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通中医2

青龙演绎(上)

马新童 心通中医传承工作室 2017-10-24


中 医 传 承,承 传 中 医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甲寅年生于新疆和田,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马新童中医工作室创始人。现任世界中联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医协会皮科分会理事、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高级顾问及北京彭城堂中医馆特聘专家。目前特邀在博爱堂、葆德堂、孔医堂、行知堂限号出诊。





青龙演绎(上)


各位国语学馆的同仁,大家下午好!医道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皆圣贤真实义。今天我讲的内容主要分五个方面,第一个是青龙演绎图解:麻黄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大青龙汤、大青龙加附子汤和越婢汤。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勾陈、腾蛇,被称为六神,还有二旦:阳旦、阴旦。那么二十八星宿,东南西北各有七,四七二十八星宿,今天我们讲的是东方的青龙。

东方青龙从星宿来上讲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当中说,“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今天我们讲的就是青龙。我们讲青龙的时候首先给大家澄清一下,我们第一次见到“青龙”这个概念是在《伤寒杂病论》当中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而在《辅行诀》当中它的小青龙汤呢,是我们讲的麻黄汤,它讲的大青龙汤呢,是我们的小青龙汤。因此我们先从麻黄汤,也就是仲景讲的麻黄汤,陶弘景讲的小青龙汤开始。


家可以打开我发上去的ppt好好的看一下,麻黄三两在东方,桂枝二两、杏仁七十枚在南方,甘草一两就在水——代表水在北方。麻黄汤四味药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我们讲“麻黄汤治太阳寒,七十杏仁二桂参,三麻一草只温覆,用时先把八症观”,这是我们在学伤寒的时候背诵的歌诀之一。这是小青龙,小者巧也、妙也,变化多端,没有成型,或者说没有完全成型,但是已经有大概的一个轮廓了,它还有很多的变化,因此,我把它又分成了寒化和热化两部分。麻黄三两正好搁在东方木的位置,桂枝二两正好代表南方的火,杏仁在《内经》中讲,它是心之果、七十枚,它的颜色它的数理都是吻合的,它的果也是吻合的。甘草一两是代表北方水,也是吻合的。我们研究古人的东西,古人讲道就要从“象、数、理、气”四个方面去阐释才能说明白。那么我们的麻黄汤就刚好从北方到东方再到南方,左青龙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小青龙汤,张仲景的小青龙汤是治表寒里饮的,其实就是青龙的寒化。我们看一下图,麻黄三两和芍药三两可以放在东方,桂枝三两放在南方,半夏、干姜放在中央,细辛、五味子放在西方,甘草放在北方。这个小青龙汤就是《辅行诀》讲的大青龙汤,大者成也、巨也,就是已经成型了。它治疗表寒里饮,它就是一个完美的、完整的图形,是一个圆的图形。所以古人讲方中寓圆,天圆地方。它的加减法当中有加杏仁的例,加附子的例,如果说我们把杏仁和附子添加进去,你就会发现整个图是非常平衡的,每个方位各有两味药,这个图就是小青龙——仲景的小青龙、《辅行诀》的大青龙的图。


除了寒化、还有热化,热化的图大家请看一下——麻黄六两,它的麻黄变成六两了,而小青龙汤呢的它里面麻黄是三两,芍药是三两,它一个麻黄占了这个位置。桂枝二两在南方,生姜是三两,大枣是十二枚,有些书上写的十枚——十二枚和十枚,一个从天圆或天干,一个从地支来说,十枚代表土,十二也是地支的完整的数。石膏如鸡子大在西方,杏仁四十。如果说研究河图和洛书的人就知道,河图和洛书以后,后天八卦当中西方是四,因此在大青龙汤当中用了杏仁四十枚,而在麻黄汤中用了七十枚。昨天我在马新童中医研究院的群当中也提出这个问题,杏仁七十、五十和四十有什么样的区别?大家说是量的不一样。它的数理的暗示是不一样的,我们抛开这层,我想请问大家剂量的大小会不会影响整个方子的方向以及它的功效呢?会的,完全会影响。我们许多药小剂量和中剂量以及大剂量,它功效是有不同的。那么我把我的研究成果叫做青龙之常与青龙之变。


我们看一下,表寒实证的麻黄汤,我们也可以用麻黄三两放到东方,桂枝二两放到南方,杏仁七十枚放到西方,甘草一两放到北方,如果这么排列的话,它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圆的图形。那么大家会问,你前面放到南方,现在放到西方有没有依据啊?当然有依据啊。你看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那个“离”位,我们讲的河图,是讲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它正好是一个天文图。因此我们中医,要想研究中医的来源必须上知天文,就是源于此。这样七十杏仁,七十的七,就从南方转到了西方,因为洛书这个是七,“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它是七应该在西面。


表寒虚证就是我们讲的太阳中风证呢,我们拿桂枝汤作为一个例子,桂枝三两可以放在南方,芍药三两放在东方,生姜三两放在西方,大枣十二枚放在中央,炙甘草二两放在北方。有些书上讲炙甘草应该是三两,还有如此之说,以供大家来参考。那么大枣放在中间,为什么要放在中间?这是因为大枣为脾之正果,这是《内经》讲的原文。如果从图上这么看的话,芍药应该是白芍?还是赤芍呢?要从我发的这个图当中看,这个芍药应该是赤芍更标准一些,或更确切一些。或者说因为肝是藏血的,赤色就是代表红色是入血的;如果说酸入肝,从这个角度上看的话,应该用的是白芍,白芍有酸涩之性味啊。因此芍药之争,从今天开始就不要再争论了,我们作为临床家来说,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用白芍、还是赤芍。在汉唐之前呢,芍药是不分家的,白芍、赤芍是不分的。我们现在既然要分,就要有分的理由;一般来说,按照传统来说,白芍多入气分,赤芍多入血分。我们临床当中用芍药的时候,既可以用一种,也可以两者都选,根据你具体的情况具体对待。刚才我们讲的就是青龙之常——由麻黄汤变成小青龙汤,那个过程就认为是青龙之常。


那青龙之变就是我们讲的麻黄汤变成大青龙汤,是表寒里热——表寒里饮(小青龙汤),寒饮是同一类的,因此叫青龙之常——表寒里热(大青龙汤)它就是青龙之变了——这是我用的术语。请大家看一看这个《辅行诀》中的小青龙汤就是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在《辅行诀》小青龙汤条下如是说“治天行病,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在仲景的麻黄汤条文下,是怎么说的呢“太阳病身痛发热,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我们把两个方子对在一块儿看一下,它的成分是完全一样的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在《辅行诀》里面写的是一两半,在仲景的书里面写的是一两。在《辅行诀》当中杏仁是半升熬、打,在麻黄汤条文写的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大家看到了吧,杏仁的半升和七十枚基本上是约等的。因此我们在小青龙汤条文注里的“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那个是宋本的桂林古本的是“若喘者,加杏仁半升”,是不去麻黄的——我们后面还会讲的。


我们看一下《本经》中麻黄的功效,气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热邪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桂枝,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杏仁气味甘、苦、温,冷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贲豚。甘草气味甘、平、无毒,主藏六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有人会问,您为什么选择了《神农本草经》呢应该按道理来说,张仲景在他的序里已经讲了,我们用《胎胪药录》……《胎胪药录》已经丢失了,我们拿大致相同时代的本草来做一个解释,也只能如此。


麻黄汤的图解呢我单另把它列开了,请大家仔细揣摩一下。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图解对比,大家看一下我的那个图就可以了。我用了图解一图解二,不同的对比方法,大家请看一下。


麻黄汤的原文,在桂林古本的条文我就不一一念了,在PPT中都有,我们继续往下。

《辅行诀》中大青龙汤即为《伤寒论》中之小青龙汤,我们看一下《辅行诀》大青龙汤怎么说的“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不已者方”,“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在宋本和桂林古本当中,后面的加减法有些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我用蓝笔勾勒出来了。在桂林古本当中,“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的意思是说微利和噎都去麻黄加附子;而宋本里面是讲“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这个荛花具体是什么东西呀?有人说是一种中药,它可以作为染料,特别是烧瓷器的时候里面放的一种料,把它拿出来就有止利的作用。那么宋本里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好,这是它的区别一。那区别二在哪里呢?若喘者——刚才讲的,在桂林古本里面是加杏仁半升去皮尖,而在宋本里面是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意思就是说去不去麻黄的问题。这两种我们临床当中,实际应用的时候两种情况都可以出现,完全可以出现,因此宋本和桂林古本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那么宋本和桂林古本的对比我只提它们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请大家自己参考,反复去研究。但是在宋版下面有句话“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这句话本身就说明宋本当中有人就开始质疑这个条文了。(待续)



青龙演绎(中)

原创: 马新童 心通中医传承工作室 2017-11-01


中 医 传 承,承 传 中 医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甲寅年生于新疆和田,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马新童中医工作室创始人。现任世界中联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医协会皮科分会理事、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高级顾问及北京彭城堂中医馆特聘专家。目前特邀在博爱堂、葆德堂、孔医堂、行知堂限号出诊。





青龙演绎(中)



那么在桂林古本直接是把“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儿,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把“微利”和“噎”认为是一个问题,或者说用一个附子就能解决这两种问题。仲景小青龙汤方解及方后加减指征,“伤寒表不解”用桂枝、芍药,“心下有水气”麻黄、甘草就可以治里水,“干呕”半夏是治呕的,“发热而咳”干姜、细辛、五味子治咳——咳嗽的咳,“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化痰生津,“若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古本是用附子一枚,若噎也如此,去麻黄。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刚才我反复讲过了。

那么我们看一看小青龙汤的这个方子,麻黄芍药在东方,桂枝、杏仁儿在南方,半夏、干姜、茯苓以及荛花可以放在中间,细辛、五味子、瓜蒌可以放在西方,炙甘草、附子可以放在北方,如果说我们荛花不用的时候,这个图形是蛮对称的啊,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对称图形啊!在《本经》中说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栝蒌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荛花,味苦,寒,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癥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这是我们从《本经》当中找出来它的功效。

我们根据《伤寒杂病论》的原文,我们寻觅出另外一个药方就叫做八味青龙咳喘汤。我们从张仲景的小青龙汤当中,我们找到了八味青龙咳喘汤,就是去麻黄加杏仁这个方法,我们把它叫八味青龙咳喘汤。同理,我们也可以直接加杏仁就成为九味药,从数理上来说九味药更符合“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这个数。

我们给大家举个例子,小青龙汤的临证案例。一个小孩儿,鼻塞、打鼾,流清鼻涕,3:00时易醒,梦多。我们诊断为感冒、鼻渊、鼻窒、证属外寒里饮,径直用小青龙汤,原方各3克(净麻黄3g、桂枝尖3g、淡干姜3g、辽细辛3g、法半夏3g、炙甘草3g、杭白芍3g、五味子3g),还有腺样体增生,大家看一下这个病例。

还有一个病例我们用八味青龙治喘汤合小柴止咳汤。小柴止咳汤呢,也是我们根据小柴胡汤后面的加减法当中讲的加减法,把两方——一个青龙治喘、一个小柴止咳加在一块儿,来治疗这种病。这两方子合方是受了张仲景的影响,——柴桂合方的影响制成的一个新的一个方子,大家可以看一下。

请再往下看,小青龙汤加附子汤的案例。石某、男、42岁,腰痛,头痛,腹胀,眼睛感觉不能凝神,发病时只想闭眼,脚踝部觉发紧不适,口干口渴,易焦虑,左侧身体麻木感,包括面部、肩部、腰部,四肢凉,咳嗽,咳痰,痰色白,冬天发作,眠差多梦,大便粘,小便分叉,既往史当中有肾囊肿病史,摸脉的时候呢他的胆脉不畅,舌体胖大,舌面水滑,中凹陷。我们诊为太阳少阴合病,用小青龙加附子汤(川桂枝9g、杭白芍9g、炙甘草9g、生麻黄6g、炮附子9g(先煎)、辽细辛3g、淡干姜9g、五味子9g、清半夏9g)。

我们再往下看,王某44岁,怕冷,喜热,易出汗,发作性喘息、气短、鼻塞、打喷嚏,下午晚上为重,发作时闻及痰鸣音,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受凉后易打喷嚏、流鼻涕,活动后喘息、气短明显,口干,咽部异物感,有痰,眠差,时有心慌,耳鸣、耳痒。脉沉。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分泌性中耳炎,支气管哮喘,我们诊断为鼻窒和哮喘。用小青龙加附子杏仁合射干麻黄汤(净麻黄9g、桂枝尖9g、淡干姜9g、辽细辛9g、法半夏9g、炙甘草9g、杭白芍9g、五味子9g、炮附子9g(先煎)、炒杏仁9g、蜜紫菀9g、款冬花9g、老射干9g)。小青龙加石膏汤它的原文在桂林古本当中是讲“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他的原文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加了石膏,石膏是白色肺金,我们把它摆在了西方。

我们看一个案例,小青龙加石膏汤案例,马某,女,昨晚开始发热39.5℃,现体温波动在39℃左右,咳嗽,咳黄白粘泡沫痰,痰中有水,量多,头晕,烦躁,口唇干燥,无口渴,稍微有点汗出,手心热,昨天晚上服两袋柴桂后无明显好转,怕冷,喜侧卧睡。舌尖红,舌面水滑,舌苔白腻,脉浮数,沉取稍无力。对小麦、奶、蛋类过敏。这是个外寒里饮、饮郁化热,我们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水煎服,我们一般遇到这样情况是每两小时或三小时服一次,退热前每四小时喝一次,这是最长时间间隔,不能超过四小时、两个时辰,发热退后每天一剂早晚分服。我们随访时发现三点钟吃药,七点钟吐了,测体温是37度,23日上午服药一次,诉颈部和胸口有些发红,痒,无皮疹,咳嗽咳痰减少,精神可,纳可。9月24日家属诉颈部发红好转,咳嗽咳痰明显好转。

下面还是一例小青龙加石膏汤的案例,这个病人女53岁,怕冷,怕风无汗,偶有潮热汗出,流黄绿色鼻涕,咳黄绿色粘痰,咽部异物感,口干喜饮,喜热饮,时有脾气急,口腔、鼻腔有灼热感,大便粘,腰部沉重。舌尖红,舌两侧苔白腻,脉沉略有小数,右手尺脉无力。是外寒里饮,饮郁化热,其实这还夹了一个湿热在里面。我们用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再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桂枝9g、麻黄9g、干姜9g、生白芍9g、炙甘草9g、细辛9g、清半夏9g、醋五味子9g、石膏24g(先煎)生薏苡仁30g、败酱草30g、黑附片9g(先煎)(16-10-20))。因为她这个病人流黄绿色的鼻涕,咳黄绿色粘痰,这个黄绿色粘的象就是湿象,因此我加了薏米和败酱草、附子这些的药,因为右手的尺脉无力,所以加附子。我们看一看,在桂林古本和宋本当中,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这两个条文刚好是颠倒的,这个桂林古本里讲“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愓身瞤,此为逆也。”而在宋本里面,别的完全一样,就是段首写的是太阳中风。我们许多时候强行去解释为什么太阳中风会脉浮紧——应该太阳伤寒是脉浮紧啊,其实看了桂林古本疑释顿消。

仲景的大青龙加附子汤只有桂林古本和湘古本里面有,原文是“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加附子汤主之。”就是大青龙加一枚附子。

我们看《本经》当中说“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我们看一看大青龙加附子汤的图,麻黄六两在东方,桂枝二两在南方,生姜、大枣在中间,石膏、杏仁在西方,甘草、附子在北方。

我们有一个病例,病者于劳累后出现间歇性发热,后出现持续性高热,喜冷饮,脉数,舌尖红,舌体胖大有齿痕,大便粘,偶有心慌,夜尿一次,尿频。

越婢汤的原文,在桂林古本里讲“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黄汤主之;越婢加术汤亦主之。”

仲景的小青龙汤与越婢汤图解进行一下对比就会发现,越婢汤和越婢加半夏汤,它的麻黄六两在东方,生姜、大枣在中央,石膏、半夏在西方,甘草二两在北方。有些人说也可以这样子排列:把半夏放到南方——“半夏半夏”得夏天一半之气,放到南方也是合理的,这样的话整个图又是一个圆形的图——古人的方子当中处处体现方中寓圆,天圆地方啊,因为人法地,地是方的,地法天,天是圆的,天圆地方,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圆地方这就是道。

方子当中,方中寓圆,看起来这个方是法地的,它里面同时是法天的,又是法道的,道法是自然而然的嘛!好多人说我们不需要去研究这些东西,不研究这些东西,你就不知道它的来源、它真正的内涵实质是什么,我们只能说是一个匠,会用它——只知道这筷子怎么使,筷子怎么来的不知道!筷子当中隐含着许多自然的大道,不知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对临床大夫来说你可以不知道这些知识,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来说,必须要把它正本清源。只有正本清源了,才能源流俱清,进而在应用这些方子的时候如理如法,如同己出。还有大青龙与越婢汤的对比,以及小青龙加石膏汤与大青龙加附子汤图解的对比,请大家自己看。

越婢汤也可以有一系列的方子:越婢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苓术汤、越婢加苓术附汤,后世不断的进行调整,不断的加减,但是始终没有越规距——就是始终没有越开这个法式图、我们画的法式图。

我们看看越婢加术汤的一个病例。张某,女,62岁,主诉小便不利一周,刻下症小便量少,次数少,自诉身体沉重,头晕头痛,口干口渴,口苦,伴有上半身汗出,大便时干时稀,双眼睑浮肿、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处方以越婢加术汤合小柴胡汤进行加减。自诉服药一顿,当晚解小便一次量多,小便通畅。服5剂后,双眼睑浮肿减轻,小腿肿消失。身体沉重,头晕头痛,口干口渴,口苦症状均明显减轻。

这是越婢加苓术附汤的病历。殷某,女,58岁,(刻下症)面部浮肿、下肢水肿,右侧胳膊疼痛,抬举不能,血管青筋暴露,小便色淡,小便频,后背及腰部发凉,整个后背僵硬,腰腿酸疼,周身乏力,平时出汗不多,活动后汗出。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沉而微。诊断为里水。(方药)越婢加苓术附汤。复诊时面部及腿部水肿消退,右侧胳膊仍疼痛,抬举困难。

我问过一些研究经方的同行,见过用小青龙加附子汤合小柴胡加石膏汤的病人没有?大家觉得很好奇,这两个方子能在一块儿合吗?完全能在一块儿合!这个病人既有小青龙汤的证,也有小柴胡加石膏的证,而且尺脉沉弱无力。许多同道说,这两个方子是不能合在一块儿的。这个病人你看,第一个这个病人是无汗,这个病人是看啥病啊,她就是看她的所谓的鼻炎,多年迁延不愈,据说找过新疆许多的名家——主要有名的名家找了很多。为什么没好,就是说我们四个诊的收集不够,四诊收集的时候,有意无意把一些症状全部略过了。有人给他用过小青龙汤,有人给他用过小柴胡加石膏汤,都有好转但是都没有好。我看到这个病人的时候,当时是冬天,这个病人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她既出现了恶寒、无汗、发热、鼻鸣、咳、喘、喷嚏流涕,同时呢还有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口苦、咽干、不思饮食,舌头伸出来还有一些干燥,口有略渴,出现这个情况的时候它其实是有夹杂的,既有太阳寒水,甚至往下说影响到少阴的问题,也有少阳相火,兼阳明燥金不降之象。这时候按照有些医家的观点,她应该是太阳少阴少阳阳明所谓的“合病”,我认为这个“合病”不对,“合证”是对的。那么我就毅然决然的就用了这个方子,两方一合效果出奇的好,吃第一付她就告诉我我这二十多年来,从来脑子没这么清醒过——一下回到了二十年前的感觉,可见经方用对的时候呢是效如桴鼓,效果非常的明确。

我今天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给大家讲了青龙演绎的上篇,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这是我们的口号,也是我们中医人应该遵循的法则。谢谢大家!



青龙演绎 · 课后答疑

原创: 马新童 心通中医传承工作室 2017-11-07


中 医 传 承,承 传 中 医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甲寅年生于新疆和田,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马新童中医工作室创始人。现任世界中联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医协会皮科分会理事、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高级顾问及北京彭城堂中医馆特聘专家。目前特邀在博爱堂、葆德堂、孔医堂、行知堂限号出诊。





青龙演绎 · 课后答疑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呢,这是西医的诊断,对于我们中医来说,是根据他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这个病人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就用这个汤证来进行治疗。至于您说的这是调气化的,其实我们知道麻黄这个药它也能复形质啊,它能破癥坚积聚啊,难道它不是复形质的药吗?因此我讲的“神气形同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当我们这个“病”放到中医里面具体是什么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就可以了,至于说实验室的检查和我们现在治疗没有什么具体的关系。我们先进行治疗,到一定的时候,可以用现代科技的方法、现代检验设备来检测到底我们治到什么程度了,这是可以的;而不是拿检验的数据来指导我们的遣方用药,这样就本末倒置了。那么这个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到我这来的时候是发热的,我们就根据她的情况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为主,进行调整之后她的烧退了,而且病人对她的治疗表示满意。现在孩子已经上学去了,病人还在我们的观察当中,现在只是初步的我们把她一些症状进行治疗了,那么说能不能把她治愈?我们还在进一步观察。


有人问到那小孩用半夏厚朴汤的时候,半夏用到25克,为什么?我们看一看半夏厚朴汤的原方,原方当中半夏是一升,张仲景用的是旱半夏,现在的测定大概(半夏一升)是130克左右。这么大剂量可能把我们好多医生都吓死了,对吧?我们大夫吓死了,患者吓死了,对吧?其实我们对半夏的认知是有一些问题的。我们现在用半夏,我们用一般用3的折量、5的折量,一两等于3克、5克进行计算,当然也有些有10克的说法、有15克的说法。这是小孩儿,我取其比较小的量,选了25克,就这个量大家可能会提出一些质疑,实际呢半夏所谓的毒在它的表皮上,你拿口尝和在水里面煎是完全不一样的,对半夏还是有偏见的,对半夏的认知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张仲景先生用的是旱半夏,而我们现在市面上充斥的多是水半夏,其实水半夏是伪品,现在呢大多数用的是这个,其实已失仲景意。半夏厚朴汤去苏叶加桔梗,我说这是定式定法,请看《金匮要略》或《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后边“苦疼者”或者叫“若疼者”就是咽喉疼的时候,就把苏叶去掉加桔梗。


讲这堂课呢,就是希望通过举例能够让大家认识到麻黄剂的作用,进而上升到“青龙”的这个境地去。这样我们就把青龙的源流逐步搞清楚了,其实青龙类的方子还有很多。


……非常对,它那个煎煮方法、时间,如何煎煮?和哪些药在一块配?都是非常有讲究的。你看像这个方子当中,这个半夏就和生姜在一块用,这也是减毒的一个方法。


最后一个病人呢用大续命汤,主要是根据这个病人的病史、病程,以及他发病的趋向,我们用大续命汤来进行截断。这个病人呢这时候主要靠他的脉证,怎么去用、什么时候去用附子?什么时候用麻黄?什么时候用其他的药?可以根据脉证来定。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性机械的照搬条文来看病,而活用经方,用它的神,用它的病机,用它具体的脉证——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青龙演绎(下)

原创: 马新童 心通中医传承工作室 2017-11-07


中 医 传 承,承 传 中 医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甲寅年生于新疆和田,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马新童中医工作室创始人。现任世界中联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医协会皮科分会理事、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高级顾问及北京彭城堂中医馆特聘专家。目前特邀在博爱堂、葆德堂、孔医堂、行知堂限号出诊。





青龙演绎(下)


各位国医学馆的同仁,大家晚上好!今天是11月30号,我们如期来到了国医学馆讲课的时间。上一次我们讲了《青龙演绎》的上篇,今天讲《青龙演绎》的下篇。

医道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圣贤真实义。东方青龙,角、亢、氐、房、心、尾、箕。我们这次主要的内容是讲四个方面:表郁轻证方、麻杏苡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及大续命汤。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说“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因此我们“青龙”类方主要围绕着以“麻黄”为主的方子进行讲解。上篇中已经讲了许多方子,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阐释。请看条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热,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还有一个条文“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於经络,骨节烦疼,卧不饮食,脉浮缓,按之濇,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即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在湘古本此后有:宜当归四逆汤),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么这三个小汗方我们如何去辨别呢?

通过学习、研究和临证,我把它总结成了三句话:(表郁汗方如何辨?)面赤身痒脉浮半(桂麻各半汤脉浮主表);浮缓桂二麻一痊(浮兼缓向太阴之趋向);浮大桂二越一先(浮兼大向阳明之趋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表郁的汗方如何去辨呢?面赤身痒脉是浮的,就用桂麻各半类的方子,因为浮主表啊;如浮缓呢就用桂二麻一汤,因为浮兼缓这是向太阴的方向;浮大就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因为浮兼大就是向阳明的趋向。按照《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一篇讲的“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步。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因此浮部分经是候皮肤经络之气的。


现在看具体的临床案例。第一病例,张某,女,20岁,丙申年农历十月十七日立冬后九天(2016-11-16)前来就诊。她的手掌部皮肤干燥,瘙痒,痒较前减轻,舌尖略红,苔薄白。这个病人呢,一诊断为湿疹,手部的湿疹。我们用的是桂枝麻黄各半汤加的薏米、荆芥、防风。我们讲风能胜湿,燥以润之,用辛以散之,所以用了荆芥、防风。在这里提醒大家,麻黄是开表的,而荆芥防风是散的、驱散作用,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尽管都是辛温的药物,它的药性是有差异的。一个字来代替它们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功效:麻黄就是“开”,荆芥、防风就是“散”。


第二个病例,李某,男,36岁,(就诊日期)丙申年十月十五日立冬后七天。诉右侧臀部疼痛2年,周身关节僵硬不灵活,发沉,右侧头痛,口苦,右侧鼻塞,晕车时伴腹痛恶心,欲大便,便后晕车症状缓解,汗多,偶尔疲劳乏力,皮肤痒。舌红,苔白、舌面水滑,舌下络脉迂曲,他的脉呢有点偏沉。因为是湿流关节,我们用桂麻各半汤来进行治疗。因为这个病人比较胖,他的脉本身就沉一点,用桂麻各半汤的时候,它不一定全部是浮起来的,他的脉就是偏沉一点的,和他的体质因素有关。



我们看第三个病例,赵某,女,74岁,(就诊日期)丙申年十月初四立冬前4天(2016-11-03)。眼周黑,面色隐隐泛红,右肩部疼痛,背瘙痒,胸闷喜叹息,大便每日一次,颈部不适,视物模糊,自觉额头发热痛。咽干,鼻子干,时有汗、时无汗,后背火辣辣感觉,梦多,两寸脉浮。我们把他诊断为表郁轻证,我们用的桂二麻一加葛根,我们也可以看作是葛根汤加杏仁。这个病例能使我感觉到,这个葛根汤可以和桂二麻一汤相互接轨。



我们再往下看,张某,男,八岁,(就诊时间)丙申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小雪前5天(2016-11-17)。鼻塞,夜里出汗多,喘息。我们诊断为鼻窒、鼻渊,西医诊断是腺样体增生、过敏性鼻炎。我们用了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厚朴。那么我们前面讲的三个方子是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婢一汤,其实远远不止这三个方子,张仲景只是给我们举例、示例,其实还能组织更多的方子出来


我们讲第二个大的问题就是麻杏苡甘汤的问题,“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一两,杏仁二十枚(去皮尖),薏苡一两,甘草一两(炙)”。


请看,张某,男,10岁,(就诊时间)丙申年十月十五日立冬后七天(2016-11-14)。双上肢皮疹,偶尔痒,鼻炎,鼻涕倒吸、易咳痰,咽痛,持续一年,时重时轻,纳眠可,二便正常。舌脉舌红苔薄白。方药麻杏苡甘汤合半夏厚朴汤加桔梗。你看这个病人他有湿疹,双手臂湿疹,而且还有梅核气,我们用麻杏苡甘合了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把苏叶去掉换成了桔梗,这也是半夏厚朴汤的一个定式定法。


第三个呢,我们讲讲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瘀热在里,其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麻黄二两、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斤(切)、生姜二两(切)、炙甘草二两。”


我们看具体的病例,贺某,女,17岁。(就诊时间)丙申年十月一日霜降后八天(2016-10-31)。(刻下症)高热反复发作,胳膊腿部红色斑疹瘙痒,太阳穴处疼痛,下午到傍晚6点左右最热,自觉心里热,后背及腿又觉凉,发热时关节疼痛,无汗,恶寒发热,大便干,腹胀,既怕热又怕冷,口干欲饮凉水,鼻干咽干,无腰痛,四肢关节无沉重。舌边尖红,苔白腻,舌质不干。西医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疑诊干燥综合征。我们中医诊断为虚劳。我们用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当归、蝉衣、僵蚕、枇杷叶。因为临床当中没有生梓白皮,我们常用蝉衣、僵蚕、杷叶、桑白皮来代生梓白皮。这个病人服药半剂后身上皮疹较前增多,没有发热,无特殊不适。到了(丙申年)十月三日立冬前5天(2016-11-02),近三日无发热,精神好,腿部皮疹好转,仍有瘙痒,三天未大便,腹胀,疲乏,嗜睡。我们用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升降散——用了伤寒和温病的合方。


因为麻黄剂非常的多,我们就选了一个大续命汤作为青龙类方的一个最后的总结,最后的压轴吧。我们看一看在《备急千金要方》当中大续命汤,书上讲“治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方。独活、麻黄各三两,川芎、防风、当归、葛根、生姜、桂心、茯苓、附子、细辛、甘草各一两。”后面加减法就请大家自己来看一下,我们举具体的病例吧。


患者王某,性别男,56岁,(丙申年)十月十日立冬后二天(2016-11-09)。(刻下症)两耳后疼痛,头部包裹感,怕冷,耳鸣,嗜睡,胸闷。我们诊断为中风、头痛、胸痹。这是一个老病人,前面还有很多的症状。西医诊断为冠心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伴斑块形成,我们用了大续命汤。服上方后焦虑头痛明显好转,近几日多梦,左耳颞侧神经疼痛,自觉耳内神经传导性疼痛,左手拇指根处疼痛。我们用大续命汤,用10的折量就是一两等于10克来计算,这是我们病人的图。服药以后的病人效果较好,前两天复诊的时候给我发来的检查报告单里面的内容,总胆固醇从十二点多降到了7.8,他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青龙演绎到今天为止我们全部讲完了。麻黄类的方子其实在后世发挥的比比皆是,我们只是在这么多的方子当中选取了几朵浪花供大家来欣赏、赏析。我们提倡的是“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青龙续演之深圳经方讲座

原创: 马新童 心通中医传承工作室 2017-11-14


中 医 传 承,承 传 中 医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甲寅年生于新疆和田,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马新童中医工作室创始人。现任世界中联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医协会皮科分会理事、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高级顾问及北京彭城堂中医馆特聘专家。目前特邀在博爱堂、葆德堂、孔医堂、行知堂限号出诊。





青龙续演之深圳经方讲座




各位深圳中医经方书院的各位老师、同仁,大家下午好!受姜宗瑞老师的邀请来深圳中医经方书院跟大家共同聊一聊“青龙”类的方,包括大青龙、小青龙。我今天讲的时候要涉及到《伤寒杂病论》其中的宋本和桂林古本,还有《辅行诀》的东西,希望大家能够有所裨益,谢谢大家!

大家知道我上面画的是什么吗?这是“上古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被称为上古的“四大神兽”,它是根据天文而来。“宿(xiu)”,“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每一个方位都有七个星宿,今天我们讲的是“青龙”。


陶弘景在《辅行诀》中说:“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我们研究多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从来没有发布过,今天我想通过这个平台给大家发布一下,同时呢,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个机会。这个张仲景的“小青龙”,“大青龙”与《辅行诀》当中的是不太一样的,那么我们要讲清楚就必须从这个《辅行诀》的“小青龙汤”,也就是仲景讲的“麻黄汤”开始讲起。

假设这个方子是“小青龙汤”,那么我们看一看,“麻黄汤”就是《辅行诀》当中的“小青龙汤”。我们来看一看,麻黄三两是“木”,杏仁二两就是“火”,杏仁七十枚也在南方,为什么摆在这里呢?是因为杏是南方心的果,所以说它用了七十枚,而甘草用了一两,在这个《辅行诀》当中用一两半,后面我再给大家讲。那么这个方子这么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是从左边这么升起来,从“水”到“木”到“火”这个过程,我们称为“小青龙”。那么它就有“寒化”和“热化”,这是我的研究成果——寒化就是我们讲的仲景的“小青龙汤”,热化就是《辅行诀》当中的“大青龙汤”。我们看一下,东方就是麻黄和芍药各三两,这个桂枝、南方的桂枝是三两,干姜和半夏可以放在中间,一个是胃、一个是脾,细辛、五味子放在西方,那么炙甘草就放到了北方。我上面还写到杏仁和附子是什么意思?这个杏仁它在仲景“小青龙”加减法当中,有杏仁和附子的举例,在后面会给大家细细的讲。


那么它的“热化”就会形成仲景讲的“大青龙汤”,用麻黄六两在东方,桂枝二两在南方,生姜、大枣在中央,石膏、杏仁放在了西方,炙甘草放在了北方。那么大家会问,杏仁儿怎么会又放到西方去了呢?我们杏仁儿四十,在古方当中七十是代表的南方,“火”的数,四是代表的西方,一个杏仁有两用,一个是作为南方的果来用七十枚,四十呢,代表着西方“肺”。我们要学习这个古人的方子,首先把方子要记下来。那么大家会问,我刚刚画这个图可以帮助大家能很好的记忆这些方子。那么给大家推荐的“麻黄汤”,我们可以用——“麻黄汤治太阳寒,七十杏仁二桂参,三麻一草只温覆,用时先把八症观”这个方歌来作为它的记忆方法。而小青龙汤呢——“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渴而发热句中探,若渴去夏取蒌根,三两来加功益壮;微利去麻及荛花,熬赤取如鸡子大;若噎去麻炮附加,之用一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那么大青龙呢——“大龙无汗烦躁方,二两桂甘三两姜,枣十二枚杏四十,膏如鸡子六两黄。”在这里呢,给它附加一个方歌,“大青龙加附子汤”——“太阳少阴两感寒,头痛口干渴烦满,脉时浮沉时细数,大龙加附一枚安。”这是我后来的“大青龙加附子汤”及“麻黄汤”,都是我自己编的,大家可以记一下。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个《辅行诀》的“小青龙汤”,也就是仲景“麻黄汤”的对比图,它们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这个甘草上一个写的一两半,一个写的是一两。那么杏仁,一个写的是半升,一个是七十枚,我们考证半升和七十枚其实重量是一样的。

我们从《辅行诀》上面“治天行”可以看出来,麻黄汤是治太阳病,说明从另外一方面反证,张仲景当时用这些方子就是治“天行”的,就是治“寒疫”的,这个方子是治天行病的,它是治外感气立病的方子。请大家看这个图,我们这个麻黄是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炙甘草一两或是一两半。如果是一两,我个人认为一两更符合“阴阳术数”的规则以及它的这个术数——刚好是“水”到“木”再到“火”的这个过程当中。这个方它的麻黄、杏仁以及桂枝和甘草的功效,我就不给大家讲了,大家可以看一下。

请大家看一下麻黄汤是四味药,桂枝汤是五味药。桂枝汤它的桂枝是在南方“火”的位置,芍药在“木”的位置,大枣是“土”的位置,生姜是“金”的位置,甘草是在“水”的位置,那就形成了一个如环无端的“五行”顺发的一个图,非常的好看,对吧!大家会说那杏仁按照《内经》来说是“火”的果呀!大枣在《内经》里面是“脾土之正果”,因此放在中间。

那么这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第二个示意图。那么我们把杏仁从“南方”的“火”变到了“西方”的“金”,这时候呢用了拿下来,也形成了一个如环无端的一个图,“木”生“火”,完了以后再到“金”再到“水”,“土枢四象”,四个边上就是“土”,中间是空的,体现了一个我们中医上讲的、拿“佛家”的话来说——就是“真空妙有”之象。

这个《辅行诀》中的“大青龙”就是《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我们看一看两个的区别。那么在《辅行诀》当中为“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方”。在它上面讲了八味,看下面的小字——“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如果七味药,刚好就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刚好对的是东方的七个星宿。那么干姜刚好是在中间的,是脾的,因此呢这个小青龙汤其实我认为它七味药和这个天人相应是更加的吻合,加干姜也可以的,无可厚非。

我们把这个桂林古本与宋本也做了一些比较,那么他们在文字上都大同小异,中间有细微的差别,我都用蓝色的这个颜色给大家画出来了,那么呢我再给大家细细的讲。“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在《伤寒论》当中,“什么什么汤主之”就是他的必效方,就是它的标准答案。青龙有或然证是因为青龙它里面是水,从水生的角度来说水是变动不居的,那么青龙要从水中一跃而上青天,象征着青龙这个势,他必然有变动不居的这个象,因此他会有或然证。古人是用取象类比的方法进行的一个很形象描述。我们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两个症了,“干呕”三个症,“发热”四个症,“咳”五个症。有些人说是四大主症,有些人说是五大主症,那么它的或然症呢,“或渴”一个,“或利”两个,“或噎”三个,“或小便不利”四个,“或少腹满”五个,“或喘”六个,有些人说“小便不利,少腹满“是一个,那也行,那也是有五、六个或然证。如果我们这么看的时候,好像是非常的复杂,非常非常不好记忆,那么我给大家的画一张图,大家看图识字,非常简单。

这是我们对仲景小青龙汤方解及方后加减的指证。你看,我们麻黄和芍药放在了东面,桂枝放在了南面,干姜画了一个虚线,意思是干姜是可有可无,加上也挺好,不加也问题不大。那么我们看西方的半夏、细辛、五味子三味药,我们都说半夏、细辛、五味子这三味药,有些说是”姜夏辛味“四味药是我们治疗这个水饮类疾病咳喘的很有效的一个组合,大家现在明白了吧?它为什么是这样的组合。这个“伤寒表不解”呢,我们说桂枝、芍药两味药来解它的表,用麻黄和甘草来治它的里水,我们都知道麻黄和甘草这两味药就是治肿的、治水的,可以治它的里水,对吧!“干呕”用半夏治呕,“发热而咳”再加细辛、五味子,“或渴”去半夏,那么去半夏以后加瓜蒌根三两化痰,你看这个西方用瓜蒌根代半夏,这个“或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那么,荛花是什么东西呀?有些人说是一种花,它有泻七十二种水等方面的功效。那么这个地方如果是泻利的话,是利水呢?还是要去止泻呢?荛花这味药临床上没有用过,我也听说听咱们这个老前辈们讲,这个荛花呢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是烧陶瓷的时候呢,在陶瓷上画画的一种染料。这种东西它具有涩肠止泻的功效,有点像我们的那个灶心土,或者赤石脂之类的这种东西,它就可以止泻,这只作为一种参考,因为没有用过。那么“或噎”,我们就去麻黄加附子,你看我在那个最下面去了麻黄加附子,这是一种搭配,也就是去了东方的麻黄,加了北方的附子。那么这种情况呢,临床多见于喉头这里的水肿,这个特别是有些在临床我们发现有这种食管癌的病人引起的喉头水肿最常见,同时也有这样的病人,嗓子老是有这个哽咽的感觉,那么我们加了附子以后呢,还有方中的半夏,相反而相乘,这样也是一个方法。“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在张仲景加减法当中,如果小便不利而且出现少腹满的时候一般都加茯苓四两,这是定式定法。比如桂林古本的小柴胡加茯苓汤,它也是出现小便不利以后呢,加的是茯苓四两,这是一种定式定法。我们看茯苓放在中间,它其实是把中间的水给泄出去。“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在桂林古本里面是不去麻黄的,在宋本里面是去麻黄加杏仁,临床验证两种方法各有其用。比如说这个人有心率快、心脏不舒服的时候,如果加麻黄很容易引起心悸。我们讲了煎麻黄汤或者煎麻黄类的方子,要先煎麻黄——“恐令人烦,先煎去沫”——这个恐令人烦呐,它里边有些成分会引起心脏的不适感。因此我们去了麻黄,多见于这个人有心源性的这种喘,如果是肺源性的就不需要去,直接加杏仁即可。所以说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我把这几味药都给大家从《本经》里面摘抄出来了,大家可以看一下,在这里就不一一念了。

上面给大家发的是服小青龙汤以后他出现的好多变化,以后进行的一些加减。如果是感兴趣的人,可以按照我刚才的那种方法,把刚才方子当中的药物可以排列到图中去,大家会发现许多奇妙的事情。那么这里呢也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给大家自己动手去做。

因为小青龙汤又牵扯到越婢汤类的方子,那么我们一并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越婢加半夏汤,它的图如示。还有越婢加术汤,对吧!而且后世发展成了越婢加苓术汤或者说越婢加苓术附汤,是怎么回事?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个图。

你看我们这个仲景的大青龙和越婢汤是有密切的关系,仲景的大青龙汤和越婢汤有密切的关系。大家请看一下,我们从东面看起,麻黄是六两,桂枝是二两,杏仁是四十,那么生姜是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然后下面是炙甘草,我把附子一枚放在北方。因为大青龙在桂林古本当中还有一个方法叫大青龙加附子汤,我先列在这里,先做一个悬念,到后面,给大家解释。我们看来这个方子的排列非常的对称,姜、枣在中间,上面是桂枝、杏仁,那么下面就是甘草。如果按照此理来看的话,那么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呢,可以把白术放在东面来,如果说把茯苓可以放在中间,那半夏当然是西方了,那么附子就是最下面。那么大家可以看到了吗?越婢汤是什么呢?越婢汤和这个方子的区别在哪里呢?越婢汤就是没有桂枝和杏仁。那么如果是有桂枝、杏仁,我们把整个的法式图全部看一下,如果把桂枝、杏仁也摆在上面去,把茯苓放在中间,把白术放在旁边,那整个的大青龙和越婢汤它就是一个姊妹,因此这两个方子都可以治水,一个治溢饮。我们看一看这个桂林古本与宋本的区别在哪里?桂林古本和宋本,他刚好把这个“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的位置颠倒了一下。如果说按照宋本来说,我们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一般太阳中风是无汗的呀!那么在这里出现了颠倒呢?那么在桂林古本呢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就说这个在传说当中的这个方子呢,这两个字是写反了。当然从严谨的角度来说,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如果说正如我刚才所说的,如果正是如此的话,这所有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而明了了。

这是桂林古本当中的这个大青龙加附子汤的原文——“如果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汤主之。“那么这个方子呢,其实用起来也非常的好使。小青龙可以加石膏,那么大青龙也可以加附子。在《金匮要略》当中有小青龙汤加石膏例,那么在桂林古本当中有大青龙加附子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其实,我刚才给大家讲的那个“饮“,它可以有“寒化”和“热化”,就相当于大青龙和小青龙了,一个是“热化”,一个是“寒化”。


那么我们先天讲对待,对待者数也;后天讲流行,流行者气也;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其理,主宰者理也;万事万物皆有象,显藏者象也。因此我们要研究中医,必须要从“象、数、理、气”四个角度去研究。这个我们现在去讲,始终去讲理,始终讲理,对不对?对。那么它里面存在的东西呢,存在着一个对立、统一的两面,那么呢用数来解决;那么一个事物有其显的象、有藏的象,显藏者象也;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认识,也摆在了这里;流行者气。

我们《内经》上讲“谨守病机,勿失气宜”。今天我所讲的东西都是原创,希望给大家有所裨益,特别是青龙汤类的图解,这个图请大家回去以后好好的去研究研究。你研究这个图了以后呢,我们以后无论是在研究上——研究中医的“理法方药”——特别这个方上,我们之后在临证遣方用药当中,每一味药的加减大家都会觉得不是肆意妄为的,而是说应该如理如法地去按照古圣贤的方法去进行操作,这样才能使我们临床疗效大大的提高。好,谢谢大家的听讲。“医道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圣贤真实义”。谢谢大家聆听!


玄武演绎 · 上篇(一)

原创: 马新童 心通中医传承工作室 2017-11-21



中 医 传 承,承 传 中 医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甲寅年生于新疆和田,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马新童中医工作室创始人。现任世界中联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医协会皮科分会理事、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高级顾问及北京彭城堂中医馆特聘专家。目前特邀在博爱堂、葆德堂、孔医堂、行知堂限号出诊。





玄武演绎 · 上篇(一)


各位国医学馆的同仁,大家晚上好。今天是20161230日,再过一天我们就到了2017年了。在这个时刻呢,每个月我给大家都讲一期的课,非常荣幸和大家共同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

今天我讲的是玄武演绎上篇。医道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圣贤真实义。我们大家都知道,天上有28的星宿。这个28星宿呢,青龙,我们已经讲过了。今天我们讲的是玄武。玄武是什么呢?大家请看一下,就是一个乌龟上面缠着一个蛇,这就是玄武。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斗、牛、女、虚、危、室、壁。我们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讲“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我们进行一个类方的比较,把小玄武汤、大玄武汤、真武汤和附子汤,进行一个比较。它们共同具有的是茯苓、芍药、白术和附子这四味药。我们看一下,在所有的方子当中,茯苓都是三两,芍药都是三两,那么白术在附子汤当中是四两,在小玄武、大玄武和真武汤当中都是二两。那么附子呢,在附子汤当中是两枚炮去皮破八片,那么在小玄武,大玄武和真武汤当中都是一枚,炮去皮,或者是破八片。在小玄武汤当中还有干姜这味药。在大玄武汤当中也有干姜,各是三两。真武汤当中呢,把干姜改成了生姜,剂量是一样的都是三两。小玄武汤就结束了。那大玄武汤呢,还有人参二两,在附子汤当中呢,有个人参是三两。那么炙甘草,只有在大玄武汤当中有。换句话来说,大玄武汤具备了这四个方子当中基本上所有的药物。

大玄武,玄武为北方之正神。我们看看条文,小玄武汤它的主治什么呢?“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而大玄武汤呢,是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冷,其后有: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惙(整理者注:chuo,四声)力弱者方”。而真武汤在《伤寒杂病论》中是讲“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那么附子汤讲“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我把最主要的条文摘录出来,大家看一下。我们看它的煎煮方法:小玄武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大玄武汤呢,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而真武汤呢,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与小玄武汤完全一致。那么附子汤呢,是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大家看到了吧,只有大玄武汤,是日三夜一服,也可以说明在用大玄武汤的时候,这个病是最重的。

那么我们看看,玄武类方它主要涉及的哪几味药,我们给大家来进行一个归纳。我们从《本经》中来把它摘录出来。

附子,味辛温,生山谷;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茯苓,一名茯菟;味甘平,生山谷;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术,一名山蓟;味苦温,生山谷;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芍药,味苦平,生川谷;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干姜,味辛温,生川谷;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止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人参,一名人衔,一名鬼盖;味甘微寒,生山谷;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甘草,味甘平,生川谷;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那么,以上四个方子,涉及到了这八味药或者是九味药,因为生姜和干姜的区别涉及到了这么八、九味药。九味药,可以说药药都是神药啊,方方皆是神方。

我们把《辅行诀》小玄武汤与仲景的真武汤进行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方子完全一致,只是生姜和干姜的区别而已。从药物的组成来说,那么这个姜的一姜二用法,一个姜,从生姜变成干姜,干姜变成生姜,我们平常都说,干姜是温中的,以守为主,那么生姜以散为主,温肺散寒,温中化饮为主。

我们把小玄武与大玄武汤进行比较的时候就会发现,白术、芍药、附子、茯苓、干姜,完全相同,只是多了一个人参和甘草各二两。

我们把大玄武汤与附子汤进行比较的时候就会发觉,它的芍药这个是相同的,茯苓也是相同的。不同是什么呢?它的白术,大玄武是二两,而在附子汤当中是四两;小玄武汤当中附子是一枚,在附子汤当中是两枚。那么大玄武呢,它的人参少了一两,变成二两。那么多了它的干姜和甘草,它的干姜是三两,这个甘草二两。换句话来说,就是大玄武和附子汤作比较的时候,从药味来说大玄武就是附子汤加了干姜、甘草,二方相合。同理,附子汤就是大玄武汤去了干姜、甘草,而把白术加了二两。同时呢,把人参加了一两,又把附子加了一枚。这是我们通过拆方的形式,通过把它摆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那么下面那我们就用的一个病例来说明。

这是个玄武汤的病例。病人刘某,性别男,年龄62岁。丙申年十一日,霜降后八天即20161031日,这是第四诊了。在这之前呢,这个病人——可能我以前讲病历的时候,大家可能知道,那么这个病人用过了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芒硝,这么来处理。我们看一下啊,第四诊的时候,面色晦暗,泛青灰之色,额头色黑;周身怕冷喜热;气短、头晕、乏力,对外界事物无兴趣,不欲饮食,见食恶心,腰酸腿重,大便干燥如羊粪,2-3日一次,小便不通;胸闷憋气,不能平卧,以凌晨2-5点加重。我们中医的诊断是:关格  、膈间支饮、肾劳  、心悸、眩晕、水肿 。西医的诊断是肾衰尿毒症期(未透析) 、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  、双侧胸腔积液。旁边是他的这个化验单,他有左心增大,它的BNP16199.pg每毫升,尿蛋白是3个加号,肌酐是304.13umol/L。那么他的右肾钙化灶,双侧胸腔积液,这些都可以看到,这些它原始的东西。我们前期以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治疗后症状好转,小便量增多,无喘憋,可平卧。

那么这是第六诊是丙申年十月十九日,立冬后十一天,20161118日。刻下症是:双下肢水肿好转,大便稀,小便量1200ml左右无改变,纳可,用了大玄武汤进行加减。请大家看一下,这是原始的病例。先声明一点啊,我把这个原始病历发上来,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请大家不要机械地模仿的去运用,像这种病非常的危重,你的辨证如果辨识不准确,用药不精当,既是害人又害己,还破坏了中医的名声。


因为今天的是咱们2016年最后一次讲课了,所以说我给大家送出的礼全部真实的病例。如果从中你能汲取一些有益的部分,我就非常开心了!请大家看,制附子90克先煎两小时以上,宽水煎,鲜生姜45克、生白术30克、云茯苓15克、赤芍药45克、仙灵脾30克、上肉桂30克、生晒参30克另炖、川椒20克、制甘草10克。我们是在大玄武汤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个调整,我们把干姜变成了生姜,又加了肉桂、川椒和仙灵脾这三味药,而且把药物剂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第七诊,丙申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小雪后三天,饮食量少,大便溏,腹胀,半夜胃疼痛。我们用大玄武汤还是进行加味,我们用的炮附子75克、鲜生姜45克、紫苏——全紫苏就是紫苏的叶和梗都有的30克,酒大黄20克后下、元明粉15克溶化——元明粉那就是芒硝提纯以后,炙甘草10克、云茯苓30克、生白术30克、生晒参30另炖、淡干姜30克、泽泻30克、春砂仁15克。(待续)



玄武演绎 · 上篇(二)

原创: 马新童 心通中医传承工作室 2017-12-05


中 医 传 承,承 传 中 医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甲寅年生于新疆和田,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马新童中医工作室创始人。现任世界中联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医协会皮科分会理事、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高级顾问及北京彭城堂中医馆特聘专家。目前特邀在博爱堂、葆德堂、及孔医堂限号出诊。





玄武演绎 · 上篇(二)



这个疾病像到了这个阶段的时候都比较难缠,那我们用的好多的药物都是经过多年的体会以后选择,包括它的比例剂量大小,以及它们什么时候用?用到什么程度?这个就是要考验一个医生的临证功力的时候。

第八诊呢,是丙申年农历十一月初二日,小雪后的第八天,2016年11月30日。四诊:面色以暗黄色为主,脸色明显好转,憋气明显好转,小便1500毫升较前增多,尿中基本无泡沫,下肢轻度水肿;恶心、胃疼,夜里睡眠两小时左右,总有便意感,大便每日一次,水样便,轻微咳嗽,血压150/90mmHg。舌面水滑,舌质紫暗,苔白。仍然用大玄武汤进行加味调整,这时候用的江油的附子60克先煎(2小时)、黄芪60克、益母草60克、酒大黄15克后下、紫苏叶30克、生姜45克 、茯苓丁45克 、赤芍45 克、生白术30克、 芒硝10克溶化、干姜30克、炙甘草10克、醋龟板是30克(先煎)、生晒参30克(另炖)。这个病人呢,我这里加了醋龟板和附子,这个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还有甘草,如果加上砂仁的话,这个方子就是郑钦安先生讲的潜阳丹。我们方子当中有大黄、芒硝,又有甘草,我们大家知道这是我们讲的调胃承气汤;方子当中附子、生姜、茯苓、芍药、白术、干姜、甘草、人参——这些就是大玄武汤。大玄武汤和调胃承气(汤)进行一个加减化裁形成的方子,它还是主要是以大玄武汤作为一个底方。

大家再往下看,丙申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大雪前两天,病人出现下肢轻微的水肿,有轻微的咳嗽,小便一下变成900毫升每天了,近两日胃痛,恶心欲吐,夜间加重无法入睡,偶有胸痛。那我们马上就进行了一个转方,用真武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这种加减搭配就是仲景真武汤后面的加减法。

第十诊,丙申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大雪后九天,2016年12月16日。面部黑色已退,面目泛黄,咳嗽,胸闷,有痰咳不出,伴恶心欲吐,汗出多,咽部阻塞感,眠差,两小时醒一次,可再次入眠,饮食量少,小便又变成了1200毫升每天,腿肿减轻,疲乏,大便两天一次,原夜间呕吐时间由凌晨两点改为凌晨四点,现在六点起床有泛恶欲吐。它的时间在往后延。我们用真武汤来进行一个加味,真武汤我们用的炮附子60克(先煎1小时)、云茯苓45克、生白术30克、赤芍药45克、鲜生姜45克、淡干姜25克、辽细辛15克、五味子15克,我们用的这个量,加了两味药仙灵脾和黄芪,仙灵脾和黄芪各30克。

我们看一看,第十一诊,丙申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冬至后二天, 2016年12月23日。小便是1500毫升了(每天),利尿剂已减半量,咳嗽少量白黏痰,恶心,腰痛,心慌,心下疼痛,食量较前减少,大便每日一次,量少,怕冷,现可平躺,自述胃部偶尔有振水音。大家看到了吧?我们把利尿剂已经减了,他的尿量到1500毫升了。我们大家看一看我们用大玄武汤来进行一个加味,炮附子用了30克(先煎1小时),云茯苓30克,生白术30克、淡干姜15克、生晒参30克(另炖)、清半夏30克、上肉桂15克后下,炙甘草20克、鲜生姜30克、赤芍药30克、桂枝尖15克、仙灵脾30克。其中的附子、茯苓、白术、干姜、生晒参、炙甘草、芍药,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玄武汤。我加了肉桂,半夏、生姜、桂枝和仙灵脾,其实这个方子就合了一个苓桂术甘汤。我们掉过头再看一看辅行诀中小玄武汤的原文:小玄武汤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术二两,干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大玄武汤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冷清,其后有: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惙力弱者方。茯苓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炮,去皮,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我们看看真武汤的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两,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大家看到了吧?所有这些都是八、九味准确是八味药的加减变化,主要是五味药的一个搭配组合。就能被称作玄武,或者真武,玄武大帝,玄武我们说它是北方之正神,主水的。我们在许多的一些大病重病危重病当中,或者一些疑难杂病当中,用得非常广泛。以至于这一门,因为附子的广泛的运用,形成了一个大的学派——扶阳学派。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的附子,我们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用的时候,我们是有理有据在应用。这个附子不是应用越大就越好,而是用得越巧越好。你看我们的附子从30克、60克、90克,最多用到90克就可以了,就可以解决他的这些问题了。原因何在呢?因为在张仲景的方子当中,我们知道他有一枚、两枚、三枚附子。一枚附子,大者是30克,中者是15克左右,对吧?我们按最大的来算,按30克的附子来算,三枚附子就是90克了。我们就是打一个对折,一天日三夜一服,服四次。一副药就算是服两次,一天一夜日三夜一服,一天服两副药,怎么着也不会超过180克的。因为我们知道一个药物要煎煮出来,它的这个有效成分要煎煮出来,必须要有一定的浓度,要不它根本就没法煎煮出来。所以这里有人就问我,马大夫,这个附子用的量是不是用得越大越好呢?我告诉大家:不是这样的,不是用得越大越好,而是用得越巧妙越好。附子用量可以从0.5克用到180克,我都尝试过,是根据不同的病人、病情以及法式,而不是肆意乱用。曾经有人私信我,问我用过500克的附子没有?我说没有用过。(他说):“啊,那马大夫,你不行啊,你连附子500克都用不上,那能叫火神吗?”我说我从来没称我是什么神,我只是一个临床小医生而已,而不能说用附子的量越大就表明谁的水平越高,我说这个代表不了一个人的水平。整个对医道的认知体悟各方面都到位,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医道。

我们先天讲对待,对待者术也;后天讲流行,流行者气也;存在就有理,主宰者理也;万事万物皆有象,显藏者象也。象数理炁,就是道的一元四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学习医道、医法、医术,一以贯之,这是我们医生应该走的路。我们始终提倡的是: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那么病脉证并治是术的层面,张仲景老先生告诉我们: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是张仲景老先生告诉我们的。当我们这个病没有办法去治疗的时候,我们回归到神气形同调(的层面),忽略这个病的层面,用神气形同调的方法进行小三元的精气神这种调整,可以抗击疾病,也可以带病延年,也未为不可。如果说我们还更能够回归,达到一个天人地合参,那更是得道者的一个表现。真正得道者的一个表现,必然会天人地合参,肯定能达到神气形同调,那么病脉证自然就并治了。所以我们鉴别一个中医,你是一个真中医还是一个假中医?就是通过上面的这几句话来进行鉴别就可以了。好,谢谢大家的聆听,感恩大家在2016年当中和我们大家共同度过的十天,谢谢!(待续)



武演绎 · 下篇

原创: 马新童 心通中医传承工作室 2017-12-13


中 医 传 承,承 传 中 医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甲寅年生于新疆和田,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马新童中医工作室创始人。现任世界中联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医协会皮科分会理事、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高级顾问及北京彭城堂中医馆特聘专家。目前特邀在博爱堂、葆德堂、及孔医堂限号出诊。





玄武演绎 · 下


国医学馆的各位老师、同仁,大家晚上好!非常欢迎各位如期来参加咱们直播间的玄武演绎(下)。

今天玄武演绎的(下),我们主要讲六个方子: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



北方玄武之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讲,“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因此,我们的玄武演绎(下)就以附子作为主要的药来讲解这六个方剂。


第一步我们把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以及芍药甘草附子汤进行比较。

我们看一下,这三个方子当中,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在宋本中炙甘草是三两。我们看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那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呢?它是桂枝三两,没有芍药,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芍药甘草附子汤呢?芍药与炙甘草都是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我们对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以及芍药甘草附子汤进行了横向的比较。现在我们再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以及甘草附子汤进行比较。

这三个方子当中,炙甘草都是二两。桂枝附子汤中桂枝是四两,生姜是三两,白术附子汤中(生姜)是一两半,还有的版本(生姜)也是三两。桂枝附子汤中的附子是两枚,宋本里面是三枚,大枣是十二枚。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抟(tuan)),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那么甘草附子汤呢?炙甘草二两,桂枝四两,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是二两。


“风湿相搏(抟(tuan)),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佳。”


我们看一下图解:我们把桂枝放在南方,把芍药放在了东方,把生姜放在西方,大枣放在中央,甘草和附子放在北方。

这就是一个桂枝加附子汤的完整的法式图。我们从《神农本草经》当中,把其中最主要的、相关的六味药摘录出来,供大家研究。

附子,味辛温,生山谷,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芍药,味苦平。生川谷。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甘草,味甘平。生川谷。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一名山蓟,味苦温。生山谷。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为了让大家很好的记忆,我把这几个方子进行了总结,暂且叫做“歌括”吧,主要是对《长沙方歌括》进行了调整和重新加工,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一枚安,汗因过发漏漫漫,

尚有恶风尿又难,肢急常愁伸屈难。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脉微恶寒促无力,更加附子一枚举。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甘附子胜灵丹,芍甘平行三两看,

汗后恶寒虚附一,经方秘旨谁能攒。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附枚三,四桂同投是指南,

三姜二甘枣十二,痛难转侧此方探。


白术附子汤

白术附子大便坚,脉涩虚浮湿盛风,

桂枝附子须去桂,加术四两有神功。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术二平,桂枝四两亦分明,

方中主药推甘草,风湿同驱宜缓行。


我们来看一看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我们来看具体的病案——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汗证的一个病案。

患者男,17岁,主诉是手掌出汗如水淋15年。既往史: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2年。刻下症:手掌出汗、潮湿,无法写字,伸出手来一会儿就会滴水。二便正常,食欲不振,睡眠可,余无异常。我们用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条文)“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这是桂林古本里面这么写的。

我们看看具体的病例:

患者杨某,女,47岁,就诊时间:立冬后七天。刻下症:面色偏黑,心慌,心前区疼痛,阴天、雾霾天加重,左半身无力,有麻木感,左半边脸发麻,眼结膜出血,恶寒,无汗,双下肢浮肿,疲乏无力,月经后期,末次月经119号,月经量少,口唇干燥,舌脉:舌红苔薄,舌面水滑。中医诊断:胸痹、心悸、阳蹻病、虚劳。西医诊断:心肌桥。


这位女性,复诊时心前区疼痛、心慌好转,精神好转,疲乏无力,头晕,记忆力差,颈部腰背疼痛。我们用了十四味建中汤来善后;十四味建中汤是宋朝《太平惠民合剂局方》里面的一个方子。



我们再看一看用桂枝附子汤来治疗胸痹和痹症的案例,还是这个病人。

第三诊:服药两天后右眼出血,后出现左眼角皮疹,头晕较前加重,腰部疼痛难忍,今晨起左脸麻,双手麻,心慌,周身关节疼痛。中医诊断:胸痹、痹症;西医诊断:腰椎髓核粉碎术后。用桂枝附子汤。


那么,桂枝附子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区别在哪里呢?一,桂枝的量变成了四两,同时附子变成了两枚或者三枚。就这么两味药剂量的增加,它的范围就会扩大。大家看到了吧?那么,同样一个病人,我用了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后面又变成了十四味建中汤进行调理,倒过头来,再用桂枝附子汤进行调整。随着她的证的变化,我们的药方发生变化。


 


我们看看芍药甘草附子汤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临床病例:

段某,男,31岁,816号来的。刻下症:左侧大腿内侧疼痛,呈阵发性掣痛、酸痛,走路跛行,双腿感觉无差异,无麻木感,口唇发乌。舌脉:舌体震颤,舌大质紫,舌下脉络迂曲,舌苔白腻。两尺脉沉。这是他的西医检查:左下肢股静脉、胫后静脉近心段及肌间静脉血流瘀滞缓慢;腰椎轻度退行性改变,L3/4-L5/S1间盘膨出。


我们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三剂后,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三痹汤。其实大家好好看一下这个方子:药方当中加了十克麻黄,加了附子三十克,芍药增加到30g,炙甘草变到30g。这就相当于这方子合了芍药甘草附子汤,加了麻黄以后这方子又暗含了麻黄附子细辛汤。


再来是二诊:

患者诉服药后头痛,恶心,欲吐,腿酸困,挤压痛点才疼,着急后加重。(他们)前面说的头痛,恶心,欲吐,我们刚开始觉得(是不是)煎煮方法不对,后来打听以后是饮食上出现了问题,和药物其实没有关系的。这个病人是巴盟的一个病人。


 



我们再看桂枝附子汤和白术附子汤原文指征: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抟(tuan)),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抟(tuan)),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大家看看,在太阳病篇和痉湿暍病脉证篇中是一样的;一个叫去桂加白术汤,还一个叫白术附子汤,那么药物是一样的,药物比例是有一点区别的。下面我们把宋本的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桂林古本做了一个对比,大家可以看一下。



我们现在讲一个白术附子汤的一个病例:

这个病人今天上午前来看病,这是第四诊了:她说胃部顶胀不消化,大便干,需用药物辅助,不服药几天不解大便,心慌,眠差,颈部、肩部疼痛,右侧肩关节为重,(痛不可转侧),睡眠打鼾严重,脚心热,手麻,小便色黄红,舌脉:脉浮虚大,左关脉涩。既往有胆结石病史,因此左关脉出现涩滞。我们常常认为这是个结石脉。中医诊断:痹症、肩凝证、便秘、心悸、不寐、胃痞。这个病人刚来的时候正在难受,我们用取象的方法扎了两针,这是我们的一个针法。用大鱼际、两侧肩井,扎她手的时候她的肩膀的疼痛一下子就减轻了。

因为(对)这个病人(来说)大便是最痛苦的一件事情,对吧?她说她要治打鼾、打呼噜,其实呢,她最关键的问题是便秘,我认为这才是她真正的主症呢。所以说,我用了白术附子汤,大家请看一下。


 

 


我们再继续看一下甘草附子汤的原文指征:“风湿相博(抟(tuan)),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大家看一下,炙甘草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


大家想,甘草附子汤只有这四味药,如果说我们的药物比例、剂量不按这个来进行,(那么我们)恣意去改,它能叫甘草附子汤吗?它能出很好的效果吗?这个就很难说啦。


我们看看甘草附子汤治疗痹症的一个案例:

郝某,女,46岁,大雪前二天(2016-12-5)来的。(二诊)关节疼好转,右肘关节屈伸不利,78月份时自觉右肘部有凉风,右手掌指关节、腕关节变形,关节疼痛难忍,晨僵,肩部疼痛,双膝关节肿胀,汗出,怕冷,怕风,皮肤发粘,大便粘(湿)。

我们中医诊断:1、痹症2、癥瘕积聚。西医诊断:1、类风湿性关节炎2、子宫肌瘤3、肝血管瘤。我们用的甘草附子汤,我们按一两等于十五克来计算。这是MRI:右侧肘关节滑膜增厚并骨侵蚀,周围软组织水肿,右侧肘关节前侧及内侧多发结节,考虑肿大的淋巴结。2016-9-18 CT:右侧肘关节骨关节炎改变,肘关节积液,滑膜增生;右侧尺骨冠突旁游离骨块影。


我们看一下她的结果:

三诊的时候(2016-12-12),服药后疼痛好转,大便粘、有时不成形。右侧肘关节疼痛好转,但仍不能屈伸。我们仍然用甘草附子汤进行加味。我们加了鸡血藤、威灵仙和秦艽。


那么第四诊(2016-12-19),关节疼痛明显好转,近几天感冒,鼻塞,咳嗽、白痰,周身发热,汗出,现在心慌胸闷,疲劳乏力。

中医诊断:1、心悸2、感冒3、痹症;西医诊断:1、类风湿性关节炎2、子宫肌瘤3、肝血管瘤。我们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进行治疗。(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脉微恶寒促无力,更加附子一枚举)。我们这里的一两按十克进行计算。


我们现在用古方的时候,特别是经方的时候,我们经常光说它的理,而对药物的相对比例、剂量的关注度还是有待提高的。如果说这个方子非常好,而药物的相对比例以及绝对重量不够,那么会影响到整个方子发挥作用。实践证明:张仲景他原方原量的效果远远高于你进行了其他加减的剂量。



道者,一源四质,就是象、数、理、气:我们讲“先天讲对待,对待者数也;后天讲流行,流行者气也;存在都有理,主宰者理也;万事万物皆有象,显藏者象也。”

象、数、理、气;我们从四个角度都要把它能够说清楚、或者看清楚,我们才能够把中医很好的传承下来。我们一贯主张“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天人地合参,是道的层面;神气形同调,是法的层面;病脉证并治,是术的层面。我们把道、法、术一以贯之,这才是我们的中医;中医既是道,也是法,也是术。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听我讲解,感谢大家!



阳旦演绎(上)

原创: 马新童 心通中医传承工作室 1月10日


中 医 传 承,承 传 中 医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教授,马新童中医传承工作室、马新童中医研究院创建人。对历代各家中医经典著作进行了广泛研究,熟谙《伤寒杂病论》现存各版本和历代各家注本,尤其多年潜心研究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深得其精诣,主要研究方向:中医经典的系统研究与临床应用。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的独特学术思想体系,强调“临证观象”、“中观正见”,擅长结合现代疾病特点灵活运用古方,尤其通涩和三法治疗心脑疾病、体质状态调整方、调神开心汤、肿瘤系列方等有独特之处。

       现任世界中医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深圳经方协会名誉会长,北京市中医药文史研究会学术一部主任,中医协会皮科分会理事,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首席顾问,山东威海市文登区首席中医健康顾问,特邀在博爱堂、葆德堂、孔医堂以及威海市文登区限号出诊。





阳旦演绎(上)




医道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圣贤真实义。


各位国医学馆的各位老师、同道,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大家共同来学习《阳旦演绎》。今天主要讲的内容是基础理论部分。


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讲:“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阳旦汤统领四象,入五脏,主吸收之疾病。”“阳旦”它有两个意思,一个在古代是指夏至,还有一个意思呢?是指太阳。所以阳旦,是太阳升起的意思。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一共有九个方子。把九个方子先给大家解释清楚。在后面的两讲当中陆续给大家展开。关于阳旦类方组成的药物总结,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以及《神农本草经》当中,都有很详实的记载。因此我把它们从文中摘录出来给大家发上来,给大家作为研究和学习之用。


阳旦类方我们一共选择了九个,分别是《辅行诀》小阳旦汤,仲景桂枝汤,《辅行诀》正阳旦汤,仲景小建中汤,仲景黄芪建中汤,《辅行诀》大阳旦汤,孙思邈当归建中汤,深师小建中和十四味建中汤,一共九个。


我们要想研究这些方子首先必须得把这些方子里面有多少味药,以及它们的功效记忆下来。我们给大家推荐的是比如说桂枝汤、小建中汤的方歌:“桂枝调营卫亦平,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藉粥絷汗珍”。“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饴取一升芍六两,悸烦腹痛有奇长”。那么黄芪建中汤呢,我们可以背它的方歌,但是同时也很简单,可以简单记忆,因为小建中汤刚才大家已经记忆好了,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那么在此基础上再加一两半的黄芪,就是黄芪建中汤了。如果气短胸闷把生姜再加一点,加成了六两;如果有腹满、胀痛难消的呢?加茯苓一两半,再把姜枣去了;如果肺气虚损的呢?还要加三两的半夏。


仲景的桂枝汤的原文指征我们从《桂林古本》里面把所有的桂枝汤的原文全部摘录下来了,请大家仔细研阅。


我们再看《辅行诀》小阳旦汤与仲景的桂枝汤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从原文对照来说,《辅行诀》的小阳旦汤生姜是二两切,仲景的桂枝汤呢?是生姜三两切。那么小阳旦汤再加一升的胶饴就是正阳旦汤。


请大家往下看,《辅行诀》小阳旦汤与仲景桂枝汤的图解。我们把桂枝三两放在南方,把芍药三两放在东方,把大枣十二枚放在中央,生姜就自然放到了西面,炙甘草呢?就放到了北方。


如果说我们把甘草也放在中间的时候,那么我们正阳旦汤与桂枝汤的比较图大家请看一下,其它方面都一样,中间就有了大枣十二枚,胶饴糖一升和炙甘草二两,而桂枝汤当中呢?就是大枣和甘草了。


我们往下看,仲景小建中汤的原文指征,我们也给大家摘录出来了。请大家认真的参详。


我们看一看仲景的桂枝汤与小建中汤的图解。小建中汤呢,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把芍药增加了三两,同时把饴糖又加了一升而构成的。


辅行诀》大阳旦汤与仲景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的区别。《辅行诀》大阳旦汤中讲:“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大阳旦汤方。”那么大阳旦汤是七味药,它是由小建中汤加人参三两,黄芪五两所构成的。而仲景的建中汤方在《古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面小建中汤:“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黄芪建中汤呢?是在它的基础上又加了黄芪一两半。


我们继续看一看《辅行诀》大阳旦汤与仲景的黄芪建中汤的图解。我们先看左面,黄芪五两和芍药六两放到了东方,桂枝依然在南方,人参、大枣、饴糖放到了中央,生姜放到了西方,炙甘草放到了北方。黄芪建中汤就是把小建中汤加入的黄芪一两半放到了东方,即构成了黄芪建中汤。


我们从三个阳旦汤来比较,小阳旦者,日升之初,正阳旦者,日升之渐,大阳旦者,日升将极也。其日者,即人体正气之谓也。《伤寒》一书,亦以阳旦为根本,是知道阳旦者,扶正气之谓也。古道家崇阳,人失其气则病,阳绝阴盛则死。阳旦者,守护其生命之根本也。《内经》也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出自《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


好,我们继续往下看,孙思邈内补当归建中汤原文指征,《千金方》当中写的内补当归建中汤,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疾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若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内补方。

那么当归建中汤呢,它实际就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把当归又增加了四两,或者说重新加入了当归四两即合成了当归建中汤。当归建中汤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子,他在方后讲:“若无生姜,则以干姜三两代之,若其人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种,作汤成去滓,纳阿胶。若无当归,以芎䓖代之。”芎䓖就是川芎。我们以前看许多的老前辈,有出血的病人用干姜来治疗,那么我们许多人可能不太理解,实际呢,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干姜本身就能止血,治崩,治衄,那么再加上了阿胶,地黄,这样就止血作用就更好了。


我们深师小建中汤呢,它叫深师小建中汤,但是方中没有饴糖,那么它的药物的比例和前面所讲的药方呢,比例是完全不同的,自成体系。所以说许多人认为深师的建中汤没有饴糖,不能叫做小建中汤,甚至对此有怀疑。而我们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深师小建中汤——它有很好的,独特的治疗范围。它是治疗五劳七伤,小腹急痛,膀胱虚满,手足逆冷,食饮苦吐酸,痰呃逆,泄下,少气,目眩,耳聋口焦,小便自利。又说:虚劳里急,少气,手足厥逆,少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可食,起即微汗出,阴缩或腹中寒痛。


下面我们看一看孙思邈当归建中汤与深师小建中汤的图解。大家可以看着图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当归建中汤就是小建中汤加了四两的当归,那我们看看图。

当归建中汤就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在西面又加了当归四两。而深师小建中汤呢,黄芪四两、芍药四两,我们把它放在东面;桂枝六两,半夏一升放在南面;人参三两,大枣二十枚放在中央;那么生姜一斤,当归二两放在了西面;炙甘草二两,附子一两放到了北方。那么给大家讲一下,深师小建中汤当中没有饴糖,刚刚这个图上有点错误,请大家原谅。请大家看现在我发上去的这个深师小建中汤与孙思邈当归建中汤的比较图,大家可以看到吧?就是深师小建中汤当中没有饴糖。


那么还有一个方子叫十四味建中汤,十四味建中汤大家可以看一看,它是把深师建中汤还有十全大补汤进行了一个非常好的组合而构成的。我个人认为十四味建中汤到了宋朝的时候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方子了。它是根据古人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阳旦汤、深师建中汤、当归建中汤等等这些方子集大成,然后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又进行了一个化合而构成的。因此十四味建中汤它是更为完善一些的。

它的功能是治荣卫不足,脏腑俱伤,积劳虚损,形体羸瘠,短气嗜卧,寒热头痛,咳嗽喘促,吐呕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脱色,小腹拘急,百节尽疼,夜卧汗多,梦寐惊悸,小便滑利,大便频数,失血虚极,心忪面黑,脾肾久虚,饮食失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上药㕮咀,为粗散,它里面主要成分是当归、芍药、白术、甘草、人参、麦冬、川芎、肉桂、附子、肉苁蓉、半夏、黄芪、茯苓、熟地,一共十四味药构成。


我们请大家看十四味建中汤与深师小建中汤的图解。

深师小建中汤刚才给大家讲了——芍药和黄芪在东方;桂枝、半夏在南方;人参、大枣在中央;生姜、当归在西方;甘草、附子在北方,就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非常对称的一个图形。正好是十味药。而我们十四味建中汤呢,加姜枣一共是十六味药,叫十四味建中。把它㕮咀以后,打成散以后要加姜、枣来进行煎煮,这是十六味药。请大家看我刚发上去的十四味建中汤与深师小建中汤的图解。那我们先看深师小建中汤。深师小建中汤每个方位正好是两味药,构成一个非常完美的对称图形,那么在东方,黄芪四两、芍药四两;南方是桂枝和半夏,桂枝六两、半夏一升;中间是人参三两、大枣二十枚;在西方就是生姜一斤、当归二两;在北方就是炙甘草二两、附子一两;那么正好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十味药。而十四味建中汤加上姜、枣一共是十六味药,那么十六味药要在五个方位去,那么势必会出现一个情况,就是其中有一个地方似乎应该是四味药。我们具体看一下,在小建中汤当中,在东方把白术加入,在南方把川芎加入,茯苓放在中央,麦冬放在西方,那么熟地和肉苁蓉肯定就只能放到了北方,如果是听过我以前讲过课的同道就知道我讲过肉苁蓉这味药,肉苁蓉这味药有一柱擎天(之象),因此肉苁蓉这味药也可以放到中央,如果放到中央的时候,整个的图形就是以中央为主的一个非常完美的对称图形。我们把这个图再进一步改造,请大家看一下。请大家把上图好好看一下,是不是正如我所讲的?如果说我们把茯苓和肉苁蓉放到中间,把白术放到东方,川芎放在南方,麦冬放在西方,熟地放在北方,是不是非常的完美呀?这十四味建中汤一共十六味药,就把它分配地非常得完整,而且非常得有层次。非常感谢大家的听讲,今天的演讲暂时到此,谢谢大家(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70)黄芪建中汤;小阴旦汤治天行病:急性肠胃炎、发烧、痢疾;小青龙汤治天行病
张仲景用神兽命名的两个方子,把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发挥到极致
这场疫情有效的药方在哪里,《伤寒论》里找到了答案
小青龙汤
彭大夫咳嗽中医秘方(八)散寒化饮小青龙汤
千年名方小青龙汤破解慢阻肺魔咒,敛肺气、涤痰浊、散寒邪、平咳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