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合并颅外恶性肿瘤的弓形虫脑病一例

弓形虫脑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寄生于脑部引起的一种机会感染性疾病,也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免疫力缺陷、器官移植及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合并颅外恶性肿瘤的弓形虫脑病少见,且易误诊为颅内转移瘤。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合并肺腺癌及肝、脾转移癌的弓形虫脑病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8岁,因“左侧肢体无力、麻木1d”于2016年6月8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于1d前突发左侧肢体无力、麻木,无发热、头痛、肢体抽搐等。近半年体重下降约4kg。入院体检:体温36.40℃,脉搏68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36/72mmHg(1mmHg=0.133kPa)。专科体检:意识清楚,左侧肢体痛觉减退,左侧肢体肌力V-级,余体检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9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7%,淋巴细胞百分比9.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5.10%;C反应蛋白83.4mg/L;癌胚抗原12.32ng/ml;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基本正常。HIV抗体 梅毒抗体检测阴性。腰椎穿刺示脑脊液外观清亮,压力85cmH2O(正常值80-180cmH2O;1cmH2O=0.098kPa),脑脊液白细胞计数4×10^6/L[正常值(0-5)×10^6/L],脑脊液蛋白850.32mg/L(正常值150-450mg/L)。脑脊液培养(细菌、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五项检测未见异常。寄生虫免疫学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及脑脊液弓形虫抗体IgG阳性、IgM阴性,脑囊虫、血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抗体均为阴性。头颅CT示:右侧顶叶及左侧小脑见小斑点状稍高密度影,周围见片状低密度水肿带。头颅MRI平扫 增强示:右侧顶叶及左侧小脑半球各见一小结节状异常信号,病灶内出现坏死液化,其周围均可见片状水肿带,增强示“怪异结节周围环形强化”,水肿带无强化(图1A-H)。胸部CT平扫 增强示右肺尖见直径约3.66cm团块影,增强扫描见不均匀强化,肝左外叶见一直径约3.5cm环形强化影、脾脏实质内见一直径约1.71cm类圆形环形强化影(图1I-L)。经皮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活检)病理示:肿瘤组织呈巢团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异型性明显,浸润性癌,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 )、甲状腺转录因子-1(-)、新型天冬氨酸蛋白酶A ( )、CK5/6 ( )、波形蛋白(-)、P4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蛋白D5F3克隆型(-)、Ki-67约30% ( ),诊断低分化肺腺癌。最终确诊:(1)弓形虫脑病;(2)肺部感染;(3) 肺癌(低分化腺癌);(4) 肝转移癌;(5)脾转移癌。患者高龄且肺癌多器官转移,予复方磺胺甲唑片1.44g、每日3次,静脉点滴克林霉素0.6g、每日1次驱虫治疗。出院后4周随访,肢体麻木、无力感有改善,但食欲差、消瘦,处于恶病质状态。出院13周随访患者已死亡。



讨论

弓形虫脑病作为一种机会感染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仍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包囊反复破裂释放滋养体侵入邻近的细胞,造成局部组织的灶性坏死及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引起脑实质的损害进而出现相应症状。由于病灶具有空间多发性,最常累及基底节,其次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小脑和丘脑,故其临床表现并无明显特异性,可表现为头痛、发热、神经功能缺损、抽搐、意识障碍、视觉改变、认知功能障碍。头颅CT检查一般表现为单或多个低密度病灶。MRI检查较CT敏感,典型表现为颅内多发长T1和长T2信号、DWI高信号、T2 FLAIR高信号,增强MRI可见环形强化弓形虫脑病的确诊需要脑组织病理活检结果,但由于该法的有创性,难以实施,故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改变以及弓形虫免疫学检测


本例患者单纯以卒中形式起病,不伴头痛、发热等弓形虫脑炎典型表现,较为少见。影像学检查发现两处病灶,增强扫描可见“怪异结节周围环形强化”,相关文献指出该征象为弓形虫脑病特征性的表现,敏感度为25% 、特异度高达95%,然而不到30%的弓形虫脑病患者可出现该征象刚地弓形虫感染后1周产生IgM及IgG,IgM效价一般于1个月后达到高峰,1-6个月内降低,阳性可表示急性、近期及既往感染而IgG效价一般于2-3个月达到高峰,后降低并维持在一定水平,阳性一般指既往感染。该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寄生虫抗体检测均提示弓形虫IgG阳性、IgM阴性,表明患者既往感染弓形虫,为病原携带者。Vidal等的研究发现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较合并其他疾病患者的血清IgG定性检测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值为4.7(1.2-18.3),表明弓形虫IgG检测对于弓形虫脑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结合患者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寄生虫免疫学检测及典型影像学表现综合考虑为弓形虫脑病。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血清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淋巴细胞减少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及恶性肿瘤患者等。HIV抗体阴性可排除艾滋病。结合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笔者推测患者曾感染弓形虫,肺癌及肝、脾转移癌致患者免疫力低下并最终导致弓形虫脑病的发生。虽未能复查头颅MRI,但患者经正规驱虫治疗6周后,肢体麻木、无力症状有改善,亦间接证明诊断正确。


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是颅内转移瘤的最常见原发瘤,30%-80%可发生脑转移。患者颅内病灶周围水肿较显著,类似于颅内转移瘤的影像表现,易误诊为颅内转移瘤。弓形虫脑病与颅内转移瘤均好发于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处,幕上多见,均可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及灶周片状水肿,区别在于:(1)颅内转移瘤的占位效应显著、周围水肿范围较大;(2)弓形虫脑病可出现不同程度片状、斑片状或“怪异结节周围环形强化” 征象,而颅内转移瘤虽然也可出现环形强化,但环一般不完整、不规则、厚薄不均


弓形虫脑病须与脑囊虫(猪绦虫感染为主)病鉴别,脑囊虫病也可出现颅内多发圆形或类圆形长T1、长T2病灶,但其病灶周边一般无或有轻度水肿,结合疫水接触史及相关病原学检查不难鉴别弓形虫脑病还需与原发性中枢神经淋巴瘤鉴别,后者影像学虽无明显特异性,但病灶可表现出分叶、缺口、开环征,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往往出现块状及“棉团”状强化,再结合病史及抗体检测不难鉴别。由于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相关病原学检测手段普及率低、检出率低,弓形虫脑病还常被误诊为多发性硬化、脑梗死、脑脓肿、脑炎等,未能得到确诊和治疗的患者可能危及生命,这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弓形虫脑病的治疗,指南首选治疗方案为乙胺嘧啶联合磺胺嘧啶,但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采用复方磺胺甲唑联合阿奇霉素或克林霉素替代,疗程一般为6周,研究表明后者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并不比前者差


总之,弓形虫脑病易误诊为颅内转移瘤、脑囊虫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发性硬化等,而当患者合并有颅外肿瘤特别是肺癌、乳腺癌时,可显著增加诊断难度,应积极完善头颅MRI及寄生虫抗原、抗体检测,对诊断及鉴别极为重要。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年3月第50卷第3期

作者: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李坤 黎敏 胡棠生 唐震宇) 南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张小伟)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侯文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当AIDS遇上颅内多发肿块,别急着诊断转移瘤!
必读干货丨艾滋病脑病之----脑弓形虫病!
小儿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一例
1例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的诊断与治疗(2019)◈病例再现
一波三折的颅内占位,最终诊断为……
颅内“满天星”,病因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