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有的人大钱不在乎,小钱却斤斤计较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那种消费观非常矛盾的朋友,对于小钱他们精打细算,但是对于大钱他们却不太在意。

就拿我隔壁的邻居大妈来举个例子:

邻居大妈平时是一个特别会精打细算的人,非常热衷于砍价和抢购,哪个超市酱油买一送一,哪个百货商店满100减50,没有她不知道的打折消息。每次省了钱都会很高兴的将给周围的人听。

但是当他们家去年买车的时候,她却不愿意多去几个店看看,多比较几种付款方案,而就是在离家近的一家门店买了。如果好好比较的话,怎么说也能省个大几千块钱,你问她,她的回答就是:车都买了还在乎这点小钱?

像这种大钱不在乎,小钱斤斤计较的例子,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很多人平时买衣服花一两千钱并不在乎,但在群里抢红包,会为了少抢了几块钱而不开心;还有很多人平时在外面吃一顿饭几百块不觉得贵,但会为了十几块钱的停车费感到心疼;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矛盾的行为出现呢?

消费心理学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解释上述矛盾的行为,这个概念叫:【*心理账户*】。就像银行账户一样,每个人的心理都存在很多的心理账户,这些心理账户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那究竟什么是心理账户呢?*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这个概念,最早由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概念。塞勒发现,由于消费者心理帐户的存在,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为了更直观地解释心理账户,让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

现在假设,今晚在国家大剧院,有一场你期盼已久的演出,虽然票价很高,需要1000块钱,不过你早就决定要去看,而且提前买好了票。

吃过晚饭后,你正准备的动身出门,却意外发现演出票不见了。你找遍了所有地方,还是没找到。焦急的你要想赶上这场演出,只能再花1000元买一张新票。面对这个情况,你会怎么做?

第一个选择是:再买一张票

第二个选择是:不买票,决定不去看了

请记住你的选择~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同样在国家大剧院有一场你期盼已久的演出,你打定主意要去看演出,票价是1000元。

但是这次你没有提前买票,而是打算去现场买。

刚要从家里出发时,你发现自己把一张1000元的购物卡弄丢了。

此时此刻,你还会不会花1000元买这场演出的门票呢?

第一个选择是:买

第二个选择是:不买,不去看了

请记下你的答案~

刚刚这个让你做的这两道有趣的题,是由品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设计的。

这个有趣的小实验发现,大多数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都会选择不再买票,不去看演出。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选择依然去看演出。

看看你的答案,是不是跟他们一样呢?

但其实,如果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实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在这个两个情况下,你都损失了价值1000元的物品,不同的只是损失的形式。在第一种情况你损失了1000元的门票,而第二种情况你损失了1000元的购物卡。

同样是损失价值1000元的物品,为什么你选择是否去看演出的决定会截然相反呢?

这正是心理账户所带来的误区。

当我们丢失门票时,我们会将两张门票的钱放在同一个账户里,这样你会认为看一场演出要花2000块钱,价格太高,索性不看了。

而当购物卡丢失时,你会将购物卡的钱和买门票的钱放入两个不同的账户,分别考虑,这时,你认为门票还是1000块钱,不影响你去看演出。

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塞勒认为,人们在决策时都有两套算法,一套是经济学算法,一套是心理学算法。

经济学算法里,人们绝对理性,每“一块钱”都是可以互相代替的,不管是捡来的1块钱还是挣来的1块钱,或者抽奖得来的1块钱,都是一样的,因为对你而言,你的财富就是多了1块钱。

而在心理学算法里,每“一块钱”就不一样了,“钱从哪来,花到哪去”,每“一块钱”都是专款专用的。人在日常的指出预算中,甚至连衣服和演出票钱都被严格地放入两个不同的账户中。这就会产生演出票丢了就不看戏,但是购物卡丢了还去看。

但事实上,我们所有的决策,都不应该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除了在消费方面设立不同的心理账户,*人们对于收入方面也会设置严格的心理账户*。甚至在不同时间赚的钱都会设置分不同的账户。

*我们来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出租车司机。我们都知道晴天的时候一般都比较好打车,出租车的生意也一般,很多司机都是需要工作到比较晚,多拉几单才能赚足够钱回家。但是在雨天情况就截然相反,路人们会遇到有钱也打不到车的窘境。

而好的情况下,出租车司机半天就能赚500块钱。如果你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你是应该在晴天多工作一点你呢?还是雨天多工作一点你呢?

从理性的角度爱说,我们知道应该在晴天生意不好的时候早点收工,在雨天生意好的时候回多工作几小时。

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加工理工大学科林教授研究发现,为了保证每天能有一笔固定的收入,能够缴纳各项开支,比如班费、油费等等,出租车司机往往会给自己定一个日收的小目标,比如每天赚足800元才能回家休息。

因此,他们在晴天生意不好的时候,就需要工作到很晚才能带着800元回家。而在雨天生意好的时候,他们因为很快就能赚到800元,而会提前回家去。

其实出租车司机也知道,雨天多工作一小时,晴天就可以少工作两小时,可是因为他们设置了每天收入的心理账户,使得今天的工作和明天的工资似乎不可以互相替代。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可以引申出一个关于工作效率的道理。每个人的工作状态都是周期性的,有时候效率高,一小时就可以出很多活,但有时候状态不佳,半天也做不出什么来。

所以如果你手上的项目离dealine还有一段时间,你不妨根据自己的状态来调整工作节奏和时间,而不是每天给自己定量工作。因为完全按照每日定量的方式去工作,从效率上讲它不是最佳选项。

*除了以上两个常见的误区外~*

*现在,很多精明的商家也是利用心理账户效应,来套路我们, 让我们无意识地买买买~*

最常见的就是:

商家搞打折促销,除了用到我们昨天讲过的锚定效应,心理账户效应也普遍存在。

比如你会发现一些商家促销时会直接打折,比如8折、6折等等;而更精明一些的商家则会促销设计成满200减100,或者满500减200~

这时,它们就充分的利用了我们的心理账户,比如满200减100,我们的潜意识会觉得自己不是花了100,你是省了100。

除了满额减之外,还有的商家会告诉你,满1000返500代金券,这时人们通常会将1000元归到支出账户,而500元归入收入账户。强烈了区分了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让我们觉得自己获得的优惠更多。而实际上这个折扣换算下来其实就是6.6折,而如果商家只说6.6折,恐怕不会太激起人们消费的欲望。

其实说实话,对消费者来说,很多时候这些形形色色的减免和返券,看似力度很大,实际还没有直接打折划算,但就是这种玩法,会让你更容易买单。

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很多时候两种等价的情况下, 人们会做出自相矛盾的判断和选择。比如,

门票丢了就不去看演出,而同等价值的购物卡丢了,就还会去看演出。商家大6.6折未必能让我们驻足停留,但如果说满1000返500则跟容易让我们买买买。

*面对心理账户的效应,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呢?*

  • 首先,通过学习今天的内容,你对心理账户所导致的非理性行为有了足够的了解,知道错误的存在,是避免错误的最好办法。如果我们还是一无所知,那就无从避免~

  • 第二点,你要知道钱从理性的角度完全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不管是门票的1000元还是购物卡的1000元,本质上它们是等价,没有差别的。我们应该让自己的钱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流通,而不是让它们割裂开来~我们只要保持大致比例平衡即可。

  • -第三,我们可以利用换位思考法,设想自己在相反或者其它情景时该如何决策,看看自己的决策是否跟原来一致。

如果在两种等价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是一致的,那么你的行为就是理性的。

比如,你现在在犹豫要不要卖掉自己手中赔钱的股票。在你犹豫不决时,你就可以采用换位法。

你可以假设自己现在并不拥有它,此时此刻你是否会买进这只股票呢?如果你在不持有这只股票的情况下,愿意买进,那么你现在应该继续持有。而如果你觉得如果自己不曾买进这只股票,你现在根本不会买这样的垃圾股,那么你应该果断地卖出这只股票。

用换位法解决演出门票丢了的事情,在你下次犹豫不决时,想象如果弄丢的是同等价值的别的财务,你还会不会去看演出。这样你的决策一下自己就会清晰下来~

好啦, 以上就是这节的主要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必看,做好营销,为什么要理解消费者心理账户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小钱上计较却在大钱上慷慨?
为什么很多人在买菜这种小事上斤斤计较,而买大件商品的时候差几百块钱倒不是很在意?
你的“心理账户”有多少钱?你陷入过“沉没成本”么?
心理账户,由你掌控 ----心理 咨询
“心理账户”:透视个体消费行为缘何违背常识(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