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家博物馆藏战国玉器赏析
userphoto

2023.03.14 湖北

关注

“玉文化空中大讲堂”是玉文化线上知识科普平台,是一个玉文化领域垂直知识库,系统性更新课程,成为会员,享全部优质课程。

·平台会员福利,

·课程修满,可领取结业证书及纪念品。

·授课老师不定期上线答疑,与会员互动。

·在平台会员期限内,可以参加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会员活动,将有机会参加研究会组织的线下会员活动。

欲了解课程详情,点击下方链接:

玉文化空中大讲堂上线啦

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立即成为会员


“君之信玺”玉印。

战国 (前475 - 前221年)。

高2.1厘米、边长2.5厘米、边宽2.5厘米,重20克。

战国 卧蚕纹璜

1957年河南洛阳小屯村出土

长8.3、宽1.9、厚0.4厘米。

此器呈扇面形,周边有对称的脊齿,一般于中部和两端各穿一孔,少量只在中部钻一个小孔,供系佩。边缘刻阴线轮廓,内饰卧蚕纹。卧蚕纹因器形略有差异,有的是以减地法使蚕纹凸起,也有用粗阴线勾勒反衬出蚕纹形象的。这些手法的应用,表明战国时期璜形器及其图案装饰的制作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平。

战国 玉璜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

长10.3厘米、厚0.3厘米 

这两件玉璜为青白色,窄长微弧,中间和两端各有一个对钻小穿孔,两面刻谷纹。该墓除出土几多大型青铜器、竹木器外,还出土玉、石、水晶、玻璃、紫晶等饰物528件,且多出于墓主内棺,说明大部分为墓主生前所用。

战国 中期(前375 - 前276年) 

玉凤鸟佩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二号墓出土

长7.6厘米、宽3.4厘米、厚0.4厘米

料珠

战国

直径6.3厘米、腹径6.2厘米

这是一件用琉璃(原始玻璃)制作,嵌色,呈紫地饰浅蓝色'蜻蜓眼'式的料珠。嵌色料珠在中国、东南亚、西亚、地中海东部沿岸多有发现,而且形制、色影也很相近,这对上述地区玻璃制品的发展和相互交流提供了线索。不过,直径如此大的料珠却比较少见。

玉双龙首珩

战国

长9.4厘米,宽2.5厘米

青白玉,此器璜形,双面透雕。两端为龙头,口镂空,似卷云状,上颌有獠牙,下颚露成排牙齿,唇上各有一孔。龙身满布乳丁纹,排列规整,每三个乳丁由一条阴刻线相连,象征成片的鳞甲。珩下部镂雕花蕾纹,枝蔓向两边伸展至龙头下。珩顶正中有一孔。珩为组佩上部横向的玉,是组佩的骨架,珩底部的钻孔与镂空处应为悬挂功能而设。拱式造型可承受较大的重力,二或三孔利于保持组佩的均衡与对称,各部件密切相联构成完整的佩饰组合。

凤鸟形玉饰

战国

长3.7厘米,宽1.8厘米,厚0.8厘米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六号墓出土

器呈黄色,有褐色沁。扁平体,两面雕刻,刻一凤纹,昂首,头顶高冠向后飘舞。圆眼,尖喙,嘴紧闭并镂空成一圆孔。腹部前挺,三叉长尾向身后卷曲并高高上扬,紧贴于头、颈背部。凤身刻勾云纹,尾刻翎纹,中间长尾尖部呈扇形,上斜刻阴线纹。器正中有一穿孔,器下部有榫。

造型优美,纹饰精细,线条流畅,是战国玉雕珍品。河南省辉县在战国时期属于魏国。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记载,辉县在1935年、1937年曾两次发掘,出土玉器、铜器和石器达千余件。解放后,中科院考古所在辉县境内又进行了三次发掘,时间为1950年到1952年,其中玉器出土较多,有的十分精美。

勾连云纹玉韘

战国

长4.3厘米、宽3厘米、最厚1.2厘米、孔径1.9厘米

青白玉,有褐色沁。体呈椭圆形,中心有一透孔,上方外侧有一小扳凸。顶端为尖状,有两对透孔,供系绳用。下端一面用单线阴刻勾连云纹,另一面饰云纹及'二'字纹。韘一侧有绳纹。是钩弦射箭的工具。此韘制做精美,纹饰细致。使用时,将其套入拇指,上方小扳凸以控弦,同时用细绳穿双孔,系于手腕。

谷纹环

战国

直径6.5厘米、孔径2.5厘米、厚0.5厘米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环内外缘各有一周阴刻线,形成内外边廓。两线内雕琢谷纹,排列成行,错位相对。谷纹是谷物发芽的样子,也称蝌蚪纹、涡纹、卧蚕纹等,象征万物复苏和对丰收的盼望。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周礼·典瑞》载:'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子”和“男”都是当时的爵位名称,表明贵族在一些重要礼仪场合经常手持谷纹玉器作为信物。

谷纹玉璧

战国

直径15.6厘米、孔径5.9厘米、厚0.8厘米

青绿色,上有黄褐色沁纹。圆形,中心有一圆孔,璧面饰谷纹,璧外沿及近孔沿处阴刻弦纹,两面纹饰相同。

此璧尺寸较大,玉有玻璃质光泽。战国时期玉璧工艺特点是细致勾勒,,谷纹饱满,纹饰精致规整。此器虽为传世品,但工艺精湛,璧尺寸较大,为传世玉璧中的精品。

谷纹玉璧

战国

直径13.1厘米,孔径5.2厘米,厚0.8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玉为青绿色,有灰褐色沁。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雕刻相同纹饰。璧面纹饰分三部分,中间主题纹饰为谷纹及卧蚕纹等,近孔处阴刻一周勾云纹及网纹,璧外边缘处阴刻一周勾云纹及斜阴线纹。

纹饰华丽繁密,制作精致,雕刻工细。采用减地浮雕及阴刻相结合的装饰手法,纹饰布局协调,特别是璧近孔处以及璧边缘处阴刻一周纹饰,较为新颖别致

谷纹玉璜

战国

长15.2厘米,宽3厘米,厚0.4厘米

1957年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玉为绿色,半透明。扁平体,璜形,两件玉璜纹饰基本相同,均两面纹饰,中部略细,两端稍宽,器雕刻谷纹,边缘刻弦纹,周边有对称齿脊,中腰上部钻一圆孔,可供系佩。造型端庄古朴,玉质光润亮泽,纹饰精细。此种形制和纹饰的玉璜,出土和传世品都较多见,是战国时期典型器之一,为佩饰或为组玉佩中的饰件。

卷云纹玉璧

战国

直径8.7厘米、孔径3.6厘米

绿色,上有朱砂痕。圆形,中心有一孔,璧面琢刻卷云纹。两面纹饰相同。战国时期的玉璧是贵族用于祭祀、朝凯、聘问等礼仪场合中手执的信物,死后有的随葬。

卷云纹玉剑首

战国

直径4.7厘米、厚1.2厘米

玉为青白色,有褐色沁。半透明,有光泽。圆形,纵剖面像蘑菇状。正面内圈饰勾云纹及细密斜方格网纹,内外圈以双阴刻线相隔,外圈雕琢隐起的谷纹。背部中间阴刻圆圈一周,圈外琢六孔,两两相通,用来穿系固定于剑的顶端。

玉质光润,纹饰精美,碾琢工整。玉剑首即为剑柄端玉饰,一般为圆形。

龙首纹璜

战国

长9.6、宽2.1、厚0.4厘米

1950年河南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祀坑出土

此器双面对称雕刻。两端为龙首,龙头有楔形角,扁圆形眼。吻前突并向上卷曲,下颌低垂,舌内卷。龙首及玉璜周边以阴线纹刻出轮廓线,器身雕刻密集的谷纹。顶部正中钻一小孔,可供系佩。

战国 卧蚕纹玉璜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

长13,宽3.2厘米

此器呈扇面形,周边有对称的脊齿,一般于中部和两端各穿一孔,少量只在中部钻一个小孔,供系佩。边缘刻阴线轮廓,内饰卧蚕纹。卧蚕纹因器形略有差异,有的是以减地法使蚕纹凸起,也有用粗阴线勾勒反衬出蚕纹形象的。这些手法的应用,表明战国时期璜形器及其图案装饰的制作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平。

卧蚕纹玉璜

战国

长10.3-10.6厘米,宽2.8-2.9厘米,厚0.3-0.4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玉为白色,上有褐色纹,器表有光泽。体扁平,两件玉璜造型、纹饰基本相同。两面琢刻涡纹及卧蚕纹,玉璜周边有对称的齿脊,玉琪中部顶端钻一小孔,两端中部各钻一小孔,可供佩系。这一对玉璜与另两对同形制的玉琪和另一个单一的小玉琪同出于内棺,只是器表钻孔的部位有些不同,由此推断,应是同一组玉佩中的饰件。纹饰繁缛华美,玉质润泽,雕刻技艺高超。

曾侯乙墓出土玉器种类齐全,制作精细,造型新奇,纹饰精绝。分别用镂空、浮雕、阴刻、圆雕、多环多节等雕刻技法,使玉器制作达到鼎盛。战国时期,湖北地区玉器制作较为发达,脸炙人口的'和氏璧'的故事就发生在楚国,说明楚地琢玉和制作玉器有高超的技术水平。此墓出土玉器有佩饰、用具和葬玉三大类,其中玉佩饰很丰富,有的成对出现,如著名的双龙玉佩饰等。

卧蚕纹玉璜

战国

长8.3厘米,宽1.9厘米,厚0.4厘米

1957年河南省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

玉质白润,纹饰精细,线条流畅。玉璜是中国古代重要玉器之一。在古代玉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产生时间早,数量也多。新石器时代玉璜出土十分普遍,多数较窄,光素无纹,两端有穿孔,也有少数做成双兽头纹璜。商代玉璜多为龙形或鱼形,器型较窄。西周时期,玉璜形体由窄变得略宽,多呈扇面形。纹饰多为双龙首、双人首、人龙纹等. 春秋时期,多为琥形、龙首璜等,纹饰多用隐起的雕刻技法,纹饰精美。

龙纹玉觽

战国

长8厘米,宽1.7厘米

1955年四川省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

青白玉色,有黑色沁。扁平体,龙形,尾呈尖状,龙首张口,菱形眼。颈部刻四道直线纹,背部刻勾云纹。两面纹饰同。

是一种角形器,觽既作为一种佩饰,也是一种具有解结作用的实用器。玉觽一端尖锐,而另一端多琢成动物形象,有龙首、虎首、兽首、凤首或鸟首等形状。在古代,佩是成人的标志。此墓还出土了玉璧等多件玉器。

玛瑙环

战国

上:直径6厘米中:直径6厘米下:直径4.5厘米

上:玛瑙环呈鸡血红色。中心有一大圆孔,内孔径为3.2厘米。环面斜削状,边缘扁薄,近孔处较厚。抛面呈六面体。磨制光润亮泽,制作规整。玛瑙红色纹理十分鲜艳美观,为上品。

中:玛瑙环呈黄色,上有乳白色纹理。中心孔径为4厘米。边沿薄,近孔处较厚,截面呈六面体。器形规整,光润明亮,纹理自然。

下:玛瑙环呈白色,上有绿色纹理。中心孔径为2.3厘米。边缘扁薄,近孔处较厚,断面呈六面体。制做规整,磨制光润亮泽,纹理自然美观。

兽面纹玉剑斑

战国

高5.7厘米,宽6.1厘米

1955年四川省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

青玉,有黑色沁。器呈梯形,上宽下窄,两腰略收,抛面呈椭圆形。一面下部饰兽面纹,上部饰勾连云纹、斜线纹和波折纹,四周饰波折纹。另一面饰勾连云纹及波折纹。上端椭圆形内阴刻勾云纹,下端有三个相互通联的孔,用来与剑相连,采用减地凸起阳纹及阴刻为主的雕刻技法,纹饰雕刻线条流畅,精美清晰。

云龙纹玉璜

战国

全长弧外距20.2厘米,弧内距14.4厘米

1950-1951年河南省辉县国围村一号墓祭坑出土

白玉,有黄褐色沁。通体由七块玉饰和两个銮金铜兽头组成,由一铜片中贯,将其联为一体。除正中间一块玉饰外,左、右其余六块,均对称并两两相同。正中间一块玉饰为梯形,上饰龙首纹。上端刻一兽纹,回首卧伏状。张口露齿,椭圆形眼,粗颈,臀上翘,垂尾上卷,身饰水滴纹。下端有一壁形纽,可系佩。左右两旁的玉饰为扇形,上饰龙首纹。再两旁的玉饰为龙首形,这五块玉饰联为一体,组成双龙首共身纹璜。龙首限为橄榄形出梢,头顶有角。吻前突,嘴镂空雕刻,有胡须。眉与嘴边缘刻绞丝纹,腮刻水滴纹。最外面两侧云纹玉饰由銮金铜兽头与之相连。长椭圆形,阴刻云纹,中间镂空成勾云纹。两面纹饰相同,构思奇巧,造型颊为罕见,玉质温润,色白而微缘,纹饰精美,做工精细细,代表了战国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是战国玉璜中之珍品。

此器原为佩饰,后来充当祭祀用品埋于祭坑之中。

玉册

战国

长62厘米,宽23厘米

1950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祀坑出土

玉为青色,有黑色沁。由五十枚单片长方形简组成,每简长约23厘米,宽1.2厘米,厚0.11厘米,质薄且匀。此器出土时,五十枚简相次成册,考古工作者依次取出,捆扎成册。其上没有任何朱墨痕迹,或是年代久远,字迹脱落,也许原来上面没有字,仅具其形,这都无法考证,不知其作何用。但此玉册的出土,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玉册,十分珍贵。

在我国古代,纸张没有发明之前,把木或竹制成扁长条形,在上面写字,称为简,把一根根简按书写顺序编起来,叫做册。'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个象形字,其写法为“□”,一看便明,十分形象。此册应是仿竹册而制。玉制简册比木、竹制成的简册更难制作。首先要从大料上锯切下长条形玉材,再把切痕磨除,厚度只有0.11厘米左右。故每制一根玉简,都要费很长时间,也反映出当时制玉水平之高超。所以玉制简册大多为特殊用途。

玉覆面

战国回

玉片最长3厘米,最宽3厘米

1954-1955年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1316号墓出土

玉料为青色,器由长方形、兽形及象征眼、鼻、口、眉等形状玉片,排列成人的脸形和五官状,共由25件玉片组成。这件玉覆面头部放一椭圆形玉璧,长7厘米,宽5厘米,中部钻一个3厘米的圆孔。脸两侧由上到下各缀五件长方形玉片,代表脸轮廓。双眉、杏核眼、长鼻、半圆形口,在两耳的位置各放一圆形玉片,脸颊及下额共排列六件兽形玉片。最下面两件兽形片出土时位于墓主的足端。这些玉片上各有一至四个圆孔可以穿缀于织物上。

《仪礼士丧礼》载:“瞑目用缁。”注:“瞑目,覆面者也。”又云:“商祝掩填设瞑目。”玉覆面又称瞑目,就是由上述玉片缀于绢帛的面幕,是墓主人面部覆盖的一组人脸形玉片,属于葬玉。

玉龙佩

战国

长14.5厘米,宽1.5厘米,厚0.2厘米

1957年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战国时期的玉龙,无论在制作技法、造型花纹等方面,都脱离了战国以前的规范,干姿百态,独具时代风格。出土龙形佩较多。战国时期,龙的形体更长了,形体多为'S'形,曲折弯转,自然流畅,动感强烈,形态各异。

玉镂雕云纹佩

战国

长7.8厘米,宽2.6厘米,厚0.2厘米

1957年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玉为浅绿色,扁平体。此玉佩成扇面状,左右对称雕刻。镂空雕刻云纹勾云纹。可供系佩,应是组玉佩中饰件之一。战国时期,佩玉盛行,玉璜作为组玉佩的组成部分而大量出现。

玉人骑兽佩

战国

高2.6厘米,长1.8厘米,宽0.9厘米

1957年河南省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

玉为白色。圆雕。一孩童曲膝骑于伏兽背部。小孩仰首,面部较平,头顶梳一向左后偏髻的发式。双杏核眼,阔鼻,小嘴,尖下颌,大耳,双臂弯曲前伸,双手紧握兽的两耳,跪骑于兽背上。兽为伏卧状,四足前伸,额头中部有细密斜方格纹,圆形大眼,如意形鼻,嘴紧闭,兽顶钻一圆孔直通到兽底部。兽身饰波折纹。兽象虎。此器雕刻精细,玉质洁白,似羊脂白玉,光润亮泽。人物形象朴实独特,可能是当时中山国贵族形象。

玉镂雕龙纹佩

战国

长10.4厘米,宽5.5厘米,厚0.6厘米

1957年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龙形佩在春秋晚期开始大量出现,到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造型也极为丰富,且形态不一。战国早期龙形佩多为回首曲身状,躯体呈“S”形,尾有细小阴刻线,圆头,圆眼,圆嘴。到战国中期以后,躯体大多呈双“S”形,眼为长梢眼,张口,上下齿似咬紧,下颌象斧形,躯体弯转曲折也非常自然,身多饰涡纹、谷纹或卧蚕纹。

作者: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马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中期玉器①河南新乡辉县固围村魏王室墓玉器
《金玉圭璋-香港私人珍藏古玉》嘉德香港2016春拍专场
东周玉器纹饰的分期特征
东南瑰宝之越国玉器(下)
考古出土的改制玉器
宝玉寻踪——湖南省博物馆藏玉器精品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