治,因为《国史大纲》这本书,走近钱穆,开始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着读着,猛然发现企业可以看作国家的缩影,企业的制度和管理也可从国家制度得失中习得,果然是大道至简。




背景知识

汉代的太学里的学生,毕业分两等。


甲等出身的为郎,分配到皇宫里做侍卫,称“补郎”;乙等出身的为吏,回到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职,称“补吏”。



汉代的选举制度

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之谓“乡举里选”。

大致分为三种。




一种是无定期的。


通常在新皇帝即位、大荒、水灾等情况下,在全国各地选举、推举贤良到朝廷。由朝廷提出几个政治上重大的问题,贤良们发表意见,朝廷看了他们的意见,再分别挑选任用。




第二种是特殊的选举。


如朝廷要派人出使匈奴,需要通外语、能吃苦、能应变的人;黄河决口,需要懂治水的人;军队里需要的军事人才。朝廷常常下诏征求,可以举荐,可以自己应选。


第三种是自汉武帝后形成的一种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


汉代中央诏令地方察举孝子廉吏,但地方不积极,应选人也不踊跃。汉武帝时,曾下诏书,大意是“你们偌大一个郡,若说竟没有一个孝子、一个廉吏可以察举到朝廷,那是太说不过去的事”。


他下令大家公议,不举孝子廉吏的地方长官应如何处罚。这样一来 ,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定期的选举。



士人政府的形成


自此制度形成,二三十年后,皇宫里的郎官,就全都变成郡国孝廉。而那些郡国孝廉,又多半是由太学毕业生补吏出身,于是从武帝以后,汉代的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


到了东汉时期,无定期选举、特殊选举都被无形搁下,仕途只有孝廉察举的一条路,孝廉只是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为避免徇私舞弊,朝廷在察举孝廉后加了一番考试。


中央的政权因此开放给全国各地,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按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因此中央政府里,永远有全国各地人们参加,不致偏荣偏枯。


中国历史上自此后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



门第社会的形成


汉代选举制,就大体而言,最先必进学校读书,才获补吏,再获察举。


汉代时期,书本不易得,读书求学有着绝大限制。世代经学,便可世代跑进政治圈子,无异于封建传袭的贵族了,学问与书本,变成了一种变相的资本。


察举的权力在地方长官,不在地方民众。若是家庭里有一个成为一郡太守,便有举察权,连做几郡太守,便门生满天下,其子孙也易于被人察举。于是名额永远落在几个家庭里,造就每一郡必有几个像样的家庭,便是将来的“世族门第”,名之曰“门第社会”。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而优则仕”到底是怎么来的
钱穆 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以古鉴今】中国早期选官制度的演替
年少的刘备为何不能顺利的入仕?和东汉的选人制度有关
潛夫論箋校正 實邊〔一〕第二十四
察举制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