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扬州热血 满扇桃红

    ■ 潘宝明

    2018年是孔尚任逝世300年,其代表作传奇剧《桃花扇》与扬州关系密切,他在扬州任职,与扬州官员、士人、艺人多有交往,这段经历不仅为其创作《桃花扇》提供了事件、人物、环境等第一手素材,而且对其思想理念的改变与升华起了关键性作用。

    一部奇剧,《桃花扇》寄家仇国恨

    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传奇剧《桃花扇》的作者。《桃花扇》写明代才子改革派的“东林党人”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坠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其“梳栊”。其间与曾经专权的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该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

    该剧不仅是一部传奇剧,而且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该剧的过人之处。俗话说“王朝有史,民间有戏。”戏曲之于民心,往往比史官的陈述更有力量。孔尚任可贵在于“史以戏表”,在创作中采取了“证实求信”的原则,在《桃花扇·凡例》中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所以,全剧以侯、李的离合之情为线索,揭开弘光小王朝兴亡的历史面目:从它建立的历史背景,福王朱由崧被拥立的情况,到建立后朱由崧的昏庸荒淫,马士英、阮大铖结党营私、倒行逆施,江北四镇跋扈不驯、互相倾轧,左良玉以就粮为名挥兵东进,最后史可法孤掌难鸣,无力回天,小王朝迅速覆灭,基本上是“实人实事,有根有据”,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如剧中老赞礼所说:“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

    解民倒悬,扬州任上体察忠奸

    孔尚任在扬州时历近四年,他奔波于南京、扬州、真州、泰州、兴化、海安、无锡等地,以在扬州的时间为最长。虽治河无成,但有机会了解到江南的风土人情和民生疾苦。

    清初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形成了孔尚任复杂而变化的思想立场:他需要依附于统治阶级,对康熙皇帝有感激之情,但因为不得志,对清廷的掌权派不满,并逐渐对康熙的“知遇”之恩表示怀疑;他希望用世,施展才能,不羞谈仕途经济,但在浊流中仍保持着自己的情操,并且对历史和现实有自己的见解;他时而讴歌新朝,时而怀念故国,时而攀附新贵,时而与遗民故老神交莫逆。孔尚任思想状况也反映在他的戏曲创作中。

    由于迫于环境,不能直接展现清兵进攻的内容,有意回避、改变了一些情节。孔尚任对剧中各类人物作了不同笔调的刻画,虽然忠、奸两类人物的结局加了点虚幻之笔,最终这位现实主义的作家还是对忠、奸作出褒贬、爱憎的评定。正如剧中柳敬亭所说,“这些含冤的孝子忠臣,少不得还他个扬眉吐气,那些得意的奸雄邪党,免不了加他些人祸天诛”,以达到“惩创人心”的艺术目的。孔尚任褒贬、爱憎的分寸,和清醒、超脱的历史态度,可以说与他在扬州为官的经历分不开的。

    孔尚任的《出山异数记》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南巡,顺便到曲阜祭孔,36岁的孔尚任受荐于御前讲经,为康熙讲了《大学》,得到康熙帝赏识,回京之后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37岁的孔尚任赴京上任,从此走上了仕宦之途。二十五年(1686),孔尚任奉命随孙在丰南行勘察河工,疏浚黄河海口,治理水患,设署泰州,旋至扬州。孔尚任本以为可以施展他的“经济之才”,哪知治河还没有相干,河道总督靳辅与漕运总督慕天颜因意见不合冲突起来,各自上疏互相攻击,把来了不多久的孙在丰也缠夹在内,结果一起免了职,河工也停顿下来,孔尚任担任了留守的差使。

    孔尚任一到这里便发觉那些挂着“水部”头衔的官员们整天宴饮无度,根本不把治水的事放在心上;那些驻在淮、扬的开府大僚,也只知设宴观剧,尽情享受。面对如此情景,孔尚任忧心忡忡,他在《淮上有感》中说:

    皇华亭下使臣舟,冠盖逢迎羡壮游。

    箫鼓欲沉淮市月,帆樯直蔽海门秋。

    九重图画筹难定,七邑耕桑户未收。

    为问琼筵诸水部,金樽倒尽可消愁?

    像孔尚任这样能关心民瘼而又不愿和一般官吏同流合污的人,当然不会受到官场的欢迎,于是他到处受到冷遇。在《记陈庵》一文中写过这样一件事:他初到泰州,地方官为他安排办公地点和宿处,供应一切生活用具,而且不到十天,就换了几次新的;渐渐地不那么热情了,东西用坏了才有人来换;渐渐地厌烦起来了,东西坏了也没有人换;最后很为恨恶了,把安排的场所和所有用具,不论新的旧的,统统都拿光,弄得他无安身之处,只好住到一个叫“陈庵”的地方去。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处境的尴尬。他自己的生活也越来越困难,不得不卖掉心爱的马,甚至穷到“大约离唱莲花落不远”的程度。

    孔尚任在扬州时历近四年,他奔波于南京、扬州、真州、泰州、兴化、海安、无锡等地,以在扬州的时间为最长。虽治河无成,但有机会了解到江南的风土人情和民生疾苦。他在《待漏馆晓莺堂记》一文中说:“今来且三年矣,淮流尚横,海口尚塞;禾黍之种未播于野,鱼鳖之游,不离于室;漫没之井灶场圃,漂荡之零棺败胔,旦不知处听。而庙堂之上,议论龃龉,结成狱案;胥吏避匿,视为畏途……”这是一幅悲惨图,也是一篇抗议书。

    他在未仕以前,隐居于石门山时虽完成了桃剧的第一稿,但仅是情节梗概,孔尚任在扬州治水难以施展,但修改《桃花扇》倒是难得机遇。他于扬州登梅花岭,谒史可法衣冠冢;于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拜明孝陵;于栖霞山白云庵访道士张瑶星;崇祯帝吊死后,他曾独自守灵戴孝,李自成看他行为可嘉,“义而释之”,明亡后,隐居栖霞山白云庵。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冒辟疆、邓孝威、杜浚、石涛等明末遗民,对明亡清替有了深刻认识。

    扬州怀古,笔底尽是疾痛之声

    将亲见河政的险峻反复,官吏的挥霍腐败,人民的痛苦悲号,发而为“呻吟疾痛之声”,成诗630余首,编为《湖海集》。同时他也踏访扬州名胜古迹,抒发自己的情怀。

    王士祯(号渔洋)与孔尚任生活在同时代,在人生境遇、文风追求、著作价值上有着很多相同。王渔洋当年是大江南北莫不敬仰的“文坛领袖”,在扬州任推官,以廉洁奉公,审慎行事,勤于政务,而被誉为“青天”,“虽有台阁位望,无改名士风流。”扬州百姓建“三贤祠”供奉欧阳修、苏东坡和他。

    孔尚任和王士祯同是山东人,是挚友,时相唱和。渔洋曾为其题写“岸堂”,因此他即以岸堂作为别号。当时人将他与王渔洋的门人、《长生殿》作者洪升并称为“南洪北孔”。根据阮元《广陵纪事》记载:“红桥为诗人聚集之地,王阮亭、宋荔裳皆尝觞咏于此。后孔东塘在广陵时,上已日,招同吴园茨、邓孝威、费此度、李艾山、黄仙裳、宗定九、宗子发、查二瞻、蒋前民、闵宾连、王武征、乔东湖、朱其恭、朱西河等共二十四人,红桥修禊,赋诗纪事。”王士祯《居易录》亦云:“丙寅、丁卯间,曲阜孔(尚任)东塘以浚河至扬州,题诗红桥云:‘阮亭合向扬州住,杜牧风流属后生。廿四桥头添酒社,十三楼下说诗名。曾维画舫无闲柳,再到纱窗祇旧莺。等是竹西歌吹地,烟花好句让多情。’” 滞留淮扬四年,孔尚任时有迁客羁宦、浮沉苦海之感。将亲见河政的险峻反复,官吏的挥霍腐败,人民的痛苦悲号,发而为“呻吟疾痛之声”,成诗630余首,编为《湖海集》。同时他也踏访扬州名胜古迹,抒发自己的情怀。他游过红桥,“红桥一曲绿溪村,新旧垂杨六代存。”登临过平山堂,“庆历遗堂见旧颜,晴空栏槛俯邗关。”拜谒过梅花岭,“梅枯岭亦倾,人来立脚叹。” 访问过茱萸湾,“夜转船头哭不胜,茱萸湾口认渔灯。” 这些有的清新自然,以轻快的笔调写出优美的境界;有的沉郁顿挫,表现了对明亡的感慨和对史可法的悼念。摆脱了早期宫词和应酬、颂圣之作的不良倾向,较深切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些认识。

    铁骨铮铮,歌妓义士扬州原型

    《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柳敬亭等,都是关心国事、明辨是非、有着独立人格的人物,使清流文人相形见绌,更不要说处在被批判地位的昏君、奸臣了。

    《桃花扇》中塑造了几个社会下层人物的形象,其性格征象虽如星星点点的雪花,却静悄悄地融化在国家存亡的漩涡之中。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君和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按照当时的等级贵贱观念,他们属于衣冠中人所不齿的倡优、贱流,在剧中却是最高尚的人。他们的忠心坚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缩影。

    李香君,温柔、美丽、多才多艺,她虽是秦淮歌妓,但与之交往的多是复社领袖,受到了进步思想影响,她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爱憎分明的情感,秉性正直、善良、刚强,不贪富贵,不畏强权,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当她知道阮大铖送来妆奁时,义正词严地责备侯朝宗:“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处也?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她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跟侯朝宗、跟复社文人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阮大铖迫害的对象,她与迫害自己的黑暗势力展开不妥协的斗争,她坚决拒绝嫁田仰,公开声称:“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坚定的生命理想,志同道合的爱情,给她以“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的勇气和力量。李香君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发散着特殊光辉的女性形象。

    柳敬亭,行侠好义,这个白髯飘飘、神采奕奕的民间老艺人不仅技艺超群,而且有着强烈的正义感,痛恨权奸邪恶,深明大义。当他知道阮大铖是阉党后,便马上拂衣离开舒适的阮家,宁愿“闲坐街坊吃冷茶”,并以说书为武器,宣扬公道,打击邪恶。他对故国的感情极其深沉,当大敌压境,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而左良玉要领兵东下南京时,他不怕吃百般苦跋涉千万里,奋勇投辕下书,阻止左良玉的轻举妄动,使手握重兵又性情暴戾的左良玉折服。明亡后,他泛舟江湖,做归隐的渔翁,而不甘心做顺民,并经常与朋友在一起,痛悼故国衰亡,倾吐怀念故国的深情。作家通过柳敬亭的形象,讴歌了下层人民的爱国情怀,展示了他们的美好灵魂。

    如果做一对比便会发现,在《桃花扇》之前演忠奸斗争的戏中出现过的市井细民的正面形象,多是忠于主人的义仆,如《一捧雪》中的莫诚;或者是支持忠良的义士,如《清忠谱》中的颜佩韦五人,都还是处在配角的位置上。《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柳敬亭等,都是关心国事、明辨是非、有着独立人格的人物,使清流文人相形见绌,更不要说处在被批判地位的昏君、奸臣了。

    这些人物有扬州的现实依据,柳敬亭即是扬州人,是扬州艺人的代表。而扬州秦楼楚馆的艺妓,也不乏铁骨铮铮的巾帼,如明代不幸才人冯小青,战乱烈女柳依依,清代诗画烈女陈素素,曲苑花魁杨小宝,琴心剑胆宋美娘,她们集容貌、气质、修养、技艺为一身,容秀气、才气、灵气、巧气于一体,是美女,更是才女、能女、识女、烈女。这一现象在诗歌、传记、笔记中多有反映,但剧中形成的贵贱颠倒的对比,不只是表明孔尚任突破了封建的等级贵贱观念,其中也含有他对尊贵者并不尊贵,卑贱者并不卑贱的感知和认识。他对此所做出的思索,是当时许多旨在存史、寄托兴亡之悲的稗史所不具备的。

    孤城忠魂,千秋史笔一片冰心

    史公的三千兵马,个个都是铮铮铁骨,“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上演了千秋悲壮的史剧,永垂青史。

    扬州一带曾是南明弘光政权抗击满清的最后一块战场,桃剧中的重要人物史可法就在这里血战殉难。不少南明王朝的重臣,这段历史的直接证人就出生或隐居在这里。

    在《桃花扇》中,作者以无限崇敬与沉痛的心情,塑造了史可法这个不朽的形象。他在被马士英、阮大铖排挤,四镇将领不听调动万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敌,死守孤城,最后怀着满腔悲愤以身殉国。

    史可法是有信心的,鼓励将士为国效力,誓与城为殉:“淮南险要,江河保障势滔滔。一带奇云结阵,满目细柳垂条。铁马嘶风先突塞,犀军放弩早惊潮。说甚么徐、常、沐、邓,比得上绛、灌、萧、曹。同心共把乾坤造。看古来功臣阁丹青图画。似今日列侯公剑佩弓刀。”

    作者将人物置放在外侮内患的环境中塑造,浓墨重彩,精雕细刻。清兵至少十万人,扬州守兵仅万余人,多铎不断派明降将劝降,史可法写了著名的《复多尔衮书》:“我为朝廷首辅,岂肯反面事人?”多铎还亲自出马,连发五封书信,史可法都不启封,全部付之一炬。而朝廷“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江北四镇将士早与马士英勾结,不听其指挥。在这样的艰难的情况下要想取得胜利是天方夜谭,他只能抗战到底,以一死报国。

    “俺只道,塞马南来把战挑。杀声渐高,却是咱兵自鏖。这时协力同仇还愁少,怎当的阋墙鼓噪,起了离间根苗。这才是将难调,北贼易讨。”

    当四镇将士争夺扬州,自相水火时,“费调停,干焦躁。难消释,空懊恼。这情形何待瞧,那事业全去了”。史可法除写一张告示调停外,几乎一筹莫展;而当他死守扬州时,只能以痛哭流涕激励部下。劝诸将放弃争斗,同心协力抗敌:

    “你这就大错了。四镇堂堂气象豪,倚仗着恢复北朝。看您挨肩雁序,恰似好同胞。为甚的争座位,失了同心好,斗齿牙,变了协恭貌。一个儿,眼睁睁同室操戈盾;一个儿,怒冲冲平地起波涛。没见阵上逞威风,早已窝里相争闹。笑中兴,封了一伙小儿曹。”

    一连串的舞台刻画,深刻揭示了史可法的艰难处境,他上不得朝廷信任,下不能指挥诸将。王朝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亡国士大夫的寡廉鲜耻,倒行逆施,“灯未昏 佳人重抖玉精神;酒沾唇 才郎偏会语温存”。史可法孤忠无助,“时局类残棋”,情境恶劣,但以“国存与存亡与亡”的决心誓死保卫古城。

    “引领着一支兵,和他三家傲,似垒卵泰山压倒。你占住繁华二十四桥,竹西明月夜吹箫,他也想隋堤柳下安营巢,不教你蕃釐观独琼花少。谁不羡扬州鹤背飘,妒杀你腰缠十万好。怕明日,杀声咽断广陵涛。罢,罢,罢!老夫已拼一死,更无他法。”

    史公对十分腐败的政局失望,只能以“为国事,不顾残躯”的忠心和不忘恢复中原的壮志,面对“望烽烟,杀气重。兵和将,力竭气喘”的现状。

    “皇天列圣,高高呼不省。阑珊残局,剩俺支撑,奈人心俱瓦崩,协力少良朋,同心无弟兄。这江山倒像设着筵席请,哭声祖宗,哭声百姓,哭的俺一腔血 作泪零。”

    他担心的是“扬州沸喧,生灵尽席卷”。“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不得不沉江殉国:

    “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

    史公虽死,但反抗怒火并未熄灭,史公的三千兵马,个个都是铮铮铁骨,“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上演了千秋悲壮的史剧,永垂青史。

    扬州十日以后,清统治者不久统一了中国,他们虽然出于政治需要,也给明朝降将贰臣一些官位,但最终他们还是要以表彰明王朝的忠臣良将以怀柔汉族的官员百姓,乾隆南巡扬州时,知道百姓想反清复明,且有识之士经常打着史可法的旗号以号召百姓,于是顺乎民心,也到史可法墓吊唁,给史公加上“忠正”的谥号,并亲书“褒慰忠魂”四字,对史可法的高尚节操充分肯定。而在梅花岭建祠奉史公正始于这位皇帝。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英雄,自然感染孔尚任,他也以“词意明亮”而不辜负古城深厚的文化,不辜负忠臣儒将。“宁不通俗,不肯伤雅”,唱词的典雅、谨严使人感到情文并茂。激昂慷慨的声情,秀妍清柔的风格在剧中和谐统一,正如作者所言,“一首成一首之文章,一句成一句之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尚任
歌尽桃花扇底风
烟标上的名著之六《桃花扇》题材烟标
孔尚任与《桃花扇》悲剧的深层意义
【戲曲欣賞】黃梅戲藝術片122《桃花扇》(總130部)<附:同名剧其它版本>
孔尚任传奇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