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陵特色风俗:正月十六上城头

     正月十六上城头是南京的特色风俗,自明朝形成以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上城头,又叫走城头、“走百病”“踏太平”。就是正月十六这一天,人们纷纷登上城墙,在城头上走一走,踏一踏,走去百病,踏来太平。这是老南京人在新一年的开头所寄予的美好愿望。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郝建荣 整理

南京人爱从聚宝、三山、石城、通济四门登城

据甘熙《白下琐言》记载:

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聚宝、三山、石城、通济四门为尤盛。

可见,南京人正月十六上城头是为了走除百病,迎来太平,并选择聚宝、三山、石城、通济四门为登城处。其中,聚宝门就是当今的中华门,其他三门在数十年前已被拆除。人们登上城头,举目远眺,城内的街巷房舍和城外的河湖山岭均历历在目。由于上城头一般都带着妻子和孩子,因此,正月十六就成了南京人全家出游的快乐节日。陈作仪《西城踏青》图的小记中,记录了南京民俗“正月十六爬城头”的西城路线:“金陵俗,正月十六日有登城走百病之谣。姊丈周浦云国栋、表兄周子禾树昌、堂兄少良士林,相约随众一游。是日午后,由汉西门城坡登城,一路向北,倚堞循行,外望江帆,内俯林壑,至龙蟠里口外,崎岖下,沿乌龙潭小径,曲折行至驻马坡。”

关于“走百病”的节物,南京文献中略有提及。《金陵琐志九种·炳烛里谈》卷中载:正月十六日,以棘刺穿玉黍作假花,执以上城,谓之“走百病”。

“以棘刺穿玉黍作假花”,就是在带刺的小树枝上插上玉米花,有的还染成红色,以模拟梅花绽放,作为探梅迎春的象征。

此外,清末民国初潘宗鼎《金陵岁时记·走百病》载:正月十六日登城,谓之“踏太平”,亦云“走百病”。石城、三山、聚宝、通济四门之上,锣鼓爆竹之声相续,道旁有煮豆作红色,焙蜀黍成花,缀棘刺上,以肖梅枝,或吹饴作榴实,柿子缀之,游人必售一枝而归。

从这段记述可知,“煮豆”亦称作“红豆”,登南城的出发地是在老虎头石观音山,上城头的功能追求为“免疫”,购玩物的地点在“城上马道”。

其实,购买小吃、节物的不仅在城上马道,也在城下城门附近及市民们习惯的登城处,所买之物以儿童们的玩物为主。

关于南京的正月十六上城头的风俗的形成,有多种说法,不过都与朱元璋有些关系。

说法一:“走百病”是“走百姓”的讹传

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初,修筑了举世闻名的南京城墙。城墙筑好后,朱元璋把它变成了军事设施,日夜派兵驻守,不准老百姓迈上城墙一步。这引起了南京人的抱怨:“家家出钱,户户出工,辛辛苦苦造了这雄伟的城墙,却不让咱老百姓上去走一走、看一看,这太不公平了。”朱元璋知道后,考虑到大明初建,要巩固新生的政权,必须收买民心,就传旨每年的阴历正月十六这一天“准百姓走城头”。这话传来传去,“准百姓”变成了“走百姓”。后来,“走百姓”又变成了“走百病”。就这样,走城头渐渐演变成了老南京特有的民俗。

到了清代中叶,南京人走城头已呈现相当的规模。当时的聚宝门(民国时改称中华门)、三山门(后改称水西门)、石城门(后改称汉西门)和通济门是南京人相对集中走城头的地方。到了清末,此风不减,家住秦淮百花巷的近代古文字学家、教育家、诗人程先甲是光绪十七年(1891)的举人,他22岁时用骈体文写了一篇轰动东南文坛的《金陵赋》,这篇赋洋洋五千余言,在一条自注中,他对“走城头”有更详尽的记述:“今则此风唯聚宝门为甚,但有箫鼓而无爆竹。兼有陈洋画为游人观者。有煮豆作红色,焙蜀黍成花(即爆玉米花)缀诸棘刺上以肖梅枝,抑或以饴(即饴糖)吹作榴实等缀其上,沿街而卖,游人必携一枝而归。”此与《金陵岁时记》的记述类似。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走城头的习俗还在一些老南京中盛行,秦淮老人、女诗人陈碧茵写有一首题为《正月十六走百病》的竹枝词:“春到江南万物苏,红男绿女笑相呼,牵巾携手添游兴,三匝绕城百病除。”从上述诗文中可以看出,“走城头”实际上已演化成一种迎春活动了。

说法二:从乡村妇女元夕“走三桥”演化成上城头

明太祖定都南京时,把元朝南京的遗民大多迁往云贵等西部地区屯守,同时还大量地从安徽、浙江等周边地区调农民进城,使一大批乡村农民成为南京的新市民。他们带来了乡村风俗,其中有些不合“都市水土”的,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形态或内涵的变异,而“走三桥”正是这样。

所谓“走三桥”,又叫“走桥”,是妇女们在元夕开展的游乐活动,她们往往七八个、十来个聚集在一起,在田野里通宵漫游,直到鸡叫天明方各归其家,在漫游的过程中她们要跨过三座或三座以上的桥梁,故有“走三桥”之称。清朝顾铁卿《清嘉录》说:“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当农民们成批地进入南京这样的都城后,一方面还保持着传统的乡村情结和习惯,另一方面他们的风俗又不得不受到都市法规、礼教和城市生活的制约,发生了形态与功能的嬗变。拿“走三桥”来说,在南京的都市环境里行不通了,按礼教不能让妇女们离家在外通宵漫游,遂变成了第二天(即正月十六)上午由丈夫陪同,带上孩子,一起走桥。街市上走桥不便,便转换了空间,登上城头去走,使南京的几处多重城门的城头成了替代的去处。“上城头”与“走三桥”相比,风俗功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只在“却病”方面保持着传承关系。

南京城门外有护城河,与河道又紧挨着,城门洞就有如桥孔;城门可供人出入,而城头上亦可走人和跑马,因此,城头就俨然是一座放大的桥!南京的聚宝门(今中华门)等城头处有城门三四道,登上一走,就等于走过了三座桥,能满足人们“走三桥”的愿望。所以南京的这一风俗叫“上城头”,而不是“上城墙”,就是因为只有城头才似桥。正月十六日尚处落灯日(正月十八)之前,因此,“上城头”的活动亦归属南京的春节风俗系列。

本文资料来源:《南京传统风俗》(陶思炎 著)《金陵往事摭谈》(杨松涛 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陵百姓过年习俗
正月十六走百病与偷菜求子习俗
正月十六爬城头 南京城墙万人“踏太平,走百病”
正月十六爬城头
南京民俗“正月十六,爬城头,走百病,踏太平”我夜走明城墙
元宵走百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